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8484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docx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docx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国的战略与抉择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中国的战略与抉择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当前仍在肆虐和蔓延,危机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和弊端,危机也表明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至关重要。

2009年4月2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二次金融峰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关于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主张,制定了中国关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或蓝图(简称为“中国蓝图”)。

毫无疑问,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的新贡献,这些主张将会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将极大地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一、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与原则

    

(一)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国际社会关于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探索始终在进行之中。

然而,国际社会对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问题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其中有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即“长期论”和“短期论”。

前者认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是长期甚至遥远的事情,需要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后者则认为,应当彻底摒弃现行的国际金融体系,推倒重来、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

显然,“长期论”尽管有其一些客观的理由,但实际上意在继续维持美元独享全球经济增长铸币税好处的零和霸权地位;“短期论”则由于严重脱离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实际现状而根本无法操作。

因此,明确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就成为摆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面前急需探讨的一项重要议题,也是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并保证其顺利进行的首要任务。

    在2008年11月15日美国华盛顿G20领导人第一次金融峰会上,胡锦涛主席提出了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他认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全面性、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领域首次就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问题提出的全面而系统的创新性主张。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表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各个方面,如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等的内在缺陷和弊端不仅暴露的淋漓尽致,而且愈演愈烈。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乏力导致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的扩张无序而无度;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储备资产、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等三方面的秩序和纪律弱化而无序;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偏畸或偏颇、而其危机缓解救助机制更显狭隘;这都加剧了国际金融的风险因素,大大降低了其应有功能和作用,并对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提出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金融新秩序的改革方向,切中要害地针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与弊端,清晰地揭示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实质。

    

(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四项基本原则具有深刻的内涵:

一是全面性,强调的是要进行总体设计,既要完善国际金融体系、货币体系、金融组织,又要完善国际金融规则和程序;既要反映金融监管的普遍规律和原则,又要考虑不同经济体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二是均衡性,要注重统筹兼顾,平衡体现各方利益,形成各方更广泛有效参与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尤其要体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三是渐进性,改革要循序渐进,在保持国际金融市场稳定的前提下,先易后难,分阶段实施,通过持续不断努力最终达到改革目标。

四是实效性,要讲求效果,所有改革举措都应该有利于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有利于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福祉。

    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内容和路径

    G20伦敦峰会上,在“中国蓝图”中对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构建国际金融新秩序提出了六个努力方向,即六大内容:

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国际金融机构增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救助;发挥金融稳定论坛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的监督;改进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完善国际货币体系。

    从六大内容来看,是围绕着三条路径进行的: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六大内容其核心就是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

这是因为,六大内容无不与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密切相连,特别是有四项内容与IMF直接相关。

因此,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重点应放在调整国际金融机构的机制和运作。

    

(一)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现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着众多的缺陷,如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对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在国际金融监管方面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国际金融机构(主要是IMF和世界银行)对国际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等等。

从IMF来看,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规定,IMF的宗旨是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减轻失衡的程度;IMF负责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监督,以保证其有效实施。

但IMF存在的功能缺陷,如基金规模狭小、缺乏危机缓解救助能力,以及不合理的决策投票机制等极大地制约着其监督作用的发挥。

时至今日,IMF的金融监督作用、在协调各国的金融活动、履行全球金融监管、保障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秩序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作用已十分有限。

因此,加强金融监管合作,尽快制定能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的国际金融监管标准和规范,完善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和监管制度,建立覆盖全球特别是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早期预警机制,提高早期应对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

    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货币金融关系的集中反映,构成了国际金融活动的主体框架。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三大缺陷:

首先,无约束的美元本位制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频频发生的根源。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储备货币的供应是通过美国的货币政策来实现的,调节机制是浮动汇率,最后贷款人是IMF和美联储,金融危机的解决机制是IMF发放的贷款。

而美国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均缺乏制度性约束,近年来在“双赤字”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美国利用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几乎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由此直接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

全球货币供应量的无限放大,虚拟经济过度脱离实体经济,最终导致了资产泡沫的破裂和危机的发生。

其次,汇率剧烈波动。

浮动汇率制度实际上是国际货币供应量无限增加的机制。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由于汇率经常大起大落、变化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外汇风险加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际贸易与投资活动,使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再次,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

由于各种国际收支调节方式存在着局限性,无法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也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其必然性,这是由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决定的,同时也是美国过度利用国际货币体系缺陷获取巨大利益的必然结果。

正所谓:

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从整体上来看,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上。

因此,在“中国蓝图”中对改革、完善国际货币体系提出了操作措施:

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

下一阶段,各方应该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可供操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扎扎实实推进改革,创造有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

    (三)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需要从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开始,这是因为国际金融机构,特别是IMF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其职能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性安排紧密相关。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IMF承担着三大职能:

一是维持固定汇率制度、协助成员国干预市场汇率的波动;二是监督成员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为发生严重逆差的成员国提供资金援助并帮助其执行调整计划;三是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账户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并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汇兑限制。

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IMF的前两项职能也几乎荡然无存,只剩下了第三项职能。

由于IMF为代表的国际金融机构是建立在旧的国际货币体系之上的,目前已经根本不能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从而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就成为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的最重要的内容。

    在“中国蓝图”中提出了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框架,例如为增强国际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的救助,中方支持IMF增资,主张新增资金应优先用于欠发达国家;主张IMF应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经济体货币发行政策的监督;改进IMF和世界银行治理结构,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健全储备货币发行调控机制,保持主要储备货币汇率相对稳定,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合理化;主张金融稳定论坛同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加强协调,共同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早日取得积极进展。

这些主张全面、准确地反映了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的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中国蓝图”已经在G20伦敦峰会达成的核心协议中得到一定的体现和相应的回应,有些已成为G20伦敦峰会达成的核心共识,如加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等。

特别是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方面有较多的共识:

一是增强国际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国家救助方面。

二是改革国际金融机构的决策机制方面。

IMF和世界银行也将实施改革并赋予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更大的发言权。

这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将打破由美欧分别执掌的惯例,今后负责人的选任将改为任人唯贤。

三是增强金融稳定论坛的作用方面。

在改革国际金融机构方面,决定新建一个金融稳定委员会取代现在的金融稳定论坛,新的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地位将得到强化,并与IMF一道对全球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上的风险实施监测,发挥预警作用。

另外,对国际间金融事务进行了协调,如加强金融监管及全球携手应对金融经济危机。

    三、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对策

    “中国蓝图”表明,中国关于构建全球金融新秩序、推进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战略已经明确。

在实施“中国蓝图”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IMF改革为突破口

    如前所述,以IMF为首的国际金融机构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载体,其职能与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制度性安排紧密相关,IMF改革理所当然就成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突破口,而IMF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的改革又首当其冲。

    长期以来,IMF发挥的实际作用非常有限且每况愈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治理结构和机制运作存在着严重的缺陷,特别是IMF成员国份额和投票权的分配不对称。

发达国家在IMF份额和投票权中占据主导地位,如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合计份额超过60%,对决策有决定性影响,而发展中国家在IMF的代表性严重不足,如中国的投票权在2007年增加后也仅为%,此前长期低于3%。

决策权的不对称使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严重缺失,导致现行国际金融秩序建立在服务于部分国家的利益基础之上,而不是基于全世界的利益基础。

因此,增强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是改进IMF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的重要方面,应改变IMF份额和投票权基于经济规模的分配原则,扩大基础投票权;IMF份额设计和投票权分配既要有体现已有经济规模的总量指标,还应增加反映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指标,以保证制度设计的公正性,体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潜力及相应的话语权;应废止少数发达国家事实上的否定权,并加大对国际资本流动和金融创新风险的监督预警,以维护国际金融稳定。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彻底改造IMF的治理结构和运作机制,其处境难以得到根本改变。

    

(二)打破美元垄断地位,推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来看,目前尚无国家可以挑战美国的综合实力,美元仍然处于垄断地位,迄今尚无一种合适的国际储备资产能够替代美元:

首先,从呼声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