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6953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x

《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docx

五六年级语文四单元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学情分析:

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

五年级学生都是农村子女,几乎没有家庭辅导。

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级分化距离较大。

同样的一篇课外阅读作业,最快的学生与最慢的学生在阅读完成时间上整整相差近一倍的时间,作业慢的学生主要是知识不掌握,基础较差者,或者不专心,喜欢开小差。

因此可以看出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

从上课发言情况、学生作业情况、主动学习状况和朗读感悟的基础这几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教学中,一定要一课一得,将课中的知识点进行强化,逐一过关。

优化教材,用好材教,加强方法指导。

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指导,通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培养使学生的阅读整体水平得以提升。

2、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3、在作文训练中,习作内容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习作要求力求适度明确,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重视培养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写放胆作文。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把话说明白,把句子写通顺,把字写工整。

第三单元角度

单元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蕴含哲理。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1050年夏,他在浙江任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同时也蕴涵了一个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有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要相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任大霖的这篇文章《牛和鹅》记叙了作者小时候从怕鹅到不怕鹅的经历,告诉我们,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可能改变对待事物的态度,最后导致改变事物的结果。

课题

古诗二首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

李彩燕

重点

难点

生字词。

教学

准备

《登鹳雀楼》。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蕴含的道理。

 

 

 

环节

教学流程

复备

导入

登山,无论古今,倍受青睐,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不同,感受不同。

今天我们就随着两位伟大的诗人去登山,领略他们的气魄和智慧。

自主学习

1.读古诗

2.学生字

3.知诗人

3.解诗题

4.明诗意

交流协作

1、生字词

2、题目的意思

3、古诗大致意思

4、所蕴含的道理

展示激励

1、小组汇报生字词学习情况

2、小组汇报古诗自学情况

①读诗,分诗句解释大意,提示重点字义。

②指名解释整首古诗大意

深化引领

1、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也就是说登高才能望远。

结合实际说说我们如果怎样看待身边的人?

(要全面的看待一个人。

达标检测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

拓展延伸

背诵《登鹳雀楼》,收集关于角度的古诗,名言。

板书

古诗二首

对比

登飞来峰--------题西林壁

站得高,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反思

 

课题

古诗二首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人

李彩燕

重点

难点

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

准备

教学

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2、背诵两首古诗。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学习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环节

教学流程

复备

复习导入

1.朗诵诗歌

2.说诗意

自主学习

自由读两首诗,发现其共同点。

交流协作

1、对比读两首诗,体会不同哲理。

2、这两首诗都是在写景,景与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展示激励

1、两首诗的共同点

2、两首诗不同的哲理

3、这两首诗,景与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深化引领

1、同一座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景不一样?

2诗人站在“最高层”和‘此山中“的感受一样吗?

3、感情朗读。

达标检测

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

拓展延伸

1.小结

2.背诵古诗

3.总结学法

反思

 

白银区第八小学五年级语文学科(第十册)导案

课题

牛和鹅

课时

第一课时

主备人

李彩燕

重点

难点

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

准备

教师:

简介作者,任大霖(1929-1995)浙江萧山人。

一生创作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数十本儿童文学作品。

《蟋蟀》获第二届全国少年儿童文学艺术奖一等奖。

《儿童小说创作论》获全国优秀少儿图书奖和全国儿童文学理论奖。

主要作品有《蟋蟀》《童年时代的朋友》《莉莉和她的三个妈妈》,童话《稻田发绿的时候》短篇小说集《蟋蟀及其他》儿童文学选集。

学生:

搜集关于牛与鹅眼睛的知识。

教学

目标

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环节

教学流程

复备

导入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

(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

板题,齐读课题。

自主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型,把课文读通顺。

     生读文、识字,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板书学生询问的生字。

(如:

吁、吭、臂)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①(课件出示,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③指读象声词

     ④指读课文中较难读的词语

   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说说课文先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交流协作

1、生字,

2、词语。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先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展示激励

1、生字,

2、词语。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先写了什么?

接着写了什么?

最后写了什么?

达标检测

1.拼音词语对对碰。

báiéqīfubózichítáng

()()()()

pèngchùchìbǎngdàgàigēbei

()()()()

2.我记着金奎叔“它虽然把我们看的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大呀!

”这句话,再也不怕()了,也不()了。

金奎叔的话前半句是从()的角度看(),后半句是从()的角度看(),看待事物的()不同,所得的()当然不同。

3.给下列句子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①()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牛是怕人的。

②()在路上碰到鹅,我们()绕个大圈子才敢过去。

③它()把我们看的比它小,()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④()牛把我们看的比它大,我们()不会无缘无故欺负它。

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角度的故事

反思

 

课题

《牛和鹅》

课时

第二课时

主备人

李彩燕

重点

难点

重点: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难点:

通过感悟课文,了解看待周围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教学

准备

与角度有关的故事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鹅追人的有趣情节,体会鹅的神气十足和“我”的狼狈不堪,初步感受儿童文学的特点。

3、懂得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就会不同。

懂得用端正的心态,正确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环节

教学流程

复备

复习导入

复习本课生字词。

自主学习

1、对于牛和鹅大家的共同认识。

2、作者是如何对待牛和鹅的呢?

交流协作

探究点一:

1、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怕鹅的?

(欺牛?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画下来。

体会到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先学什么,自己选择)

2、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感悟到什么?

3、带着这种感受进入角色读读课文。

请每组推荐一人在全班读一读。

4、从这一系列的句子中,可以看出“我”实在

探究点二:

后来“我”不怕鹅了,说说是什么事情让作者改变了看法?

找相应的段落,读一读。

从这种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探究点三:

1、小组内分角色读金奎叔叔与“我”的对话。

点评朗读。

2、听了金奎叔的话,“我”明白了什么?

(反复自读金奎叔叔的话“它虽然把我们看的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交流)

展示激励

找出描写生动的语句读一读。

深化引领

《牛和鹅》的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

选择什么角度,是每个人的自由,也是每个人的智慧。

但我们应该知道:

看法决定想法,想法决定做法,而做法决定了结果。

事实告诉了我们,决定结果的往往并不是事情或这个东西的本身,而是看待的态度与方向。

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对人、对事、对物的看法,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不同的答案。

达标检测

一、回忆课文要点,按内容填一填。

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____;鹅的眼睛看人,觉得____,所以____。

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________,那咱们________,_______。

记着,______。

二、我能写这样的词语。

啪嗒啪嗒(象声词)___、___、___、____;

摇摇摆摆(AABB)___、___、___、____;

无缘无故(ABAC)___、___、___、____。

三、选字填空。

欺期

日()()负()待()骗

缘原

()故()因()份()来

四、查字典,给不同词语中的“爪”字注音。

脚爪()鹰爪()爪牙()狗爪子()

五、请写出本课的提纲笔记。

拓展延伸

1、说说生活中,你遇到了这样的事情吗?

你都是怎样解决的?

2、讲一讲关于角度的故事

板书

牛和鹅

怕鹅欺牛角度不同

不怕鹅,不欺牛结果不同

反思

 

语文天地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畅所欲言”,引起学生对“角度”这一单元主题的更深理解和思考,帮助学生正确、全面的看待问题、处理事情。

2、通过“初显身手”培养学生有平日里,在生活中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待问题,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