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课标导航】
课程要求
要点提示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3.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断层山、火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小组协作讨论的方法学习,培养学生大胆、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联系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和案例探究,帮助
学生建立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来源:
学科网]
(2)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内容及分析〗
教材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向学生介绍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它们的形成和变化的。
教材通过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尝试联系实际,培养动手演示、判读图像、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由于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完整地对褶皱山和断块山进行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示意图或借助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加以理解。
同时要注意列表对比背斜与向斜、褶皱与断层等内容,让学生综合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用“喜马拉雅山 珠穆朗玛峰 喜马拉雅山鱼龙化石”三幅图片。
〖提出设问 学生思考〗:
喜马拉雅山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
2.了解断层的概念。
3.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4.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学生活动:
学生群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重点与难点:
1.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
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
〖新授过程〗
〖自主探究一〗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分钟)
1、山地的类型有哪些?
2、山地的形成与发展与哪种地质作用有关?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总结]
思考:
在正常情况下形成的岩层有什么特点?
是怎样分布的?
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什么特点?
〖幻灯片展示〗:
二幅“实际中野外的褶皱岩层”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学生思考:
水平的岩层为什么会发生弯曲?
〖自主探究二〗
二、褶皱山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3页第二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2分钟)
1、什么是褶皱?
其基本形态有哪些?
2、判断褶皱基本形态的依据有哪些?
3、褶皱的基本形态一般情况下形成何种地形?
受外力作用下形成何种地形?
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总结]
〖动画演示〗:
褶皱的形成与特点
〖教师引导〗1.地层的形成→受力弯曲→背斜、向斜的形成;
2.从水平方面和垂直方向上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
教师总结:
一般背斜
的
岩层上拱,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但如果你是一名野外地质工作者,你到自然界中,还是“以貌取人”你可能会犯大错误。
〖动画演示〗: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引导学生对图中背斜、向斜处的岩层受力进行分析,理解成因。
〖实验〗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0.5cm厚的竹片,让竹片受力弯曲,观察凸、凹处,这时会有什么样的现象发
生?
【教师总结】背斜的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所以变成了谷地;向斜的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岭。
小结:
褶皱的基本形态
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岩层向上拱起
岩层向下弯曲
从岩层新老关系上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山岭
谷地
侵蚀后地貌及成因
谷地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破碎易被侵蚀
山岭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幻灯片展示〗:
歌诀
岩层平,受挤压,背向斜,细分明;
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
向下弯,成谷地,中间新,两翼老。
受外力,地形倒,析原因,要记牢;
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
〖过渡〗:
我们把背斜或向斜发育成的山岭或谷地统称为褶皱山。
如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亚欧大陆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幻灯片展示〗:
世界地形图片
在图上标出“阿尔卑斯山脉 落基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让学生明确这些山脉的位置并解释其成因。
〖自主探究三〗 板块构造学说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3页第4自然段内容及图4、10,思考下列问题 (2分钟)
1、全球的岩石圈共划分为哪六大板块?
2、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边界有哪几种类型?
3、板块与板块之间的运动会出现什么地貌?
〖幻灯片展示〗:
六大板块示意图
回扣课堂导入:
让学生解释鱼龙是怎样上山的?
〖教师总结〗:
板块运动形成的地貌:
大陆板块 大陆板块 形成山脉
碰撞
(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 形成海岸山脉、海沟--岛弧链
张裂:
形成裂谷、海洋
(生长边界)
学生探究结果:
板块与板块相碰撞,在陆地上形成褶皱山系。
在海洋中形成海沟、岛弧链。
回扣前面提出“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落基山脉、安第斯山脉、太平洋西岸海沟--岛弧链、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的成因,让学生看图,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成因。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并总结]略
【合作探究一】:
课本74页活动题:
1.判断下面的褶皱哪部分是背斜,哪部分是向斜?
为什么?
2.形成的山岭是背斜山岭还是向斜山岭?
原因是什么?
3.在这里建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只考虑背斜和向斜的构造,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为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点拨〗略
【合作探究二】地质构造与石油
〖幻灯片展示〗背斜储油构造
〖学生思考〗:
1.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略
〖练一练〗略
〖自主探究四〗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4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2分钟)
1、断层是怎样形成的?
2、断层的位移方向分为哪两类?
3、断层的位移上升或者下沉会形成哪种地貌?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区分易错点:
断层与断裂的区别:
发生位移
〖幻灯片展示〗:
断层
教师总结:
断层构造带:
因岩石破碎,易发育成沟谷、河流
〖小结一下〗 断层的基本形态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的影响
形态
地形
典例
地垒
岩体相对上升
山岭或高地
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
地堑
岩体相对下降
谷地或低地
我国的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判断断层的依据:
一是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岩层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幻灯片展示〗:
歌诀
岩层平,或挤压,或张力,先断裂,
后位移,成断层;上升块,为地垒,
典型貌,庐华泰;下降块,为地堑,
典型貌,汾河谷,渭河平;断层处,
莫忘记,易侵蚀,或沟谷,或河流。
〖合作探究三〗
1.断层附近能否建大型工程为什么
2.断层面附近能找到出露的泉水吗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略
〖练一练〗略
〖比较一下〗:
褶皱山和断层山不同特征的对比
地质
构造
地表形态
岩层变化
主要区别
图解
褶皱
连绵不断山体
一系列波状弯曲变形
岩层未失去连续完整性
断层
陡峻的块状山地、形成陡崖、峡谷
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
岩层失去了连续完整性
〖练一练〗略
〖自主探究五〗火山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74页第一自然段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2分钟)
1.岩浆喷发形成的地形
2.火山的构造、概念及其形成的地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点拨〗:
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
有利影响:
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
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练一练〗略
课堂小结: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形成原因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使水平的岩层发生弯曲
受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错开
基本形态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
形成地貌
有时成山岭,但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有时成谷地
,但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受侵蚀反而成山岭
泰山、庐山、华山等
东非大裂谷、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实际用途
有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岩层上隆不易塌陷,还不易积水,易开凿隧道
向斜盆地中,易储藏地下水
断层线附近易形成泉;修建水库尽可能避开断层
〖当堂检测〗略
〖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
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树,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
1、褶皱山
①概念:
岩层弯曲变形
②形态:
背斜和向斜
褶皱形成过程:
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2、断层山──岩层错位(注意与褶皱比较)
3、火山
火山喷发带来的影响:
①有利影响
②不利影响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山地的形成》这一节(第1课时)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明白内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
这一节要求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并不是很多,但“山地的形成”的地壳运动,相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但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褶皱与断层,使学生易于理解,增强其学习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但还有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如课堂上学生小组讨论时要注意很好地把握时间;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情,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否则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可能会较乱,从而导致课堂时间不好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