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讲义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8982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30.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腰三角形讲义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等腰三角形讲义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等腰三角形讲义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等腰三角形讲义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等腰三角形讲义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等腰三角形讲义1.docx

《等腰三角形讲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腰三角形讲义1.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等腰三角形讲义1.docx

等腰三角形讲义1

等腰三角形目标认知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方法,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证明;理解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相互关系;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判断等腰三角形;掌握等边三角形的特征和识别方法;掌握一般文字命题的解题方法

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难点:

  比较复杂图形、题目的推理证明

一、知识要点梳理

知识点一:

等腰三角形、腰、底边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其中相等的两条边叫腰,第三条边叫底边,两腰的夹角叫顶角,底边和腰的夹角叫底角

  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则它叫等腰三角形,其中AB、AC为腰,BC为底边,∠A是顶角,∠B、∠C是底角.

                   

知识点二: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性质1: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性质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2、这两个性质证明如下:

   在△ABC中,AB=AC,如图所示.

       

   作底边BC的高AD,则有

   ∴Rt△ABD≌Rt△ACD.

   ∴∠B=∠C,∠1=∠2.BD=CD.

   于是性质1、性质2均得证.

  3、说明:

  

(1)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用符号表示为:

∵AB=AC,∴∠B=∠C;

    ②性质1是等腰三角形的一条重要(主要)性质,也是今后我们证明角相等的又一个重要依据.

  

(2)①性质2实质包含三条性质,符号表示为:

∵AB=AC,AD⊥BC,∠1=∠2,∴BD=CD;

     或∵AB=AC,BD=CD,∠l=∠2,∴AD⊥BC.

    ②性质2的用途更为广泛,可以用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垂直关系等.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高(顶角平分线或底边中线)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通常情

    况只有一条对称轴.

知识点三: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定理内容及证明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如图所示.

                 

  证明:

在△ABC中,∠B=∠C,作AD⊥BC于D.则

     

     所以△ABD≌△ACD(AAS).

     所以,AB=AC.

  2、注意:

  ①本定理的符号表示为:

在△ABC中,∵∠B=∠C,∴AB=AC.

  ②本定理可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同时也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依据.

   另外,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要注意区分,不要混淆.

知识点四:

等边三角形

  1、等边三角形定义:

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如图所示.

   

  2、注意:

  ①由定义可知,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也就是说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

  ②等边三角形具有等腰三角形的一切性质.

知识点五: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内角都等于60°

  2、理由如下:

如上图所示,由AB=AC可得∠B=∠C,同样可得∠A=∠C,所以∠A=∠B=∠C.

   而∠A+∠B+∠C=180°.则有∠A=∠B=∠C=60°.

  注意:

这条性质只有等边三角形具有.

知识点六:

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证明如下:

  

(1)如下图所示,若∠A=∠B=∠C,可由∠A=∠B得,AC=BC;由∠A=∠C得,AB=BC.所以AB=AC=BC.

   于是判定

(1)成立.

                  

  

(2)如上图所示,在△ABC中,AB=AC,若∠A=60°,则有∠B=∠C=60°,于是∠A=∠B=∠C.

   由判定

(1)得△ABC是等边三角形;

   若∠B=60°,则∠B=∠C=60°,于是∠A=60°,∠A=∠B=∠C.

   由判定

(1)得△ABC是等边三角形。

所以判定

(2)成立.

知识点七:

直角三角形性质定理

  1、定理内容: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个锐角是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证明:

如图所示,∠ACB=90°,∠A=30°.延长BC至

使

,则有AC垂直平分

, 故

.又可得∠B=60°.于是△

是等边三角形,故

,所以

.即定理成立.

                 

二、规律方法指导

1.等腰(边)三角形是一个特殊的三角形,具有较多的特殊性质,有时几何图形中不存在等腰(边)三角形,可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特征,适当添加辅助线,使之构成等腰(边)三角形,然后利用其定义和有关性质,快捷地证出结论。

  2.常用的辅助线有:

(1)作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线、中线。

(2)在三角形的中线问题上,我们常将中线延长一倍,这样添辅助线有助于我们解决有关中线的问题。

经典例题透析

类型一:

探究型题目

  

1.如图1,在直角△ABC中,∠ACB=90°,∠CAB=30°,请你设计三种不同的分法,把△ABC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且要求其中有一个是等腰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处标明度数)

      

  思路点拨:

在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与“等角对等边”,本题应从角度入手进行考虑。

下面提供四种分割方法供大家参考。

  解析:

        

  总结升华:

对图形进行分割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类新题型,主要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动手实践能力,本类题目的答案有时不唯一。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3,D是△ABC中BC边上的一点,E是AD上的一点,EB=EC,∠1=∠2,求证:

AD⊥BC。

                

  请你先阅读下面的证明过程。

  证明:

在△AEB和△AEC中,

     

     所以△ABE≌△AEC(第一步),

     所以AB=AC,∠3=∠4(第二步),

     所以AD⊥B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上面的证明过程是否正确?

如果正确,请写出每一步的推理依据;如果不正确,请指出关键错在哪一步,写出你认为正确的证明过程。

  【答案】第一步错误。

因为在△ABE和△AEC中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不能判定它们全等。

      正确的证明过程是:

      因为EB=EC,

      所以∠EBD=∠ECD,

      所以∠EBD+∠1=∠ECD+∠2,

      即:

∠ABC=∠ACB,

      所以AB=AC。

      在△AEB和△AEC中,

      

      所以△ABE≌△AEC,

      所以∠3=∠4,

      所以AD⊥BC(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变式2】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在图4中,点M是线段BC上任意一点,点N是线段CA上任意一点,且BM=CN,直线BN与AM相交于Q点。

                  

  

(1)请猜一猜:

图4中∠BQM等于多少度?

  

(2)若M、N两点分别在线段BC、CA的延长线上,其它条件下不变,如图5所示,

(1)中的结论是否仍

    然成立?

如果成立,请加以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答案】

(1)题通常猜想、测量或证明等方法不难发现∠BQM=60°,而且这一结论在图形发生变化后仍然成立。

(2)题的证明过程如下:

  因为△ABC为等边三角形,

  所以AB=AC,∠BAC=∠ACB=60°,

  所以∠ACM=∠BAN。

  在△ACM和△BAN中,

  

  所以ΔACM≌ΔBAN,

  所以∠M=∠N,

  所以∠BQM=∠N+∠QAN=∠M+∠CAM=∠ACB=60°。

类型二:

与度数有关的计算

 

2.如图,在△ABC中,D在BC上,且AB=AC=BD,∠1=30°,求∠2的度数。

  思路点拨:

解该题的关键是要找到∠2和∠1之间的关系,显然∠2=∠1+∠C,只要再找出∠C与∠2的关系问题就好解决了,而∠C=∠B,所以把问题转化为欲找出∠2与∠B之间有什么关系,变成△ABD的角之间的关系,问题就容易的多了。

  

解析:

∵AB=AC

     ∴∠B=∠C

     ∵AB=BD

     ∴∠2=∠3

     ∵∠2=∠1+∠C

     ∴∠2=∠1+∠B

     ∵∠2+∠3+∠B=180°

     ∴∠B=180°-2∠2

     ∴∠2=∠1+180°-2∠2

     ∴3∠2=∠1+180°

     ∵∠1=30°

     ∴∠2=70°

  总结升华:

关于角度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方程进行解决。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D、E在△ABC的边BC上,且BE=BA,CD=CA,若∠BAC=122°,求∠DAE的度数。

  

【答案】∵BE=BA

      ∴∠2=∠BAE

      ∵CD=CA

      ∴∠1=∠CAD

      ∵∠1+∠CAD+∠C=180°

      ∴∠1=

      ∵∠2+∠BAE+∠B=180°

      ∴∠2=

      ∴∠1+∠2=

      ∵∠B+∠C=180°-∠BAC

      ∴∠1+∠2=

      ∵∠DAE=180°-(∠1+∠2)

      ∴∠DAE=90°-

=90°-61°=29°。

  【变式2】在△ABC中,AB=AC,D在BC上,E在AC上,且AD=AE,∠BAD=30°,求∠EDC的度数。

  【答案】∵AB=AC,AD=AE

      ∴∠B=∠C,∠ADE=∠AED

      ∵∠ADE+∠EDC=∠ADC=∠B+∠BAD

      ∴∠AED+∠EDC=∠C+∠BAD

      ∵∠AED=∠C+∠EDC

      ∴∠C+2∠EDC=∠C+∠BAD

      ∴∠EDC=

∠BAD=15°。

类型三:

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 

 

3.当腰长或底边长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1)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cm和10cm,求周长。

  

(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cm和7cm,求周长。

  思路点拨: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知我们在解此题前,必须明确所给的边的定义,在这里哪条边是“腰”,哪条边是“底”不明确,而且还要考虑到三条线段能够构成三角形的前提,因此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解析:

(1)因为8+8>10,10+10>8,则在这两种情况下都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8时,周长为8+8+10=26;

       当腰长为10时,周长为10+10+8=28;

       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26cm或28cm。

     

(2)当腰长为3时,因为3+3<7,所以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

       当腰长为7时,因为7+7>3,所以此时能构成三角形,因此三角形的周长为:

7+7+3=17;故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17cm。

  总结升华:

对于此类题目在进行分类讨论时,必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来验证是否能构成三角形

  举一反三:

  【变式1】当顶角或底角不能确定时,必须进行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4倍,求它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答案】

(1)当底角是顶角的4倍时,设顶角为x,则底角为4x,

         ∴4x+4x+x=180°,∴x=20°,∴4x=80°,

         于是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为:

20°,80°,80°。

      

(2)当顶角是底角的4倍时,设底角为x,则顶角为

4x,

         ∴x+x+4x=180°,∴x=30°,∴4x=120°,

         于是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为:

30°,30°,120°。

        故三角形各个内角的度数为20°,80°,80°或30°,30°,120°。

  【变式2】当高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时,必须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边的夹角为25°,求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的度数。

  【答案】设AB=AC,BD⊥AC;

  

(1)高与底边的夹角为25°时,高一定在△ABC的内部,

    如右图,∵∠DBC=25°,∴∠C=90°-∠DBC=90°-25°=65°,

    ∴∠ABC=∠C=65°,∠A=180°-2×65°=50°。

                                           

图1

  

(2)当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250时,                     

    ①如图2,高在△ABC内部时,                       

    当∠ABD=25°时,∠A=90°-∠ABD=65°,

    ∴∠C=∠ABC=(180°-∠A)÷2=57.5°;        

    ②如图3,高在△ABC外部时,∠ABD=25°,                     图2

    ∴∠BAD=90°-∠ABD=90°-25°=65°,∴∠BAC=180°-65°=115°,

    ∴∠ABC=∠C=(180°-115°)÷2=32.5°

    故三角形各内角为:

65°,65°,50°或

    65°,57.5°,57.5°或115°,32.5°,32.5°。

                                        图3

  【变式3】由腰的垂直平分线所引起的分类讨论

  在三角形ABC中,AB=AC,AB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的锐角为40°,求底角B的度数。

  分析:

题目中AB边上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AC

  相交有两种情形;

  解:

(1)如图,AB边的垂直平分线与AC边交于点D,

      ∠ADE=40°,

      则∠A=900-∠ADE=50°,

      ∵AB=AC,∴∠B=(180°-50°)÷2=65°。

    

(2)如图,AB边的垂直平分线与直线AC的反向

      延长线交于点D,∠ADE=40°,则∠DAE=50°

      ∴∠BAC=130°,∵AB=AC,∴∠B=(180°-130°)÷2=25°,

      故∠B的大小为65°或25°。

  【变式4】由腰上的中线引起的分类讨论

  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5cm,一腰上的中线把其周长分为两部分的差为3cm,求腰长。

  【答案】如图,∵BD为AC边上的中线,∴AD=CD,

      

(1)当(AB+AD)-(BC+CD)=3时,则AB-BC=3,

        ∵BC=5∴AB=BC+3=8;

      

(2)当(BC+CD)-(AB+AD)=3时,则BC-AB=3,

        ∵BC=5∴AB=BC-3=2;

        但是当AB=2时,三边长为2,2,5;

        而2+2<5,不合题意,舍去;

        故腰长为8。

类型四:

证明题

  

4.已知:

如图,∠ABC,∠ACB的平分线交于F,过F作DE∥BC,交AB于D,交AC于E。

                 

  求证:

BD+EC=DE。

  思路点拨:

因为DE=DF+FE,即结论为BD+EC=DF+FE,分别证明BD=DF,CE=FE即可,于是运用“在同一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易证结论成立。

  解析:

∵DE∥BC,

    ∴∠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F平分∠ABC

    ∴∠1=∠2

    ∴∠1=∠3

    ∴DB=DF(等角对等边)

    同理:

EF=CE,

    ∴BD+EC=DF+EF

    即BD+EC=DE。

  总结升华:

在三角形中,利用“等角对等边”证明线段相等,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举一反三:

  【变式1】如图,C是线段AB上的一点,△ACD和△BCE是等边三角形,AE交CD于M,BD交CE于N,交AE于O。

               

  求证:

(1)∠AOB=120°;

    

(2)CM=CN;

    (3)MN∥AB。

  【答案】

(1)∵∠ACE=∠ACD+∠DCE

        ∠BCD=∠BCE+∠DCE

        且∠ACD=∠BCE=60°

        ∴∠ACE=∠BCD

        在△ACE和△BCD中

        

        ∴△ACE≌△DCB(SAS)

        ∴∠3=∠2

        ∵∠1+∠3=60°,∴∠1+∠2=60°

        ∴∠AOB=∠1+∠ADC+∠2=60°+60°=120°

      

(2)∵∠ACD=∠BCE=60°

        ∴∠MCN=60°

        在△CMA和△CND中

        

        ∴△CMA≌△CND(ASA)

        ∴CM=CN

      (3)∵CM=CN且∠MCN=60°

        ∴△CMN是等边三角形

        ∴∠NMC=60°

        又∵∠DCA=60°

        ∴∠NMC=∠DCA

        ∴MN∥AB

  【变式2】已知,在△ABC中,∠ACB=90°,CD,CE三等分∠ACB,CD⊥AB(如图所示)。

                  

  求证:

(1)AB=2BC;

    

(2)CE=AE=EB。

  【答案】

(1)∵CE、CD三等分∠ACB

        ∴∠1=∠2=∠3=30°

        又∵CD⊥AB,∴∠B=60°,∠A=30°

        在Rt△ABC中,∠A=30°,∴AB=2BC

     

(2)∵∠A=∠1=30°

        ∴CE=EA

        又∵∠B=∠BCE=60°

        ∴△BCE是等边三角形,∴EC=EB

        ∴CE=EA=EB

学习成果测评

基础达标:

  一、填空:

  1、等腰三角形的的两边长为2cm和5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cm。

  2、等腰三角形的的两边长为3cm和5cm,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cm。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则顶角为_____。

  4、在△ABC中,AC=BC,且∠B=∠C,则△ABC是____________三角形。

  5、若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垂直于斜边,则它的两个锐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

  6、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80°,则其他两个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外角度数比为2:

3:

3,则这个三角形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2.将两个全等的有一个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1所示形状,两条长直角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

   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是()

                  

                       图1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3.在以①30°,120°;②25°,75°;③38°,52°;④55°,70°;⑤42°,96°;⑥28°,

   62°;⑦56°,68°;⑧45°,45°;⑨60°,60°为两内角可以构成的三角形中,有等腰三角

   形()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4.具有下列条件的两个等腰三角形,不能判断它们全等的是()

  A.顶角、一腰对应相等

  B.底边、一腰对应相等

  C.两腰对应相等

  D.一底角、底边对应相等

  三、解答题

  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2,且其各边长均为整数,求各边长。

  2、

(1)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50°,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为100°,求该等腰三角形的顶角。

  3、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等腰三角形的周长分成8cm和10cm的两部分,求该等腰三角形的各边长。

  4、如图2所示,△ABC和△BDE都是等边三角形。

                   

                       图2

  求证:

AE=CD。

  5、如图3所示,D是△ABC的BC边上的中点,DE⊥AC,DF⊥AB,垂足分别是点E、F,且BF=CE。

判断△ABC的形状并证明。

                   

                       图3

  6、“有两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这个命题对与否,甲、乙、丙三位同学给出了如下论断:

  甲:

正确。

因为若两边都是直角边,则用(SAS)全等识别法就可以证它们全等。

  乙:

正确。

因为若其中一边是直角边,另一边是斜边,则可用(HL)定理证全等。

  丙:

不正确。

若一个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与另一三角形斜边相等,较短的直角边与另一三角形较长的直角边相等,则显而易见两个三角形不全等。

  请你就这三个同学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意见。

 7、如图所示,是城市部分街道示意图,AB=BC=AC,CD=CE=DE,A、B、C、D、E、F、G为“公共汽车”停靠点,“甲公共汽车”从A站出发,按照A、H、G、D、E、C、F的顺序到达F站,“乙公共汽车”从B站出发,沿B、F、H、E、D、C、G的顺序到达G站。

如果甲、乙分别同时从A、B站出发,在各站耽误的时间相同,两车速度也一样,试问哪一辆公共汽车先到达指定站?

为什么?

                   

答案与解析:

  一、填空题

  1。

12(2cm不能为腰长,只能为底边长(2+2<5),所以周长为2+5+5=12(cm)。

  2。

13或11(3cm既能为腰长,又能为底边长(5+5>3、3+3>5),

       ∴周长为3+5+5=13(cm)或3+3+5=11(cm)。

  3。

50°或130°(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可能是在三角形内,也可能在三角形外,因此要分类讨论。

  4。

等边

  5。

45°;45°

   点拨: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6。

80°,20°或50°,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