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20485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届浙江省名校协作体高三下学期3月考试

历史试题(解析版)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说:

“在周公封国的时代,不是后世所谓的‘封建’,而是指古代如罗马式的殖民。

”对此理解最为正确的是

A.强调周公是分封制的首创者

B.强调分封制对扩大西周疆域的作用

C.强调分封的含义是封邦建国

D.强调分封制对后世封建制度的影响

【答案】B

【解析】“周公封国的时代”指的是西周的分封制,“指古代如罗马式的殖民”是说西周的分封制就像古代罗马那样由一个罗马共和国不断扩展疆域,变成了罗马帝国,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分封制使得西周的疆域得到了扩大,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2.《庄子》记载,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

该段材料不能体现

A.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对立性

B.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相通性

C.儒家学术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

D.墨家学术思想讲求实际的功利

【答案】D

【解析】“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是指儒家墨家各有自己的道理,以自己的是来判定对方的非,又以对方的不对,来证明自己的对,据此可以看出A说法正确;“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大意是指儒家和墨家的信奉者充满天下,都主张用仁义道德来教导人们,由此可以知道BC有道理;所以排除掉ABC;但是题干没有体现出D的意思,所以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本题重点是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言文阅读是考生学习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难点,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因为缺乏上下语境,一般就是从史料中截取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来考查考生从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下,考生不必非要追求将材料像语文学习一样逐字逐句的翻译,只要明白大概意思即可,然后与所学相关知识或者通过选项寻找蛛丝马迹,建立起材料与所学之间的联系,从而准确作答。

这一题需要重点搞懂《庄子》里的那句话的大致意思。

3.西汉有人向汉武帝建议说:

“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据此可知太学

A.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新的一页

B.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D.以培养官僚后备力量为主要办学目的

【答案】D

【解析】题干大意是说太学是培养贤士和教化的重要机构,希望皇帝能够兴太学,设名师,来培养天下的贤士,故选D;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被建议兴建的,故A的时间不符合,所以排除;题干没有提到儒学和其他学派的内容,故BC与题意无关,所以排除BC。

4.谭其骧在《简明中国历史地理图集》中写到,“从此州有了固定的治所”。

此处记载反映的时代是

A.秦代

B.汉代

C.唐代

D.元代

【答案】B

【解析】“从此州有了固定的治所”是指州成了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根据所学可知,东汉时,州由西汉以来的监察区变为了郡之上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故选B;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5.后人用“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来形容唐代某一书法作品。

该作品最有可能的是

A.王羲之《丧乱帖》

B.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C.张旭《古诗四帖》

D.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答案】B

【解析】“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说明这幅作品属于楷书字体,所以选B;A属于行草,C属于草书,D属于行书,故排除ACD。

6.历代王朝对工商业始终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政府专门设置机构对市场进行行政管理。

下列官职中主要负责市场行政管理的有

①“五均”官

②草市尉

③市署令

④三司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五均”官是古代管理市场物价的官,六朝时开始设立“草市尉”对草市进行管理,是唐朝时期设立的管理市的官员,故A符合题意;三司使是北宋设置的用来分割宰相财政权的官员,故④与题意不符。

点睛:

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

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的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

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

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

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这一题只要判断出④不符合题意即可。

7.下图是雍正二年批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奏折: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据此可知

A.表明白话文使用范围突破民间

B.说明此时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C.反映当时已出现君臣平等思想

D.正文所用字体在汉代开始盛行

【答案】A

【解析】“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上述句子可以看出明显的是白话文,而这又是皇帝的批文,所以可以说明A符合题意;BC从题干没法体现出来,故排除;D中的盛行时间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8.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下列与“地方政治受压抑”相关联的是

A.汉铁业官营制

B.唐三省六部制

C.元代省官互迁

D.清设立军机处

【答案】C

【解析】A是手工业方面的制度,BD是中央官制,以上三个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元代省官互迁是为了防止行省官员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与题意相符,所以选C。

9.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

A.“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B.“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

C.“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D.“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答案】C

【解析】“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指的是外国人可以管理在中国的外国人,而中国人则不必插手,这明显的是领事裁判权的内容,故选C;A属于关税协定权,B是租地、建屋权,D是片面最惠国待遇,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10.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后清政府采纳,决定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从材料中不能得出

A.有识之士的对策是防止列强经济侵略

B.煤铁关系到国防民生而且需求量很大

C.富国强兵是政府采纳奏折的主要目的

D.官督商办是洋务企业创办的主要形式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可知ABC是符合题干材料的;虽然题干中有“官督商办”的内容,但是不能表明其是主要形式,故D符合题意,所以选D。

11.徐中约先生在评价中国近代某一团体成立的意义时说到:

它是个涵盖多省份与多阶级的组织,因而能够在沿海、也可以在内地发动起义,……它为全国所有革命与进步力量提供了汇聚点。

有鉴于此,它当之无愧地享受到“中国革命之母”的赞誉殊荣。

这一团体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中国共产党

D.中国国民党

【答案】B

【解析】由“涵盖多省份与多阶级”、“能够在沿海、也可以在内地发动起义”、“中国革命之母”等信息可知,这一组织应该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组织,根据所学可知兴中会只是广州兴办的,所以排除A而选择B;CD均建立于中国同盟会之后,故不符合“中国革命之母”这一条件,故排除。

12.1932年2月28日,蒋介石在《告共党书》中说:

“中国自有共产党以来,没有一时一刻不在错误路线当中……十五年、十六年有陈独秀机会主义的错误;十六年、十七年又有瞿秋白盲动主义的错误……无论你是什么策略,什么路线,左的,右的,折中的,总之是此路不通……”据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十五年”、“十六年”是指1926年、1927年

B.国民大革命的失败跟陈独秀机会主义错误有关

C.《告共党书》发表背景是中共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D.遵义会议结束了蒋介石所讥诮的中共错误路线

【答案】C

【解析】“陈独秀机会主义的错误”、“瞿秋白盲动主义的错误”分别指的是中共所犯过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左”倾错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失败,故B符合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五年、十六年指的是民国十五年、十六年,具体来说就是1926、1927年,故A符合史实;《告共党书》发表于1932年,而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在1934年,故C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C符合题意;遵义会议纠正了中共的“左”倾错误,故D的说法也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13.下图是两张中国邮票,图1是在乡间骑自行车送信的女邮递员,图2是一位骑摩托车的男邮递员。

根据所学,下列解读正确的是

①中国邮票最早出现在19世纪后半期

②女子在五四运动时开始步入社会

③邮政事业与交通运输有密切关系

④自行车、摩托车都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交通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B

【解析】中国近代海关试办邮政开始于1866年,所以①符合史实;女子步入社会开始于民族工业开始出现的时代,也就是19世纪60、70年代,故②表达不符合事实,所以排除;邮政事业发展是依托于交通运输发展的,故③表达正确;自行车、摩托车同时存在应该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故④的表达不符合事实;综上所述,这一题中的正确答案为B。

14.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宪法》,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下列属于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的是

A.实施一五计划

B.组织生产合作社

C.发动人民公社运动

D.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答案】B

【解析】向社会主义过渡“途径”应该指的是新中国在1953-1956年间的三大改造,也就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的B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

点睛:

概念学习和理解是历史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有些题目就是在偷换概念,考生如果不是很熟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很难做对,在考题选项设计中的偷换概念中导致理解失误而丢分。

还有的题涉及的是几个概念的区分和准确理解,只有把握每个概念的具体含义才可以,这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深入理解才能做对。

这一题只要准确理解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概念就可以准确作答。

15.下图是某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召开60周年的纪念标志。

关于该次会议说法正确的是

A.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B.共有29个亚非拉国家政府首脑参加了此次会议

C.会议显示了团结、反殖、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