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20050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docx

《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docx

吴倬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

【讲座纲要】

科学发展观与人的素质现代化

清华大学吴倬

社会进步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进步;实现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素质现代化;综合国力从根本上说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提高和能力的增强。

在一切工作中,决定其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人的因素;只要有了高素质的人,一切工作都能取得成效。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问题。

这个问题,既包括我们自身的现代化,也包括促进全社会的人的现代化。

一、科学发展观呼唤现代化素质的人

中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是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全部实践活动。

那么,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呢?

1、科学发展观要求人的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

人的存在方式是实践,只有成功的实践才能改造世界,满足人的需要,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成功的实践——只能是既坚持真理原则,又坚持价值原则的实践。

这就是说,成功实践的必要前提在于:

第一,严格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即坚持真理原则;

第二,严格按照人们的需要和要求办事,即坚持价值原则。

一切实践活动概莫能外。

如,建筑学术报告厅。

2、科学发展观要求根据科学规律努力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

环境保护良好、生态适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等;

人与社会关系:

做到人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人与自身全面发展的关系: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人作为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

说明人是目的;

“一切依靠人民”:

说明人是手段。

两者结合:

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坚持“以人为本”意味着:

一方面:

要把人看作是最重要的资源,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努力消灭剥削压迫、健全民主法制、实行开明政治、达到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即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共同富裕的社会。

另一方面:

要创造条件,使每个人全面发展。

要努力充分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使每个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完全一致:

“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第二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人的解放和人的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4、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

要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能力、健康的心理和人格,以及健全的体魄。

总之,我们要研究和讨论的就是:

什么是和如何塑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具有现代化的全面素质的人。

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1、全球化是新世纪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

全球化可以分为“历史上的全球化”和“当代全球化”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历史上的全球化”是指从15世纪地理大发现开始至20世纪60、70年代的全球化。

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发端标志的,世界的全球化发展过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人类交往活动在地域上大大拓展,打破了人类长期的彼此隔绝的社会生活状态。

这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全球化。

第二,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这是经济的全球化和市场化。

第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扩张,导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化,出现了“资本主义中心论”的思想意识形态。

这是当时的思想意识全球化。

第四,全球出现了“西方中心论”的文化表现形式。

这是当时的文化全球化。

第五,全球出现了“资产阶级中心论”和“资本主义国家中心论”的思想观点。

“当代全球化”是指20世纪60、70年代以来至今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其特点在于以下方面:

第一,凭借现代科技所提供的通讯和交往手段,人类之间的时空距离大大缩小,它揭开了所谓“地球村”的历史。

第二,全球化的内容更加丰富,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政治、文化、科技的全方位的全球化。

欧洲的一个研究世界发展前景的机构提交的《里斯本报告》指出,全球化有七大领域与过程:

包括金融业全球化;市场战略和市场竞争全球化;技术、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与发展全球化;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以及文化生活的全球化;国际社会生活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全球化;政治上的世界性的紧密联系全球化;观察思考与意识的全球化,等。

①金融业全球化:

世界金融业连成一体,任何一处的金融波动都可能引起世界性的金融风波。

②市场战略和市场竞争全球化:

在商品生产和市场经营中,人们必须放眼世界、立足于全球的角度来安排生产和商品经营。

如果自己的商品不能走向世界,就会被别人的商品挤垮,失去生存的资格。

③科技知识的传播和科研发展的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上,一种科学技术很难再成为一个国家长期垄断的成果,由于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科研人员的广泛流动,任何科技成果都会很快为其他国家掌握。

④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以及文化生活的全球化:

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传播。

⑤国际社会生活的调节与控制能力的全球化:

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参与国际社会对全球问题的调节与控制。

如,难民救助、疾病防治、维护和平、防止环境污染等等。

许多世界性的问题都是由各国共同协商、配合解决的。

⑥国际政治生活的调节与控制能力的全球化:

面对世界性的政治问题,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复杂、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不能再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⑦观察思考与意识的全球化:

由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样,人们就必须学会从世界的角度来分析和考虑问题。

战争与和平、经济发展、环境、文化交流、科学研究等等方面的问题都不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和一个国家能够独自解决的问题。

因此,全球意识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

总之,当代的全球化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

第三,全球化出现了“反资本主义中心论”和“反西方中心论”的观点。

第四,世界舆论从资产阶级阶级中心论和资本主义国家中心论,转向全球中心论和人类整体论。

第五,资本主义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2、全球化带给我们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在于:

第一,不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就会使中国在世界竞争中落伍,发展是硬道理。

第二,中国不提高人的素质,不实现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

第三,苏东垮台后,中国成为美国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主要对手,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美国感到了威胁,因此美国越来越把中国作为自己的主要对立面。

第四,中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如果不与世界接轨就很难发展。

当前的世界战略格局也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第一,“多极化”战略格局的出现,使我们可以通过打俄国、日本或欧盟牌与美国进行斗争,中国的政治影响相对增强。

第二,全球化使我们有更多的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动机会,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向先进文化学习,少走弯路。

第三,全球化促使中国人走向世界,有助于提高中国人的素质。

第四,促进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与世界接轨。

三、时代进步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和促进

人是社会的人,是时代、社会环境、社会文明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时代进步总是不断推动着人的进步,人的素质的提高。

了解社会进步对人的影响,可以促使我们更加自觉地提高自己素质适应时代的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人的主体意识的成熟

中国从70年代未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不仅使我国在经济上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它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历史作用,就是促使一代人尤其是青年的主体意识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成熟。

人的主体意识包括自我意识、利益意识、自由意识、民主意识、成长意识等。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人们尤其是青年一代的主体意识的增强:

一是自我意识的增强。

二是自由和民主意识深化。

三是利益意识的强化和合理化。

2、实践方式的变革与人的自我实现观的更新

人是社会的人和实践的人。

人的本质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因而人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也是通过社会实践来实现的。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在实践中为自己设定满足自身需要、发挥自身才干和潜能、实现自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实践实现这一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的社会实践发生了如下一些令人瞩目的变化:

第一,实践活动中智力因素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二,电脑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使之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主导性工具。

第三,全球互联网的建立所实现的实践方式的变革突出地表现为实践日益具有“交往实践”的性质。

原来的以“主体——客体”(主体改造客体)式的实践形式,日益具有了“主体——客体——主体”(多个实践主体通过改造共同的客体,如网络、社会组织等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改造和自我重构的关系)的性质。

21世纪的实践方式会继续沿着知识和智力集约化、电子信息化、主体际交往密切化的方向迅速演进,从而完成实践方式的重大变革。

这一变革给人们的自我实现观、发展观带来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一是,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平等和自主的交往意识的人格正在成为人们的人格理想。

二是,努力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人们自我发展的主要价值尺度和实现途径。

三是,创造财富而不是拥有财富,也在日益成为人们自我发展水平的评价标准。

3、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与人们个性追求的丰富化

21世纪是中国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世纪,它也势必促进人们个性追求的丰富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工作、消费、出行、娱乐的方式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由于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人们的工作方式日益进入了弹性工作日制和家庭作业式的时代。

促使人们的个性化追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空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了人性的丰富和发展。

消费方式的变化给人们个性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贷款的消费方式可以使人们轻而易举地拥有住房、汽车等耐用消费品。

拥有比较宽裕的住房和汽车,这意味着人们拥有了更多的属于个人的空间和时间。

网络文化、影视传媒、旅游观光在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大大开扩了人们的眼界,人们与整个世界的距离大大拉近了。

由于影视传媒的日益增强,使人们有可能广泛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公众的民主、正义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也随之增强。

上述生活方式的变化之所以能给人们个性的丰富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人的个性发展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化、全面化的过程。

4、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实现与全球意识、人类意识的增强

21世纪将是中国进一步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时期。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在日益实现着与世界的接轨。

这些大大促进了人们全球意识、人类意识的增强。

四、人的素质及其社会作用

时代的进步必然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就是说,社会、国家的现代化,必然要求人的素质现代化。

1、什么是人的素质?

人的素质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包括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才干技能、行为方式等在内的,对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特定意义的综合品质和特点。

具体说,人的素质主要包含以下一些含义:

第一,人的素质是人的社会性特点的表现,素质高低表明其适应社会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能力的水平。

第二,人的素质是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程度的表现,主要表现为人的生存状况和实践能力。

第三,人的素质是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人的价值的重要因素。

2、人的素质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一是,人的素质提高,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二是,人的素质提高是社会进步的主要目标。

五、当代人现代化素质的基本内涵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

关于人的素质问题,不少人进行了研究,人们关于人的素质提出了种种解释。

我从哲学关于人的本质、人性的构成、人的社会存在方式、人的实践特征等角度分析了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并且讨论了现代化的人的素质的表现。

人的素质主要应该包括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观、全面的能力、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以及健康的体魄等5各方面。

1、科学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本质和总的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世界观的重要作用在于,它是人们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根本的原则、方法和立足点。

显而易见,只有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们才可能取得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是相当多的人却不具备正确的、完整的世界观。

在我们看来,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的标志,并不在于他会讲几句哲学词语,而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

他是否真正形成了这样一些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点:

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观点、崇尚科学坚持真理观点、实践的观点、唯物辩证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辩证的历史观点、正确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人生追求,等。

另一方面:

能够真正证明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关键性标志则在于看一个人是否在全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树立起了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精髓的几种精神,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实践精神、批评精神。

(1)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种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崇尚科学、坚持真理,自觉地按照客观真理办事,反对任何形式的主观主义和迷信、愚昧,对认识和改造世界充满自信的精神。

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坚持真理原则的客观要求这种意识的精神升华。

成功的实践必须坚持真理原则,必须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一实践的根本要求促使人们形成了以服从真理、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为主要内涵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的主要特点是:

其一,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努力排除人的不符合实际的主观因素对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干扰。

其二,科学精神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作是人们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

其三,科学精神崇尚理性思维。

其四,科学精神不承认科学有禁区,它鼓励人们积极、大胆地探索宇宙奥秘,反对用任何形式束缚人们追求真理的思想和行动。

(2)以人民、人类利益为一切言行根本出发点的、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

成功的实践还必须坚持价值原则,在实践中必须做到以满足主体的需求为目标,实践的手段必须服务于促使这一目标在实践结果中得以全面的实现。

实践的这一要求,使人们形成了以尊重人、爱护人、时刻关注和促进人类利益和人类发展为核心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一切以人民、人类和社会进步为所有言行出发点的,对他人和社会负有高度责任感的,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精神。

本质上是人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价值尺度这一要求在思想意识上的反映。

人文精神是历史上传统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意识的精神升华。

人文精神的特点在于:

其一,尊重人、关心人,把人民的利益、人类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

其二,人文精神从人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追求美好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其三,人文精神不仅崇尚理性,还调动、诉诸人的理性之外的情感、意志等非理性的意识形式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人的生活、人的追求等人的丰富存在状态和内心世界。

其四,人文精神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类的利益和发展要求的价值标准审视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动,它把违背“善”的一切言行都视作禁区。

(3)脚踏实地、勇于进取、自强自立的实践精神

实践精神是指一个人在科学精神的支配下,相信自己依靠科学改造世界、创造未来的力量的精神。

(4)善于辩证思考和理性分析的批判精神。

辩证思考、理性分析的实质是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分析、批判的精神。

“批判”的哲学含义是用矛盾分析、辨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

为什么我们必须以矛盾分析、辩证发展的观点去对待事物呢?

这是因为:

其一,一切事物都是辨证发展的,所以必须把一切事物看作是“过程”。

世界、人、认识等等一切都是“过程”。

所以,必须认识到,世界、人和认识等等,一切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一切都是运动着的“过程”,不这样看待事物,肯定会犯错误。

因此必须用发展的、运动的眼光去看问题。

其二,任何事物都是以矛盾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以辩证否定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以矛盾分析和辩证否定的方式对待一切事物。

事物以矛盾的、对立统一的方式存在。

所以,要用矛盾分析的方法认识事物。

其三,批判精神是由人的实践性决定的,只有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生活条件发生的种种变化,始终走在时代的前面。

人的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批评性的活动。

所谓实践的批评性有两重意思,一是观念的批判,人们对现实不满,就会提出改造现实的任务和目标;二是实际的实践活动的批判,动手改造世界,创造适合人们需要的环境和条件。

可见,实践的批评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是人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的主人的根据。

2、正确的价值观

成功的实践必须坚持两个尺度: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通过思想意识对人们的需要和要求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中把这种认识作为制约实践的一个原则或规定而体现出来并发挥作用的。

比如,我们要为在21世纪中期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就是当前中华民族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

它以奋斗目标的形式制约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价值尺度通常在人们头脑中以价值意识的形式即目标、要求、规划等形式表现出来。

价值意识包括:

·非理性的价值意识,如情感、意志等;

·理性的价值认识或价值思想,如劳动光荣,锻炼有益健康等;

·价值观,价值观是作为对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根本性的、重大的价值问题的认识。

主要包括:

社会政治理想、人生观、科学观、道德观、审美观等内容。

一个人的价值意识,尤其是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重要的驱动、导向和制约作用。

价值意识,尤其是价值观一旦发生错误,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实践失败。

对于一个人来说,他是否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为社会所肯定的、为人民群众所称道的、在历史上具有积极作用的、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价值观正确与否。

因此树立正确定价值观对一个人来说极其重要。

正确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社会主义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们服务的人生观、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观等五个方面。

正确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如下:

(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

理想是人们关于未来的持久的、深刻的、理性的、形象化的需要和要求的价值思想。

理想一旦形成,就会在人的全部价值意识中处于统摄的、支配的地位,它深刻地制约着人的全部其它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现在有一个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根据是什么?

凭什么说这是正确的理想?

这是因为:

其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本质上是批判性的,人们永远会提出超越不令人满意的社会现实的新的要求。

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从内容上看是人们关于美好的、毫无弊端的社会的憧憬和向往。

其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古往今来所有先进思想家和人民群众世世代代不懈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其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的一些基本原则,已经在社会实践中经过检验,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同和接受。

(2)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人们关于人生意义、人的价值、人的幸福和自由的根本看法。

(3)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观。

真理和科学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位置,是一个国家、一个人在实践中能否得到持续不断的成功的关键问题。

(4)集体主义的道德观。

道德是人们根据社会伦理要求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自觉意识。

我们国家的伦理原则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

即有三个基本原则:

其一,必须把社会、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统一起来;

其二,社会、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其三,当社会、集体的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集体的利益。

其实,在任何社会条件下,社会的主导伦理原则都是要求个人服从社会,否则社会的正常秩序是不可能的到维持的。

因此,所有社会所推崇的主导伦理原则都要求个人服从社会。

(5)真善美相统一的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真,是在认识和实践中主体与客体在本质和规律上达到相一致的状态。

善,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客体与主体的需要相一致的状态。

美,是当主体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主体与客体达到了真和善相统一状态,人获得一定自由时,主体的愉悦、满足、自我欣赏、自我赞美的美好的感受。

实践美学认为,美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主客体之间达到了真、善统一时的主体感受。

健康的审美观是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的表现。

美有重要的思想情操教化功能,因为任何美好的事物总是与真和善联系在一起,以真和善为前提的。

因此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3、全面发展的能力

能力是人的素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表现。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文化理念是“能力本位”,这是相对于“权力本位”和“金钱本位”而言的。

“权力本位”产生于封建社会的等级政治制度。

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也得到一定的延续。

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权,就能支配人力、物力资源。

于是,人们把如何获取权力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

“金钱本位”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产生的价值观念,并且在改革开放初期也有很明显的表现。

这种观念同样使人性扭曲,人们认为只要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于是人们把获取金钱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

“权力本位”和“金钱本位”严重地阻碍着人们能力的成长和发挥,实际上严重地阻碍着社会发展。

“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

之所以要坚持“能力本位”,是因为:

其一,能力本位是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的必然要求。

其二,中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人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能力的作用作为主要工作来做。

其三,能力本位体现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价值追求。

其四,“能力本位”是人的本质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能力本位”的文化理念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观念上、体制上的更新和改革:

其一,要积极鼓励人们发展能力、勇于开拓和竞争、成为强者。

其二,要把一切工作重点转向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发展人的能力。

其三,“能力本位”应该成为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其四,应该成为分配原则和分配方式。

其五,“能力本位”要成为人才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原则。

其六,把“能力本位”作为一种新的道德观念来对待。

要提倡这种道德观念:

一是,不重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及能力的提高为不道德。

二是,人不尽其能为不道德。

三是,压制别人的能力发挥和嫉贤妒能为不道德。

四是,歪使能力为不道德。

其七,把发展人的能力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

那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人应该具备那些能力呢?

(1)学习和驾驭、使用知识的能力。

(2)生存、生产和创造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

(3)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

人是社会的人,人们一切活动包括生活、学习、工作都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都必须通过处理特定的人际关系来实现的。

其实,经济、政治、文化等工作中的合作、斗争、协调、革命、改革等等都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活动或表现形式。

因此,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的能力,包括说服人方法、演说鼓动的技巧、团结凝聚人的手段、斗争的策略、领导的艺术、塑造社会形象的模式、结交朋友的方式等等。

处理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是人的一切活动中最复杂、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活动,他不仅要求人们要有清醒的思想认识、判断决策思维能力和丰富的经验,还要求人们要有很高的“情商”,即善解人意、富有人情味、高超的语言艺术、良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文化气质等等。

否则,是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的。

(4)理性分析、辩证思维、决策判断和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