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868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docx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docx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问题与对策中心

伍振军

2012-08-2211:

33:

01   来源:

国研视点2012年8月18日

  

  内容摘要:

云南省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财政、税收、信贷等支持力度,推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

近几年,云南省原料基地实现规模化发展,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快速增多,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初步建成了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

但仍存在特色农产品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龙头企业少、小、弱,农产品知名品牌少,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等问题。

本报告根据对云南省的实地调查,提出了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化,云南省

  一、云南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产品原料基地规模化发展

  云南省发挥不同区域的资源特色和生产基础优势,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10年达到4200万亩,逐步形成标准化、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原料基地布局。

一是巩固提升烟草、甘蔗、茶叶等传统特色优势产业。

烟叶是云南省第一大农业产业,2010年云南省烟草种植面积达到657.8万亩;产量达到99.1万吨;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糖业是云南第二大产业,“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糖料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30万~470万亩之间,糖料蔗产量在1750万~2000万吨之间,种植面积和产量皆占全国16%左右,稳居全国第二。

茶叶是云南省发展较快的产业。

2010年末,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发展到551.5万亩,占全国茶园总面积的19.9%,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20.7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4.1%,在全国排第二位。

二是加快发展花卉、咖啡等新兴特色产业。

2011年,云南省花卉种植面积58.1万亩,居全国第一位,鲜切花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已经成为全国花卉新品种研发基地。

2010年,云南省咖啡种植面积达64.6万亩,生产咖啡4.9万吨,分别占全国咖啡种植面积、产量的99%、98%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咖啡生产基地。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较快

  近几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发展较快,培养出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人才,也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010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12家,规模以上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向特色优势产业集聚,打造出各具特色的企业集群,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010年,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值达832亿元,农产品直接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目前,已经有344家国外企业和400多家省外企业进入云南省从事农产品的种养、加工,这将进一步提高云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整体水平。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迅速提高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近几年数量快速增多,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2010年底,云南省广泛分布于烟草、糖料、咖啡等各个农业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0127个,成员102万,带动非成员农户154万户。

其中,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258户。

  (四)农业标准化、专业化程度明显提升

  云南省按照“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参与”的农业标准化工作方针,大力开展农业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十一五”期末,云南省共制定发布了1152项农业地方标准和地方农业规范,初步建立起了农业标准体系。

目前,云南省共完成13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示范区面积达697.5万亩。

云南省同时开展了咖啡、桑蚕、花卉、林木种苗、香料油等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工作。

  云南省部分优势农业产业专业化生产水平较高。

2010年,云南省发展种烟专业合作社4658个,专业户24万户,覆盖种植面积549万亩,占全省种植面积的88.4%;烟草种植实现了100%专业化育苗、商品化供苗。

近5年来,云南省临沧、德宏、普洱、西双版纳、文山等州(市)大力发展甘蔗种植专业村、专业组,提高了糖料生产专业化水平。

2011年,临沧市甘蔗种植面积达151.8万亩,共建成甘蔗专业村57个、专业组154个,其中临沧南华糖业公司建成甘蔗专业村38个、专业组76个,面积达43.4万亩,专业化程度达45.5%。

  (五)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云南省着力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初步建成现代农产品流通平台,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的“买难卖难”问题。

一是建设现代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

2005年以来,云南省累计建成农家店1.5万个,配送中心265个;截至2010年,云南省建成县级以下农村商业网点21.3万个,农贸(集贸)市场2600个,已有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4家农产品流通企业,以及20个农贸市场被列入国家“双百市场工程”建设项目。

云南省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龙头、区域性市场为骨干、城乡集贸市场为基础、大中小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

二是完善市场服务功能。

云南省累计投资29.5亿元,发展农产品冷链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物流配送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安全监控中心、污水和废弃物处理中心、结算中心和信息中心等市场基础设施。

三是推动农超对接。

云南省商务部门通过推介会、洽谈会、展销会等积极组织开展农超对接工作,使更多的农产品流通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市参与农超对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六)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富民效果非常明显。

云南省农民人均来自特色优势产业的收入由2000年的1115.7元增长到2010年的2420元,翻了一番,占农民纯收入的64.5%。

一是传统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

目前,云南省建成的13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培训农民287万名,带动农户234.5万户,示范区农户户均增收3453.7元。

2010年,云南省收购烤烟1877.6万担,104.2万户烟农售烟收入达到138.3亿元,平均每户农民收入1.3万元。

2011年,云南省蔗农收入达到57亿元、600万蔗农人均增收950元。

二是新兴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富民潜力较大。

2011年云南省大理州核桃产量预计11.27万吨,产值20多亿元,山区农民核桃人均收入500多元。

该州漾濞县农民人均核桃收入超过800多元,约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2%;宾川县拉乌乡农民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其中核桃收入2800元,占70%。

  二、云南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农产品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一是农业基地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近四年来,云南省受灾面积呈增长态势,从2007年的2172万亩增长到2011年的4822.4万亩,增长一倍多。

一方面,云南省旱地坡地缺乏水利基础设施,60%的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农户自身抗灾能力极其有限,易受旱灾。

2010年,云南省发生特大旱灾,作物受灾面积达到4435.5万亩,是2009年的3倍。

另一方面,云南省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建设滞后,排灌沟渠不畅,在雨季易受涝害。

二是部分农产品单产明显偏低,优质专用原料供给能力有待提高。

云南省茶园面积居全国第一位,而按照采摘面积算,2010年云南省茶叶单产为仅66.1公斤/亩,远低于福建省101.9公斤/亩的单产水平。

2010年,云南省甘蔗单产从2007年的3.75吨/亩下降到3.11吨/亩,下降了16.9%,只有广西同期的82.9%,低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模式与我国相近的泰国、印度单产4.60吨/亩左右的水平。

三是部分新兴农业产业产值偏低,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云南花卉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鲜切花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但是全省花卉产值只有23.3亿元,在全国排第六位,只有浙江花卉产业产值的21.1%。

  

(二)龙头企业少、小、弱,品牌建设滞后

  一是龙头企业状况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

2010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企业1100家,仅占全国总数的2.4%;产值亿元以上的仅占全国的0.9%;农业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只占全国的1.1%;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规模、高档次、深加工的大企业和大集团。

二是农业产业品牌市场认知度较低。

目前,云南省已有8个产品获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44个产品获得了云南省名牌称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产品品牌的发展。

但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品牌不多,2011年《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云南省只有“云烟”、“红河”、“云南白药”等3个品牌上榜,食品、饮料行业尚无一家企业入围。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

  2010年底,云南省参加合作组织的农户比例只有10.7%,低于全国12%的水平,远远低于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水平。

2010年,云南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87.5%,而涉及加工、仓储、运输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比例还不到5%。

  (四)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系不紧密

  云南省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不紧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

以糖业产业为例,根据当前确定的最低保护价和联动系数,尽管糖价持续高涨,制糖企业获利丰厚,蔗农却获益不多。

根据今年云南部分地区最低保护价为250元/吨[①根据《陇川县人民政府关于2010~2011年度甘蔗生产安排意见》,陇川县甘蔗品种分类最低保护价为:

一类品种280元/吨,二类品种260元/吨,三类品种230元/吨,四类品种(劣质淘汰品种)180元/吨,平均仅有250元/吨左右。

],联动基价4300元/吨,联动系数5%[②按照《德宏州人民政府关于稳定蔗糖产业发展的补充意见》规定,2009~2010年榨季,以白砂糖平均出厂价格4300元/吨(含税)为联动基价,超过联动基价部分,按5%的比例结算支付给蔗农。

]的实际情况,以当前7300元/吨的食糖价格计算,制糖企业纯利润增加了960元/吨;而由于今年人工价格上涨冲抵了大部分上涨的收购价格,蔗农却获益很少。

  (五)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低

  2010年,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总值832亿元,仅占全国的1.2%。

实现增加值179亿元,仅占云南省生产总值的2.9%。

云南省除烤烟、三七等少数农产品外,绝大多数农产品主要以单一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只有31%,深加工比例不到5%。

  (六)农业企业贷款难

  云南省绝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处于成长阶段,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突出特征是不大不强不优。

农业企业做强壮大、深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调研看,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农业龙头企业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物;二是农业龙头企业难以达到金融机构的信贷准入门槛;三是农业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将资金投放到农业产业上;这些原因导致农业龙头企业难以获得贷款。

  三、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力度的建议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文件。

2000年农业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等八部委行联合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要求对农业龙头企业在信贷、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

2006年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要在财政、投资、税收、金融、出口等方面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发布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

2009年农业部、农业发展银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合作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农业产业化部门要做好项目推荐和政策支持工作,农发行要做好项目选择和信贷服务等。

  同时,云南省针对本省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这几年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尤其是云南省2011年出台的1号文件《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健全完善投融资机制、实行土地优惠、完善人才保障、强化科技支撑、实行能源优惠、完善市场服务体系、鼓励创建品牌等政策举措,推动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从云南省总体情况上看,相比于农村公路、农田水利、粮食生产等,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农业产业化投入不多、扶持力度不大。

鉴于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云南省应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把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

  

(一)提高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是更加重视基地建设,当前省财政对基地建设的投入每年只有4亿元左右,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建设橡胶、咖啡、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建设蔬菜、茶叶、花卉等特色园艺基地,增强特色优势产业基地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优质、稳产、高产目标。

二是统筹涉农资金、把特色优势基地建设和中低产田、中低产林改造项目结合起来;三是抓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这个重点,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一是整合扶持资金。

全省目前每年财政扶持龙头企业的资金接近6亿元,但是扶持资金分散在各个部门,需要进行整合,形成合力。

二是完善信贷、土地、能源、税收、进出口等扶持政策体系,建议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贷款,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三是引导产业内企业的兼并、重组和联合,扶持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潜力大的重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有影响力、驰名中外的农业企业集团和农产品品牌。

  (三)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进一步加大财政、信贷扶持力度,发展一批管理规范、运作有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支持农民发展各种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同时利用好全省供销社的组织优势和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络优势,积极发挥供销社的带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供销社领办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进一步完善农民与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接机制

  进一步完善省内部分地区采用的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农地入股等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农业原料和深加工产品的价格联动、适当返还利润等比较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和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等组织参与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保障农户参与定价的权利;指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起真正的协作型关系。

  (五)注重农业科技发展创新

  针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以作物优质、专用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为重点,加快花卉、糖料蔗、咖啡等优良品种培育开发工作,不断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加快优质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转化率,加快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加强农产品储运、保鲜和包装技术的研究与设备开发,发展特色农产品专储、专运技术,提高特色农产品附加值。

  (六)完善金融服务

  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全省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支持力度。

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支持覆盖面,加大对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投放力度。

引导金融机构在融资产品、营销、服务和担保方式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放宽对农业企业融资的准入门槛;探索供应链信用授信、承租权质押、联贷联保等模式,解决农业企业担保难题,保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贷款资金稳定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