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20088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docx

《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docx

反思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

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3-4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3列举近代历史上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教学目标

(1)掌握工业革命时代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影响和作用。

(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懂得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认识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理解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分析材料的能力。

(3)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的成果,体会他们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和科学家,以及他们的发明创造成果。

(2)通过图文资料的阅读,培养学生对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的作用,以及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原因的分析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工业革命时代重要事件和人物对推动社会变革的作用。

教学方法

(1)阅读学习法

(2)情景体验法

学与教的过程【情景导入】教师首先播放汽车、轮船的汽笛声,工厂的机器轰鸣声,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辨别并思考这些机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由此引入工业革命,探讨它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引导探究】关于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师可设计三个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什么是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开始于什么时候?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哪一部门?

为什么从该部门开始呢?

【合作发现】结合教材中的参考资料,在小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工业革命也叫产业革命,是指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大机器生产阶段,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英国的纺织业出现了机器生产,从而代替了手工劳动。

第二,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出现的原因,可以从市场的拓展、制度的保证、资本的积累三方面来说明当时的英国最早具备了这些条件。

第三,一方面棉纺织业是英国的新兴工业部门,受束缚小,迫切需要革新技术;另一方面当时棉纺织品的市场需求量大,而政府又禁止从国外输入,这就促使不少英国人努力从事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从而有了许多新的发明创造。

【故事激趣】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和搜集一些有关蒸汽机和瓦特的资料,在课上讲述,以激起学生对瓦特改造蒸汽机的兴趣,同时认识到任何发明创造都是要经历无数次失败和挫折,最后才获得成功。

【分析思考】展示教材中图6—2、图6—3、图6—4三幅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图中三种工具备自的局限性,从而得出改进技术、更新设备──蒸汽机发明的必然性。

特别要强调的是蒸汽机的发明,是瓦特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钻研反复实践的结果。

【活动体验】通过flash动画演绎当年史蒂芬孙发明的蒸汽机车与马车赛跑的情景,鼓励学生在想像的基础上,加深对蒸汽机改变交通运输的理解。

【分析说理】工业革命的影响,可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材料和补充资料,概括出工业革命给生产和生活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合作学习】阅读教材,组织讨论:

○19世纪为什么被称为“科学的世纪”?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西欧各国在认识科技重要性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鼓励科学研究、大学实验室的设立、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适应工业化需要的专业设置以及科学学会的成立等,对科学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种氛围下,一系列重大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出现,都使19世纪成为“科学的世纪”。

【感悟升华】达尔文名言:

“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并非是最强大的,也并非是生存环境最优越的,而是最具活力的。

”结合教材中阅读卡《物种起源》的知识,试举例分析体会达尔文进化论在今天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问题研讨

本课时立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在创设情境、提出质疑和提供学习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从深层次、多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工业革命。

重点突出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蒸汽机改良的进程、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最新科学理论的理解上,因此对问题的质疑和材料的选择要做到精炼准确,不要给学生增加文字阅读的困难。

另外要尽可能地突出把握工业革命第一阶段的成果和影响,以别于工业革命第二阶段的成果。

 

 

 

第周星期第课时年月日

第一课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读有关资料,说明电的使用、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比较分析,知道手工工场和工厂生产的不同。

2.收集相关资料,讲述发明者的发明活动及发明故事,认识一切成功源于勤学多思,从而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主要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手工工场和工厂的不同。

教学难点:

主要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

导入1.发电机的发明和应用的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工业革命兴起时的主要发明,想想蒸汽动力的局限性。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图6-10了解发电机发明的情况。

○接着可介绍法拉第、格拉姆、西门子的事迹,提问:

“电力的广泛应用有什么影响?

”(电机、电话、电灯这三大发明,照亮了人类实现电气化的道路。

电力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和内燃机的改进。

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制造汽车和飞机解决了发动机装置问题,引起一次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

[活动]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一种活动,它的成果是科学理论的发现;而技术则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成果是新产品或新工艺的发明。

科学理论常常可以转化为技术原理,从而启发新的技术发明。

科学理论促进技术发展,技术发明又为科学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理论的发现与技术发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接下来,结合图片,让学生讨论交流:

电能的优点。

(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能按用户需要科学分配能量。

电站可建在水源、燃料、交通各方面条件适合的地方,便于集中生产、集中管理、电能无污染。

)○然后让学生在阅读图6-14和活动设计的基础上,讲述爱迪生的发明故事及其主要发明,认识科学发明的伟大和艰辛。

[活动]教师可讲述2003年8月14日下午,包括纽约、底特律、新泽西等地在内的几乎整个美国东部地区和加拿大东南部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断电。

通讯、交通一片混乱,曼哈顿街道上的红灯全部熄灭,道路上拥堵着装满乘客的汽车和奔跑着追逐汽车的人们。

这说明现代工业生产、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

也可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说一说:

“如果没有电,生活将会怎样?

2.一些重要发明的教学建议○教师可利用图片,了解汽车和飞机试制成功的过程。

还可引导学生回忆火车的发明,说出重要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变化。

应说明汽车和飞机的发明与应用虽然不是电力应用的直接结果,但它是本阶段工业革命的延伸和扩展。

○接下来,让学生看图6-17,想想新的信息传递工具有哪些?

然后指出这些新技术的发明,为信息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同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相比,“工业革命的新阶段有什么特点?

”(首先,具有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其次,工业革命的新阶段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新的技术和发明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其规模更加广泛,发展也比较迅速。

第三,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人在工厂]1.工厂的教学建议○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蒸汽机发明后,工厂发生的变化。

然后将图6-18和6-19进行比较,说出工厂发生的变化,由此感受蒸汽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教师可通过活动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工厂管理制度的认识。

如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制作小贺卡,有的组分工合作完成,有的组由每位同学单独完成,看看哪一组效率高。

通过这个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分工合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认识分工合作是大工厂机械化生产的前提,总结大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活动]图6-20反映的是手工工场时代苏格兰高地妇女织布的情景,她们在户外工作,可以边聊天边织布,工作环境很轻松。

而日本缫丝厂管理非常严格,对女工每天起床、早餐、午餐、下班的时间,甚至吃饭、休息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并且在工厂内不能闲谈唱歌,不能离开工作岗位,不能干工作以外的事情。

2.工厂管理制度的教学建议○让学生依据教材,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什么是标准化的生产方法。

(标准化生产是为适应科学发展和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零部件通用等方面规定统一的技术标准的生产方法。

它于19世纪后半期诞生在美国。

)○然后让学生看教材中的“阅读卡”和图6-21,了解流水线生产方法,思考流水线的生产方法的作用和它对现代社会大规模生产的意义。

同时,要结合活动设计中的图6-22和文字内容,阐述对流水线生产方法的看法。

[活动]流水线生产方法,也叫福特制,1913年由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首创,最先在福特汽车公司采用,其主要特点是:

在实行生产自动化和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利用高速传送装置,把生产过程,组成流水作业线,连续不停地运转,强制工人快速操作,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迅速增加产品的数量,这是通过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法的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项成就。

实行这种制度,由于简化了操作方法,降低了对劳动者的技术要求,可降低生产成本,但劳动强度增加。

所以学生的两种看法都有片面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流水线。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比较枯燥,多数学生对这一内容缺乏兴趣,而且教材整体线索乱,不好讲解。

在教学中多数以讲授为主,但感觉很有难度。

对于一些重大的发明及其过程无法做到相当熟练,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果教材线索清晰,可能会好一点。

所以,在讲授时,对教材作了一定的处理,总体感觉还可以。

同学们课前能够收集相关的资料,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方面有所提高,但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的困难。

对于一些抽象的东西,如工业革命、工厂等很难理解和把握。

争取在本课结束后,在复习一次,这样可能会好一些。

 

第周星期第课时年月日

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认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又提供了很必要的条件。

2、了解整体世界的形成在社会各个领域的表现,通过归纳概括,理解整体世界的含义。

3、认识整体世界的形成对落后国家造成的不同影响;工业文明推动社会进步,野蛮掠夺造成贫困落后。

通过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原因。

2、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表现。

教学难点1、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原因。

2、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表现。

教法设计:

以谈话式、自学式、讨论式、师生小结式等方法来进行探讨式教学。

教学步骤及内容

[导入新课]师:

昨夜的新闻或者近期的国际大事,提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

可以问学生去过那个地方吗?

学生:

看电视、上网、报纸、收听广播等。

师:

可见,任何地方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可能很快传遍全球,影响到世界各地。

世界是一个整体。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

[板书]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让学生朗读课前提示。

师:

“地球村”、“地球大家庭”、“地球变小了”这些词语经常萦绕在我们的耳际,把“村子、家庭”这样的小单位冠在地球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上,难道说地球真的变小了吗?

同学们四人一组,思考讨论这个问题。

[板书]一、地球变小了

学生讨论师:

可见地球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是人的能力加强了。

这就好比小时候的鞋子,现在看着小了,其实鞋子并没有变,而是你的脚长大了。

工业革命以后,西欧的工业文明向世界扩散,使世界最终连成一体。

所以说是工业革命使整体世界最终形成。

[板书]1、工业革命使整体世界最终形成[提问]:

我们班同学有没有国外的亲戚朋友?

那么你通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