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18118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docx

《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docx

新版七上语文第一单元

1、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内容、感受文章语言的美。

2.勾画圈点,交流展示;点拨讲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预习,扫除文字障碍,练习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准,读流畅,读出感情。

2.掌握词语。

3.理清课文内容和层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语:

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师生对话:

春天美在哪里?

(学生发言)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

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niàngliáochēngsuōlìxīshūdǒusǒu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朗读,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能用普通话朗读,声音响亮,吐字清楚,不错读,不漏读,停顿适当;

能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语速、重音;

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通过朗读传达作品的意境、风格和美感。

3、探究问题:

(1)抓住文章内容: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2)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课文层次。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总写——盼春。

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

(2-7)具体写——绘春。

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

(8-10)总写——颂春。

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

新、美、健。

三、探究欣赏: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

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

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2)作者看到了什么?

(朗读第二段。

(看到了山,水,太阳。

这一段是对春天的整体的描绘。

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四、小结本课

通过朗读语文,你获得了哪些感受?

【板书设计】

1、春朱自清

盼春总心情急切

总绘春天

春草图

绘春分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颂春总热爱赞美

【教后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颂之情。

3.拓展积累,写作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吟诵几个描写春的优美的诗句(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导入:

春天是美好的,作者怎样细笔描绘这春天的美呢?

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探究欣赏(第二部分)

(一)对学交流:

1、这部分主要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象?

2、画出这部分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读读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3、这部分中,你发现了哪些写作方法,结合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二)交流明确:

1、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明确:

嫩、绿、多)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描写人们的活动呢?

提示:

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人们在春天的喜悦之情。

2、春花图:

作者是如何描写春花的?

高低结合:

树上写到树下

虚实结合:

从眼前写到想象表现了春花香、艳、甜的特点

色味结合:

从花色写到味道

明暗结合:

暗写太阳和风

3、春风图:

作者通过哪些感官角度来写春风?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

泥土的气息、花香——嗅觉表现了春风温暖、柔和的特点

鸟鸣、流水、短笛——听觉主要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4、春雨图:

绵长:

一下就是三两天

细密: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轻盈:

一层薄烟

5、迎春图:

抓住特定情境中人的活动来写。

(三)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4.“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学生发言)

三、欣赏感受(第三部分)

1、深情朗读,感受作者对春天的感情:

热爱、赞美。

2、欣赏品味:

作者赞美热爱春天的什么?

(新、美、力)

3、仿写:

用“春天像——”的句式写写对春天的赞美。

四、拓展小结

1、小结:

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景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诗句?

一起来积累!

比一比,看谁积累得多。

附:

俗语、谚语中的“春”:

一年之计在于春

对联中的“春”:

一年春作首,百事国为先。

成语中的“春”:

阳春白雪、春风化雨、春华秋实

歌曲中的“春”:

《北国之春》《春天在哪里》

【板书设计】

1、春朱自清

怎样写景

观察细致,突出特征,语言生动,情景交融

运用各种感官,运用恰当的修辞,有顺序有层次

怎样阅读

勾画圈点,反复品味

【作业】

1、抄写并背诵课文

2、作业本

3、请展开想象,请同学们仿照文中的比喻句,再写几句来描写春天,写在读书笔记上。

【教后记】

 

2、济南的冬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并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2.圈点勾画,交流展示。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来进行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平易自然、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词语。

2.反复诵读,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感受文章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写作思路和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听歌曲看图片,介绍朱自清。

配乐《荷塘月色》欣赏清华荷塘、朱自清雕像,阅读朱自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自舍予,满族人,现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茶馆》等,散文清新优美。

关于济南:

位于山东境内,南面为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有马鞍山、四里山,形成济南的天然屏障。

他们都是“小山”,最高千佛山也只有285米,济南的冬天与北中国其他地方的冬天气候截然不同,城内多泉水,号称“泉城”。

2、老舍说: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了西湖,秋和冬全给了济南。

”济南的冬天到底有多美好呢?

二、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1)读准下列词:

响(xiǎng)晴着(zhuó)落宽敞(chǎng)贮(zhù)蓄  

澄(chéng)清髻(jì)  水藻(zǎo)狭(xiá)窄

 

(2)引导学生自主讨论朗读本文方法。

如语速较慢、语调柔和、语气亲切、读出喜爱之情等等。

教师点拨:

朗读课文时,脑海中要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3、学生展示朗读。

 

三、整体把握,理清全文脉络  

教师指导阅读方法:

速读,把握基本内容;跳读,把握关键词句。

1、学生默读,思考。

(1)用一句话概述对全文的总体印象。

(可从不同角度)。

(2)济南冬天的总的特征是什么?

(3)文中具体描绘了那些景物?

2、学生合作讨论上面的问题。

(师生总结)全文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文章从自己感受的角度总写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然后具体描绘了济南暖冬的三个画面:

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山景、济南冬天的水。

四、学习第一段

1、阅读第1段填空:

首先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 特点,接着把济南与 _____  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最后把济南与_____相比,突出济南冬天_____特点,这主要运用了_____手法。

2、为什么说济南是块宝地?

 

(温暖晴朗)

3、你从文字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对比,直接抒发了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教师点拨:

作者之所以用北平、伦敦、热带来对比,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

老舍25岁以前生活在北京,1924年去英国,生活了六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生活了半年,所以领教过北京风、伦敦雾、热带毒日头的厉害,一回国便到山东齐鲁大学任教,定居济南。

在济南温晴宜人的冬季里,老舍感到惊异陶醉,不由发自肺腑的抒情道:

“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从中我们可以深深的体会到:

作文时一定要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

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感染人。

五、课文小结  

作者抓住了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冬景图,抒发了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板书设计】

2.济南的冬天老舍

阳光下的济南

响晴雪后的山景

济南冬天的水

【创新作业】

“我来当导游|: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根据刚才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要给一个没有到过济南的人介绍济南冬天的特点,你准备怎样解说?

请用自己的语言整合济南冬天的主要内容。

【教后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景物并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学习作者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作品的意境美。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是不是常常觉得自己的作文不够感人?

原因在哪呢?

(不够真实,没有融入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从老舍笔下来学学。

二、赏析精彩片断  

1、默读课文,勾画批注,感悟语言的艺术,写法的精致。

发言:

文中描绘了山、水、城、雪等多幅画图,你最喜欢哪一幅?

2、品味语言。

(1)教师示例:

①“就是下点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  

(用与老天爷商量的口气,说明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实际上是赞美,赞美小雪后济南小山的秀美。

一个“太”字,赞美之情全出。

②“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紧紧扣住济南冬天的“晴”。

因为晴,天空无云,才“空灵”;因为晴,天空蓝汪汪的,才像块“蓝水晶”。

(2)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尝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交流。

 

(3)教师准备部分:

画出第二段中的过渡句。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 

(“晒”、“睡”“唤醒”等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带有生命的感觉,形象地写出了“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

“面上含笑”,“有了着落,有了依靠”,“并不着急”,体现了对济南冬天的依恋,喜爱之情。

第三段:

“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

以动写静,写出动人的形态。

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写出雪色娇美的情态。

第四段:

“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第五段:

拟人手法,“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突出水的绿的特征。

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

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突出了水的碧绿和清亮,充满着春意。

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比喻手法,“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突出水的清亮的特征。

3、教师小结。

作者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喜爱和赞美之情,那山、那水、那阳光、那白雪……都给人以美的感受。

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致,使作品带有了一种神韵,一种悠长的味道。

(可重点突出本文表现美的方法:

选词讲究;对比烘托;多用修辞方法;有直接抒情、有意境中流露真情,也有虚实结合,联想抒情。

)  

  三、拓展延伸

1、师生相互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冬天的诗文。

2、与《春》进行比较阅读。

提示:

可从语言、内容、写法多角度分析。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

2.编一册有关冬天的诗文集。

  

【教后记】

3、雨的四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抓住景物特征,把握文章线索,理解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中,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

2.培养积累迁移的习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作者的的相关资料及雨的相关诗文。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积累,导入新课

1、朗读与“雨”相关的诗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韩愈《早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僧志南《绝句》

2、雨是天地的精灵,滋润着万物;雨是生命的使者,播撒着美好。

当代诗人刘湛秋特别喜爱这美丽的雨,便饱含真情地写下著名的散文《雨的四季》。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湛秋的散文,走进雨的世界。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被誉为“抒情诗之王”。

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作品以抒发情感、人生为主,笔触细腻,行云流水,有其独特的唯美的散文风格。

三、初读感知

1、听配乐朗读,圈划出本课生字词。

2、读准字音。

静谧(mì)莅临(lì)吝啬(lìn)(sè)

咄咄逼人(duō)粗犷(guǎng)干涩(sè)

3、掌握下列词语

静谧:

安静。

谧,安宁、平静。

莅临:

来到、来临(多指贵宾)。

吝啬:

过分爱惜财物,不舍得给别人,也不舍得自己用。

淅淅沥沥:

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咄咄逼人:

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4、有感情地放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自主探究: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分析文章结构。

明确:

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写作结构。

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2——5段依次描写了春天的雨、夏天的雨、秋天的雨、冬天的雨。

5、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四、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说说每幅雨景图中最打动你的景象。

用两三个词语形容一下每幅图不同的美。

2、思考讨论:

文章没有直接描写春雨,而是写万物经雨洗淋后的情态。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的第三段“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句中“别有一番风情”指的是哪些方面?

凄冷的秋雨为什么能纯净人们的灵魂呢?

这种“特殊的温暖”,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明确:

春雨的特点:

温柔、细润、甜美;

夏雨的特点:

热烈、粗犷、奔放;

秋雨的特点:

端庄而沉静;

冬雨的特点:

清冷、平静。

这段文字写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是间接描写,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

间接抒发了对春雨的爱恋之情。

夏天的雨没有预告,说下就下;光头浇雨,更有滋味;一切不掩饰地敞开,花朵、树叶、杂革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吸收;雨声、蝉声、蛙鼓一起奏起了夏天雨的交响曲。

秋天的雨,端庄而又沉静。

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的时节,给人安静与深思,秋雨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所以说可以纯净人的灵魂。

冬雨给人以清冷和柔和的,万物经过冬天的洗涤,使人感觉到湿润、明亮与温暖,让人忘记冷冽的寒风,干涩而苦的气息,忘记了严冬。

3、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

上文写雨多用“她”或“它”指称,为何这一段改称“你”?

(使用第二人称,能够更加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如同和别人对话,显得更加亲切。

作者将“雨”拟人化,使之可亲可感。

人称的变化使雨的形象亲切自然,作者的情感流露更真实,直接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4、读第7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能否用《四季的雨》来替换原本的篇名?

原先的标题妙在何处?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结构严谨。

点明并深化主旨,抒发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雨的四季》将雨人格化了,变得鲜活。

同时这也是一段历程,一段经历了春秋而逐渐丰盈完满的生命历程。

因此,可以说,作者爱恋四季的雨,更是爱恋四季的生命。

5、体会文章的语言特征

(1)回忆《春》中“春风图”调动不同感观写景的语句,学习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写景的方法。

(2)分析:

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效果?

“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3)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品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

从感官、修辞、情感等角度来谈)

五、课堂总结

1、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

感情真挚而浓烈。

2、文章条理清晰。

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3、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多修辞手法写景。

【板书设计】

3、雨的四季

春雨温柔、细润

夏雨热烈、粗犷对雨的爱恋

秋雨端庄、沉思对生命的追求

冬雨自然、平静

【教学反思】

 

4、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的节奏美语言美意境美。

2.理解诗歌内容,准确背诵和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学习运用联想与想象理解诗歌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作品中的感情,培养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情美,准确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联想与想象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意境和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学生诵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歌,更是中华文明天空上最闪耀的星辰。

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诗歌的殿堂,领略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学习《观沧海》

(一)介绍作者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二)朗读

1、读准: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2、读流畅。

3、读出气势。

(三)赏析探究

1、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何:

多么澹澹(dàndàn):

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

高高地挺立。

竦通“耸”,高。

峙:

挺立。

萧瑟:

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

汹涌澎湃的波浪

这几句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波涛汹涌,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写草木,仍然是静态,再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宏伟气象。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幸:

庆幸。

至:

极。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探究:

本诗是写景诗,还是抒情诗?

写了什么景?

抒了什么情?

景:

(实)海水、树木、草、秋风、洪波生机勃勃

(虚)日月、星汉宽阔、博大

情: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图景,表现诗人开阔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

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三、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了解写作背景背景

王昌龄:

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

贬谪,降职。

龙标:

唐代县名,在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2、朗读。

3、赏析探究

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