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2060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0.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2.docx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二轮 种群和群落 专题卷全国通用2.docx

届二轮种群和群落专题卷全国通用2

种群和群落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血浆渗透压下降,则b、c可分别代表产生渴觉和尿液减少

B.若A代表人体B淋巴细胞,a为抗原刺激,则b、c可分别代表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D.若A代表草原,a为过度放牧,则b、c可分别代表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提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血浆渗透压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中,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同时将兴奋传递给大脑,产生渴觉,A项错误;抗原刺激人体B淋巴细胞后,使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项正确;诱捕雄虫可使其性别比例失调,干扰昆虫的正常交尾,导致种群密度下降,C项错误;过度放牧会导致草原土地荒漠化,使生物多样性降低,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种群密度的变化及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对某果园在不同时期分别用不同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同时调查害虫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引入蜘蛛属于生物防止,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含冲也属于生物防治

B.调查该害虫卵的种群密度宜选用标志重捕法

C.引入蜘蛛会定向改变害虫种群抗农药基因频率

D.在农药的作用下,B点时害虫的抗农药行基因突变显著高于A点

【答案】A

【解析】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引入蜘蛛和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害虫都属于生物防治,A正确;宜选用样方法调查该害虫卵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可选用五点取样法,B错误;蜘蛛对具有抗农药基因的害虫不具有选择作用,故不会定向改变害虫的抗农药基因频率,C错误;农药不能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D错误;答案是A。

【考点定位】种群的特征;基因频率的改变

【名师点睛】易错警示与种群特征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

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3.为了减小某种昆虫对农作物的危害,人们引入了专门捕食这种昆虫的蜘蛛。

右图是对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

下列各项解释中正确的是()

A.在I期间,若施以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大增

B.在II期间,害虫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C.在II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食物不足

D.在III期间,两个种群之间不再发生相互作用

【答案】C

【解析】

4.西藏东部的高山和峡谷,随海拔升高,植物群落由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草甸依次改变,与此同时,生物的多样性

A.依次增加B.依次减少

C.基本不变D.没有规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随海拔升高,温度逐渐降低,生物的多样性依次减少,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的丰富度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5.下列属于种群的是

A.森林中的全部马尾松B.森林中的全部蛇

C.池塘中的全部鱼D.池塘中的全部水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中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马尾松属于一个物种,蛇、鱼、水草均多个物种,不符合种群的概念范围。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

点评:

本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难度较小。

学生只需抓住同种生物即能解题。

6.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和S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J型和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J型和S型增曲线均是概念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C.K/2开始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K/2是鱼类捕捞、虫害鼠害防止的最佳时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J型和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时间的关系,A错误。

J型和S型增曲线均是熟悉模型的一种表现形式,B错误。

K/2开始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

K/2是鱼类捕捞的最佳时期,但不是虫害鼠害防止的最佳时期,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7.(2013秋•蒙自县校级期末)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9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A.50只B.42只C.92只D.160只

【答案】D

【解析】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主要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主要适用于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调查.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

2、假设标记个体为M,种群数量为N,再次捕捉数量为n,被捕捉个体中被标记个体为m,则计算公式为:

N=M×.

解:

根据计算公式:

N=M×,由题=,N=150,所以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接近160只.

故选:

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意在强化学生对种群密度调查的理解与计算,提高知识迁移能力.

8.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密度的变动受性比率的影响

B.环境容纳量代表种群的最大密度

C.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

D.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A正确;环境容纳量种群在某一环境条件下,数量达到稳定时,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B错误;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C正确;出生率受种群的遗传特性和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优越,出生率高,反之出生率低,D正确。

9.分析下图曲线,该图不能表示的是()

A.ph增大对酶催化效率的影响

B.植物茎的生长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

C.atp生成量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

D.在草→鹿→狼这一食物链中,大量捕杀狼以后,鹿的数量变化曲线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该图呈倒钟型,PH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在最适PH之前随着PH的增加而增加,超过最适PH之后催化效率下降,故A正确。

生长素具有两重性,在最适浓度之前随着生长素浓度增加促进作用增加,超过最适浓度之后促进作用减弱,故B正确。

在氧气浓度为0时也会有ATP的生成,且ATP随着氧气浓度增加而增加到一定程度后不会增加但也不会下降,故C错误。

大量捕杀狼后,鹿因为没有了天敌数量会增加,但随着环境资源的限制数量又会下降,最后维持在一定数量,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学图谱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把握知识点间内在联系综合运用能力。

10.下列关于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同一物种的个体可以组成一个或多个种群

B.新物种形成意味着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C.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答案】C

【解析】同一物种的个体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可以组成多个种群,若分布在同一区域,可以组成一个种群,A正确。

不同生物利用环境的方式是不同的,B正确。

种间斗争和种间互助都是实现不同物种间共同进化的方式,C错误。

生殖隔离的形成表示新物种的产生,D正确。

11.11.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

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存在,成为—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D

【解析】弃耕的农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①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越来越明显,对光能的利用率增加,总光合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②正确;净光合量先增加,最后趋向为0,③错误;生物呼吸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④正确。

选D。

1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

C.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D.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值逐渐增大

【答案】D

【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项正确;单子叶草本植物往往是丛生或者蔓生,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故B项正确;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C项正确;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没有K值,D项错误。

13.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全部是捕食关系

B.原来存在过植被的地方只能出现次生演替

C.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D.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答案】CD

【解析】

试题分析:

食物网中的生物之间不一定全部是捕食关系,例如可能存在两种生物以同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此时该两种生物之间即为竞争关系,故A项错误,原来存在过植被的地方如果植被被彻底消灭了,例如火山喷发,之后发生的演替则为初生演替,故B项错误;因为人为地向池塘里加入饲料,所以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项正确;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力。

14.如图为某种群的平均出生率(实线)及平均死亡率(虚线),与该种群所依赖的资源量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内群体特征的统计值

B.资源量是该种群数量最主要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C.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

D.随着资源量的增加,此种群的K值可以无限增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根据单位时间内出生和死亡的个体数计算得到的,A错误;

B、资源量是该种群数量最主要的外源性调节因素,B错误;

C、资源量长期小于R会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导致该种群密度降低,C正确;

D、据图示可知,随着资源量的增加,该种群的K值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不再增加,D错误.

故选:

C.

15.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由上到下的顺序是

① 乔木层 ② 灌木层 ③ 草木层 ④ 地被物层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①②  D.④③②①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森林群落中,乔木利用上层丰富的阳光,灌木利用中层较弱的光照,森林中的草本植物属于喜阴植物,上层了乔木、灌木为其进行了很好的遮阳,地被物层又称“枯枝落叶层”、“残落物层”。

所以在垂直结构上由上到下的顺序是①②③④。

答案A。

考点:

群落的垂直结构

点评:

本题是关于群落垂直结构分层现象的考查,了解各种生物的生活需求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