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799838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

《《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雁门太守行》教案.docx

《雁门太守行》教案

2022年《雁门太守行》教案

2022年《雁门太守行》教案1

  《雁门太守行》课文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

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

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

曾官奉礼郎。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

死时仅二十六岁。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

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

  【黑云】厚厚的乌云。

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

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

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六)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七)总结课文大意

  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角声满天(战斗激烈)半卷红旗(夜袭敌营)霜重鼓寒(战斗艰苦)报君为君死(誓死报国)

  (八)感悟课文手法及作用

  首联:

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

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

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

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九)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十)感悟主题

  (十一)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

  首联:

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

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

  颈联:

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尾联:

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⑴雁门太守行:

古乐府曲调名。

雁门,郡名。

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

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

摧:

毁。

甲光:

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

金鳞:

是说像金色的鱼鳞。

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

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

甲,指铠甲,战衣。

向日:

迎着太阳。

亦有版本写作“向月”。

向:

向着,对着。

金鳞开:

(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

金:

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

开:

打开,铺开。

  ⑷角:

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

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

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

凝,凝聚。

“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

逼近,到,临近。

易水:

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

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

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不起:

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

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

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

报答。

黄金台:

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

《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

意:

信任,重用。

  ⑼玉龙:

宝剑的代称。

君:

君王。

2022年《雁门太守行》教案2

  一、核心指向

  1.理解词及其意境

  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

  二、导学过程

  1.相关积累。

  2.朗读指导

  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

  思路:

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

  范例:

黑云压城城欲摧

  “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

  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昂扬斗志:

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

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

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

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

  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2022年《雁门太守行》教案3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我们这次要欣赏的两首诗或以旧题写当时战事,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或写人世间诀别,表达对山河沦丧的无限悲愤,对家乡亲人无限依恋和抗战到底的坚定信念。

两首诗很巧合,作者都是两个十七岁的少年。

看他们在十七岁的年龄写出了什么样的诗,先来学习《雁门太守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熟练背诵全诗,正确默写全诗。

  2.品味诗歌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抒发的爱国情感。

  3、学习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2、自由朗读。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熟读本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20分钟左右)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

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

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2.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

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3、理解诗意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

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4、以时间为序。

  5、描绘了三个军旅生活画面: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在黄昏前,写战场的厮杀,血流成河的悲壮画面;一个在夜晚,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其中“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豪情壮志。

  看到了,感受到:

  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

  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这是一副壮美的画卷,作者用浓烈凝重但并不张扬的色彩“黑”、“金”“紫”“红”勾画出苍茫悲壮的画面。

  听到了,感受到: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小结

  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

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一方面讴歌了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自己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情怀。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0分钟)

  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

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5、背诵全诗。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首联:

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

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以色示物

  颈联:

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以声感人

  尾联:

报效君王,甘愿身死。

2022年《雁门太守行》教案4

  一、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

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

27岁就去世了。

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的篇章。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

当时年仅17岁。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

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

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中所述之事,已难以确考。

这不是某一次具体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提问:

诗歌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明确:

三幅:

敌军压境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五、赏析诗句

  分小组自主合作赏析三幅画面,全班交流。

  

(一)敌军压境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

既是绘景,也是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表现了守城将士的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

  2、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

  

(二)战后惨烈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

战斗的规模大,战况的惨烈。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表现的?

  明确:

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三)夜袭易水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

将士的奋勇杀敌,天气寒冷,作战环境的恶劣。

  2、和上一联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

也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六、感悟诗情

  研读最后一联,感悟作者情感。

  1、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明确:

引用典故。

  2、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表现忠君报国的决心。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七、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八、作业

  1、积累李贺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2022年《雁门太守行》教案5

  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

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

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

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

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

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

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

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

“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

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

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

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

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2022年《雁门太守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正确赏析古诗,领会文中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全文并能理解诗歌的大意。

可以通过反复朗诵和小组讨论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难点:

能够赏析这两首诗歌,品味诗歌语言的妙处。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教师启发引导点拨来突破这一难点。

  四、教学方法:

  教法:

情感体验法、学生自读法,点拨法

  学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法、查阅资料法

  五、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预习,能够正确朗读这两首古诗,了解作者,并且写出自己的疑问以便课上共同讨论解决。

  教师准备:

准备好课文朗读的录音,准备好相关习题并制作成幻灯片,留待课上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录音,让大家在欣赏录音中感情朗读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意境。

  〈二〉、作者简介

  由学生给大家介绍,教师作适当的补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夏完淳,抗清英雄,这首诗是他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云间,松江的古称。

  〈三〉、检查预习工作

  1、请学生齐读课文

  2、请一个同学再范读一遍,注意指点他的句读,情感。

  〈四〉、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弄请__的大体含义,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等会共同商榷。

  〈五〉、诗歌赏析: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能够回答的放手给学生解答,不能解答的教师引导点拨:

  问题

  1、诗歌的中心主题是什么:

  明确:

《雁门太守行》描写了边城危急的战斗形势,歌颂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悲壮!

  2、首联颔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请学生学会从赏析的角度回答。

  明确:

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

“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幅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颔联“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的是平藩队伍进军途中的景象。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派肃杀的秋色,悲壮的军号响彻原野,边塞上胭脂般的晚霞,逐渐凝成了紫色。

夜色降临,将士们还在角声中奋勇前进,表现了出征将士们的同仇敌忾和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

  3、颈联写出了战士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

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抓住“红旗”“半卷”这一军中特有的标志描写进军的速度——快。

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

  4、尾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是平藩将士们爱国情怀的正面直接抒发。

这两句诗运用典故,意思是说为了报答皇帝的恩德,将士们愿意手提宝剑效死疆场。

在这里,诗人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

正所谓“身首离兮心不惩”,“鬼魂魄兮为鬼雄”,为全篇做了一个有力的收束,同时升华了主题。

  5、请以个同学尝试着总结一下这首诗的写作特点:

  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斗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6、让学生模仿这一课,自己品味赏析第二首诗歌《别云间》:

  本诗通过被捕离乡时情怀的抒发,表现了作者对即将永别的故乡的依恋和自己誓死不屈的决心。

__始终围绕“别”字抒情述怀,是本诗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二句写再别。

作者过去三年别家乡是为作“羁旅客”而别,即为抗清事业而奔走。

而今天是作为被捕囚犯而别的。

三、四句写别情。

因前后“别”时的处境不同,所以心情也不同。

前时之别尚冀抗清有望,河山可复。

而这次别后则自己不能再起抗清了,因而对破碎河山流不尽自己伤心之泪。

五、六句写死别。

作者已知此次是死别,和前次别不同。

前次离别故乡,是怀着慷慨的心情参加抗清,别还容易,而此次却难了,此去必当一死,死后家乡如何,父老如何,慈母、妻子如何,都令人依恋忧虑。

七、八句写别后。

作者别后成了鬼魂,也还关心着故乡,与还要归来在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来抗清。

作者将别时的感受层层写来,丝丝入扣,真挚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

  注意“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这一结尾,它感情由悲而壮,格调由低沉而高亢,显示了诗人的冲天豪气。

“又”字充满感叹之情,显得极为悲苦。

  〈六〉、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能些大义凛然的正气之诗?

自己也试着写一首看看能写出什么韵味来。

  例:

  大江歌罢掉头东

  ----周总理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七、板书展示: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前四句:

写日落前的情景。

  后四句:

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别云间

  夏完淳

  感情:

悲——壮

  格调:

低沉——高亢

  八、作业布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燕脂()羁旅()提携()

  2、解释词语:

  1、《雁门太守行》借用乐府问题,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别云间》中哪两句用奇特的想象抒发了革命到底的豪情。

  3、《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

  1、借用乐府问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2022年《雁门太守行》教案7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积累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的意境,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一)积累文学常识:

  1、雁门太守行:

  2、行:

  3、李贺:

  

(二)自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的诗句:

  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

  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

  三、拓展链接

  积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

  四、当堂检测

  1、描写尽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