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8149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docx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

下西号学校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二首

执教日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察的方法,乐于把观察所得表达出来。

4、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

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教学

策略

教法

引导、讲授

课件

来源

下载

学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

准备

教具

课件

课型

学具

书本,小黑板

自主

预习

1、教师:

录音机录音带图片课件

2、学生:

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

(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

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

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朗读《登飞来峰》

  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

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

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第二课时

一、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庐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

(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

不认识,看不清。

缘:

因为。

题:

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

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

还是只看他优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

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

《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四、比较

   1、全班齐读两首诗,边读边想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宋朝的诗人。

指名简介王安石和苏轼。

   

(2)都有景物描写。

写的什么?

(借机解题)

   《题西林壁》——西林:

庐山上的西林寺。

这首诗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登飞来峰》——飞来峰,山名,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

     (3)都借写景说明道理。

   这两首诗蕴含了什么哲理?

让我们一首一首地来品悟。

   五、学习观察方法。

   自由读两首古诗,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对事物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身在最高层——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身在此山中——片面、只能看到局部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教法与学法

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组织学生自读古诗,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交流这两首古诗的哲理,为学生展示自我搭建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创设平等的机会。

板书设计

古诗二首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

王安石苏轼

只缘身在最高层只缘身在此山中

课后反思

班级人数应到实到缺课学生姓名

教研组长签字:

时间:

----------

 

下西号学校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牛和鹅

执教日期

教学目标

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认识到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3.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

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

策略

教法

引导、讲授

课件

来源

下载

学法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

准备

教具

课件

课型

学具

书本,小黑板

自主

预习

熟读课文

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件出示图片

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

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

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你能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是的,作者一开始就点明大家的这个认识:

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那么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

谁来说说你画的句子?

谁来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请同学们看这句话:

(出示)

孩子们大喊了一声,急急逃跑。

这使鹅追的更快了。

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

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

“鹅要吃我了!

鹅要咬死我了!

 

我们害怕鸭子,可是金奎叔不怕啊!

请你看这句话!

(出示)

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握住鹅的长脖子。

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

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

是啊,金奎叔的话让作者永远难忘!

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句话:

(出示)

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从这句话中,你有什么启发?

谁来说说?

不管别人是怎么看待我们的,只要我们自己能够正确地、全面地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就会正确地认识生活。

是的,简单的一句话让作者改变了一直以来的看法和认识。

在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事情了吗?

你是怎样解决的?

正如诗云: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面对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同学们,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正确的认识事物,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受!

教法与学法

以图片形式展示牛和鹅

 

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文中内涵。

板书设计

牛和鹅

牛眼鹅眼

大小

结果

课后反思

 

班级人数应到实到缺课学生姓名

教研组长签字:

时间: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