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904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7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docx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docx

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加分节练习精心集合直接打印

第一单元复习课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

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概念: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

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化学变化——有其它物质生成的变化。

例: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2、判断变化依据:

是否有其它(新)物质生成。

有则是化学变化,无则是物理变化。

3、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4、化学变化伴随现象:

放热、吸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和生成沉淀。

二、物质的性质

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的性质。

包括: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挥发性、延展性、导电性、吸水性、吸附性等。

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活泼性、稳定性、腐蚀性、毒性、金属活动性等。

它们的区别是:

物理性质在静止状态中就能表现出来,而物质的化学性质则要在物质运动状态中才能表现出来。

三、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

在变化语句中加“能”或“可以”或“易”“会”“难于”等词语,变成了相应的性质。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伴随现象

物质的形状、状态等发生变化

常伴随有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实例

石蜡熔化、水结成冰、汽油挥发

煤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呼吸

本质区别

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

相互关系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如石蜡燃烧时先发生石蜡熔化现象。

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实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不变所呈现出的性质。

物质的微粒组成结构改变时所呈现出的性质。

实例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可燃性、氧化性、稳定性、助燃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等

确定

由感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定

通过化学变化方可知

区别

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

焰心、内焰、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

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

两端先碳化,内焰部分呈黄色,焰心部分基本无变化;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水:

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二氧化碳:

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

有白烟(为石蜡蒸气),将燃着的火柴靠近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白烟是石蜡蒸气。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

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的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2/5。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

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四)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用量:

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

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②多取的试剂做到“三不”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③"三不":

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舌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如需嗅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进入鼻孔)  

3、固体药品的取用  

①粉末状及小粒状药品:

用药匙或V形纸槽(一斜二送三直起)

②块状及条状药品:

用镊子夹(一横二放三慢竖)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

  

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

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

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毕,盖上瓶盖,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②液体试剂的取用:

  

⑴滴加(胶头滴管)——少量。

滴加到另一容器中的方法是将滴管悬空放在容器口正上方,滴管不要接触烧杯等容器壁,取液后的滴管不能倒放、乱放或平放(防止试剂腐蚀橡胶帽)。

⑵倾倒——量多(一倒二向三紧靠)从细口瓶倒出液体药品时,先把瓶塞倒放在桌面上(以免沾污瓶塞,污染药液);倾倒液体时,应使标签向着手心(以防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腐蚀标签);瓶口紧靠试管口或仪器口(以免药液流出)。

倒完药液后立即盖紧瓶塞(以免药液挥发或吸收杂质)。

⑶量取(量筒)——定量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取。

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再用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

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注意:

俯视则读数偏大,仰视则读数遍小。

滴管的使用:

a、先赶出滴管中的空气,后吸取试剂  

b、滴入试剂时,滴管要保持垂直悬于容器口上方滴加

c、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d、滴管用毕,立即用水洗涤干净(滴瓶上的滴管除外)

e、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容器中或与器壁接触,否则会造成滴管污染,并进一步污染试剂瓶中的试剂。

  

(二)连接仪器装置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装置气密性检查:

先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贴容器外壁,稍停片刻,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导管口部有水柱上升,稍停片刻,水柱并不回落,就说明装置不漏气。

(三)物质的加热  

(1)加热固体时,试管口应略下倾斜,试管受热时先均匀受热,再集中加热。

(2)加热液体时,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使试管与桌面约成45度角,受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给试管里的液体的中下部加热,并且不时地上下移动试管,为了避免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四)仪器的洗涤:

  

(1)废渣、废液倒入废物缸中,有用的物质倒入指定的容器中

(2)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

玻璃仪器上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3)玻璃仪器中附有油脂:

先用热的纯碱(碳酸钠)溶液或洗衣粉洗涤,再用水冲洗。

(4)玻璃仪器附有难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

先用稀盐酸溶解,再用水冲洗。

(5)仪器洗干净后,不能乱放,试管洗涤干净后,要倒插在试管架上晾干。

 

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班别: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及区别,

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

[知识回顾]:

1、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   、   、   、      。

  

2、发现元素周期律和总结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

A、道尔顿B、拉瓦锡C、门捷列夫D、阿伏加德罗

3、食盐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以下不是化学研究领域的是()

A、食盐由什么成分组成B、食盐的产地在哪里

C、食盐有什么性质和用途D、食盐的微观结构如何

[预习检测]1、什么是物理变化?

2、什么是化学变化?

[学习过程]

一、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实验探究一]:

认真观察课本P6[实验1—4],完成P7的现象记录

[知识归纳一]:

1、物理变化是指:

 的变化。

2、化学变化是指:

 的变化。

3、化学变化的根本特征是: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5、化学变化过程中伴随的一些现象有哪些?

      

       

(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在属于化学变化的后面打“√”)

1)灯泡发光   蜡烛燃烧  菜刀生锈   冰雪融化  湿衣晾干 酒精挥发

2)玻璃破碎  矿石粉碎   纸片燃烧  食物腐败   镁条燃烧

3)木已成舟  百炼成钢  植物光合作用    人和动植物的呼吸   

4).(2010绍兴)下列生活事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把西瓜榨成汁B.铁锅生锈C.把铁丝弯曲成衣架D.给自行车瘪胎打气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知识归纳二]:

(阅读课本P7-P8的内容,归纳如下内容)

1、化学性质:

物质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性、碱性、腐蚀性、毒性等。

2、物理性质:

物质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1)熔点:

叫熔点。

沸点:

叫沸点。

2)压强:

叫压强。

3)密度:

                 叫做这物质的密度。

[讨论]: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何区分?

2、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有何关系?

[实验探究二]:

完成[实验5],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写在课本上。

[课堂练习2]:

1、(10镇江)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沸点B.硬度C.可燃性D.溶解性

2、通过观察和使用食盐,得出以下不属于食盐性质的是()

A.白色固体 B.调味品 C.易溶于水 D.在空气中很容易变硬

3、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有特殊气味的液体,易挥发,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

酒精常用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能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以上叙述,可归纳出:

(1)酒精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

(2)属于酒精的化学性质的是

【小结】:

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根本区别是:

    。

2、物理性质:

(包括、、、、、、等)

[课后练习]

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

A.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B.有新物质生成C.有气体放出D.发光、放热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电灯发光C、榨取果汁D、液化石油气燃烧

3、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4、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鲜奶制酸奶B.水果榨果汁薄 C.糯米酿甜酒D.黄豆酿酱油

5、阅读下列短文后回答问题。

186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用通电袋子发解法得到一种金属,并将其命名为“钠”。

他对钠做了以下实验:

用小刀切下一小块金属钠,切面银白色。

将其投入水中,它浮于水面,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在水面急速游动,发出嘶嘶声,立刻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逐渐缩小,最后完全消失。

根据以上内容,请归纳出金属钠的有关物理性质:

①颜色状态:

         ②硬度    

③密度:

比水      ④熔点:

   

化学性质:

[课堂自我检测]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座号:

姓名:

成绩:

1、判断石灰石和稀盐酸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B.有二氧化碳生成

C.有气体放出D.放热

2、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发光B.蔗糖溶于水C.车胎爆炸D.生米煮成熟饭

3、(10临沂)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烂B.钢铁生锈C.酒精挥发D.蜡烛燃烧

4、下列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5、下列诗句中一定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冲天香阵透长安(B)烈火焚烧若等闲(C)踏破铁鞋无觅处(D)抽刀断水水更流

6、(10镇江)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橙子榨汁B.海水晒盐C.水结成冰D.食醋除水垢

7、(10重庆綦江5)下列食品制作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大豆磨浆B.西瓜榨汁C.猪肉切块D.木瓜酿酒

8、在城市生活中,天然气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

它是①无色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小;③极难溶于水;④容易燃烧,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⑤燃烧后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请认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属于甲烷物理性质的是(填序号,下同)

(2)属于甲烷化学性质的是

9、根据①颜色②状态③气味④味道等方法之一直接鉴别下列各组物质,请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写在相应的空格内:

(1)铁丝与铜丝

(2)(厨房中的)白酒与白醋

(3)汽油与水(4)(厨房中的)白糖与食盐

(5)银和水银(汞)

【课后预习】

1、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

2、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3、蜡烛燃烧时火焰分______层,由内到外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层最亮。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领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学习重、难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回顾]

1.下列生活现象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衣服晾干B.车轮爆胎C.钢铁生锈D.冰雪融化

2、(10广东)物质的用途和性质密切相关。

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B.金刚石作装饰品C.铜丝作导线D.氢气作高能燃料

【预习检测】1、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

2、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

[学习过程]:

我们的生活处处都离不开化学,化学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那么化学又是以什么为基础建立的呢?

大家是否还记得《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

我们不要小看这个炼丹炉,其实古代炼丹和炼金的作坊就是今天的化学实验室的前身。

此短文说明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化学上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得到的。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边做实验边完成实验报告)

【小结】蜡烛燃烧后生成了和。

由此推知,蜡烛中一定含有

元素。

[课堂练习]:

1、(10南昌)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烟B.活性炭吸附冰箱内的异味C.燃放烟花D.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2、(10潼南)下列爆炸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汽车轮胎爆炸B.面粉爆炸C.火药爆炸D.煤气爆炸

3.(10义乌)系列过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江苏省连云港市赣马二中QQ740409749欢

A.蜡烛燃烧B.冰雪融化C.牛奶变质D.瓦斯爆炸

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有氧气参加反应   B、只发生化学变化

   C、既发生物理变化又发生化学变化   D、生成两种新物质

5、下列关于石蜡性质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石蜡是无色、无味且硬度较大的固体  B、石蜡难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

   C、石蜡熔点低,受热易熔化成蜡油D、石蜡可燃,燃烧时放热,并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课后练习]

1、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

结论:

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处最先碳化。

结论:

蜡烛火焰的层(填a、b或c)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

石蜡燃烧后生成______和____________。

2、问题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呢?

有人提出了如下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成的石蜡固体的小颗粒。

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   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    。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       提供了证据。

同时可排除假设      ,因为              __________。

【课后预习】

1、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且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木条燃烧越旺,说明越多;(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

2、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氧气的含量比空气、水蒸汽含量比空气。

(填“多”或“少”)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2、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学习重难点】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知识回顾]

1、蜡烛的火焰分三层,分别是、、;温度最高的为。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酒精挥发B、车胎爆裂C、木条燃烧D、玻璃破碎

3、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燃烧产物是;

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的产物是;蜡烛燃烧属于变化。

[学习过程]查阅课本P12中提供三条的信息回答: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且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越多;

(2)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木条燃烧越旺,说明越多;(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

[实验探究]

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提出问题]:

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汽的含量分别有什么变化?

[作出假设]: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氧气的含量比空气、水蒸汽含量比空气。

(填“多”或“少”)

[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结论

一、用排水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取两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

四瓶气体均为____色。

二、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

_______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

澄清的石灰水变________

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______

三、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

插入空气中的小木条

插入人呼出气体中小木条

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氧气含量_____

四、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产生_____________

人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______

【小结】:

人体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氧气的含量比空气、水蒸汽含量比空气。

(填“多”或“少”)

[课堂练习]:

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

A、水B、二氧化碳C、水和二氧化碳D灰烬

2.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

A、氧气B、二氧化碳C、水蒸气D、石蜡

3、下列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是:

()

A、二氧化碳B、空气C、氧气D、水蒸气

4、下列气体滴入适量石灰水振荡,不能变浑浊的是()

空气

人体呼出的气体

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

氧气

A、

B、

C、

D、

5、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空气相比较,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高

B、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水蒸气的含量高

   C、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氧气的含量高

   D、人呼出的气体比吸入的空气,氧气的含量低

6、某化工厂向空气中排放一种不溶性的有害气体,为测其对空气造成的污染状况,需对当地的空气取样分析,你能设计简单方法,收取一瓶空气样品吗?

请简述操作过程。

(可供选用的实验用品有:

烧杯、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橡皮筋、玻璃片、水)。

7、下列实验中(如图),观察不到明显变化的是()

【课后练习】人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蒸气。

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实这个问题,有人采用了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

(1)人吸气时,应将活塞A    (填“打开”或“关闭”),活塞B    (同上);

(2)人呼气时,应将活塞A     ,活塞B    ,此时可观察到(Ⅱ)瓶内的现象是       ;

(3)Ⅰ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

Ⅱ瓶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          。

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

【课后预习】:

1、阅读课文P150-P151,认识常见、常用的仪器

2、阅读课文P152,认识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3、阅读课文P18—P20认识实验的基本操作。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班别: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