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798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docx

《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docx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

头项强痛:

强,强硬、不柔和之意。

头项强痛,即头痛项强。

·指出太阳为病的基本脉证。

脉浮、肤热~正邪交争于体表,阳浮而盛

头项强痛~邪入太阳,经气不利

恶寒~卫阳因邪扰失于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

·太阳中风证的主要脉证特点

发热~卫阳浮盛抗邪恶风~卫阳失于温煦

汗出~肌表疏松,卫外不固,营不内守

脉缓~脉体宽缓、柔和;卫阳浮盛,营阴外泄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

·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

发热~个别人,卫阳郁闭较甚,初病可暂时不发热;当卫阳郁闭而盛,很快即会发热迟早会发热

恶寒~风寒外束,卫阳被郁,失于温煦

体痛~卫阳浮盛,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利

呕逆~风寒之邪影响胃气非必现之症

脉阴阳俱紧~寸关尺三部脉均见紧象;寒凝,经脉收引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

·太阳温病的主要脉证,太阳温病误治后的变证

失溲:

二便失禁邪气内陷,心神被蒙

时瘛疭:

瘛,筋急挛缩;疭,筋缓纵伸。

时瘛疭,阵发性四肢抽搐痉挛

发热而渴~热邪伤津自汗出~热邪迫津外泄多眠睡~热盛神昏

鼻息必鼾,语言难出~风煽热炽,心肺不利,舌乃心之苗,鼻为肺之窍

小便不利~阴液大伤,水源枯竭直视~阴精不上承,目睛失养

惊痫,时瘛疭~热扰神明,肝风内动

五、辨病发阴阳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

·以寒热二证辨别阴阳

发热与否取决于体质及正邪斗争的状况

三、太阳病传变(传:

变化)四、太阳病愈期六、辨寒热真假

 

第二节辨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中风证

(一)桂枝汤证治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

·太阳中风证的病理与证治

阳浮而阴弱~卫阳浮盛,营阴不足

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与护理:

药后啜粥(助药力,滋汗源)温覆微汗获效停药无汗续服服药忌口

桂枝汤汗中寓补,攻补兼施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

·临床辨证运用桂枝汤必须掌握主症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

·太阳中风重症,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可配合针法治疗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2)☆

·太阳病脉见浮弱即可用桂枝汤

浮~阳浮,卫强,当发汗

弱~阴弱,荣弱,不宜峻汗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

·汗后余邪复发不可再峻汗,宜桂枝汤

麻黄汤发汗后表邪已解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4)

·表里同病的一般治则当先表后里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45)

·太阳病汗下后,表证仍在,宜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56)

·以小便辨病在表在里

伤寒~外感热病必衄~推断

“宜桂枝汤”接“发汗”后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5)

·太阳病误下后,表邪尚未内陷可与桂枝汤

其气上冲~病人自觉胸中有气上冲

表邪未陷,正邪交争,只是正气受下药所挫,向外之力勉强而急迫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

·营卫不和时发热汗出特殊情况的辨证论治

时~发热汗出呈不定时的间歇发作

辨证关键·脏无他病治法·先其时发汗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53)

荣气和~强调卫气不和在病理中的主导地位

 

(二)桂枝汤禁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下)

·太阳伤寒证禁用桂枝汤

桂枝~桂枝汤

脉浮紧,发热汗不出~太阳伤寒证必须用发汗峻剂麻黄汤

二、太阳伤寒证

(一)麻黄汤证治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35)☆

治法:

开腠发汗,宣肺定喘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36)

·太阳与阳明合病宜用麻黄汤

合病:

两经或三经症状同时出现者

喘而胸闷~病变重点在太阳(喘而腹满~病变重点在阳明)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强调浮脉主表的意义

脉浮:

浮紧,当有身痛、无汗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强调麻黄汤证脉当浮数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37)

·以脉“细”为重点,推测太阳病之转归和证治

三种转归将愈之候~嗜卧说明邪气将退,正气未复

转属少阳~胸满胁痛

仍在太阳~脉未见细象

太阳伤寒证,脉一旦由浮紧有力变为细小,说明表邪衰退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46)汗后致衄

·伤寒致衄的特殊现象及机理鼻衄~阳邪郁闭过重,阳热迫血妄行,突破经络而外溢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47)不汗致衄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55)衄后仍汗

(二)麻黄汤禁例

2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

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49)

2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50)

须:

等待之意

尺中迟:

尺部脉行滞涩而不流利营血不足

三、太阳病轻证

2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23)

不呕~外邪未入少阳

清便欲自可:

清,同圊,古之厕所。

清便欲自可,大小便尚属正常

脉微缓:

微,稍微,略微

热色:

即红色

身必痒~邪盛而攻走经筋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

2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7)

·太阳轻证兼有郁热

无阳:

阳气大虚,一说为阳郁较轻

第三节太阳病兼证

一、太阳中风兼证

(一)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

·太阳中风证兼项背强几几的证治

项背强几几:

形容项背部拘急不舒,俯仰不能自如之状

葛根~解肌祛风,升津液,舒筋脉治疗项背强急的要药

(二)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证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

·外感引发宿喘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误下致表邪不解,肺气上逆

(三)桂枝去芍药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

·误下,致表邪不解,胸阳受损的证治

脉促:

脉象急促,上壅两寸关尺以下脉势渐衰(浮弱脉的变化下后表邪尚未全陷)

微寒~微微恶寒不发热而微恶寒~阳虚失温,去抑阳助阴的芍药

二、太阳伤寒兼表证

(一)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

桂枝汤+葛根、麻黄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机理:

表邪郁闭过重,下迫大肠,太阳寒水之气内逼阳明

治疗:

重在解太阳之邪,葛根汤发汗解表升津止痢“逆流挽舟”

(二)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3)

病机:

表郁过重,邪气内迫,胃气上逆

(三)大青龙汤证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膶,此为逆也。

(38)☆

·风寒表实兼内热烦躁的证治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典型太阳伤寒证

烦躁~寒邪郁闭过重,阳气内郁化热

脉微弱~里虚汗出恶风~表虚

大青龙汤~开表发汗,清热除烦表里俱实方可用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

脉浮缓,身不疼,但重~大青龙汤证之变

缓~迂缓,滞涩有力(浮紧的变脉)

邪由小络入大经,身痛反息

(四)小青龙汤证☆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

噎:

咽喉部有气逆梗塞感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证病因病机(外寒内饮)

治法:

发汗解表,宣化水饮

发热~表不解干呕~心下有水气咳~水饮凌肺,肺失宣降

渴~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利~水饮下趋大肠噎~水汽上逆咽喉

小便不利,少腹满~水停膀胱,失于气化喘~肺失肃降

诸多或然证~水饮流动不居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1)

大青龙汤证

表里同病表里同治

表证:

太阳伤寒

表证为主里与表密切相关

热证汗而兼清

小青龙汤证

里证为主里是素有伏邪

寒证汗而兼温

 

第四节太阳病变证

一、辨虚实证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0)

·汗后虚实两种不同的转归

1阳气素虚,汗后更虚,失于温煦芍药甘草附子汤

2阳气素盛,汗后伤阴,化热化燥调味承气汤

二、辨自愈证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8)

汗吐下用之不当伤正

三、辨汗下先后☆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91)

四、变证治则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上)

·辨证论治的总治则

坏病:

此指太阳表证因误治而变为里证,病情恶化故名

汗吐下温针不得法,使病情恶化

五、变证证治

(一)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64)

·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温心阳之基础方,药专力捷,意在急复心阳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火逆。

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118)

·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2)

4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65)

重用茯苓(半斤)甘澜水大枣·培土制水

病机:

心阳虚衰,肾中水气上冲

5桂枝加桂汤证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117)

病机:

心阳虚衰,肾中寒气上乘

(二)脾虚证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67)

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误治后的变证

脉沉紧~水寒之气在里

甘桂相伍~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机:

脾虚水停

2小建中汤证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2)

心中悸而烦~里虚不耐邪扰

本方=桂枝汤倍芍药+饴糖

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66)

·汗后脾虚,气滞腹满的证治

治法:

消补兼施,以消为主

(三)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顿服。

(61)

昼日烦躁不得眠~昼日阳旺,虚阳得天阳之助,能与邪抗争

夜而安静~夜则阳衰,虚阳失天阳之助,无力与阴邪抗争

脉沉静~阳虚阴盛不呕~排除少阳病不渴~排除阳明病无表证~排除太阳病

本方=四逆汤-甘草

2真武汤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膶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82)☆

·太阳误汗致少阴里虚阳虚水泛的证治

治法:

温肾阳利水气

(四)阴阳两虚证

1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

·太阳病发汗太过,致阳虚漏液,津耗阴伤治疗:

扶阳固表

遂漏不止:

形容汗出不断本方=桂枝汤重甘草+炮附子一枚

微急:

轻微的拘急

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卫失固护,卫失温煦

2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62)

·汗后气阴两伤的证治

疼痛~非表证身痛,汗后阴阳两伤,阳虚筋脉失于温养,阴虚肌肉失于濡养

沉迟~里虚本方=桂枝重芍姜+人参

重用生姜配伍桂枝,温补阳气,通络止痛,共奏滋补气血,温通阳气之功

生姜可引药达表以疗体痛

3甘草干姜汤证与芍药甘草汤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9)不背

·表证夹里虚而误汗的变证及随证救治的方法

心烦~正虚不耐邪扰芍药甘草汤~芍药益阴通络

4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8)

·汗后阴阳两虚的变证

病不解~非表证未解,泛指病情变化

反恶寒~非表证,乃阳虚

5茯苓四逆汤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9)

·汗下所致阴阳两虚之烦躁证

误汗伤阳气,误下伤阴液,误治太阳为先,虚其少阴在后

重用茯苓,宁心安神附子生用

6炙甘草汤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

·伤寒见结代脉的证治

清酒七升,水八升煮清酒:

养血通经,行药滞

(五)热证

1栀子豉汤证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77)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78)

虚烦:

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所致的烦躁。

虚,指热邪之无形。

心中懊恼:

心中烦乱不安至甚,莫可名状。

胸中窒:

窒,塞也。

胸中有痞闷堵塞感。

心中结痛:

胃脘部有阻塞疼痛感。

得吐者~豆豉气腐性浮,服后邪热乘势上涌作呕,吐后郁热外越,邪去人安。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79)

·热入胸膈波及中焦的证治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80)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3)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2)

3白虎汤与白虎加人参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热),白虎汤主之。

(176)

脉浮~阳热浮盛于外脉滑~实热壅盛于里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6)

大烦渴~热灼气阴,津气受损,是加人参的依据

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

肠热下利~肛门灼热,泻下臭秽黏腻,黄褐色

本方外散内清,为表里双解之剂

6黄芩汤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172)

病机~少阳为主。

少阳郁火,内迫阳明,下趋大肠,故下利。

此属热利,发热口苦,舌红苔黄,烦渴尿赤,脉弦数,腹痛后重,肛门灼热,大便粘秽

方中芍药~调血疏邪,通络止痛

(六)上热下寒证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173)

黄连汤~清上温下,宣通阳气半夏泄心汤-黄芩+桂枝=黄连汤

桂枝~温通,宣达上下阳气,以消除寒热格拒

人参~体现不虚而补因

潜在病机中有正气虚

扶正以驱邪

(七)蓄水证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泽泻一两六铢猪苓十八铢(去皮)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12铢,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71)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2)

消渴:

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之状

消渴,小便不利~大汗耗伤三焦及膀胱阳气,三焦乃水道,膀胱属州都,二腑气化失职,水饮内停,水津难以上承口舌则消渴,不能下输膀胱则小便不利

本方为表里双解方,桂枝~治本辛温解表,温阳化气行水

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治标利水燥湿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

水逆:

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73)

五苓散证

均属水气证

三焦蓄水

三焦均气化失职,水津不能上输口舌

口渴程度较重(烦渴消渴)

茯苓甘草汤

胃脘停水

仅胃脘气化失职,

上下二焦及中焦脾脏气化正常

一般不渴

(八)蓄血证

1桃核承气汤证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6)☆

·论述蓄血证(轻证)的证治

热结膀胱:

膀胱,泛指下焦部位。

热结膀胱,热邪与淤血结于下焦

少腹急结:

下腹部有拘急板结不适感

病因病机~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

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太阳病表热内陷,热邪与瘀滞相搏

主症~如狂,少腹急结

如狂~血热搏结,瘀热上扰心神,神乱而狂

少腹拘急不适~表邪不解,化热入里,与血搏结于下焦

下者愈~热随血泄,病自愈

方解桃仁-活血化瘀主药

大黄-逐瘀下热(另可通便)主药

芒硝-软坚化瘀,邪热通下

桂枝-温通经络,畅利血行防大黄、芒硝过寒凝血

甘草-调和诸药

2抵当汤证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4)

结胸:

病证名。

痰水实邪结于胸膈脘腹,以硬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治法:

破血逐瘀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5)

3抵当丸证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126)

晬时:

即周时,一昼夜时间

伤寒论中,仅此一方为水丸

(九)结胸证

1实热结胸证

(1)大陷胸丸证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131)

大黄、葶苈子、芒硝、杏仁、甘遂、白蜜煮取一升,温顿服

因水热结聚部位偏上,攻之宜缓,佐白蜜以甘缓,改汤为丸以图徐徐驱除高位之水

(2)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qi)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4)

大黄、芒硝、甘遂先煮大黄,因为芒硝不用煮甘遂冲服

阳气内陷:

表邪化热入里之意浮~风邪在表数~正气抗邪

虚~非言正虚,乃表热尚未内陷与有形实邪相结微盗汗出~表邪有入里化热的趋势

膈内拒痛心下因硬~水热互结,气机郁闭;乃大结胸证之主症

短气~邪结胸膈,肺气不利烦躁,心中懊憹~热结胸膈,扰乱心神

治法:

邪热逐水破结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5)☆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

惹实结胸之轻证,

病变正在心下胃脘部,言其病位局限

按之则痛,不按不痛,言其热邪结聚程度轻

浮滑~浮主热盛,滑主痰壅

2寒实结胸证三物白散

3结胸类似证

脏结:

指因脏器虚衰,阴寒凝结而形成的一种病证结胸为实,脏结为虚实夹杂

(十)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2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濡(ruan),但气痞耳。

(151)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麻沸汤二升渍之

浮~气热,说明无形之热邪壅聚中焦心下治法:

邪热消痞

不煎煮而以麻沸汤煎煮,绞汁饮之,取其气之轻清上行,如此运用,既能清泄心下无形之热以消痞,又可避免大黄苦寒泻下之弊。

2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55)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恶寒汗出~并非表证,乃卫阳之虚治法:

邪热消痞,扶阳固表

3半夏泻心汤证

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去滓,再煎取三升煎~浓缩药液

·病入少阳误下的三种转归

一柴胡证仍在-小柴胡汤-汗出而解

二误下热邪内陷

热与痰结心下满而硬痛-结胸证-大陷胸汤

满而不痛邪陷心下,胃气呆滞,湿浊壅聚(病机)-痞证-辛开苦降,和胃消痞-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三大主症:

呕痞利(呕吐、肠鸣、下利)

4生姜泻心汤证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ai)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本方=半夏泻心汤=生姜四两-干姜二两

5甘草泻心汤证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但以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