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8639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docx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

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3、德育目标

(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论证结构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示范朗读带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

得民心者得天下。

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

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

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

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

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

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

(教师评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

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

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

4、学生听读课文。

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

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

6、学生赛读。

读得好的,加以鼓励。

第二板块(译读) 

四、整体把握文意,译读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能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对抗赛。

规则:

本次比赛分两轮进行,两人(同桌)为一组,低分为100分,每发现一处错误扣5分,直到扣完为止。

(1)第一轮:

翻译全文(看谁又对又快)两人分别翻译课文,相互质疑、解疑、扣分。

(2)第二轮:

文言知识大比拼。

(多媒体展示)

①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②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而去之亲戚畔之池非不深也 

③一词多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里之城环而攻之而不胜以天下之所顺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兵革非不坚利也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然而不胜者 

④加点词的用法: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⑤翻译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第一轮略 

第二轮:

①畔:

畔通“叛”,背叛 

②城:

内城;郭:

外城去:

离开。

今义:

往、到亲戚:

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

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池:

护城河。

今指水塘。

③凭;用。

的;代词;到。

精良;有利顺接连词可不译;转折连词,译为却。

④域: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

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⑤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众人的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受到帮助的人就不多。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有得到天气时令的原因,可是这样却不能够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呀!

凭着天下归顺这一点,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7、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老师对自己的要求。

8、学生留心听规则。

9、学生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再加上平时知识的积累,翻译全文。

10、两人独自完成文言知识练习。

并相互对照看,进行讨论分析。

找出错误之处,评分。

11、学生根据教师所点拨的内容,作出最后的判定,得出分数,并把错误的地方订正。

第三板块(思读) 

四、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观点(多媒体展示相关题目)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3)本文反应了作者什么样的政治思想?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

为什么?

教师最后明确:

(1)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3)“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借战争谈政治,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施行仁政,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

12、学生边读边思考,共同合作讨论、交流。

并作出发言。

13、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第四板块(悟读) 

五、自主评价,扩展思维

(1)有人认为:

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

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2)本文属论说文,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个中心论点,说明“人和”在战争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或现实中依靠“人和”占尽先机的例子不胜枚举,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作结:

同学们,你们能通过合作交流,共同探讨,且又贴近生活,切合实际,拓展自己的思维,使情感受到熏陶,享受审美情趣。

希望继续发扬。

四人一组,学生实行分组讨论,相互补充,然后在班上发表各组意见第五板块(作业)六、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2)在这篇文章中,以你感受最深的语句为话题,发表简短的演讲。

(下节课进行)学生课下独立完成。

【篇二】

[教学目标]

1、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2、体会在叙述和议论中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

3、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对“和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复习逐层论证的写法。

[课型、课时]

导读课,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拨法、自读法、讨论法、分层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

(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了哪些主张?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投影,介绍孟子及其政治主张,学生齐读投影内容)

[投影一]

孟子:

(约前372-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人,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投影二]

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

[投影三]

主张:

孟子提出了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希望君以民为贵,反对暴政害民,反对掠夺性战争,盼望贤明的君王统一国家。

师:

今天,我们就学习孟子的一篇文章,出自《<孟子>二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听课文录音,在舒缓的音乐中感知课文内容。

(二)学生伴随音乐试读课文,初步领会语句的意思。

(三)学生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

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试讲,其他学生补充更正。

(文段比较容易翻译,学生能够较轻松地完成。

教师对试讲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肯定)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章是针对当时那些好战者的心理,阐明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从而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

那么作者是如何进行论证的呢?

(一)学生分组对文章内容逐段设疑、释疑。

(学生之间互相提问、作答)

(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归纳。

(教师出示投影,分别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投影四]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二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什么?

②攻城一方的攻势如何?

③这场战争结果怎样?

④原因何在?

3、第三段中:

①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如何?

②战争结果如何?

③为什么?

明确: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①第二段中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板书)

②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

③结果攻城失败。

“环而攻之而不胜”。

(板书)

④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①第三自然段中,守城一方的地理条件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板书)

②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

(板书)

③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承接问题,教师进一步启发: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方法?

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

(指明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

双重否定句;排比修辞;极力强调这种条件的优越,以示理应守住。

师:

从第2、3自然段来看,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

(天时、地利、人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什么?

(人和)那么孟子认为“人和”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作为一名君主,他得“人和”情况会怎样?

不得“人和”,结果又如何呢?

(齐读最后一段,学生回答)

明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板书)

[投影五]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这三句话什么意思?

2、这三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3、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各层次学生回答)

明确:

1、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运用了排比修辞。

运用排比,使文章气势更雄壮、奇伟,使人感觉到一种不容怀疑,无可置辨的论辨力量。

3、作者以“域民”、“固国”、“威天下”为引申推论,推出新的论断: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揭示了“人和”的核心内容。

师启发:

要想得人和,君主应该怎样做呢?

(得道,施仁政)

孟子的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普遍意义呢?

(学生讨论,各层次学生各抒己见)

师归纳: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的事情,注定要失败的。

四、总结:

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

(指名学生总结)

明确: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

五、巩固练习(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