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周记.doc
《音乐周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音乐周记.doc(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本周的教学中我发现生活中日常用语,也可以说生活中一些错误性的习惯 “概念”会导致学生理解上的误差。
甚至影响他们的判断能力。
例如: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把齐唱误称为合唱,甚至有
的主持人也会把齐唱与合唱混为一谈“请欣赏大合唱……”已成为习惯,但是齐唱与合唱是有分别的。
在学习歌曲的演唱形式时,我问到:
“一个人演唱……”生:
“独唱”“很多人演唱…….”我还没等我说完,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答到:
“合唱”我愕然……经过再三分析同学们似乎明白了两个人以上同时唱同一旋律称为齐唱。
多声部歌曲的每个声部各由一组人演唱称为合唱。
等到下节课复习时概念同学们早已背熟,可当我们一起复习演唱了上节课的歌曲后,(这是一首单声部歌曲)我问“刚才我们的演唱称为?
”“合唱” “ !
!
!
”教学反思《音乐周记
本周是活动周,重点是音乐律动活动。
如何才能取得最优化的效果,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听觉感知有所发展呢?
好动是儿童重要的心理和生理特征。
全身心的“活动”是儿童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基本方式。
让孩子们充分的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渗透到孩子们的心里去,跑跑跳跳比概念性的教学感受要深刻的多。
在活动中,他们能有兴趣的学习而不容易产生厌学情结。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以听赏领先、动觉切入”的方法,从客观上适当的降低音乐教学得技能要求,更强调在音乐学习中充分发挥通感的作用,将抽象的听觉艺术与视觉、运动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动听的音乐、生动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情景中,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他们几人一组,随音乐翩翩起舞,以动觉来再现听觉的形象,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听课座位上“解放”出来,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音乐实践环境
放眼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换、不断创新的社会。
****同志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
音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但是,每个人的创新精神都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后天培养的。
在音乐教学中,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对生活的热情为前提,创造简单乐器
音乐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创造过程,马克思说:
“劳动创造了美。
”同样的,音乐实践也创造了音乐的美。
学生对乐器非常的喜欢,但往往由于学校的师资条件,在课堂上并不能作到人手一件。
于是,我就鼓励学生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发学生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塑料瓶、瓶子盖、玻璃杯)去发掘音乐,动手制作出各种“小乐器”。
学生通过观察、创造、动手实践,以生活为源泉变废为宝,他们的创造能力让我感到惊奇,在课堂上,他们兴致勃勃的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得意之做,互相交流了制作方法,而且还能用自己制作的小乐器来为歌曲伴奏。
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产生了求知的欲望,体验到了创造带来的成功感。
二、提供创新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表演
同样的一首乐曲在不同的人听来,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方式。
所以,我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放手让学生去玩儿,去实践,在玩儿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例如:
在讲《过新年》这一课时,在学生会唱这首歌曲之后,我要求他们进行舞蹈创编,根据自己以往过年时所看到的热闹场景,用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过年时欢快、热闹的气氛。
音乐响起,学生们按照自己的音乐感受,去表现音乐:
有的学生扭起了大秧歌,有的学生随手拿出了自己的小手帕或小围巾,随音乐跳起来,还有的同学模仿耍狮子、舞龙灯……让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不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运用。
三、以歌曲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歌词创编
小学课本中,有很多歌曲都非常的贴近生活,尤其是低年级的歌曲,歌词通俗易懂,旋律比较简单,我就以此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创编歌词的能力,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
比如在一年级教材中《两只老虎》的歌曲,在学会歌曲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进行歌词创编 ,将“两只老虎”创编成各种小动物,有的学生就创编成“两只小狗,两只小狗,汪汪汪,汪汪汪……”、“两只小猫,两只小猫,喵喵喵,喵喵喵……”等等。
在学生创编歌词过程中,不但启发学生进行歌词创编,还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即唱到哪种小动物时就要表演出这种小动物的动作。
通过这种练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寓教于乐,并且使学生在创编和表演过程中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也加深了记忆。
对目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回首反思课改以来我们的音乐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首先,音乐课变得充满了生机,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激活了音乐课堂,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次,在课堂上学生一改往日的沉闷与被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活泼与开朗,他们积极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查找
与音乐相关的背景资料,动手制作小头饰、小道具,制作打击乐器,编写小音乐剧本,扮演不同的角色,认识了五线谱,学会了简谱。
学生愿意上音乐课,喜欢音乐课。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我们的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通过看课与调查,发现如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1、音乐课的内容设计虽形式多样,但缺乏目的性。
教师们应该想一想,每一个教学环节你想达到什么目的?
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在各个环节上图有虚名,摆花架子,不管教学每一个环节的目标达成的怎样,最后草草收场。
如:
音乐欣赏课,在引导学生学习与聆听的环节上学生还没有静下来,没有更多关注学生的感受,教师就急于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去表现,结果影响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赏习惯,适得其反。
2、歌曲的学唱,教师应该清楚学生完的怎样,或怎样来完成。
声音美不美,二部合唱是不是掌握了?
对音乐作品的更进一步的理解是不是能用歌声,用情感,用心去表达出来?
教师的钢琴伴奏是不是滞后于学生的歌唱?
是不是注重了学生的审美体验?
而不能认为学生会唱了就算完成教学目的了,停留在浅表。
教师要关注和引导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过程,挖掘歌曲歌词与旋律所包含的美的情感表达,挖掘与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背景,使得音乐课更加生动、吸引学生,做到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好音乐教学任务。
3、课改后使用新教材情况。
二年级、三年级应掌握的简谱、线谱知识程度是否达到课程标准要求?
教学设计有没有过于简单,或者有没有过于难唱,超出标准的要求?
4、让学生创编舞蹈动作。
教师的任务是:
组织创编一一提炼一一再表演,给学生以美的感受,给学生一个美的启发。
舞蹈语汇的积累很重要,教师的提炼与评价也同样重要。
将学生们好的舞蹈创意或简单的舞蹈语汇汇编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小舞蹈,再还给学生。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分享美的快乐。
5、打击乐器的难易程序。
三年级就不能再大齐奏了,应分出声部,让学生看节奏谱敲击,有简单的合奏谱。
这需要教师自己的编配合理,学生才会有兴趣,才能避免出现无效教学、机械重复。
如:
声音较长的三角铁、碰钟为一个声部,短些的双响筒响板为一个声部,为歌曲(乐曲)伴奏。
我区有的教师会根据歌曲的内容将打击乐在高潮和音乐形象突出的地方逐步进人,层次清晰,悦耳动听,收到良好效果。
也可以鼓励学生由浅人深地创编短小的节奏伴奏谱。
6、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机智与课堂上及时反应的能力。
有些教师语言苍白,贫乏,虽然很着急,但是表达的不准确。
就是应该认真地备好课,找到与音乐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等,充分挖掘教材,以丰富的内涵、激情的讲解、巧妙的设计等等优秀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去对待、完成好每一课。
7、教师的教态应抑扬顿挫,具有激情。
不能以一种漠然的、冷漠的、无动于衷的态度,完成一节音乐课,虽然,课的设计应有尽有,虽然看起来教学内容也完成了。
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建立一个"场",这个场就是师生间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
总之,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调整自己的状态,不断地学习、掌握本学科与教学领域的前沿信息与知识,更好地地全身心投入课程改革中去
唱歌课还是音乐课
在农村小学,许多音乐课常常成了“唱歌课”,因为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往往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
在兼课老师的心目中,音乐课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
因此,一节音乐课一唱到底,一节课唱下来,学生唱得累老师教得也累。
半学期没过,音乐课本上的歌唱完了,剩下的音乐课时间只能每次翻来覆去唱那
些歌,使音乐课变得乏味,又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嗓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主要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许多老师把“音乐课”就叫成“唱歌课”,总以为教会学生唱歌就完成了音乐课的任务,其他的什么也不用教;也可能与教师自身的水平有关,因为是兼课,本身懂得不多,那又怎么去教学生呢?
结果,就可能造成这种结局:
几年音乐课下来,学生只学会唱几首歌,别的什么也不懂或似懂非懂.
怎么改变农村音乐课的这种状况呢?
1、转变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音乐课本上安排了丰富的内容:
除了唱歌,还有欣赏、律动、节奏练习、音乐游戏、乐理知识等等。
教师首先要转变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观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安排这些内容,学唱歌曲之外,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曲子,做一做律动,拍一拍节奏,玩一玩音乐游戏,学一些乐理知识,教给学生一些唱歌的技巧。
在一节课里,让学生既动口又动耳手脚并用,又充实脑袋,那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不高吗?
要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懂音乐。
2、降低难度,变视唱为模唱(哼唱)
在学唱歌曲之前,一般来说总要学唱歌谱。
许多音乐教师总以为农村学生音乐素质低,不识谱,学唱歌谱就免了。
其实,唱好歌谱对于唱好歌曲有很大的帮助。
但低年级学生不识谱,怎么办呢?
那么就让学生跟着琴来哼唱(或模唱),有时用“呜”的声音、有时用“啊”的声音、有时用“啦”的声音,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容易多了,而且多变的声音,也不易使学生疲劳。
3、改变形式,按节奏读歌词
在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这种做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比较合适。
一可以记住歌词,二可以帮助学生唱准每个字的时值。
具体操作时,可以先跟老师分句读,几遍之后再齐读。
较长较难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让学生都记住歌词。
熟练之后还可以拍手读,更能起到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4、放宽要求,不操之过急
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较难。
这时,老师可能会这样想:
这么简单的动作、这么简单的游戏,教了一节课,你们也不会,真笨!
以后再也不搞这样的活动了。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
城里的孩子也一样,可能农村孩子的这个过程更长些。
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可以参加活动或游戏,特别兴奋,往往根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课堂上显得一团糟。
这时,可千万不要急,乱它一会又如何呢?
比如:
一年级第二册第六课有一个音乐游戏———接龙,刚开始做这个游戏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到处乱跑,根本不像是在做游戏。
在第三次音乐课时又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来练习,临近下课时总算有些像模像样了 。
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做这个游戏时学生总是特别的高兴,也越做也好了。
在课堂上经常做一些游戏、律动,学生上音课的积极性很高,一听要做游戏总是特别兴奋。
为了能参加游戏,对于这之前的活动,总能积极地参与,听得也特别认真。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音乐课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唱歌,更要让他们学会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教学要激发情感动力
“乐由情起。
”这就是说音乐是由情感引发的。
也许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颗童心,使之受到美的熏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融洽、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