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326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5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

《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docx

期末记叙文专项训练学生版

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13分)

槭树下的家

席慕容

①我先是被乌的鸣声吵醒的。

②是个夏日的清晨,大概有几十只小鸟在我窗外的槭树上集合了,除了麻雀的吱喳声之外,还有那种小绿鸟的嘤嘤声。

我认得那种声音,年年都会有一两对小绿鸟来我的树上筑巢,在那一段时间里。

我每天都能听到它们那种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鸣声,听了就让我想微笑、想再听。

③屋子里面还留有昨夜的阴暗和幽凉。

窗帘很厚,光线不容易透进来。

可是,我知道,窗户外面一定有很好的太阳。

因为,从鸟的鸣声里,可以听得出它们的雀跃和欢喜。

④而且,孩子们也开始唱歌了,就在我的窗下。

仔细分辨,唱歌的人有的是坐在矮墙上,有的是爬在树上。

他们一面唱一面嘻笑,那种只有孩子们才能发出的细嫩的歌声,还有不时因为一种极单纯的快乐才能引起的咕咭格格的笑声,让睡在床上的我听了也不禁微笑起来。

⑤原来,早起的孩子和早起的小鸟一样,是快乐得非要唱起歌来才行的啊!

⑥在这些声音里,我也听出了我孩子的声音,对一个母亲来说,自己孩子的声音总是特别突出、特别悦耳的。

一早起来不知道有些什么事情让他们觉得那么好笑的,那样清脆和固润的笑声,真有点像荷叶上的落珠,风吹过来时就滑来滑去,圈滚滚的、晶亮亮的,一直不肯安静下来。

⑦然后,忽然间传来一声低沉的喝止:

“小声一点,你妈妈还在睡觉。

⑧那是一种低沉而宽厚的男中音,是比我起得早的丈夫出去干涉了。

其实,这个时候我已经完全醒了,可是我愿意假装安静地躺在床上,享受着他给我的关怀。

⑨在阴暗和幽凉的室内,在我们干净而舒爽的大床上,我一个人伸展着四肢,静静地微笑着。

把脸贴近他的枕头,呼吸着我最熟悉的气息,枕头套的布料细而光滑,触到我的脸颊上有一种很舒服的凉意。

这是我的家,我的亲人,我热烈地爱着的生命和生活。

我虽然知道在这世间没有持久不变的事物,虽然明白时光正在一分一秒地逐渐流失,可是,能够在这一刻,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一种几乎可以听到、看到和触摸到的幸福,我恐怕是真要感谢窗外那十几棵的槭树了。

⑩房子刚盖好的时候就种下的这些槭树,长得可真是快,七八年前只有手臂样粗细的幼树,现在却个个都是庞然巨物了,跟着四季的变化,把我们这栋原来非常普通的平房也带得漂亮起来。

它们实在很漂亮也很尽责,春天时长出好多软软的叶子,绿得逼人,一簇簇的小花开得满树,在月亮底下每一小朵,每一小簇好像都会发亮。

夏天时给我们整片的浓荫,风吹过来,说要多凉就有多凉。

秋来时可以变得很黄很红,几乎所有路过的人都会忍不住摘下一两片。

到冬天的时候,满树的叶子都落了,屋子里就会变得出奇的明亮,而那些小绿鸟留下的窝巢就会很醒目地在枝桠之间出现了。

孩子们爬上树去拿了下来,当作宝贝一样地献给我,小小的鸟窝编织得又圆又温暖,拿在手上虽然没有一点重量,却能给人一份很扎实的快乐。

⑪对我来说,我的这一个槭树下的家,和它的小小窝巢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啊!

⑫这个槭树下的家,就该是我多年来所渴望着的那一个了吧。

不过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平房,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不过种了一些常见的花草树木。

春去秋来,岁月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变化,而在这些极有规律的变化之中,树越长越高,我的孩子越长越大,我才发现,原来平凡的人生里竟然有着极丰盈的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的心中因而常常充满了感动与感谢。

(有删改)

1.在夏日的清晨,我除了听到特别细又特别娇的鸟鸣声以外,还听到了哪两种声音?

这两种声音各有什么特点?

请概括说明。

(4分)

 

2.第⑨段中作者提到“能够在这个夏天的早上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幸福”,结合全文内容,请你概述作者感觉到了哪些幸福的味道。

(2分)

 

3.本文标题为“槭树下的家”,读了整篇文章,请你说说“槭树”和“家”两者之间的联系。

(3分)

 

4.请结合下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文字,试比较分析与文中画线句内容在写景方面的异同。

(4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吐,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5—9题。

(16分)

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迟子建

①立春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

【A】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②而我这里,北纬五十度的地方,立春之时,却还是零下三十摄氏度的严寒。

早晨,迎接我的是一夜寒流和冷月,凝结在玻璃窗上的霜花。

想必霜花也知道节气变化了吧,这天的霜花不似往日的,总是树的形态。

立春的霜花团团簇簇的,很有点花园的气象。

你能从中看出喇叭形的百合花来,也能看出重瓣的玫瑰和单瓣的矢车菊来。

不要以为这样的花儿,一定是银白色的,一旦太阳从山峦中升起来,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就像魔镜一样,散发出奇诡的光辉了。

初升的太阳先是把一抹嫣红投给它,接着,殷红变成橘黄,霜花仿佛被蜜浸透了,让人怀疑蜜蜂看上了这片霜花,把它们辛勤的酿造,洒向这里了。

再后来,太阳升得高了,橘黄变成了鹅黄,霜花的颜色就一层层地淡下去、浅下去,成了雪白的了,它们离凋零的时辰也就不远了。

因为霜花的神经,最怕阳光温暖的触角了。

③虽然季节的时针已指向春天了,【B】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

什么时候打发了它们,大地才会复苏。

四月初,屋顶的积雪开始消融,屋檐在白昼滴水了,霜花终于熬不住了,撒脚走了。

它这一去也不是不回头,逢到寒夜,它又来了。

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

四月底,屋顶的雪化净了,林间的积雪也逐渐消融了,霜花才彻底丢了魂儿。

④在大兴安岭,最早的春色出现在向阳山坡。

嫩绿的草芽像绣花针一样顶破丰厚的泥土,以它的妙手,给大地绣出生机。

而背阴山坡的残雪,还妄想着做冬的巢穴。

然而随着冰河乍裂,达子香花开了,背阴山坡也绿意盈盈了,残雪也就没脸再赖着了。

山前山后,山左山右,是透着清香的树、烂漫的山花和飞起飞落的鸟儿。

那蜿蜒在林间的一道道春水,被暖风吹拂得起了鱼苗似的波痕。

那投在水面的阳光,便也跟着起了波痕,好像阳光在水面打起蝴蝶结了。

⑤我爱这迟来的春天。

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节气而来的,它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它从三月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的精魂,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⑥春天在一点一点化开的过程中,一天天地羽翼丰满起来了。

待它可以展翅高飞的时候,解冻后的大地,又怎能不作了春天的天空呢!

(有删改)

15.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3分)

 

16.本文语言生动细腻。

请选择文中一处画线句加以分析说明。

(3分)

【A】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啪噼啪地引爆了春天。

【B】可在北方,霜花却还像与主子有了感情的家奴似的,赶也赶不走。

 

7.结合上下文,说说下面句中带点字能不能换成“出现”,为什么?

(4分)

不过来得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闪闪烁烁地隐现在窗子的边缘,看上去像是一树枝叶稀疏的梅。

8.两位读者在讨论本文的开头,读者1会说什么来证明她的观点呢?

(3分)

读者1:

不,我不喜欢这样的开头......

读者2:

本文主要写春天的到来,可开头却写在杭州西子湖,我觉得有点离题了。

9.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标题的原因。

(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3题。

老汪栗子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

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考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国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

老汪的果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

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果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

他打了个比方:

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

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

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

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

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果壳就开了。

老汪得意地搓搓手:

“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

”“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

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

“名角来了,听戏一天。

”或者是:

“去大别山收菜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

”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

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

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

老汪说:

“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

”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

“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

老汪在与老乡的闲种中知道那孩于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0.老汪栗子深受欢迎与老汪的哪些做法有关?

根据选文内容分条概括。

(4分)

 

11.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情境中的人物对话。

(5分)

顾客:

老汪,昨天又去大别山啦?

老汪:

是啊,去山里收栗子了。

顾客:

批发市场的栗子又多又便宜,别家都从那里进货呢。

老汪:

(1)。

顾客:

那你让山里人送过来不就行了吗?

老汪:

(2)。

11.选文最后“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一句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分)

13.发挥联想与想象,给文章补写一个结尾(不超过80字)。

(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我惦记过很多流浪猫,但是最不担心小旗

黄咏梅

①我叫它小旗。

因为每次遇到它,它的尾巴总是竖得高高的,像一支威风的旗杆。

小旗是我认识的最逍遥的流浪猫。

是的,我认识它,就像一个朋友。

跟那些惧怕人的流浪猫不一样,小旗不怕人,但也不亲人,总是保持着一种礼貌和矜持。

所以,跟小旗的交往就变得没那么多负担。

②从我喂养流浪猫的经验来看,但凡与一只猫有了约定,一旦对猫投之以粮,猫便对你付之以依赖。

久而久之,这种没有任何约束的约定,往往依靠人复杂的情感来巩固:

怜悯、责任,甚至母性的满足等等,是一组强弱关系的维持。

因为这种关系,猫凝视你,猫在你脚边喵喵叫,猫怯生生地用脑门擦着你的裤腿……这些动作都被你解读出了乞怜的信号。

强者于是对弱者就有了牵挂和惦记,这种惦记和牵挂很多时候就会变成一种负担。

但小旗不会。

我与小旗没有约定,全凭邂逅。

它几乎不会在某个固定的地方等我,毫无预感地,就能看到它竖着尾巴从远处走来,等我喉咙里发出一声喵,它一秒都不会耽误,报之以一句长长的喵。

就像朋友相见,彼此招呼:

“晦,过得好吗?

”“还不错,你也好吗?

”这种邂逅,轻松愉悦。

如果恰逢我包里备有猫粮,蹲下身去,分给它一点,它便积极地凑过来吃,吃得不快也不慢,期间,我如果故意逗它,朝它喵几声,它也会边吞咽边发出一种含混的叫声,权当回应。

要是没吃的,也不见它有多失望,喵几声,人走了,它在原地站得直直的,尾巴在脚边盘好,眼睁睁目送。

好像彼此知道,明天还能见到,明天的明天还能见到,不必纠缠。

③小旗的地盘似乎比别的流浪猫要大许多,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有地盘,它不是那种要争的猫。

遇到哪个垃圾桶有刚放出来的厨余,趁便扒拉两口,有猫闻香而来,它也不恋战,舌头往嘴巴鼻子舔一圈,踏着猫步从容离去,谦和又不失尊严。

我会在不同的场所见到小旗。

在泳池边,它呆呆地看着水里扑腾嬉闹的孩童;在快递寄存柜顶,它好奇地细嗅着柜子缝隙里包裹的远方气息;在凉亭里,它懂事地蹲在一个坐着轮椅抽烟的老奶奶身边,就像它是她养大的一般;而更多的时候,我看到它在走路,草丛边,车库口,绿化道上……独自一猫,倒并不东张西望地觅食,仿佛若有所思,那支旗杆一样竖起来的尾巴,骄傲、坚定、抖擞。

研究动物的专家普遍认为,猫竖起尾巴的时候,表达的是一种满足、安全、得意,就像一个人在做出一个胜利的手势。

邂逅这个样子的它,我心里由衷地欢快,心情亦跟它一样满足、放松,不带一丝强者对弱者所生出的怜悯和同情。

如同人与人的平等相处,人与动物也不例外,没有什么强与弱,施与受,这样的关系才真正和谐持久。

④很多时候我想,如果在生活中,跟小旗这样的朋友交往,必会友谊长存。

人到中年,回过头来看,即使朋友圈里扫来扫去的人数不断增多,但朋友走丢的更多,有些朋友几乎没有什么缘由就疏远了。

比如多年前认识的一位朋友,自以为兴趣爱好皆投契,一度走得很近,偶尔相约旅行。

记得在一个小岛上,我们在沙滩上吹着海风,人不多,我们发现了两行狗的脚印。

出于好玩,我们跟随着这一串脚印,找到了那只在礁石下晒太阳的大黄狗,它正眯着眼睛享受着惬意的海风。

因为这只狗,我们柳起了宠物的话题。

她讲,她过去养过一只拉布拉多,太好玩了。

我只养过猫,没养过狗,只知道狗比猫的智商高一些,更通人性。

“猫对人是依赖,狗对人是谄媚,你根本无法体会到一只狗讨好你、谄媚你的时候,那种感觉是有多么的爽。

”从朋友的脸部表情我已经看到了那种爽意。

说完她顺手从沙堆里摸起一块海贝,朝不远处的大黄狗扔过去,并发号施令:

“喂,旺旺,过来。

”仿佛她命令的是她从前那只拉布拉多。

⑤从小岛回来之后,我想,我们大概会慢慢走丢。

果不其然,几年间,她最终只变成了我手机通讯录里的一串号码。

不时在朋友圈里看到她,风生水起,时时与名流合影。

我不免会想,不知道她是不是养回了一只懂得谄媚她的狗狗?

⑥我惦记过很多只流浪猫。

下雨的时候,我会担心,那只一直蹲守在石头上的猫奶奶有没有找到避雨的地方?

下雪的时候,我又会想,那只总是在溪边捕虫子的小黑弟弟,会不会跳到结了薄的水面?

干旱的时候,我到那些猫出没的老地方逐一放些干净水……但我几乎没有惦记过小旗。

就算在某些恶劣的极端天气时,我的脑子里也闪不出小旗的身影。

它是那么独立和强大,丝毫不给人担忧的机会。

在雨过天晴或者春暖花开的时候,不用刻意去找,就能看到一只橘色的斑纹猫,尾巴竖得笔挺,一声长嘴回答你的招呼——看,我很好,糟糕的鬼天气终于过去了。

然后,它会停在一棵桃树下,仔仔细细地舔毛。

它不胖,毛发也因为缺乏营养而显得暗淡,但是却很干净,鼻子粉红,脖子一圈白毛就像男人讲究的白色衣领,洁白、硬朗,流露出不肯懈怠的努力。

⑦是啊,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倘若到最后,小旗真要走上一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它恐怕也会挑一个晴即的好天气出发的,这是它应得到的礼遇。

(选自(文汇笔会》2019年10月13日)

13.主编要求为本篇文章配一幅插图,经过反复筛选,小编最终选择了下面这幅。

你能帮助小编说服主编采纳自己的意见吗?

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3分)

14.第⑤段画线句中的“走丢”是什么意思?

作者猜测“我们大概会慢慢走丢”的理由是什么?

(3分)

 

15.仿照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的句式,改写下面的句子;根据上下文语境,你觉得原句和改句哪个更合适?

为什么?

(3分)

干旱的时候,我到那些猫出没的老地方逐一放些干净水……

 

16.作者写作此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全文后说说你的理解。

(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16分)

捞月亮的母亲(石兵)

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

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

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声音。

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

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

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

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

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

“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

”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

”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女人顿了一顿,说:

“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

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

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

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我说:

“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

“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

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

女人对我说:

“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

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

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

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

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母亲说:

“狗儿知道吗?

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

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

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有删改)

16.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两件事。

(2分)

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④▲

17.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18.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19.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

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3分)

20.文章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1-24题。

(14分)

职业(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

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

大人小孩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

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她的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有人买贵州遵义板桥的化风丹?

……”

我好像只看见这人走来走去,吆喝着,没有见有人买过他的化风丹。

这位贵州老乡,你想必是板桥的人了,你为什么总是在昆明呆着呢?

你有时也回老家看看么?

黄昏以后,直至夜深,就有一个极其低沉苍老的声音,很悲凉地喊着:

“壁虱药!

虼(gè)蚤药!

壁虱即臭虫。

他这时候出来吆卖是有道理的。

白天大家都忙着,不到快挨咬,或已经挨咬的时候,想不起买壁虱药、虼蚤药。

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

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

非常简单,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

母亲给人家洗衣服。

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

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

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

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

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

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他很爱看这些马。

黑马、青马、枣红马。

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

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

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若是谱出来,就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放了学的孩子,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

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