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 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597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2.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 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选修 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选修 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选修 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语文选修 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 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docx

《高中语文选修 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 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选修 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docx

高中语文选修演讲与辩论3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教学重点是演讲的生动性。

思想性使演讲具有了灵魂,生动性则为灵魂穿上美丽的外衣,使演讲者的思想能更好地为听众所接受,从而实现演讲的目的。

 

演讲的生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其一,语言应力求栩栩如生,优美流畅。

正如一位演讲家所说:

“演讲开始几分钟内,要有相声般的幽默;在演讲过程中,贯穿小说般的形象;讲到高潮处,必须有戏剧般的冲突;结束前要出现诗歌般的激情。

”这样,演讲者就能以自己的心声去引起听众的共鸣。

 

其二,生动的演讲往往得益于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例如比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复杂的事物简单化,听起来妙趣横生,耐人寻味;排比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能加强语势,使观点更明确,情感更奔放;反问是演讲中的锐利武器,它不仅使语言富于变化,而且可以增强感情力度,引发听众思考。

此外,演讲还可以使用多变的句式,如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的变换使用,可以使语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富于节奏感,使听众乐于倾听。

 

其三,生动的演讲应是激情的艺术。

演讲的开头应起语不凡,奇峰突起;结尾应激情洋溢,意蕴无穷。

综观中外著名演讲,无一不因其火热的激情而富有感召力、鼓动性。

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如此,罗斯福的《一个遗臭万年的日子》亦然。

 

教学建议:

 

首先,要指导学生准确领会演讲词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使学生能在较高的立足点上去领略作品的精髓;

其次,要指导学生明确这样的思想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手段表达出来的,它具有怎样的演讲效果,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生动性的内涵;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利用选文做演讲,让学生在演练的过程中感受名家名篇激动人心的力量,从而使单元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完成。

学做一个人

课文分析 

本文是陶行知先生的著名演讲之一。

作为平民教育家,他全力践行学与做的统一,行与知的统一:

“应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再用生活来印证学理。

”本篇演讲词可以看作是对他的教育理想与人格理想的具体诠释。

 

作为演讲词,要想使听众在短时间内对演讲内容入耳入心,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演讲词中心突出,语言简洁鲜明、通俗易懂,针对听众心理,适应听众特点。

本篇演讲词在上述几个方面都有很好的体现。

 

第一部分(第1段),演讲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中心论点: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命分式的人。

”这个观点既形象生动、平实易懂,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接着是两个意味深长的问句:

“中国虽然有四万万人,试问有几个是整个的人?

诸君试想一想:

‘我自己是不是一个整个的人?

’”这种由全体而及自身的提问方式,会激起每一个人的反思,进而激起听众的倾听兴趣。

 

在第二部分(从“《抱朴子》上有几句话”到“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演讲者从《抱朴子》上的话谈起,用对比的手法论述了五种不完整的人和做一个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

什么样的人为不完整的人呢?

演讲者举了五个例子:

残废的──身体残缺;依靠他人的──精神依赖;被他人当作工具的──人格依赖;被他人买卖的──身体和意志都不能自主;一身兼管数事的──用心不专,一事无成。

这五类人都不是整个的人,是因为他们都存在着各种残缺:

或是肉体上的,或是精神上的,或是人格上的,或是思想上的。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精神或思想上的残缺比身体上的残缺更可怕。

 

接下来作者讲了“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

有健康的身体,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职业。

在这三种要素中,健康的身体是基础,是在现实社会中完成一定工作、担负一定责任的必要前提。

独立的思想是“整个的人”的核心要素。

它标志着一个人精神的独立,在纷繁多变的生活中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独立的职业是做“整个的人”的必备载体。

有了独立的职业,才能获得收益,养活自己和家庭,也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而且职业是事业的基础,当职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价值的体现时,当职业不仅为自己带来物质的回报而且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时,职业就变成了我们倾心追求的事业。

 

因此,这三个要素对于“整个的人”来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一个人只有三者兼具,才是“整个的人”。

 

在演讲词的第三部分(从“我觉得中学生有一个大问题”到“这样他才可以学得好”),演讲者集中讲了中学生择业的问题。

因为独立的职业是做“整个的人”的载体,因此,择业极为重要。

演讲者指出,在选择职业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是要有才干,要靠自己的努力去选择独立的职业;第二是要学与做统一,一面学,一面做,用学理来指导生活,同时用生活来印证学理;第三是注意研究学习的方法,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学以致用,方为佳策。

在这一部分,演讲者循循善诱,对青年学生进行人生的指导,他的教育观与人生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一部分(从“我希望到会的个人”到结束),演讲者用两个问句呼应开头,把演讲推到高潮,虽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收到了极好的演讲效果。

 

可借鉴的技巧:

 

1.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

开头提纲挈领,结尾意味深长,为演讲词增色。

 

2.条分缕析与对比手法的使用。

演讲者在阐述“不是整个的人”时列举了五种人,又列出“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这种条分缕析的手法对于听众来说,眉目清楚,层次分明,便于理解。

二者对比着讲,让听众对关于“整个的人”的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较容易接受演讲者的观点。

 

3.平实而通俗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通俗、平实,易记易懂,而又意蕴丰富,深入浅出,值得我们仔细体味。

 

关于欣赏借鉴 

一、演讲者指出,“整个的人”需要具备三种要素,试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参考答案:

 

演讲者讲了“整个的人”应具备的三种要素:

有健康的身体,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职业。

在这三个要素中,健康的身体是基础,是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一定工作、担负一定责任的必要前提。

独立的思想是“整个的人”的核心要素。

它标志着一个人精神的独立,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能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

独立的职业是做“整个的人”的必备载体。

有了独立的职业,才能获得收益,以此养活自己和家庭,也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而且职业是事业的基础,当职业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是价值的体现时,当职业不仅为自己带来物质的回报而且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时,职业就变成了我们倾心追求的事业。

 

教师可启发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演讲者的思想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二、用这篇演讲词做模拟演说练习,注意以下两点:

 

1.演讲词的开头和结尾用了两个相同的问句,但它们的作用不同,演讲时语气、语调也应该不同; 

2.演讲词先举出算不上“整个的人”的五类人,然后讲了“整个的人”需要具备的三种要素,前后的感情色彩不同,所用的主要句式也不同,演讲时要处理好语气和语调。

 

提示:

 

开头的问句作用在于提纲挈领,引起下文,演说时应字字清晰,落地有声,引起听众思考;结尾的问句作用在于强调主旨,呼应前文,演说时语气应深沉有力,意味深长,使听众受到震动。

 

在演讲算不上“整个的人”的五类人时,语气前后应有变化:

对身体有残疾者心存同情,语气应平和;对依靠他人的和为他人做工具用的人,应用极不以为然的语气;对被他人买卖的和一身兼数事的,应表现出鄙夷与不屑。

这样才能读出层次,体现出演讲的效果。

 

讲“整个的人”的三种要素时,语气要肯定,要含有激励的意思,带领听众渐入佳境,使听众不仅知其含意,而且认同和向往。

 

关于应用尝试 

《学做一个人》里,“要做一个八十岁的青年,……别做一个十八岁的老翁”等语句,以及演讲者自己作的“滴自己的汗……”这首白话诗,都易懂易记而意思丰富,为演讲增色不少。

你能否提炼一些类似的话,用在你的演讲中?

请阅读下面这则短文,看看有什么感受,就此发表一次即兴演讲。

 

(短文略) 

提示:

 

可指导学生提炼一些平实易懂的语言,用在自己的演讲中。

要向学生指明:

华丽的语言固然能为演讲造势,通俗、晓畅的语言其实也能够让听众喜爱并接受。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语言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演讲语言风格。

这篇短文言约而意丰,有一定的哲理。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来即兴演讲。

例如:

 

1.不必斤斤计较于给予和接受之间的比率,真诚而大度地给予,快乐而大方地接受,你的人生不一定惊天动地,但会很幸福。

 

2.给予的内容和形式有多种,接受的内容和形式也有多种,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自己乐意就行。

 

3.“照顾好自身”:

身体和精神上都要照顾好,因为我们首先应该是独立自主、不依赖他人而存在的个体。

 

4.充实自己,枝繁叶茂。

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充实、丰富、有意义,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在追求与创造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的生命的价值。

 

除上述几点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有创见的要给予表扬,让学生的思想在碰撞中闪烁火花。

 

有关资料 

一、陶行知简介 

陶行知(1891—1946),教育家。

原名文濬,后改名行知。

1891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歙州西乡黄潭源村。

19岁入金陵大学读书。

1914年赴美留学,1915年获伊利诺伊斯大学政治硕士学位。

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

1917年获该校都市学务总监学位。

同年回国。

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安徽公学等校任教务主任、教授、校长等职。

1923年起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从事平民教育运动。

这期间先后创办了晓庄学校和山海工学团。

国民党下令关闭晓庄学校,被迫流亡日本。

回国后担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

九一八事变后,曾在《申报》上相继发表了大量文章,抨击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积极主张抗日救国。

1935年,和沈钧儒、邹韬奋、马相伯等发起组织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又发起组织了国难教育社,拟定了《国难教育方案》,主张把生活教育运动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同年7月,他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联名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八一宣言”,赞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国民党联合红军共同抗日。

这时期,他赴伦敦参加世界新教育会议,还曾先后出访亚、非、欧、美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

回国后在重庆北碚创办了育才学校和香港中华业余学校。

1938年12月生活教育社在广西桂林成立,任理事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投入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并倡导民主教育运动。

1945年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并创立了社会大学。

他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敌视,被列入黑名单,但仍继续坚持战斗。

1946年7月猝然病逝,终年55岁。

他逝世后,毛泽东亲笔为他写下了悼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其生平著作很多,主要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书信》《斋夫自由谈》《古庙敲钟录》《行知诗歌集》《幼稚教育文集》《教学做合一讨论集》《老少通千字课》《普及教育》《普及教育续编》《普及教育三编》等。

 

(选自《中国近现代史大典》,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二、《学做一个人》赏析(人弋、何琼华) 

陶行知曾经说过:

好的演说,一要“有话说”,即言之有物;二要“说得好”,即言之有序。

《学做一个人》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简短的千字讲演中,把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和怎样的人才算是一个“整个的人”的抽象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而不是概念化的图解或高深莫测的玄谈,真正做到了既“有话说”,又“说得好”。

 

“要做一个整个的人,别做一个不完全的人”,演讲者开门见山表明态度,接着通过设问,有意识地缩短与听众的心理距离,让听众的思想跟随演说者的逻辑思维步步深入:

究竟哪些人不能算是“整个的人”?

一个“整个的人”又要具备哪些因素?

演讲者紧紧抓住中学生极为关心、希望得到完美解答的问题,反复申述,逐层展开:

“残废的”、“依靠他人的”、“为他人当做工具用的”、“被他人买卖的”、“一身兼管数事的”人,都不是“完整的人”,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的人,才算是“整个的人”。

陶行知这一番对人的认识,即使在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谁都不会否认,也不能否认,健康的体魄,是学习、工作、成才的前提,成熟的世界观、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思想”,则是立足社会的根本。

 

说清楚“整个的人”的内在含义后,演说者的思路再回到题目的“学”和“做”上,对二者的关系和它们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最后两个设问句给人启示,催人思索。

 

陶行知的挚友,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这样评价他的演讲:

“喜欢背上几首诗,使他的演讲更加有声有色。

”可谓知人之论。

那首《自立歌》恰到好处,语言优美,韵律优美,朗朗上口,好听易记。

“要做一个80岁的青年”、“别做一个18岁的老翁”,构句精警,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选自《中国演讲词珍品赏析》,湖南出版社1997年版)

书,知识的大厦

课文分析 

景克宁一生与书结伴而行,生活中不能一日无书。

他说书是一位最有耐心、最令人愉快的良伴,它绝不会在患难时背弃你,它对你永远是那样亲切。

年轻的时候,它教导你,使你从中得到乐趣;年纪大了,它又时时安慰你,鼓舞你。

“读书,爱书,藏书”是他终生的爱好,也使他终生受益。

作为演讲家,演讲是他传播知识、教育青年的主要途径。

这篇演讲词就是称颂书籍的价值和意义,号召大家多读书的。

 

演讲者从书与知识的关系入手,说明行与知、实践与读书相结合,是求知、成才的途径。

然后通过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解析,说明包罗万象的知识都记载在书中,进而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书是知识的金字塔,知识的大厦,知识的王国,是时代真正的大学。

接下来演讲者用五个“不是吗”引出五个排比段,从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

首先,打开书,就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历史的通路,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中外古今醒然可观。

书可以让你观兴替,识规律。

其次,打开书,就揭开了自然的帷幕,从理论的精义、科学的智能中直观人类、天体与宇宙,书可以让你览宏观,察微观。

第三,打开书,就打开了数学、物理、化学的世界,沿着科学巨人的足迹,揭开自然之谜,书可以让你探复杂,观永恒。

第四,打开书,可以和历代伟人巨匠对话,从中懂得人生的价值与生活的真谛。

第五,打开书,就拿到了观人识社会的钥匙,百味人生,喜怒哀乐,尽在书卷之中,书可以让你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最后,演讲者用一连串精练的词句赞美书,是对前面所讲的内容的收束和概括,加深听众印象。

结尾用一个反问句,强调了演讲的主旨,并显得余味悠长。

可借鉴的技巧:

这篇演说词的突出特色是排比段的使用。

一般说来,在演讲中恰当地使用排比句,会形成层层递进、富有气势的演讲效果,从而增强演讲的说服力。

而排比段的使用,可以把这种作用进一步强化,使演讲者的感情激越奔放,形成演讲的气势与美感。

关于欣赏借鉴

一、演讲者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书是“知识的大厦”的?

参考答案:

演讲者用五个排比段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书是知识的大厦”这个中心论点。

首先,打开书,就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历史的通路,大千世界尽收眼底,中外古今醒然可观。

书可以让你观兴替,识规律。

其次,打开书,就揭开了自然的帷幕,从理论的精义,科学的智能中直观人类、天体与宇宙,书可以让你览宏观,察微观。

第三,打开书,就打开了数学、物理、化学的世界,沿着科学巨人的足迹,揭开自然之谜,书可以让你探复杂,观永恒。

第四,打开书,可以和历代伟人巨匠对话,从中懂得人生的价值与生活的真谛。

第五,打开书,就拿到了观人识社会的钥匙,百味人生,喜怒哀乐,尽在书卷之中,书可以让你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二、这篇演讲词一连用了五个“不是吗……”引出五个排比段,层层递进,形成了演讲的气势。

读一读,感受运用排比所产生的独特效果。

提示: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出这五个排比段所形成的演讲的气势,引导学生体会使用排比段所产生的效果,使学生能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演讲中使用排比的手法。

 

关于应用尝试 

从你读过的书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请说出喜欢的理由。

试着使用排比段来表达,看看效果怎么样。

 

提示:

 

这是一次即兴演讲的综合练习,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在演讲实践中能自如地使用排比手法,同时,教师可对学生演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

在巴尔扎克葬礼上的演说

课文分析 

巴尔扎克是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

他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犀利的笔锋,无论在当代还是在后世,都为人们所景仰。

他被视为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但是就在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宏伟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51岁的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整个巴黎在哭泣,整个法国在悲哀。

8月21日傍晚时分,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巴黎拉雪兹公墓下葬时,他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发表了这篇著名的演讲。

他的这篇演讲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

 

这篇演讲词除开头的称呼外,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总说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第二部分(第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人格、作品、成就和影响;第三部分(第10段到结尾),预言伟人逝世的意义和影响。

 

在演讲词的第一部分,雨果怀着悼念和无限景仰的心情高度评价了巴尔扎克为人类精神领域做出的伟大贡献。

雨果称他是“思想家”“天才”,是比武力统治者更伟大的“精神统治者”。

他不仅属于这个时代,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万古流芳。

演讲者用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巴尔扎克的贡献与成就,让听众对巴尔扎克产生整体印象,为下文的具体叙说张目。

在演讲词的第二部分,演讲者着重从巴尔扎克的作品的成就、特色、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赞美和讴歌。

雨果首先称赞巴尔扎克是伟大人物中的名列前茅者,是优秀人物中的佼佼者,以此高度评价巴尔扎克取得的成就。

接着雨果说他的作品是“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以此称颂巴尔扎克作品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

《人间喜剧》不仅是文学作品,而且是一部浓缩了的历史。

它既让人看到了“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也让人们看到了作者揭示出的“最阴沉最悲壮的理想”。

演讲者用诗一样充满激情的语言,描述了作为批判现实主义大师的巴尔扎克怎样用他的如椽巨笔对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和揭露。

雨果说他“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说他对法国社会“面带微笑,泰然自若,进行了令人生畏的研究”,这种形象化的语言,把握住了巴尔扎克作品的深刻与独特。

正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能成为“金刚岩层堆起的纪念碑”,“他的声名在作品顶尖熠熠发光”。

演讲者想把所有最美好的称谓都送给他──“作家”“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而这些都不足以概括巴尔扎克伟大的文学成就,因为“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

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在演说词的第三部分,雨果告诉我们:

在巴尔扎克生活的时代,有数不清的黑暗与罪恶,而伟人的辞世将进一步警醒和启迪人们,使他们对现存的世界产生怀疑和动摇。

巴尔扎克的作品,必将唤起一批人的奋进和觉醒!

那么,这样的死,是有价值的,是虽死犹生的。

雨果认为,在死亡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那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以巴尔扎克为人生座标,去思考活着的意义。

巴尔扎克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会因这个伟大人物的离去而消失,相反:

“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这就是巴尔扎克逝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其重大意义在于:

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它象征着一种精神的永恒。

本文的语言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既是诗意的语言,又处处洋溢着思想的光辉。

教师在教学时,应着重指导学生体会本篇演讲词语言上的特点,并尝试在自己的演讲实践中适当效仿。

关于欣赏借鉴 

一、小组合作,进行朗读练习。

 

1.用心揣摩演讲者当时的情绪,做一些简要的批注,试着按这些批注朗读这篇演讲词,注意处理好其中的语调、停顿和重音。

(着重号表示重音,∨表示停顿,∧表示连读)

(示例略) 

提示:

 

(1)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名列前茅者;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佼佼者之一。

……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

(无比敬仰,语调深沉) 

(2)今天,他安息了。

他走出了冲突与仇恨。

在他进入坟墓的这一天,他同时也步入了荣誉的宫殿。

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星一起,熠熠闪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赞扬成就,情绪激动) 

(3)当一个崇高的英灵庄严地走进另一世界的时候,当一个人张开他的有目共睹的天才的翅膀,∧久久飞翔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另外的∨看不见的翅膀,消失在未知之乡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只能充满严肃和诚挚。

(虽死犹生的感慨,语调庄严平实) 

2.划分这篇演讲词的层次,朗读时两个层次之间要做大的停顿。

 

提示:

 

文章除开头的称呼外,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总说巴尔扎克的伟大,表达哀悼之情。

 

第二部分(第3~9段),具体评述巴尔扎克的作品的成就、特色和影响。

 

第三部分(第10段到结尾),预言伟人逝世的意义和影响。

 

3.在含意深刻的关键性语句下面画上横线,准确把握其含意,朗读时要突出它们。

 

提示:

 

(1)他的所有作品仅仅形成了一部书,一部有生命的、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带着我们说不清楚的、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

 

(2)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纪念碑!

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

伟人们为自己建造了底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3)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4)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奥秘,并对死亡加以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5)不,那不是未知之乡!

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二、这篇演讲词使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加以归纳,并分别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比喻 

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

(把巴尔扎克的作品比做“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纪念碑”,形象地赞美了巴尔扎克的作品“崇高而又扎实”。

) 

2.对比 

这里有一切的形式和一切的风格,超过塔西陀,上溯到苏埃通,越过博马舍,直达拉伯雷……(例举历史上的优秀作家,而巴尔扎克的作品均在其上,盛赞了巴尔扎克在创作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 

3.排比 

(1)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向目标,抓住了现代社会进行肉搏。

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

他发掘内心,解剖激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和各个人的深渊……(用各种形象的语言排比倾泻而出,点明巴尔扎克的作品对法国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全面、细致、入木三分的描摹与分析。

) 

(2)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现在我也永不厌烦地还要再说──这不是黑夜,而是光明!

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

(排比句语调铿锵,指出巴尔扎克逝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 

关于应用尝试 

这篇演讲词有着诗一般的语言,火一样的激情,已成为演讲中的典范。

请你学习本文的手法,去赞美一个你对之满怀深厚情意的人或物。

注意感情表达要真挚而恰如其分。

 

提示:

 

可以围绕一定的主题办一次小型的演讲会,如《青春你好!

》《让我握住你的手》《为友情干杯!

》等,为学生设置贴近他们生活、学习的情境,使他们有话可说。

 

练习的重点放在语言上。

但作为初学演讲的高中生,生活积累及语言积累的局限可能使他们的演讲往往顾此失彼,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演讲前拟好提纲,在演讲的重点部分要组织好语言,并且最好形成文字,以达到训练的要求。

 

有关资料 

一、雨果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生于法国东部贝藏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母亲是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