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全套参考练习题word精品文档89页.docx
《政治经济学全套参考练习题word精品文档8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全套参考练习题word精品文档89页.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全套参考练习题word精品文档89页
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一、名词解释:
1.生产关系
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又称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二、填空: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2.生产力要素包括: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3.劳动资料的发展状况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4.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6.物质资料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7.分配通常包括生产资料的分配、劳动力的分配和消费品的分配。
8.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运动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9.经济规律的作用具有客观性,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10.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与商品经济相联系的规律是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
三、单项选择:
(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入括号中)
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①生产力②科学技术③生产方式④物质资料生产
2.人们的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 )
①物质利益关系 ②政治利益关系③平等交换关系 ④自由买卖关系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表现在()
①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惟一动力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关系性质的主要标志
③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联系
④科学技术决定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水平
4.构成生产资料的因素是
①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 ②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
③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④机器设备和劳动对象
5.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②人们在再生产中的地位
③产品的分配形式④产品的交换形式
6.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
①劳动生产率②生产力③科学技术④生产关系
7.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终点是
①产品的直接生产过程②成果的分配过程
③产品的交换过程④产品的消费过程
8.产生经济规律的主要经济条件是指
①由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水平②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
③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关系④在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劳动交换方式
9.由于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们
①不能创造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②不能认识它,但能利用和改造它
③不能利用它,但能认识和改造它④不能改造它,但能认识和利用它
10.支配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规律是
①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 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③节约劳动时间的规律④社会劳动在各部门按比例分配的规律
四、多项选择:
(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它们的标号填入括号中)
1.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这是因为
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③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④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⑤它是人类政治、科技、艺术等发展的基础
2.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是
①生产的主体 ②首要的生产力③起着最重要和主导作用的因素
④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⑤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
3.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看,生产的客观条件包括
①劳动者②原料③生产工具
④未经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⑤加工劳动对象所需的各种物质条件
4.科学技术
①是第一生产力②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③是生产关系的标志
④推动了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⑤在发展中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
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往往反映在
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②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③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④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⑤生产关系的任何变化都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是
①四个环节互起决定作用 ②生产对分配、消费、交换具有反作用
③分配决定生产、消费、交换④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⑤分配、交换、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7.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
生产
①为消费提供对象②决定消费的方式③决定消费的社会性质
④决定消费的水平⑤是消费的最终目的
8.人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
能够
①创造经济规律②认识经济规律③改造经济规律④利用经济规律⑤消灭经济规律
9.经济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
①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不具有客观性
②前者离不开人们的经济活动,后者可以完全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
③前者绝大多数只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发生作用,后者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
④对前者的认识和利用往往受阶级或集团利益的局限,对后者则不受这种局限
⑤对前者只能认识而不能利用,对后者既能认识又能利用
10.在某个特定社会经济形态起作用的特有经济规律有
①价值规律②剩余价值规律③按劳分配规律
④按比例分配生产要素规律⑤节约劳动时间规律
五、判断正误:
(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
(×)
2.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
3.生产力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
4.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力始终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
5.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个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
6.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关系。
(×)
7.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
(√)
8.消费对生产的发展能提供一定的动力。
(√)
9.虽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
10.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
(√)
六、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资料生产中的要素有哪些,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第一、物质资料生产中的基本要素有: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第二、劳动者是生产的首要的和起主动作用的要素。
第三、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内的生产资料是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
第四、生产中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标志;生产中利用的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也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作用使其成为第一生产力。
七、论述题
试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①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经济关系。
②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它包括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领域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其中,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③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2)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一、名词解释:
1.抽象劳动
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
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二、填空:
1.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决定性条件是私有制或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的所有者所有。
2.商品两因素中,本身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因素是使用价值。
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劳动二重性中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
5.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6.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7.价值形式的两极由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构成。
8.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9.通货膨胀的基本现象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10.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
三、单项选择:
(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入括号中)
1.下列关于商品使用价值的正确理解是( )
①一种商品可以有多种使用价值②一种商品只能有一种使用价值
③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一定是商品④商品可以有价值而无使用价值
2.构成社会财富物质内容的是()
①商品的价值②商品的使用价值③商品的交换价值④贵金属货币
3.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①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②有不同的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使用价值
③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④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4.商品价值反映的是
①人与自然的关系②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③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④人与社会的关系
5.解决商品内在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
①生产②分配③消费④交换
6.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 )
①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 ②高于商品的社会价值
③等于商品的社会价值 ④与商品的社会价值无关
7.劳动二重性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作用是( )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
③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旧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产品新价值
④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8.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只需是( )
①金属货币②纸币③观念上的货币 ④现实的货币
9.造成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的货币职能是()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储藏手段④支付手段
10.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②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③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④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矛盾
四、多项选择:
(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它们的标号填入括号中)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
①私有制的出现 ②社会分工 ③劳动生产率提高到剩余产品的出现
④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 ⑤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
①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②是人们付出劳动的产品③对生产者有使用价值
④是能满足社会或他人需要的使用价值⑤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其使用价值
3.商品的使用价值
①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②是具体劳动的产物③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④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⑤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4.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
①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②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③形成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 ④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⑤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5. 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统一的④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
⑤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6.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该部门
①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②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③商品价值总量提高
④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降低⑤同一时间内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
7.货币的职能主要有
①价值尺度 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8.商品的价格变化
①受到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变动的影响②一般与商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
③一般与商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④与金属货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
⑤与金属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
9.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通常体现在
①购买商品支付现金 ②支付租金 ③发放工资
④偿还债款 ⑤缴纳税款
10.产生经济危机形式上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①价值尺度职能 ②流通手段职能③贮藏手段职能
④支付手段职能⑤世界货币职能
五、判断正误:
(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
1.构成商品价值实体的是使用价值。
(×)
2.价值只有通过交换价值才能表现出来。
(√)
3.只有生产商品的劳动才具有二重性。
(√)
4.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社会价值就越多。
(×)
5.扩大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有本质的区别。
(√)
6.货币就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
7.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正比。
(×)
8.纸币产生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
9.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
10.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要求商品交换按等价原则进行。
(×)
六、简答下列问题
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哪些因素,它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如何?
①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第一、待售商品总量;第二、商品价格水平;第三、货币流通速度。
②待售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即货币流通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量成反比。
七、论述题
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的表现形式。
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②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但受商品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影响,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就降到价值以下;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涨到价值以上。
所以,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③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因为,第一,商品的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不会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第二,商品价格无论怎样变化,都脱离不了它的价值基础,因而不能消灭由价值决定的各种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第三,从较长时期或从全社会总体来看,价格的涨落会相互抵消,因此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是相等的,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也是一致的。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名词解释:
1.剩余价值
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填空:
1.商品流通的顺序是先卖后买,资本流通的顺序是先买后卖。
2.剩余价值不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和劳动力成为商品。
4.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一方面是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过程。
6.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7.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有: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8.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9.资本家延长劳动时间要受功能生理方面和社会道德方面的限制。
10.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叫计时工资。
三、单项选择:
(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入括号中)
1.商品-货币-商品中的货币是
①货币资本 ②为价值增殖而投入流通的货币
③购买劳动力商品的货币 ④商品交换的媒介
2.直接在流通领域内表现出来的资本总公式是
①W–G-W ②G–W-G③G-G ④G–W–G’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与
①剩余价值规律的矛盾②竞争规律的矛盾
③资本积累规律的矛盾④价值规律的矛盾
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
①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 ②劳动力成为商品
③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④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4.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的特殊性体现在它
①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③包含历史和道德的因素④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5.表示资本家对个人剥削程度的范畴是
①剩余价值率②劳动生产率③利润率④利息率
6.把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叫做不变资本,是由于它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
①不改变物质形态②不转移价值③不全部用于消费④不发生价值量变化
7.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
①作用的不同 ②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③创造价值的方式不同 ④创造剩余价值的方式不同
8.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
①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②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
③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④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9.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
①绝对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③超额剩余价值④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
10.资本主义工资是
①工人劳动的报酬②工人劳动的价值③工人劳动的价格④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四、多项选择:
(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将它们的标号填入括号中)
1.资本流通与商品流通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
①流通形式不同②流通的内容不同③流通的目的不同
④流通的界限不同⑤流通的结果不同
2.货币转化为资本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是因为
①在流通中能低价购买生产资料②在流通中能高价出售商品
③在流通中能购买特殊商品劳动力④通过流通领域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⑤在生产领域中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3.劳动力商品的特点有
①买卖不以价值为基础②使用价值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
③价值决定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④其使用或消费是劳动
⑤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
4.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有
①劳动过程的要素都属于资本家②劳动者是自由、自主的劳动
③劳动者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④劳动成果归劳动者部分所有
⑤劳动成果完全为资本家所有
5.价值增殖过程是
①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②流回的货币数量大于预付货币数量的过程
③雇佣工人劳动时间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④资本家迫使工人进行剩余劳动的结果
⑤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6.可变资本是
①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由工人购买生活资料的那部分价值
②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③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
④用于购买生产资料价值中属于支付原材料价值的那部分资本
⑤在生产过程结束后引起物质形态变化的那部分资本
7.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利于
①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②揭露剩余价值产生的真正源泉
③科学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④说明资本的不同周转方式
⑤找到加速资本周转的途径
8.相对剩余价值是
①延长工作日和加强劳动强度的结果②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
③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④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⑤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前提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9.超额剩余价值
①是高价出售商品的结果②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③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④只有个别资本家才能获得⑤是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10.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①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②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③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④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⑤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都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
五、判断正误:
(在正确命题的括号内打“√”,在错误命题的括号内打“×”)
1.劳动力一旦成为商品,货币也就相应的转化为资本。
(×)
2.资本运动的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
(√)
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能创造出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
(√)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
5.资本的本质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6.资本具有二重属性,即生产力的属性和生产关系的属性。
(√)
7.依靠工作日绝对延长所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
(×)
8.资本家只要改进技术就能获取相对剩余价值。
(×)
9.工资是雇佣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
10.雇佣工人获得工资的代价就是放弃一定时间内的劳动力使用权。
(√)
六、简答下列问题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第一、涵义不同:
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获得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工人用货币工资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第二、变动不同:
当物价等因素上涨时,名义工资提高,实际工资反而可能会下降。
第三、作用不同:
计件工资更有利于资本家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七、论述题
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是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这两种方法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1)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剥削程度;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3)两者提高剥削的方法不同、物质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各个历史阶段起着的作用不同。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靠延长工作日,它可以在技术不变的基础上进行。
因此,在生产技术水平低的资本主义初期,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它必须在技术变革的基础上进行。
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和工人阶级反对延长工作日的斗争,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日益成为增加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
第四章资本的积累过程
一、名词解释:
1.资本有机构成
是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着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有机构成随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呈不断提高趋势。
二、填空:
1.社会再生产的内容:
包括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
2.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3.在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比例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规模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
5.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量的方式叫资本积聚。
6.竞争和信用是推动资本集中的强有力的两个杠杆。
7.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超过资本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
8.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暂时从生产过程被排斥出来的失业人口。
9.在西欧,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实现的。
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指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三、单项选择:
(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填入括号中)
1.社会再生产包括
①物质资料再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②生活资料再生产和生产资料再生产
③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④生产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
2.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看,工人的个人消费
①属于消费过程,与生产无关②属于工人的个人私事,与资本家无关
③属于分配过程,与生产无关④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3.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①可变资本②资本积累③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