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1568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docx

《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docx

高考语文考前综合检测卷1

2017考前综合检测卷

(一)

(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代乡村社会的权力网络

耿元骊

在唐代官府的文书格式中,“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

这意味着,乡在中央政府看来就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

但是“乡”的地位,在唐代也有比较大的变化。

武德七年,唐朝律令规定:

“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四邻为保。

”其中对乡里的地位,没有明确说明。

《通典》则提到:

“大唐百户为里,里置正一人;五里为乡,乡置耆老一人。

……贞观九年,每乡置长一人,佐二人,至十五年省。

”由此可见唐初延续了汉魏以来的“乡官”之制,里正、耆老或者乡长都算是正式(或比照)的官府成员。

但是随着承平日久,到贞观十五年,就不得不废罢“乡长”及属官(佐),废除了乡官之制。

“乡长”及乡的建制虽然废除,但是县以下的地域仍然需要管理,“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得以继续存在。

只不过将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一词也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里正”成为乡领导的称呼的同时,“里”本身却逐渐消失,取代“里”地位的则是村。

唐初的乡里制,在贞观十五年以后就逐渐向乡村制转化。

“乡”和“里”都是设计概念,由上至下加以推行,试图把县以下地域的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的网络当中。

但是这种由“五”“百”之类整数所构成充满结构感的设计规划,却很难与乡村居民的居住实情相吻合。

由非正式纳入官府序列但又受官府严密掌控的“乡”直接面对自然形成的聚落“村”成为相对合理的选择。

在赋役征派过程当中,乡村社会中的权力网络得以高效运转起来。

当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但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还是通过赋役征派而得以展现。

唐代里正的四项职责“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当中,最关键也最重要的就是“催驱赋役”。

官府为了尽可能多和快地取得赋役收入(包括劳力),多倾向于直接派人下乡征收选派。

其正常程序为“刺史……下文帖付县……县令付案,案司出帖,分付里正”,而里正常常借机谋私,“赤帖怀中藏却,巡门掠敛一遍”,在乡村中造成“忽闻扣门急,云是下乡隶”的惊恐局面。

在由县级官员主导而成的乡村社会权力网络中,里正、村正这样的基层实际管理者成为重要的网络节点。

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县以下地域。

对村民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对乡村百姓进行管理;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生活在乡村社会当中,是村民的一部分。

所以他们处于一个微妙的境地,既不敢也不想与朝廷对抗,又不能完全站在朝廷的立场。

从朝廷的角度,既不得不依赖于他们,又经常借机加以惩处打压。

里正、村正处于乡村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中心,上下有事均责成在他们身上,是朝廷、州县和村民的交汇点。

(《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官府的文书格式看,乡被中央政府看作是最低一层的管理层级,并纳入官府序列,但受官府严密掌控。

B.到了贞观十五年,虽然乡作为区块名称仍存在,但是乡官之制被废除,而赋予里正以管理“乡”的权力。

C.“乡”“里”作为一种设计概念,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力图把其居民纳入统一网络,遭到乡村居民的抵触。

D.贞观十五年,乡里制逐渐向乡村制转化,官府直接面向“村”,而其办理事务还是通过“乡”来进行相关处理。

解析:

选C。

C项“遭到乡村居民的抵触”无中生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由乡在唐代地位的变化,引出乡官之制的废除,管理乡的权力转到了“里正”身上,里正逐渐转变为职务名称。

B.文章由“里正”引出“里”,介绍唐代乡里制向乡村制的转化,并解释了乡里制的不合理之处与乡村制出现的必然。

C.经由里正、村正的上传下达、左右协调,权力网络得以运转并最大程度地为朝廷管理乡以下地域。

D.文章介绍了里正、村正在权力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并从里正、村正的身份角度揭示朝廷与里正、村正之间的微妙关系。

解析:

选C。

C项“管理乡以下地域”理解错误,应为“管理县以下地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的官府文书,由尚书省下发到州,再到县再到乡,都称为“符”。

武德七年,唐朝律令没有明确规定乡里地位。

B.在赋役征派过程中,乡村的权力网络得到高效体现,同时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也是乡村权力运作的基础。

C.乡村社会权力网络由县级官员主导,里正职责是“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催驱赋役”最为重要。

D.对朝廷来说,里正、村正代表国家意志进行相关管理,既是依赖的对象,又是需要惩处打压的对象,有事责成他们办理。

解析:

选B。

B项偷换概念。

根据原文“乡村文化习俗活动、纠纷调解等等也都是乡村权力运作的载体”可知是“载体”而不是“基础”。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

曾祖洋,涿州别驾。

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

父曾,内园使。

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

赵思绾叛,遣郭从义讨之。

郡县吏供给【注】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

转运使李谷谓曰:

“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

”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

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迁左补阙,掌大名市征。

开宝五年,连知贡举。

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七年,蒙上书言:

“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

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历,送史官。

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

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诏褒之。

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

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侍郎,加承旨。

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

未几,卒,年七十二。

赠右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

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以宣祖配天。

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兴也。

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

故自太平兴国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

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

“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

”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

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

多著述,有《鳌山集》行于世。

(《宋史·列传第二十八》,有节选)

【注】 供给:

提供给养物资。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B.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C.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D.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解析:

选B。

这段文字,句式整齐,可依据“之”字在语段中的作用,以及“者”“以”的用法,逐句切断。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相当于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

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

汉董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解析:

选B。

B项“知贡举”是指主持贡举考试。

6.下列对原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扈蒙出身官宦世家,自小文才显露,后晋时中进士,并担任鄠县主簿;但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介文学名流,对官场吏事不够练达,以至于怠慢了平叛主将郭从义。

B.扈蒙官位几起几落。

宋太祖时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却因曾请托同年进士仇华而被贬,然后又逐渐一路升迁成为重臣;不过后来还是遭人憎恶而出京都。

C.太宗即位后,贬为江陵府知府的扈蒙被召回朝复任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

出征太原后更官至户部侍郎,最后以工部尚书退休,去世后还被追赠,可谓一路加官,荣禄身后。

D.宋太宗时有礼官援引历代以开国始祖配享祭天之礼的惯例,主张太宗以太祖配享祭祀上天。

后扈蒙却以“尊敬父亲”之辞说动了太宗,改行以其父宣祖配享祭天的礼仪,此举遭有识之士非难。

解析:

选A。

A项“后晋时中进士,并担任鄠县主簿”理解错误,应为“后晋中进士,后汉担任了鄠县主簿”。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

(5分)

译文:

(2)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5分)

译文:

解析:

翻译这两句话要注意:

“戎服”,穿军装;“趋”,小步紧走,赶赴;“冠服褒博”,衣帽宽大;“虞”,担忧;“昧”,不公开;“闻”,知晓;注意反问句式的翻译。

答案:

(1)州县提供给养的官吏都身穿军服赶去事奉,扈蒙(却)衣帽宽大,举动缓慢,郭从义对此感到惊讶。

(2)因为宰相以泄露(朝政)为忧,使(朝政)宣扬传播不明(或“不公开”),史官被疏远,怎么能够知晓(这些)呢。

【参考译文】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

曾祖扈洋,为涿州别驾。

祖父扈智周,为卢龙军节度推官。

父亲扈曾,为内园使。

扈蒙年少时能写文章,后晋天福年间,举为进士,入后汉为鄠县主簿。

赵思绾叛乱,派遣郭从义讨伐他。

州县提供给养的官吏都身穿军服赶去事奉,扈蒙(却)衣帽宽大,举动缓慢,郭从义对此感到惊讶。

转运使李谷对郭从义说:

“扈蒙是文学名流,不熟悉吏事。

”郭从义于是没有追究他。

后周广顺年间,扈蒙(担任)知制诰。

扈蒙堂弟扈载当时为翰林学士,兄弟一起掌管内外诏令文书,当时号称“二扈”。

宋初,扈蒙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因为曾请托同年进士仇华,贬为太子左赞善大夫,逐渐升为左补阙,掌管大名市征。

开宝五年,接连主持贡举科考。

六年,又任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七年,扈蒙上书说:

“过去唐文宗每次召见大臣议论政事,必定命人执笔站立在殿旁来记录时政,所以《文宗实录》稍微详备。

到了后唐明宗,也命令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流写日历,移送史官。

近来这事都被废除,帝王的言语行动,没能写下来。

因为宰相以泄露(朝政)为忧,使(朝廷政议的)宣扬传播不明,史官被疏远,哪里能够参与并知晓(这些)呢。

希望从现在起凡有裁决之事,体恤的言辞,发自帝王的心意、可写下来的,一同委托宰相和参知政事每月轮流主持抄录,以备史官撰述收集。

”(建言)被采纳,(朝廷)就让参知政事卢多逊主管这件事。

九年正月,扈蒙献上《圣功颂》,陈述太祖接受禅让、平定统一天下的功业,文词夸张华丽,诏令表扬他。

此后扈蒙被卢多逊憎恶,出京为江陵府知府。

太宗即位,召回为中书舍人,随即又为翰林学士。

太平兴国四年,跟随出征太原返回,转为户部侍郎,加官承旨。

雍熙三年,生病,以工部尚书退休回家。

不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赠官右仆射。

自从张昭、窦仪死后,典章礼仪制度,大多由扈蒙校定。

当初,太祖接受后周禅让,为祖宗四庙追加尊号,亲自到郊外祭天,以宣祖配享上天。

到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祭天以喾配享,商以冥配享,周以后稷配享,帝王的基业因此兴盛。

像汉高祖的太公,光武帝的南顿君,虽然有帝王父亲的尊贵,但没有配享祭祀上天。

所以,从太平兴国三年、六年两次到郊外祭天,都以太祖配享,对于礼是允当的。

太宗将要封禅,扈蒙议论说:

“尊敬父亲没有比配享祭天更大的,请以宣祖配享祭天。

”从雍熙元年起停止封禅改为到郊外祭天,就举行他(所主张)的礼仪,有见识的人非难这种做法。

扈蒙性格深沉忠厚,不说他人的是非,喜欢佛经,不喜欢杀生,士大夫称他为善人。

著述很多,有《鳌山集》流行于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 ①无相院:

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8.“浮萍破处见山影”一句诗与张先的另一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它们的“同工”之处。

(5分)

答:

 

解析:

异曲同工是说虽然语言形式不同,但表达效果却是一样的好,我们首先考虑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再考虑练字的内容。

从两句诗来看,主要体现在“破”“弄”两个字上,从练字角度分析其手法作答即可。

答案:

“浮萍破处见山影”与“云破月来花弄影”,两句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浮萍破处见山影”句中“破”字,寓动于静。

小艇去来,水波开合,山影映在浮萍破处,形容自然之静。

“云破月来花弄影”,“破”、“弄”两个动作,以动衬静,月被云遮,花随风摇,凸显了自然的静谧。

9.张先绰号“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也有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本题是对诗歌内容的考查,重要的是读懂诗歌,然后找出诗中的描写“影”的诗句,最后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从内容看,“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影,“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影,“莫放修芦碍月生”也是暗写影。

答案:

①“过桥人似鉴中行”,过桥的人好似行走在镜子中,写出了人在水面上的倒影,暗写人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暗写月影。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真是幸运,有过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苍凉,也有过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豪情,范仲淹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为山水添色,使岳阳楼名震天下。

答案:

(1)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2)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第三、四两大题中任选一大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戴眼镜的女孩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雪天的纽约。

59号公寓。

我从窗口望出去,正好能看见对面楼里舞蹈学校上课的情景。

在大块的玻璃窗子后面,我的女儿正在给学生们示范爵士舞动作。

这群孩子里有一个戴眼镜的小女孩。

每次开始上课前,她都会摘下眼镜,搁在椅子上,跟我当年一模一样。

我喜欢摘下眼镜的感觉。

眼前的一切朦胧得美丽起来,所有锐利的线条,人的分明轮廓、物的棱角边缘,都消失了,代之以柔和的光晕;所有肮脏的细节也被稀释,所有的声音被过滤,渐渐低沉,渐渐温和。

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丝绒枕头一样,那么软,那么大,让我深陷其中并满足地入眠。

“又做什么美梦呢,卡特琳?

”爸爸问我。

“戴上眼镜吧。

”我于是戴上眼镜,整个世界又回复到原来的坚硬、精确,正如它原本的样子,一点不曾被歪曲的样子。

梦境烟消云散了。

我在纽约的一个芭蕾舞团当过几年的演员,之后,就同妈妈一起开办了舞蹈班。

妈妈退休后,我独自经营了一段日子,直到我的女儿和我一起工作。

其实爸爸也该退休了,只是他还没想好。

这也怪不得他,我至今仍搞不清楚他究竟是做哪一行的,所以退休的事也就无从提起。

现在他和妈妈一起住在格林威治的一间小公寓里。

基本上,我们一家子没什么特别好说的,这样的人纽约多的是。

唯一与众不同的是,我的童年是在巴黎的第十区度过的。

我们当时住在一个类似仓库的房子的楼上。

每天晚上7点爸爸会把一楼仓库的铁门放下。

就像一个乡下火车站的库房一样,那里堆满了箱子和盒子。

每天都有人来寄放和寄发行李。

除此之外,仓库里还有一个秤台很大的磅秤。

有那么几次,当爸爸的合伙人卡斯德拉先生不在店里的时候,爸爸会一动不动地站在秤台中央,若有所思地凝视着表盘。

还有几次,爸爸会突然对我说:

“要不要一起来,卡特琳?

于是我上去站在他旁边。

他的手搭着我的肩,似乎是在等着照相。

我拿掉了我的眼镜,爸爸也拿掉了他的。

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醺醺然,时间静止了,感觉十分舒畅。

直到那天爸爸的合伙人卡斯德拉先生撞见我们这一幕。

“你们在干什么?

”他大喝一声。

醺醺然的气氛一扫而空,爸爸和我重新戴上了眼镜。

“你不是看到了吗?

我们在称体重。

”卡斯德拉先生烦躁地走进了玻璃帷幕后头的办公室。

卡斯德拉先生是在妈妈离开后才来和爸爸一起工作的。

妈妈是个美国人,芭蕾舞演员。

她二十出头的时候随她所在的舞团来到巴黎巡回演出,并在那里邂逅了爸爸。

接着两个人定下终身。

结婚后,妈妈继续在巴黎的音乐厅跳舞。

不过几年后,妈妈思乡成疾,回了纽约。

爸爸答应她,一旦他处理好“生意上的事”,就去美国一家团聚。

每个礼拜,爸爸和我都会各自收到一封寄自美国的航空信。

妈妈在每封信的结尾都写道:

卡特琳我的宝贝,来个紧紧的拥抱吧!

爸爸本来是请卡斯德拉先生来当秘书的。

而卡斯德拉先生年轻时曾准备过文学学位考试,就这样成了爸爸的合伙人。

他有事没事就喜欢教训人。

他还喜欢宣布坏消息。

一大早,他就坐在办公桌前面慢条斯理地看报纸。

爸爸坐在他对面,摘了眼镜,听他用带着南部口音的腔调念灾难新闻和犯罪报道。

“你有没有在听啊,乔治?

”卡斯德拉先生对爸爸说,“你总是心不在焉,逃避现实,戴上你的眼镜,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吧!

”“非得这样吗?

”爸爸问。

卡斯德拉先生的另外一个癖好是:

挺着胸脯口授信件。

有好几次,我看见爸爸无可奈何地在打字机上“叮叮当当”地敲着卡斯德拉先生口授的商用信件,却不敢——哪怕委婉地对他说其实这些信一点用处也没有。

不但如此,他对我也不放过,连我的作文他都强迫要念给我听写。

还有一天下午,我和爸爸刚从学校回来,卡斯德拉先生硬要看我的成绩单。

到美国之后,有一个傍晚,我和爸爸在纽约中央公园散步时,问起他为什么给卡斯德拉先生那么大的权力,甚至让他干预我们的生活,包括支配我们听写、教训我们道德规范等。

“没法子,”爸爸说,“他曾经在危难的时候救过我。

”但是他不肯说其中的细节。

我只记得有一回,卡斯德拉先生冲爸爸嚷道:

“乔治,你应该不会忘记,让你免除牢狱之苦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卡斯德拉先生结识爸爸之前,是一所郊区中学的法文老师。

他还借爸爸对他曾经出过几本诗集的敬重,占了点小便宜。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和手法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采用倒叙手法、梦幻般的叙述,细腻展示了一对戴眼镜的父女生活中的温馨亲情,而小说温情的气氛中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B.第三段中戴眼镜的小女孩的出现,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引出了“我”对以往生活的回忆。

小女孩摘下眼镜的原因和“我”当年摘下眼镜的原因一样。

C.童年时期,“我”和爸爸生活在巴黎,而妈妈却生活在美国纽约,这使“我”感到很难过,幸好妈妈每个礼拜都会给“我”写信。

D.“我”爸爸摘下眼镜是为了逃避现实,戴上眼镜看清世界的真面目让他无奈,而卡斯德拉先生总要爸爸戴上眼镜看清楚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

E.卡斯德拉先生是小说的主要人物之一,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法来刻画他的形象。

解析:

B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并没有交代跳舞小女孩摘下眼镜的具体原因,因此不能确定她摘下眼镜和“我”当年摘下眼镜的原因是否一样。

C项,“这使‘我’感到很难过”的说法无中生有。

E项,本文没有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答案:

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2)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此题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

第一人称的叙述,有真实、亲切之感,在这篇小说中,以“我”的口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感,有利于抒情和议论。

另外,小说中的“我”是叙述故事的线索,以“我”串联故事,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答案:

①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文中的事件都是“我”的亲身经历,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作品的真实感。

②便于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直接表达“我”的喜怒哀乐,而读者的思绪更易随着“我”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

③“我”在文中起线索作用,通过“我”的情感态度突出其他人物形象,揭示作品主旨。

(每点2分)

(3)请简要分析卡斯德拉的形象特点。

(6分)

答:

 

解析:

小说中的卡斯德拉先生是“我父亲”原来的秘书,曾做过教师,后来成了“我父亲”的合伙人,他曾经帮助父亲脱离过牢狱之灾,喜欢看负面的新闻,常常干预父亲和“我”的生活,甚至是我的学业成绩他都过问,还喜欢教训人,爱占小便宜;古板守旧,却出过几本诗集。

答案:

①有才华,但爱占小便宜。

他会写诗,还出过诗集,但曾借乔治对他曾经出过几本诗集的敬重,占了点小便宜。

②心眼不坏。

他曾帮助乔治免除牢狱之苦。

③爱干预别人,古板强势。

他干预乔治父女俩的生活,自以为是,不考虑别人的心理感受。

(4)小说的标题是“戴眼镜的女孩”,文章中也多次出现“眼镜”,请结合文本探究“眼镜”的深刻内涵。

(8分)

答:

 

解析:

“眼镜”在文中有多层含义,故事中,表面指“我”和父亲所带的眼镜,还暗含我们父女看世界的态度。

与我们看世界的态度不同的是卡斯德拉先生,他对世界的真实乃至冷酷态度与我们模糊、朦胧形成对比,从而表现了我们超脱、乐观的人生。

答案:

①一般人都为摘下眼镜后视线模糊、影响生活工作而担忧,而作品中的父女俩却喜欢摘下眼镜的感觉。

在这一忧一喜的对比中,凸显了作品的主题。

②“眼镜”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现实世界。

人们都是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清楚地认识世界的,小说以孩童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摘掉眼镜,在朦胧模糊中能感受世界的美,戴上眼镜看到的是现实。

③摘掉眼镜,可以为我们蒙上一层保护色,不去管别人的目光与看法,只认真自在地做好自己。

摘下眼镜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到另一个世界中释放自己,这是一种超脱、豁达、乐观的态度。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汪国真:

触摸生命的极致

他不是诗人,不是书法家,不是画家,不是作曲家,他是汪国真——一个触摸生命极致的勇者。

“一代人的文化偶像”汪国真走了,享年59岁,青春成为诗人最后一个注脚!

汪国真,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名字,曾承载着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他的名字曾与诗歌紧密相连,让我们忆及那个传抄诗歌的年代特别的“时尚”。

在大学期间,汪国真便开始发表诗歌作品。

很少有哪个诗人像汪国真一样,在诗集出版之前就拥有了那么多的读者。

到90年代,汪国真出了五六十种诗文集,研究赏析其诗歌作品的书多达十几种,随之“汪国真热”席卷全国。

1990年,汪国真的诗集大卖,有人把这一年称为出版界的“汪国真年”。

甚至有人把当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