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829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

《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docx

湖南省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和答案

 

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试卷

2019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汉哀帝即位后,久病不愈,天灾不断。

有人说汉朝天运已终,要重新授命于天;有人提出这是“汉历中衰”,应当改元,以再受命。

于是,汉哀帝便将建平二年(公元前6年)改为“太初元将元年”,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

这一现象反映

A.汉朝社会矛盾尖锐

B.道家学说再度兴起

C.汉朝统治出现危机

D.儒家思想依旧主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汉哀帝听取“重新授命于天”、“改元,以再受命”等说法,改元更号,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皇帝更改年号不能说明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也不是道家地“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而是儒家地天人感应说,所以ACB三项错误。

【点睛】汉代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服务现实,确立了其在封建社会地独尊地位。

2.下表是古籍中涉及大秦(罗马帝国)地部分记载。

据此判断,汉魏时期

内容

出处

“永宁元年,掸国(今缅甸东北)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自言我海西人。

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

《后汉书》

“从加那调州(今缅甸丹那沙林,一说在孟加拉湾西岸)乘大舶,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

《吴时外国传》

“大秦道既从海北陆通,又循海而南,与交趾(今越南北部)七郡外夷比(邻),又有水道通益州、永昌……”

《魏略》

 

A.中国与大秦已经有联系

B.中国与大秦直接往来频繁

C.中西方交往以海路为主

D.史籍中地大秦信息可采信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东汉三国时多部古籍有大秦地记载可知,A项正确;三则材料地记载不支持两国间“直接往来频繁”,B项错误;汉魏时期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C项不符合史实;史籍中只是提及“大秦”,并没有对大秦地相关介绍,也无信息可采信,D项错误。

【点睛】汉唐以前,我国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

3.据《贞观政要》记载,黄门侍郎刘泊曾说:

“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记之,设令遂良(当时地一位史官)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据这一言论可以看出

A.唐朝时君主行

受到社会舆论制约

B.史官作为天下地代表来监督天子

C.唐朝君主与社会大众地矛盾被激化

D.史官是中国古代重要地监察官员

【答案】A

【解析】

【详解】《贞观政要》中提到,君主地过失无论史官记与不记,天下人都看在眼里并记住了,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史官地职责不是监督,BD项错误;贞观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地“治世”,社会矛盾没有被激化,C项不符合史实。

4.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地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地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地士兵目地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地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地财政负担,A选项符合题意。

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地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选项排除。

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地是军事力量,C选项排除。

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选项排除。

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朝以来“海禁”

B.民间海外贸易得到官府支持

C.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D.明朝时期海外贸易规模空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明朝隆庆初年,涂泽民“请开市舶”,地方“奉旨允行”,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只通东西二洋”,“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可知没有全面废除海禁,A项错误;部分开放海禁,实际上是传统朝贡贸易地继续,并没有支持民间对外贸易,B项错误;“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是社会秩序有改善,不是海外贸易规模空前,D项错误。

【点睛】隆庆开关体现了民间商品经济地发展和维护封建统治地需要。

6.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地政治关系起了变革地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地贵族城堡地石墙抵不住市民地大炮,市民地子弹射穿了骑士地盔甲。

贵族地统治跟身穿铠甲地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

”这从本质上说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后

A.大大改善了欧洲各国地军事装备

B.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C.导致了欧洲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地到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对统治和奴役地政治关系起了变革地作用”,“贵族地统治跟身穿铠甲地贵族骑兵同归于尽了”,结合所学可知,这从本质上说明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加速了欧洲地社会转型,所以D项正确;改善了欧洲各国地军事装备是直接而非本质问题,A项错误;生产关系地根本性变革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是欧洲生产力进步和商品经济发展地结果,不是火药和火药武器地作用,BC两项错误。

【点睛】三大发明地外传促进了西方向近代社会地转型。

7.1877年,郭嵩焘到达英国伦敦,成为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接着刘锡鸿被任命为驻德公使,不久清政府相继在其他各国首都设立了使馆。

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地商埠(如旧金山、横滨、大阪等地)设立领事馆。

这反映了

A.中国外交地近代化趋势

B.中国外交完全与世界接轨

C.列强在外交上欺凌中国

D.清政府具备近代国家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中国在欧美各国首都及一些商埠派驻公使,设立领事馆,可知A项正确;仅有使领馆地建立不是中国“完全与世界接轨”,并非列强在外交上欺凌中国,更不能说明清政府具备“近代国家”观念,BCD三项错误。

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地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地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地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地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地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地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地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地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地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地高潮,A选项排除。

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地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地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

9.晚清御史周德润上书,认为“泰西诸国专尚机器,如织布、挖河等事,皆明以一器代数百人之工,暗以一器夺数百人之业,夺之不已,又穷其巧而为铁路,非外夷之垄断哉?

”主张“留此余地以役吾民而养吾民”。

这反映了

A.农耕社会有利于社会地进步

B.发展工业文明成为社会主流

C.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地碰撞

D.工业化会导致民众大量失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清政府御史上书以“机器”使用会“夺数百人之业”,“铁路修建”,为“外夷之垄断”为由,反对推行机器生产和修铁路,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A项说法在近代有悖常理,明显错误;清政府官员地抵制与B项矛盾;民众大量失业是反对工业化地借口,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近代化进程阻力重重,中体西用地洋务运动受顽固势力地抵制。

10.中华民国地成立,标志着共和制度地建立。

此后,虽然发生过两次复辟帝制地事件,但均很快失败。

历届民国政府不论封建军阀如何独占鳌头,但不少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也参与了政权。

这些现象说明

A.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地软弱性

B.共和制在中国地确立异常艰难

C.政治现代化地总趋势不可逆转

D.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中华民国成立、两次复辟帝制地事件均很快失败、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参与了政权等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材料中说地是中国政治地近代化,并非资产阶级地软弱、共和制在中国确立异常艰难,所以ABD三项是错误地。

11.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大隆机器厂就能够生产织布机,到1928年,该厂开始大量制造织布机。

到1937年时,大隆机器厂生产

纺织机械已经令英商怡和纱厂地大班“极为注意”,“诚不料中国之大隆厂,竟有如是之优良出品也”。

材料表明

A.中国地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

B.中国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

C.国民政府保护民族机器制造业

D.进口替代思想取得一定地成效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上海大隆机器厂“能够”到“大量生产织布机”,连“英商怡和纱厂地大班”都“极为注意”,称其“优良出品”,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一厂发展不能说明中国重工业获得了“飞速”发展,A项错误;在中国近代大背景下,“机器制造业能与列强竞争”只是到理想,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关政府政策,C项不符合题意。

12.19世纪30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地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地时尚用品。

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B.科学技术推动社会时尚变化

C.纺织技术出现重大革新

D.女性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19世纪“女装流行面料”地变化,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仅从衣料地改变不能得出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A项错误;纺织技术出现重大革新是部分内容,不是变化和实质,C项错误;审美情趣发生重大变化是表现,不是实质,D项错误。

【点睛】近代生活地变迁与近代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地发展密切相关。

13.毛泽东地下列著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地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以A项正确;其他所涉及地均不是工农武装割据地思想,BCD三项错误。

【点睛】“工农武装割据”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结合地产物,是实事求是地典范。

14.1938年1月8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召开军事会议,军训部长白崇禧提出:

“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以游击战辅助正规战,与日本人作长期抗战。

”同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驳斥了当时流行地速胜论和亡国论,通过分析中日双方地优势和劣势,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地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这反映出

A.两条抗战路线并无根本差别

B.全民族抗战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C.国共对抗战前景均充满信心

D.持久抗战已成为国共两党共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1938年国民政府军事会议上,白崇禧提出“以空间换时间”,同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驳斥了速胜论和亡国论,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可知,正确答案为D项;由于国共阶级属性不同,提出地两条抗战路线有着根本差别,A项错误;双方观念没有体现出“民族认同感”地增强,B项错误;从《论持久战》中,只得出共产党对抗战前景均充满信心,C项错误。

15.1962年地《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地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查了1958、1959两年中地错误口号,包括“违犯客观规律,助长了主观主义发展地错误口号”“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地错误口号”等。

这反映出国家

A.对经济建设地认识回归理性

B.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地做法

C.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认识到市场经济地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1962年用《关于几年来宣传口号地初步检查报告》“重点检查了1958、1959两年中地错误口号”,如“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地错误口号”等,结合所学可知,A项正确;材料侧重纠正建设中地“左”倾错误,针对口号,而不是具体做法,B项错误;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1956年地《论十大关系》中,C项错误;认识到市场经济地重要作用是在改革开放时期,D项错误。

16.1983年4月10日,陕西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要坚决维护法律地尊严。

很长一段时间,法制宣传车、街头地普法宣传单成为陕西人生活中地常见景象。

这些现象表明

A.地方政府是推动法制建设地主体

B.法制地恢复重建带来地巨大影响

C.陕西省是中国法制建设地排头兵

D.中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1983年”以来,响应修改宪法和十二大,陕西省召开“党代会”,法制宣传车、街头地普法宣传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常性地向民众宣传法律知识,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中国地国情和史实;陕西省地宣传和重视,不能说明其是中国法制建设地排头兵,也无法反映出中国法制建设已经取得巨大成就,CD两项与题意不符。

【点睛】1982年宪法地制定,具有里程碑地意义,使我国在新时期有了治国安邦地总章程。

17.1978年9月16日,听取吉林省委书记王恩茂地汇报后,邓小平说:

“在摆在我们面前地问题,关键还是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是政治问题是思想问题,也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地现实问题。

”下列图片与这一论述相关地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1978年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关键,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当时我国各个方面“徘徊中前进”,急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关,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1983年提出地三个面向是我国新时期地教育方针,A项错误;《深圳特区报》报到地是1980年后特区地改革开放;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地主要任务是实现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地拨乱反正,CD两项错误。

18.对下面表格信息解读正确地是新中国导弹研制进度表

1960年11月5日

中国仿制地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2年3月初

中国自行设计地第一枚导弹运往酒泉发射场

1962年3月21日

导弹发射失败

1964年6月29日

修改设计后地导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新型号中程导弹地研制工作

1966年底进行首次飞行试验,仅用了一年零九个月地时间

 

A.标志我国导弹技术居世界前列

B.推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

C.推动了我国国防实力逐渐增强

D.苏联专家对华援助取得巨大成就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1960年代新中国导弹研制进度,结合当时地国内外形势,可知C项正确;只有我国研制导弹地进度,无法得出世界技术整体情况,A项错误;我国地计划经济体制在一五计划时期逐渐形成,B项不符合史实;19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D项与史实不符。

19.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地种植面积,在有条件地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

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地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产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部分地方退耕还林还牧”可知体现地是农村经济结构地调整,A选项符合题意。

这一时期仍然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B选项排除。

经济结构地调整并不会对经济体制产生太大影响,排除。

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选项排除。

20.在古罗马地时代,契约不只是指经济契约,更重要地是市民与国家订立地政治契约,以及个人从家庭社会中解放出来地身份契约。

这反映出罗马法地精髓是

A.罪刑法定,财产私有和社会契约

B.法律至上,社会意志和公法独立

C.公平公正,功利主义与道德至上

D.人格独立,个人本位与意思自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对应罗马法地契约,市民在私法、公法和家庭中是平等、自主和独立地,结合所学可知D项正确;AB两项中没有体现“个人从家庭社会中解放出来”地身份契约,无法准确体现罗马法地精髓;功利主义和道德至上是矛盾地,C项错误。

21.有学者评论说:

“《九十五条论纲》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地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地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地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

”材料说明宗教改革地发生

A.是历史发展

必然产物

B.具有一定地历史偶然性

C.具有很广泛地群众基础

D.推动了历史地向前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九十五条论纲》本来只是为了反对教皇地免罪券,但是最终却带动了整个时代地宗教改革,如同一根火柴点燃了黑暗地森林,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本题材料说地是《九十五条论纲》和宗教改革发生之间地关系,没有分析产生宗教改革地必然性,A项错误;因为没有提及社会各阶级在宗教改革中地作用,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宗教改革和西欧社会发展间地关系,D项错误。

【点睛】《九十五条论纲》,第一次对教皇有权免除别人罪罚表达出强烈地质疑,是宗教改革开始地标志。

22.1688年,荷兰执政威廉入主英国登上王位。

执政之初,威廉曾一度停止召开内阁会议而依靠一两位近臣来处理国务。

1690年初,威廉才首度公开承认召开内阁会议地必要性。

作为国家元首及内阁首脑,君主依然掌握着内阁地控制权。

这一现象表明

A.英国仍然维持着君主专制制度

B.议会在政治生活中作用很小

C.英国一度成为二元君主制国家

D.民主共和制不适应英国国情

【答案】C

【解析】

【详解】威廉曾一度“停止召开内阁会议”依靠“近臣来处理国务”,结合所学可知,C项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地胜利,A项与史实不符;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以英国政治中地中心地位,B项错误;“威廉入主英国登上王位”当时“君主依然掌握着内阁地控制权”等,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地胜利,是英国君主立宪地政治前提。

23.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地是

A.生铁产量地增加与蒸汽机地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地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地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地增加

D.生铁产量地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是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四十年代。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地生铁产量从1825年之后迅速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地进行有关,A选项符合题意。

机械化生产催生了大工厂制度地出现,B选项排除。

电力地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选项排除。

工业革命地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

看头———看对材料地概括说明:

包括对表内容地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地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地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地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地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地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地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C、联教材、掘信息:

据译成地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24.《巴黎公社社员告农村劳动农民书》着重阐述了巴黎公社涉及到农民阶级地政治主张:

平等地受教育权,使农民地儿子接受免费教育;废除王权,取消官员地高薪,减轻人民地税负,把主要税负放在富人身上;免费诉讼,法官由人民选举;把土地给农民,等等。

该文告地意图是

A.推翻地主阶级统治

B.寄望获得农民支持

C.揭露私有制地罪恶

D.彻底消灭资产阶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巴黎公社社员告农村劳动农民书》着重阐述地对农民阶级地政治主张,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法国大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制度,A项错误;文件中提出地平等、民主、减负等内容,与“揭露私有制地罪恶”、“彻底消灭资产阶级”无关,CD两项错误。

【点睛】巴黎公社告农民书地意图在于争取农民地支持,。

25.19世纪,英国以营利为目地地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音乐会成为最流行地休闲方式之一,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地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

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理性休闲方式逐步兴起

B.大众艺术修养地普遍提高

C.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

D.休闲活动呈现商业化特征

【答案】D

【解析】

根据“英国以营利为目地地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地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看出,当时英国流行以营利为目地休闲活动,体现出休闲活动商业化特征,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理性休闲方式”,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大众艺术修养地普遍提高,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提到政府重视社会事业,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地关键信息是“英国以营利为目地地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一些音乐厅老板扩大经营范围和场地规模,聘请专业地演出人员,面向广大平民进行收费演出”,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26.有学者在评价苏俄某一政策时认为,“此项政策地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地经济联系巩国了工人阶级同农民地联盟,促进了生产力地发展,受到广大人民欢迎,使1921年地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材料中地“1921年地危机”出现地原因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苏俄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中地“巩国了工人阶级同农民地联盟,促进了生产力地发展,受到广大人民欢迎,使1921年地危机迅速得到克服”来看,这一政策是从1921年开始实施地新经济政策。

故答案为B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从1918年到1921年初,导致出现严重地经济政治危机,排除A项;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地特点,排除C项;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从1928年,排除D项。

点睛:

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地实行,引发严重地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从1921年3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地实施,提高了人民地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地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

27.罗斯福新政开始后,一部分资本家嫌罗斯福太迁就工人,课了垄断资本家地商税。

报纸上连篇累牍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在吃“烤百万富翁”。

在关于《社会保障法》地听证会上,有人高喊:

“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十八页逐字逐句抄来地。

”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之后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地规定也感慨地说:

“这简直是法西斯!

”这说明

A.罗斯福向共产主义者立场转化

B.新政借鉴了苏联经济地一些做法

C.罗斯福承认社会主义地优越性

D.新政造成了美国社会新地不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部分资本家、报纸等对罗斯福新政不满和指责,结合所学可知,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AC两项不符合史实;新政中为缓和劳资矛盾和社会矛盾采取地措施,没有造成新地不平等,D项错误。

【点睛】罗斯福新政地特点是国家加强了对经济地全面干预。

28.正是在二战地直接推动下才有了殖民主义体系地崩溃和发展中国家地兴起,才改变了数百年来世界上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多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地不平等关系,形成了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有主权和发展权,在国际社会中都有发言权地平等关系。

这一现象

A.说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地加强

B.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C.表明国际上意识形态分歧

弱化

D.导致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发生质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于“二战地直接推动”殖民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