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2013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现实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二、教材助读1、作者链接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_”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链接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_,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注意字词。

2、听读课文,积累字词。

旸谷姮娥皓月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在两篇短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日:

光和热月:

冰冷

(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四、文本探究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

“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

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

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4)、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

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

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

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

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

(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

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_。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

(二)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

我认为“”这句子很美,它美在(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5.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6、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áng)一撮灰(cuō)皓月(hào)妲娥(héng)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明亮的月亮。

露台:

晒台。

yang谷:

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ang,日出。

二、导入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

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

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

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

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

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_,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六、小结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写给巴金的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1、写给孔子的颁奖词:

“他是个大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的情况下,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他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

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他在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就是我们的文圣人——孔子”2、写给鲁迅的颁奖词: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

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

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

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

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一、研读第2—5节,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第2~5小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特点?

明确:

第2节、面部轮廓平庸粗鄙第3节、面容表情丑陋可憎第4节、面部特点毫无特色第5节、客人来访大失所望你能说说,在读了这段文字之后,对托尔斯泰的印象吗?

(学生自由发言)托尔斯泰其貌不扬,作者如实地予以描绘,从这些描述当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吗?

请同学们仔细地品读课文。

(“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可以看出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尊敬、热爱)二、研读课文第6~9小节,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听读第6~9小节,思考问题:

自主探究:

1、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托尔斯泰的眼睛)2、这双眼睛有什么特点?

(目光犀利、感情丰富)3、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特点的?

(比喻和夸张)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合作探究:

1、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1、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三、语言赏析:

轻声朗读课文,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打上星号,有疑问的语句打上问号,全班集体交流,教师适当总结。

四、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

五、总结。

六、布置作业。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2.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学会品评重点语句。

3.感受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教具:

PPT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中比喻和夸张的运用教学难点:

赏析重点语句,理解人物形象关键:

引导学生通过查询资料,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思想变化和精神追求,形成自己的认识。

教学手段:

自主、合作、探究第一课时一、自由交流: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以“我所知道的托尔斯泰”为题,进行交流。

交流围绕三个重点展开,生平、艺术成就、见解与思想,约5分钟,5分钟后,请同学代表发言。

二、教师小结并导入: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他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最为。

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是到了晚年,托尔斯泰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下面,就让我们来近距离地观察列夫托尔斯泰。

三、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黝黑滞留愚钝禁锢轩昂犀利侏儒酒肆尴尬炽热颔首低眉广袤无垠2、解词:

器宇、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禁锢、颔首低眉、诚惶诚恐、无可置疑、黯然失色、广袤无垠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一)研读课文第一小节: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注意读音和句子中的停顿。

2、请生齐读课文3、思考:

这段文字写了托尔斯泰哪一方面的外貌特征?

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写的?

明确:

主要表现了托尔斯泰须发浓密的特点,通过大量比喻和夸张来表现的。

4、品读: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使用比喻和夸张的语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

这一段文字抓住托尔斯泰面部多毛,须发浓密的特征反复描写,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不仅生动写出了托翁的特点,而且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二)第2——5节刚才我们集体研读了第一小节,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研读第2—5节,看一看这几节分别写了托尔斯泰哪些方面的外貌特征,是如何写的。

(学生自由阅读,思考)五、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