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生产概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7037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洁生产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清洁生产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清洁生产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清洁生产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清洁生产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洁生产概论.docx

《清洁生产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洁生产概论.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洁生产概论.docx

清洁生产概论

清洁生产概论

前言

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大多采用的是以大量消耗资源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代价是“消耗高、效益低、污染重”。

二战以后随着工业振兴,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震惊世界的一系列环境公害事件。

严酷的环境污染现实,唤醒了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这各背景下,1972年在瑞典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

从此,许多国家开始走上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污染防治之路。

这种治理模式的重点只放在污染的末端治理,即通过大量的环境治理投入,建立污染控制措施,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三废”进行处理。

多年实践表明,这种末端治理模式造成的后果是:

不仅资源浪费大,经济代价高,而且某些治理技术难度大。

同时,“三废”在处置过程中仍有较高的风险,难于形成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搞污染治理是额外负担,没有自觉性和动力,企业防治工业污染是被动的。

在吸取传统的工业污染防治模式经验教训基础上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与之相反的模式,即以预防为主和综合解决污染问题的“清洁生产”模式,把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

从此,逐步开始了工业污染防治模式的转变,清洁生产概念是西方国家在总结工业污染治理经验教训后提出来的。

从70~80年代开始,逐步提出了废物最小量化、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削减的污染控制策略以及污染预防、无废少废清洁生产工艺和清洁生产等观念。

清洁生产是世界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所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

就我国而言,目前对清洁生产也有相当共识,无论是政府经济部门还是环境部门,或者企业,都逐步认识到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的最佳选择。

1993年,国家经贸委和原国家环保局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正式使用了清洁生产概念,提出要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到目前为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1993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在开展宣传培训、政策研究、示范项目、国际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如先后颁布和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中,将实施清洁生产作为重要内容,明确提出通过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各工业部门制订的“九五”计划中,都把推行清洁生产,防治工业污染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考虑;实施和安排了一大批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广泛开展了与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联合国环境署、加拿大、美国、挪威、荷兰等多边和双边清洁生产合作项目;全国已有10多个行业清洁生产中心和地方清洁生产中心举办了数百期清洁生产技术培训班,加大了清洁生产的宣传四季度目前清洁生产的思想已逐渐被我国企业界、经济界所接受。

但从总体上看,推行清洁生产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

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的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生产信不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实施清洁生产不仅可以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而且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能够调动企业防治工业污染的积极性。

国内外污染防治经验表明:

清洁生产是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行政权措施,也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施清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沿用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通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实现较高的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导致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和谐:

不注意保护环境的发展必将使环境质量更加恶化,经济的持续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人民健康受到损害,也将危及子孙后代的权益;同时,只注重保护环境也不行,因为环境保护没有经济实力的支持则不能持续,我国贫困落后地区的善也不可能改变,既不符合当代人利益也不符合后代人的利益因此,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致损害后代人的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清洁生产是一种持续地将污染预防应用于生产全过程的战略,强调从源头抓起,着眼于生产全过程控制。

不仅尽可能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原材料转化率,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从而保障资源的永续利用而且通过清洁生产,把污染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大大减少对人类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国内外许多成功实践表明,清洁生产可以在大幅减少污染产生量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有力保障。

第二:

清洁生产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和客观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于环境保护,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是对环保工作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整个经济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彻底改变传统和、以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粗放经营来推动经济增长和模式。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多数企业尚未从根本上摆脱粗放经营方式,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能源原材料消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

这些是企业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低下、缺乏竞争力的重要原因,又是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的根源。

在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行新的生产模式。

实施清洁生产,为企业和工业发展提出了全新的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产生要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就必须加强调整结构,科学管理,革新生产工艺,优化生产过程,推进技术进步,提高人员素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走内涵发展道路,使企业真正走上合理、高效配置资源的集约型方式。

可见,清洁生产包含了企业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丰富内涵,是实现粗放经营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具体体现,必将有力地促进经济运行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第三,清洁生产是防治工业污染的必然选择和最佳模式。

传统的环境保护模式,即以“先污染、后治理”为基本特征的“末端”治理模式在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时间推移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末端治理的局限更加显现。

末端治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

一是污染处理设施投资大,运行费用高,末端治理一般均是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额外负担,增加生产成本,企业没有积极性;二是“末端治理”有时不是彻底的处理,而且往往是污染物转移,造成二次污染,所以不能根治污染;三是末端治理是事后处理没有顾及资源的有效利用不能解决资源浪费大,消耗高的问题,只治标不治本;四是污染治理技术难度大和处置过程风险高;五是注重末端治理,忽视全过程控制,把控制污染环境生产管理分裂开来,因而难以改变工业生产管理中的环境与生产两张皮状况。

我国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由于我国工业总体水平上普遍存在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污染严重、污染预防意识滞后等腰三角形问题彩传统的末端治理方式难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环境污染现状。

因此,末端治理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无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而清洁生产以预防,而不是处理污染的思想精髓拓宽了环境保护的思路。

清洁生产的核心,就是在确保产品满足人类物质文化需要的前提下,通过不断改进管理和推进技术进步等措施,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使其生产过程和产品对人类和环境危害最小的目的。

清洁生产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因此,清洁生产开创了环境保护史上“预防污染”了新阶段,将环保推向了新的历史高度,具有很强生命力,必将成为新世纪工业污染防治的最佳模式。

特别是在我国要避免到目前为止“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实现跳跃式的环境保护发展模式,清洁生产是必由之路。

第四,清洁生产是现代工业发展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内在要求。

从末端治理到清洁生产,从事后处理到源头控制和污染预防,这不单是一种污染防治手段的变化和替代,更是一种合理全新生产模式(方式)。

它克服了传统的末端治理的固有缺陷。

克服这些缺陷和实现这些替代无论从思想观念、管理方式方面,还是从工艺革新、技术进步方面,都必须有很大改变和提高,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这些改变和提高的过程,正是现代工业文明的建设过程。

实施清洁生产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是社会生产力的又再一次解放,将成为21世纪工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

同时,企业要生存、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企业仍沿用末端治理模式,必然是资源浪费大、消耗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乃至对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必将引起社会公愤,这就无法取得社会的理解。

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的、无害或低害地原料,清洁的生产过程,生产无害或低公害的产品,实现少废或无废排放,甚至零排放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而且在社会中可以树立起良好的环保形象,必将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特别是在国际贸易中,增加国际市场准入的可能性,减少贸易壁垒。

第五,推选清洁生产是实现污染源达标排放的有效途经。

根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必须实现达标排放。

要实现国务院提出的目标,单纯靠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仍沿用过去的“未端治理”方式,无论从资金上还是从时间上,都是很难达到的。

因此,这就要企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节能、降耗、减污,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达标目标的实现。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国家经贸和于1999年5月10日下发了《关于实施清洁示范试点计划的通知》(国经贸资源【99】402号)。

选择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沈阳、太原、济南、昆明、兰州和阜阳等10个城市,作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城市;选择石化、冶金、化工、(重点放在氮肥、磷肥、氯碱行业等)、轻工(重点放在造纸、酿造、啤酒行业等)、船舶等5个行业,作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行业。

示范试点的目的和任务:

一是提高公众和各级领导,特别是企业负责人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增强工业污染防治战略由末端治理向预防为主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的意识;二是促进企业的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能力的同时,为企业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做出积极贡献,使试点城市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明显提高;三是树立一批清洁生产型示范企业,为全国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积累经验,树立样板;四是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推动清洁生产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企业自觉实施清洁生产的有效机制。

为了更好地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工作和推动全国清洁生产工作,国家经贸委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司组织编写《清洁生产知识书》。

其目的是:

作为示范试点城市和行业清洁生产培训的教材,普及清洁生产知识,提高清洁生产意识;指导企业领导和技术人员制定和实施清洁生产方案,提高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水平;为全国推行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宣传与培训,提供有针对性的教材和必要的支持;推广和传播中国——加拿大清洁生产合作项目的成果和经验。

《清洁生产知识丛书》计划每年组织编辑出版若干本,分阶段出版。

根据中国实施清洁生产进展的实际需要和国际清洁生产最新进展,选择和确定《清洁生产知识丛书》每批的具体书名和出版内容。

《清洁生产知识丛书》第一批出版以下四本书:

《清洁生产概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指南》;《清洁生产案例选编和分析》;《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指南》。

 

第一篇绪论

第一章清洁生产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是人口众多,而资源又不甚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这实现新世纪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这两个转变都与资源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都需要我们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环境和资源。

而清洁生产,就是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实现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具有全局意义的第一个根本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尤为重要。

第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市场经济在自动调节资源的合理、高效地开发和综合利用方面有许多缺陷和误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中期阶段,以至主要西方国家在过去几十年中都不得不在保护资源和环境方面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偿还过去的欠账。

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需要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和管理,这已为众多国家的实践所证明;第二,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可以廉价利用全球的各种自然资源,资源利用和破坏造成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尚未广泛出现,但是,这种条件目前已经完全不存在了,新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资源和环境得到充分保护的情况下进行;第三,传统的计划经济形成的诸多资源无偿使用的观念必须转变。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必须汲取这些经验和教训,通过清洁生产等多种手段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高效的开发和利用,保护环境。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具有全局意义的第二个根本性转变。

从经济发展约束经济的进程来说,总是先有粗放经营,受到资源约束经济效益下降后,再转入资源节约型的集约经营。

我国目前正处在这一转变时期。

这种转变一方面要靠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技术进步、规模经济、科学管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靠清洁生产等多种手段,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工业污染防治主要是末端治理,实行以排放标准为依据的排污收费制度和相应的污染控制政策。

但这一政策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

例如,末端处理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染,而只是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之间的转移。

资源和能源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一些本来可以收利用的原材料变成了废物排入环境。

此外,末端治理由于投资大、经济效益低或根本没有经济效益,因此企业缺乏积极性。

据美国环保署(EPA)统计,美国用于空气、水和土壤等环境介质污染控制总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1972年为260亿美元(占GNP的1%)1987年猛增至850亿美元,80年代末达到1200亿美元(占GNP的2.8%)。

如杜邦公司每磅废物的处理费用以每年20-30%的速率增加,焚烧一桶危险废物可能要花费300-1500美元。

但即使如此之高的经济代价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污染控制目标,末端处理在经济上已不堪重负,必须从全过程来解决上述问题。

西方一些专家在总结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时,将其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60年代,污染物直接排入环境,通过稀释解决污染问题;

70年代,进行污染治理,通过立法、管理、技术等控制手段解决污染治理问题;

80年代,排放物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废弃物可以作为资源回收利用;

90年代,推行清洁生产,预防污染,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产生的问题。

上述环境保护手段的变化,正说明了推行清洁生产是与传统方法相比更加行之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第二节清洁生产概念的提出

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和取得利润的同时,必须考虑相关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这要求企业采取清洁生产的方式。

清洁生产的概念出现于本世纪70年代。

1979年4月欧洲共同体理事会宣布推行清洁生产的政策。

同年11月在日内瓦举行的“在环境领域内进行国际合作的全欧高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少废无废工艺和废料利用的宣言》,1984、1985、1987年欧共体环境事务委员会三次拨款支持建立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美国国会于1984年通过了《资源保护与恢复法固体及有害废物修正案》,明确规定:

废物最少化,即“在可行的部位将有害废物尽可能地削减和消除”是美国的一项重要政策。

这项法案要求产生有毒有害废弃物单位应向环保当局申报废物产生量、采取削减废物的措施以及废物的削减量,并制定本单位废物最少化的规划。

1990年10月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污染预防法案》,从法律上确认污染首先应削减或消除在其产生之前。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与环境中心(UNEPIE)根据UNEP理事会会议的决议,制订了《清洁生产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

尽管清洁生产已成为当前的热门话题,但至今还没有完全统一、完整的定义。

事实上,清洁生产思想在不同国家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如污染预防、废物最小化、源削减、源控制、清洁工艺、污染削减等。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清洁生产定义为:

清洁生产是将综合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便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环境规划署认为,清洁生产是对工艺和产品不断运用一种综合性的预防性环境战略,以减少其对人体和环境的风险。

对于生产工艺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除有毒原材料,并在一切排放物和废弃物离开工艺之前,削减其数量和毒性。

对于产品,战略重点是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减少其各种不利影响。

美国环保局对废物最少化技术所作的定义是:

在可行的范围内,减少产生的或随之处理、处置的有害废弃物量。

它包括在产生源处进行的削减和组织循环两方面的工作。

这些工作导致有害废弃物总量与体积的减少,或有害废物毒性的降低,或两者兼而有之,并与使现代和将来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威胁最小的目标相一致。

这一定义是针对有害废弃物而言的,未涉及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产品与环境的相容性问题,但提出以“源削减”和“再循环”作为最小化优先考虑的手段,对于一般废料来说,同样也是适用的。

这一原则已体现在随后的“污染预防战略”之中。

美国对污染预防的定义为:

“污染预防是在可能的最大限度内减少生产场地所产生的废物量。

它包括通过源削减、提高能源效率、在生产中重复使用投入的原料,以及降低水消耗量来合理地利用资源。

常用的两种源削减方法是改变产品和改进工艺。

污染预防不包括废物的厂外再生利用、废物处理、废物的浓缩或稀释,以及减少其体积或有害性、毒性成分从一种环境介质转移到另一种环境介质中的活动”。

西方的另外一些学者提出了如下的定义:

“清洁生产定义为对生产过程和产品实施综合防治战略,以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消除有毒材料,减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对产品来说,则要减少从原材料到最终处理的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上述定义概括了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中为减少风险所应采取的具体措施,但比较侧重于企业层次上。

我国学者对清洁生产也提出了定义。

一些学者认为,清洁生产是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以技术和管理为手段,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排污审计、筛选,并实施污染防治措施,以消除和减少工业生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工业污染、提高经济效益双重目的的综合性措施。

国家经贸委提出,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全过程,通过不断地改善管理和技术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以降低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的核心是从源头抓起,预防为主,生产全过程控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清洁生产的宗旨是为了推进可持续发展,最终求得在各级决策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与环境的相互协调,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目标是削减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人类健康和环境的风险;减少生产工艺过程中原料和能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一般认为,清洁生产的内容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以及清洁的产品三个部分。

1.清洁的能源

采用各种方法对常规的能源如煤采取清洁利用的方法,如城市煤气化供气;对沼气等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等。

2.清洁的生产过程

对于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渗透到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出成品的全过程,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替代有毒原材料,改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并将排放物和废物的数量与毒性削减在离开生产过程之前。

在生产过程中,应当尽量少用和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材料。

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市郊设备,昼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性因素,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易燃、易爆、强噪声、强振动等,采用可靠和简单的生产操作和控制方法,对物料进行内部循环利用,完善生产管理,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3.清洁的产品

对于产品而言,清洁生产覆盖构成产品整修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即从原料提取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运输、流通、消费、报废等,从全过程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得影响。

产品设计应考虑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以及使用后应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因素;产品的包装应合理;产品使用后应易于回收、重复使用和再生;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功能应尽可能合理。

清洁生产技术,或称清洁技术,是实现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持。

清洁生产技术包括核心制造技术和相关的外围技术。

对误码于“源削减”,可以采用比原有技术污染少得多的新工艺、新设计和最大限度实现废物最少化和减少末端危险的工艺技术改革,这些预防性对策是清洁生产技术的主体,但不排斥物料循环回用和资源回收、综合利用等技术。

从广义清洁生产的角度来看,一个生产过程末端的废物,经过处理后,可以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料。

所以,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化也不应排队在清洁生产技术的范围之外。

西文学者认为。

与其它技术相比,清洁技术有如下优点:

·保护环境。

这些技术可以减少污染和有害影响,减少事故风险。

它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避免产生不需要的副产品;

·改善工作条件。

清洁技术可以改善工作重要任务,减少不健康的可危险的任务;

·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改进生产过程中物质流的管理可以起到这种作用。

尽可能利用副产品也要减少损失。

新技术还可以减少水的消费。

这种节约不仅可以减少花费,也对环境有很大好处。

原材料的节约可以减少最终废物的产生从而减少治理费用;

·改进产品质量。

企业之间的竞争和在产品在市场上的份额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质量;

·提高生产率和企业创利能力。

原材料和能源节约可减少生产成本,从而提高生产率,并提高创利能力和竞争力。

很多清洁生产技术并非只是针对环境目标而开发的(如为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等因素),为此,一些学者提出,应当用如下标准来识别“清洁生产技术”,如:

●削减或消除危险物及其它环境污染物

●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削减或消除有毒化学品用量

●减少对职业风险的暴露;

●安全性能与环境兼容的产品等。

国外还有研究认为,清洁生产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类型1:

工商业驱动技术——主要用来提高生产质量或效率、提高竞争力可降低生产成本的复杂生产技术。

这类技术改善了环境质量,但只是作为将要的或附加的效益(例如照相洗印中的银回收系统);

类型2:

清洁技术——以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而采用的复杂生产技术(如无水印刷);

类型3:

适用技术——能改善环境但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或其它目的(主要不是为环境目的)而采用的简单技术;

类型4:

简单清洁技术——为改善环境表现而在现有生产技术上增加或改进的简单技术(如电镀操作中用于溶液回收的滴液槽)。

目前工业界采用的大量清洁生产技术属于“类型1”和“类型2”。

但由于类型3和4清洁生产技术需要的规模小、投资少,在环境上有可能优于更先进的技术,适于在发展中国家开发和应用。

第三节实施清洁生产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呈快速增长趋势。

这种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环境状况以及资源状况出现了持续恶化的趋势例如,我国许多城市的水系都受到严重污染,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也不断恶化。

我国工业整体技术比较落后,除一些新建和扩建企业达到80及90年代世界水平外,大部分老企业的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以致能源、资源消耗很多,污染严重。

近些年来举的乡镇企业发展十分迅速,这些企业大多从事资源加工活动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管理水平低,污染十分严重。

受长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