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584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docx

《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docx

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1

2012届高三语文第九次调研考试试题

时量:

150分钟分值:

1504月28日

一、语言文字与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椽(chuán)笔锁钥(yuè)渐染(jiān)豁(huò)然开朗

B.瞭(liáo)望摭(zhí)谈猗(yī)郁运筹帷幄(wò)

C.商榷(què)祗(zhī)候省(xǐng)亲前合后偃(yàn)

D.蹿红(cuàn)赍(jī)赏蕴藉(jiè)一蹴(cù)而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有人救了一猫头鹰,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只猫头鹰康复后锲而不舍报恩4年,每天扑捉蛇和老鼠给恩人家里的猫吃,甚至给恩人也带上一份。

B.对于围棋,古力说自己的愿望就是想成为棋坛的“常青树”,而不想做昙花一现的棋手,希望在40岁的时候还能进世界大赛的决赛。

C.年轻英俊的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疾书,《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从此在文坛熠熠生辉。

D.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4日在统一俄罗斯党代表大会上宣布了一条令人石破天惊的消息:

提议普京作为该政党候选人参加2012年总统选举。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继“嫦娥1号”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中国的深空探测迈入了快速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神州八号已与“中国空间站”的“天宫一号”完成无人对接任务。

B.如何防止展览会的贵重物品免遭盗窃,是一件深感头痛的事,因此,主办方和参展方都做足了安全防范工作。

C.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控、季节被空调控制、山水被镶进画框的生活,也就是说,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D.预计未来3年内,“旅游金融体”将会逐步实现企业内部的融通“大循环”,充分发挥内生“电子货币银行”功能必然受到公众的追捧。

4.下列手机短信中,语言表达最鲜明,生动的一项是()

A.想要告诉你,刮风了,记得添衣,别忘记咱俩的情谊,常联系。

B.祝福的话,总是说也说不完;关怀的心,总是用也用不尽!

亮亮,你好!

你的生日聚会我可能来不了了,因为临时有点事,即使能来,也大概要到晚上10点以后了,先祝你生日快乐!

C.它没有亲情的传大,没有爱情的浪漫,没有友情的真挚,但它或许能让人一生受益。

祝您节日快乐!

D.您燃烧的激情,给我人生拼搏的动力;您坚韧的性格,给我战胜困难的力量;您朴实的父爱,是我生命中永远的太阳!

爸爸,祝您父亲节快乐!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叙小修诗

袁宏道

弟小修①,少也慧,独喜读老子、庄周、列御寇诸家言,皆自作注疏,多言外趣。

既长,胆量愈廓,识见愈朗,的然以豪杰自命。

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日进。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习故也。

盖诗文至近代而卑极矣,文欲准于秦、汉,诗则必欲准于盛唐,剿袭模拟,影响步趋,见人有一语不相肖者,则共指以为野狐外道。

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

诗准盛唐矣,盛唐人曷尝字字学汉、魏欤?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原不可以优劣论也。

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

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

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发展,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

盖弟既不得志于时,多感慨;贫复不任贫,病复不任病,故多愁。

愁极则吟,故尝以贫病无聊之苦,发之于诗,每每若哭若骂,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

予读而悲之。

大概情至之语,自能感人,是谓真诗,可传也。

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逐情生,但恐不达,何露之有?

穷愁之时,痛哭流涕,颠倒反覆,不暇择音,怨矣,宁有不伤者?

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②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注】①小修:

即袁中道,字小修,湖北公安县人。

与其兄宗道、宏道都是明朝文学家。

本文是袁宏道对其弟创作的评述,有删节。

②怼(duì)怨恨。

5.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剿袭模拟,影响步趋影响:

模仿,仿效。

B.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粉饰:

修饰,雕琢(文辞)。

C.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升降:

盛衰,兴亡。

D.不胜其哀生失路之感失路:

失势,失去依靠。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擘破玉》《打草竿》之类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不效颦于汉、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予读而悲之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7.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一项是

A.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B.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C.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D.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分)

译文:

(2)曾不知文准秦、汉矣,秦、汉人曷尝字字学《六经》欤?

(4分)

译文:

(3)而或者犹以太露病之。

(3分)

译文:

9.袁宏道为什么对他弟弟的诗文竟是“极喜其疵处”?

可见他抱有怎样文学主张?

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3分)

答: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元曲,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8分)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这首绝句写于王安石晚年被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

(1)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形象特点。

(3分)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11.古诗文默写。

(5分,每空1分)

(1)沅有芷兮澧有兰,_____________,荒忽兮远望,_____________。

(屈原《湘夫人》)

(2)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夫人之相与,________。

或取诸怀抱,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

选择题6分,简答题5分)

达尔文的兰花

1862年,在《物种起源》发表3年后,达尔文出版了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

达尔文研究兰花的目的,是要证明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为《物种起源》提供补充材料。

野生兰花有两万多种,花的形状、大小、颜色、香味千奇百怪,但是目的只有一个:

用花香吸引昆虫(或蜂鸟)来采蜜,花粉沾到了它们的身上,就能帮助兰花传粉。

因此兰花的繁衍离不开这些授粉者,不管它有着什么样奇怪的形状、构造,也都是为了适应授粉者。

授粉者为了能采到花蜜,也要适应兰花。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兰花和授粉者会一起进化。

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这是达尔文研究兰花一书的主旨。

但是有一种原产马达加斯加的彗星兰却让达尔文感到了为难。

这种彗星兰拉丁文学名的意思是“一尺半”,其名称源自它那“令人惊骇”(达尔文语)的花的形状:

它有又长又细的花距,从花的开口到底部是一条长达28.6厘米的细管,只有底部3.8厘米处才有花蜜。

“什么样的昆虫能够吸到它的花蜜?

”达尔文大胆地预测:

“在马达加斯加必定生活着一种蛾,它们的喙能够伸到25厘米长!

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的哥哥曾经在巴西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说明达尔文的预测并不那么荒唐。

1903年,这种蛾终于在马达加斯加被找到了——一种长着25厘米长的喙、像小鸟一般大小(展翅13-15厘米)的大型天蛾。

它被命名为“预测”。

这时候距离达尔文做出预测已过了41年。

达尔文之所以敢于做出这个令人惊骇的预测,是因为他深知自然选择的威力。

兰花的花距应该略长于授粉者的喙,这样授粉者在尽量伸长喙去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身体挤压到花冠,花粉才会沾到授粉者的身上。

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兰花的花距越长,就会迫使授粉者沾到更多的花粉,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

反过来,授粉者的喙越长,就越容易吸到花蜜,有更充足的营养,也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

如此这般长期互相竞赛的结果,使兰花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天蛾的喙也变得越来越长。

在南非,生活着十几种“长鼻”的蛾类,它们也长着细长的喙,长度可以与“预测”天蛾相媲美,但到目前为止,在当地人们还没有发现细长的花距的花。

在马达加斯加还有一种与“一尺半”彗星兰同属的兰花,它的花距还要长,长达40厘米。

1991年,美国昆虫学家基因·克里茨基(GeneKritsky)学达尔文做出预测:

在马达加斯加还存在着一种未知的大型蛾类,其喙长达38厘米!

这个预测还未被证实。

这种兰花在野外已经绝迹了,靠人工栽培存活了下来。

它的传粉者是否也已灭绝?

我们只能希望,它能靠吸取其他花的蜜而生存下去。

也许用不着再等41年,又会有一种奇特的天蛾令人惊骇。

12.下列关于彗星兰进化成目前这种形状的原因。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使授粉者吸花距底部的花蜜时能沾到更多花粉,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

B.为了使昆虫(或蜂鸟)能够采到花蜜,彗星兰的花距才进化成细长的奇怪形状。

C.彗星兰的花距越长,就越容易留下更多的后代,后代彗星兰的花距也就越来越长。

D.彗星兰的花距变得越来越长,是它和天蛾的喙长期互相竞赛,自然选择的结果。

1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达尔文认为只有自然选择才能解释兰花构造的由来,他对于兰花的研究,很好地弥补了《物种起源》理论的缺陷。

B.喙长的天蛾,容易吸到花蜜,营养更充足,容易留下更多后代,于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天蛾的喙变成现在这样长。

C.1873年,著名博物学家赫曼·缪勒在巴西亲自抓到过喙长达25厘米的天蛾,证明了达尔文的预测是有科学依据的。

D.马达加斯加还有一种花距长达40厘米的兰花,但在野外已经绝迹了,这是因为现实中不存在喙长达38厘米大型蛾类。

14.有人认为:

诞生天才的土地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某物的崇敬心”。

请结合本文中达尔文天才的预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分)

答: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水汪汪的眼

朱以撒

对于深度的认识,我不是从书本开始的——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很难领会数字给予的启蒙,譬如我们身处海平面多少米。

家园中曾经有过的三眼汪汪的古井,如同三枚饱满滋润的水印子,钤盖在我敏感的皮肤上。

井的出现使我对于深度有了抚摸的可能。

间接地通过井绳,与深井接触。

平静的水面,随着邻里结伴汲水,三四个小木桶此落彼起,烂银子似地荡漾波光。

甚至在早睡的梦里,还能听到大人们借着洁白的夜色浇灌、木桶击水或者桶帮与井壁磕碰的声响。

一眼古井,经过漫长时日的打磨,已经泰然与人亲和,不需要后人特意花费心机护理。

轻松地享用,减少了人们对古井的牵挂——人的本性通常如此,譬如那些会讨会要咋呼不休的人,往往得到满足;而斯文缄默者总是被人淡忘。

“井底之蛙”,“坐井观天”,贬低的口吻里,分明涉及了井的固有状态,它狭窄如眼,缺乏宏大的格局和开阔的气派。

只有与古井为邻的人才知道,古井的周围远比其他地方翠绿和润泽,有一缕草浆汁水的生生气息在井栏边无声漾开。

没有人去追问井的来源,对于清亮照人的水和井内黑暗下去的视线,即便不联想纷起,却没有一个人表示贪欲——共同拥有,人们的心态都平静得如同井内的水。

时日在井底下流逝。

当年的锋棱锐利已经成为钝拙,曾经崭新的色泽变得泛黄,一些黧黑的苔藓,星星点点地附在井壁上,让人一眼望去发出井已老矣的感叹。

冬温夏凉,井水在浑然无声的节候里默契转换。

这样的井是苍天幽深的眼神,水汪汪地参透一切天机世相。

不能如愿的井让人难堪。

当初那位手执罗盘看风水的人已经走远,掘到底才知道——问题来了。

有的井水量涓滴;有的则过于充沛,溢出不止;还有的不可食用。

一眼井让人失望了,必然果断填埋。

掘出来的土才见到阳光,又匆匆返回潮湿的地下,堆挤压实。

这时主人庆幸的是,好似一个出了瓶子的魔鬼,又被计谋引回——一个生命在瞬间夭折。

这样一来,直到现在仍然使用的井,它的生命质量令我们感佩莫名。

如果不是有意填埋,一眼井的年龄要远远超过一个人、一个时代。

深邃的井让人想起同样长久的大树,一个向下延伸,一个朝上生长。

巨大的树干让人联想起浑圆的井口和向下延伸的黑幽幽的井道。

如果不是雨水落入井内,或者风掀动树枝,安静是它们的共同语言。

干枯的井令人想起干枯的树,意味着生命已经走远,只是残骸遗留。

古井的命运比古树更为悲怆,它甚至就成了垃圾倾倒的场地,远远不如枯树在烈焰中焚化快慰。

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的高楼越来越多,古井必然越来越少。

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

即使是幸存的井,井沿上已很少汲水的印记,人们只需两个手指头轻轻捻动精致的水龙头,水便喷涌而出,一种姿势从此消失。

曾经水井密集的村庄,大片大片地迁移走了。

时代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不安地移动。

整个村庄搬得彻底干净,车运马驮,手提肩扛,甚至一些破烂用具也因为车厢尚有空隙登上了旅程。

在搬不动的物品里,井是最典型的,没有谁能把它移走。

是人遗弃了井,还是井背离了人?

当人们在新的居所,品着茶,觉出口味不对,才会想起丢在荒村中的井如何甘美,想起曾经过往的日子,想起井沿边的许多故事。

不必设置悬念,一口与自己童年、少年每日相伴的古井,那种清新,连同水汪汪的神秘,已经沁入体内,纵使远走高飞,怀乡的主题如新月一般静静升起,也就是从不变的古井开始的吧。

爱迁徙的人与移不动的井,如长风之于古树,不能互相厮守是一种必然。

只能这么去面对了,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那些对于古井,不,就是对于一般的井也一无所知的少年,和那些曾经享受着绠汲之乐的少年相比,体验中肯定缺失了一个空间。

一定会有些人在拨弄着便利的水龙头时,会在自己回眸的角度里,看到地下的潜流正在深处发出渴望的冲动,期待着涌出,重新成为生活的甘霖——我们所说的美感,一口井也足够赐予我们的了。

15.文中写人们对井的淡忘和“坐井观天”等,对井采用“贬低的口吻”,这样写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塑造井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4分)

答:

16.从艺术表达的角度鉴赏文中两个画线句。

(4分)

(1)许多高楼底下就是被填埋结实的井,发不出丝毫呜咽。

(2分)

答:

(2)当一眼古井孤零零地停留在荒村里,倒映着孤月,它的凄美将使我们更加怜爱。

(2分)

答:

17.纵观全文,作者以“水汪汪的眼”为题,有哪些隐喻意义?

请分条作答。

(6分)

答:

18.这篇散文的结尾耐人寻味,试作简要赏析。

(6分)

答: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12分)

19.阅读下面二则新闻材料(摘录),完成题目。

(12分)

材料

(一):

2009年9月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开学第一天对全美中小学生演讲:

“你受教育的程度越高,你在生活里会走得越远。

“你的未来掌握在你的手中,除了你自己,没人能书写你的命运。

“中国和印度的学生比以前更加努力地学习。

你们将来要与他们竞争,你们在学校的成功不仅仅决定了你们的未来,也决定了21世纪美国的未来。

(摘自新华网2009年9月9日)

材料

(二):

2010年12月6日,奥巴马在一所社区大学的演讲中多次提到中国,他列举中国在教育、科技等领域取得的领先于美国的种种成就,并以1957年前苏联发射人类首枚人造卫星作比,称美国人正迎来新的“卫星时刻”。

“卫星时刻”敲响的警钟,有两个暗示:

一是前苏联在科技上一度超越,使美国恐慌,促使美国加强对教育和科研创新等的投资,最终美国超越了前苏联,还开发了新的技术、产业;二是奥巴马梦想着中国也像前苏联一样,到时轰然倒下!

(摘自《重庆晚报》2010年12月08日,有删改)

⑴从材料

(一)中提取三个关键词。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分析上述两则材料间的内在联系,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

(9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色列)道格·李普曼

 一个商店老板来找梅厄拉比。

 “拉比,我毁了。

你知道我商店的街对面将会发生什么事情吗?

有人就要开另外一家店了。

他将会抢走我所有的生意,我将会失去我的生计!

 梅厄拉比对这位激动的男子说:

“请坐。

你时不时地会带你的马去水塘喝水,不是吗?

 “是的,拉比,但是......”

 拉比接着说:

“你有没有注意到马总是踩到水中之后才喝水?

 “有啊,当然注意到了。

 “好。

我来告诉你马为什么要把马蹄踩到水中。

”拉比将身子从椅子里往外倾过来。

“马在水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

它并不知道看到的是自己,它以为有另外一匹马在水塘里。

这匹马害怕没有足够的水给它们俩喝,所以试图用踩踏的方式把另外那匹马赶走。

 拉比停顿了一下。

 “但是,水塘里有大量的水,可供很多马喝。

 拉比又往后靠到椅子上,笑了笑。

这位商店老板向拉比回了一个笑脸,这是他那天的第一个笑脸。

 (选自陈荣生译《犹太教故事》)

(1)根据你的理解为原文拟一个标题。

(3分)

(2)充分调动你的发散思维,谈谈你从本文获得的人生启示,200字左右。

(9分)

 

七、写作(60分)

21、题目:

幸福原来是

要求:

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2.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语文答案

1.A

2、D【解析】石破天惊:

语出李贺诗《李凭箜篌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形容箜篌之音高亢激越,有惊天动地的气势。

后用为使人震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这句中“石破天惊”宜改为“震惊”。

3.C.【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快速”一词放至“发展”前,去掉“的”;B逻辑错误,去掉“免”;句式杂糅,“必然”前加逗号断开,再加“这一举措”。

4.D(A.语言不生动;B.表意不明确,使用了“可能”“大概”等不确定的词语表意;C.此处应为老师节短信,表意不明,对象不明确,“它”指代不明,可改为“老师对学生的爱”;D.观点鲜明,对象明确,排比、比喻生动。

我的弟弟小修,从小就很聪慧,唯独喜欢读老子、庄周、列御寇几家的著作,他都自己作注解,其中多有言外之趣。

长大后,器量愈加壮阔,见识更加开朗,鲜明的以豪杰自命。

于是泛舟于长江之上,驰马奔走塞外,遍览燕、赵、齐、鲁、吴、越这些地方,他的足迹所到之处,几乎遍及半个天下,而他的诗文也因此一天天长进。

他的诗文大都独立抒发自己的性情,不为固定的格式套路所束缚,如果不是从自己心中自然流露出来,就不愿下笔写作。

他的诗文之中有优点,也有瑕疵,有点自是不必待言,就是瑕疵之处也多质朴自然自我独创的语言。

可是我却极为喜欢他诗文的瑕疵之处;这是因为我认为所谓的好的地方,还不能避免矫饰雕琢和沿袭模仿的缺憾,还没能完全摆脱近代文人的风气习惯呀。

大概诗文到近代已变得卑弱极了,文章想要以秦汉的为标准,诗歌则一定要以盛唐的为标准,抄袭模仿,亦步亦趋,看到某人有一句话与前人的不相似,就一齐指责,认为是没入门不得法的歪门邪道。

却不知文章以秦汉为标准,而秦朝汉朝的人又何尝一字一句学习了《六经》呢?

诗歌以盛唐为标准,盛唐人何尝一字一句模仿了汉魏的呢?

只不过时代有盛衰兴亡,可是方法并不沿袭不变,(每个时代的诗文)各自穷尽它的变化,各自尽情表现它的意趣,才因此而可贵,原来并不能以好坏来评定啊。

况且世上的事物,独立存在的就一定不能没有,一定不能缺少,那么即使想要废弃它也办不到。

雷同的却可以没有,可以没有,那么即使想要留存下来也无法办到。

因此我说如今的诗文难以流传啊。

其中一万篇中有一篇能流传下来的,或许就是现在民间妇女小孩所唱的《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的民歌,像这样没有见闻学识的率真之人所创造的作品,所以多真实的心声,不效法汉魏,不模仿盛唐,而是听凭自然本性地行事发展,还能够与人的喜怒哀乐爱好愿望相连通,这是值得高兴的。

我的弟弟因为不得志于时,所以多感慨;贫困又不能安于贫困,疾病又不能听任疾病,所以多忧愁。

忧愁到了极点就吟诗,所以常常把贫病无奈的苦楚,抒发到诗歌当中,常常如哭如笑,充满了他哀叹人生、感慨失意的情感。

我读了,为之感到悲伤。

大概情感极为真实的语言,自然能让人感动,这就是真正的诗,是可以流传的。

可是有人还是把太过直露作为他诗文的毛病,却不知感情跟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文字随着情感的产生而产生,只担心文字不能表达出感情,哪里有什么直露呢?

穷困愁苦的时候,痛哭流泪,语言颠倒反复,无暇顾及,这种哀怨不满,哪里有不伤心难过的呢(意思是情之所至,不可能还能有意克制、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过分伤痛。

这是儒家中庸诗教的原则)?

况且不同的地方干燥潮湿的情况就不一样,不同秉性的人会有刚强柔和的性格的不同,至于那刚劲朴质而多怨愤,严厉急躁而直白,这叫做楚人的风格,又有什么疑义的呢!

5.D。

【解析】失路:

失意,不得志。

联系前文“弟既不得志于时”,《滕王阁序》“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6.B。

【解析】都是指代词,这,这些。

A人称代词,它的;语气副词,表揣测,恐怕,大概。

C介词,表动作的对象,向,对,可不译;介词,表被动,引出施动者。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7.B。

【参考标点】且燥湿异地,刚柔异性,若夫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是之谓楚风,又何疑!

8.译文:

(1)(他的诗文)大都独特地抒发自己的性情(1分),不被固定的格式套路束缚[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3分)。

(2)竟然[却](1分)不知文章把秦、汉(文章)作为标准(1分),而秦朝汉朝的人又何尝(哪里曾)一字一句学习[模仿]了《六经》呢?

(2分)

(3)可是有人还是认为太过直露把它当作他诗文的毛病(缺点)。

(3分)

9、【答案提示】喜小修诗文疵处“多本色独造语”(或抒发个性,真实自然,有独创)。

文学主张:

(1)要有真情实感,有个性,有创新,“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2)文学是发展的,“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

(3)反对雕琢模仿,反对“文欲准于秦汉,诗必欲准于盛唐”的观点。

(大意对即可)

【相关背景】

文章从对小修人与诗的述评中引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论,反过来以之为价值尺度评论小修诗并自然地过渡到七子之论,再通过驳斥七子入手树起“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的发展论,终复合二者给对象以进一步的具体阐释。

“独抒性灵”是“公安派”文学理论的旗帜。

因而,这篇文章不独以卓越的理论见识显示了作者对小修诗独到的理解与阐释,同时又称得上是“公安派”的树帜之作。

首先,袁中郎的“性灵说”和“理”,和“闻见知识”——即社会既存的行为准则、思维习惯处于对立的地位。

保持人性的纯真和活泼是首要的。

其次,袁中郎在强调“性灵”时,明确地肯定了人的生活欲望的流露与表现。

以自由地抒发“喜怒哀乐嗜好情欲”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