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同步习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教学设计+同步习题
《马说》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在学习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文章主要围绕什么话题来展开议论的,明确是围绕伯乐识千里马、食马者不知千里马来展开议论的。
结合韩愈的经历,探究文章言简意赅表达观点的写法,了解作者怀才不遇不平则鸣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马说》以良马喻英才,托物寓意,表达对明主的渴望和对怀才不遇者的同情,谈的其实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之感,言近旨远,意味深长。
学习这一课,要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与记叙。
结合韩愈的经历,体会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2.掌握文中的字词解释,通假字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分辨其中的议论和记叙,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文体介绍: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本文带有寓言的色彩。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
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补充介绍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标准难字的读音。
二、提出疑难问题,小组内探究解决
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深奥。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朗读课文,并大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内探究解决,有困难的作出标记,全班共同交流探究。
教师总结一字多义、通假字、重要词语的含义
1.解释下列一字多义
能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
食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食不饱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而不能尽其材
其
①不知其能千里(代词,千里马)
②其真无马邪(反问词,难道)
③其真不知马也( 副词,恐怕)
之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无意义)
策
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驱使)
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解释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
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文章的内容
整体把握:
文章主要围绕什么问题来展开议论的?
(主问题)
围绕伯乐识千里马、食马者不知千里马来展开议论的。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每一段。
(请学生分小组归纳各段的内容)
请学生朗读第一段
师:
第一段主要讲什么?
生: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如果没有能识马的伯乐,千里马就会被埋没,被人当作普通马一样看待。
先有伯乐这人然后才出现千里马。
实际上是不会的。
这个句子其实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反过来说,如果不被伯乐所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朗读第二段
师:
第二段主要讲什么?
生:
第二段:
分析说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直接原因:
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就表现不出来。
造成这种情况,因为“食马者不知其能而食之”,换言之,就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力。
从反面角度写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性。
朗读第三段
师:
第三段主要讲什么?
生:
不是天下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这种“不知”表现在不以其道策之,不尽其材食之,其鸣之又不能通其意。
更可笑的是执策而临之,还说天下无马。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伯乐不常有!
第一段开篇就奇峰突起,首先提出独特的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是:
先有伯乐这人然后才出现千里马。
实际上是不会的。
这个句子其实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反过来说,如果不被伯乐所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这说明千里马的命运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换句话说,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
而实际的情形是: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是具有必然性的了。
接着就用“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它的可悲的遭遇。
第二段: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但文章先不点出,而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
“一食或尽粟一石”,是夸张的说法,突出地表明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
而这一点,决非那些“食马者”所能知,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
所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原因又是在“不知其能千里而食”这一点上。
“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
点出这个要害之后,先以“是马也”稍作了停顿,再以“虽有千里之能”退一步,然后步步紧逼,历数这种“不知”所造成的恶果,到段末再用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第三段:
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
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承上文,全面地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又以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的狂妄宣称作对照,生动地揭示了这种人的愚蠢和荒唐。
后发感慨:
以“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反感,同时为下句蓄势,由此再用“其真不知马也”收结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齐读、小结
本文围绕着伯乐识千里马、食马者不知千里马来展开议论,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板书设计:
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表达:
怀才不遇;
事例进行论证:
鸣之不能通其意埋没人才控诉:
埋没人才
天下无马希望:
重用人才
五、作业
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不少于300字。
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
上诘之,对曰:
“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
”上曰: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
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德彝惭而退。
注:
封德彝:
名伦。
初事隋,太宗时,累拜尚书右仆射,即尚书省长官。
致治:
极善治理。
翻译唐太宗让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可是)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
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
“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太宗说:
“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
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
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封德彝惭愧地走了。
《马说》分层练习
◆基础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①人也。
少厉②清节,为州里所服。
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
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后诏三府掾属③举谣言④,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
尚书责滂所劾猥⑤多,疑有私故。
滂对曰:
“臣之所举,自非叨秽⑥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⑦哉!
以会日⑧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
”吏不能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
诏下,急捕滂等。
督邮吴道至县,抱诏书,闭传舍⑨,伏床而泣。
滂闻之曰:
“必为我也。
”即自诣狱。
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滂曰:
“滂死则祸塞⑩,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
”
(注)①汝南征羌:
郡县名。
②厉:
磨练。
③掾属:
下属的官。
④谣言:
群众反映官吏好坏的歌谣。
⑤猥:
众多。
⑥叨秽:
贪污腐败。
⑦简札:
指奏章。
⑧会日:
指三公会议的日子。
三公,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⑨传舍:
驿舍,供外交使节和传递政府文书者休息的地方。
⑩塞:
消弭,平息。
1、下列句中的“以”与“以会日迫促”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土砾凸者为丘B、以其境过清
C、令辱之,以激怒其众D、俯身倾耳以请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滂年轻时就注重品德修养,受到州郡和乡里的钦佩。
冀州因灾荒而动荡,范滂被委任为清诏使。
B、因为弹劾人数过多,范滂受到尚书的责备与怀疑,但范滂不为所屈,大义凛然地表示如检举失实,甘愿接受死刑。
C、范滂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曾主动上书揭发依仗权势欺压百姓的刺史、权豪。
D、建宁二年,皇上下诏缉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道和县令郭揖的行为表现了对范滂的无比敬仰。
3、翻译下列句子
(1)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2)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能力题
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①。
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
密语曰:
“非秀才之文。
”对曰:
“某②苦心忧课③,非假手也。
”公曰:
“此某所为文。
兼④能暗诵否?
”客词穷,吐实曰:
“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
”惶惶欲去。
公曰:
“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
比去,问其所之。
曰:
“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
”公曰:
“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
此说,想又妄耳。
”其人战灼⑤,若无所容。
公曰:
“不必如此。
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
(注释)①投贽(zhì):
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
②某:
自称,相当于“我”。
③课:
功课,学业。
④兼:
这里可译作“也”。
⑤战灼:
哆嗦,打战。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比去,问其所之。
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升题
一、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6、本文的主旨是: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二、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三、课文写了“千里马”的,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
四、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五、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六、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八、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试举两例。
九、对对联:
上联:
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答案和解析
◆基础题
1、B(因为)
2、C(并非主动揭发,而是受诏奉命。
)
3、
(1)等他到冀州境内后,太守、县令知道自己贪污受贿,听说范滂来了,都自动辞官而去。
(臧污、望风、解印绶)
(2)我检举的,如果不是贪污腐败、奸邪残暴,深深地祸害百姓的人,(我)难道会因为私心而使奏章受到玷污吗?
(举、自、奸暴、岂、以、污)
(译文)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
从小砥砺清高的名节,为州里人所推服,被举荐为孝廉。
当时冀州发生饥荒,盗贼四起,于是以范滂为清诏使,派他去查明情况。
范滂走马上任,慷慨激昂,有澄清天下的远大志向。
等到到了冀州境内,那些太守县令自知藏污纳垢,于是纷纷离职逃跑。
后来皇帝下诏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属官上报民间那些反映官吏贤能与否的歌谣,范滂因此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权豪共二十多人。
尚书责备范滂所劾奏的太多,怀疑他掺杂了私人恩怨。
范滂回答说:
“我所劾奏的人,假如不是才力不能胜任、污秽、*猾贪暴为害百姓者,我是不会玷污上奏的文书的。
只是近来因为三公会议的日子就要到了,所以先劾奏那些急迫的,那些还没有调查清楚的。
再重新检查核对。
我听说农夫除去田里的野草,农作物一定长得又好又茂盛;忠臣除却朝廷里的*人,国家的政治就会因此清明。
如果我的话有不一致的地方,我甘愿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
”尚书不能驳难他。
建宁二年,大范围的诛杀党人。
诏令下达,紧急逮捕范滂等人。
督邮吴导来到县里,抱着诏书,关闭传舍的房门,趴在床上哭泣。
范滂听到后,说:
“这一定是因为我!
”于是自己立即到监狱里去。
县令郭揖大惊失色,自解官印,要拉着范滂一起逃亡,说:
“天下这么大,你怎么在这里呢?
”范滂说:
“我死了,这祸也就过去了,怎么敢因为我的罪而牵累您,又让自己的老母亲流离失所呢?
”他的母亲来和他告别,范滂对母亲说:
“仲博对您孝敬,足以供养您,我到黄泉去,这样生死都得所。
只是希望您割弃不能忍受的情,不要增加伤感悲伤。
”母亲说:
“你现在能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了又有什么遗憾!
已经有了美好的名声,又希望求得长寿,能同时得到吗?
”范滂跪着接受母亲的教导,拜了两次就辞别了。
回头对他的儿子说:
“我想让你去做恶,但是恶是不能做。
想让你为善,但是我没有做恶。
(为善却得到现在的下场)”行路的人听了,没有不流泪的。
范滂就义时年三十三岁。
◆能力题
1、
(1)借、假借
(2)尽、完(3)只、只管
2、等到(秀才)要离开(的时候),(卢君)问他要到哪里去。
3、秀才是一个弄虚作假(虚荣浅薄,不学无术,不知悔改,爱吹牛)的人。
(译文)卢君出任衢州牧,有一个读书人来投递求见名帖。
卢君翻阅他写的文章,读了十篇,都是卢君所写。
卢君悄悄地对这个读书人说:
“这不是你写的文章。
”秀才回答说:
“这是我苦心钻研学业所得,不是出自他人之手”卢君说:
“这些都是我所写的文章,(我能背诵他们)你也能背诵吗?
”秀才无话可说,只得据实回答:
“我(偶然)得到这些文章,没有署名。
真的没想到是员外您所撰写的。
”(说着)惊慌失措就要离开。
卢君说:
“这虽然是我写的,也没给人看过,只有你有它。
”等到他离开时,卢君问他要去哪里。
秀才说:
“汴州梁尚书是我的岳父,我到他那里去住十天。
”卢君说:
“大梁尚书是(我)的表亲,如果与你是内亲,那么我与你该是至亲。
你这话,想来又是虚假的吧。
”这个人战战兢兢,无地自容。
卢君说:
“不必这样。
你先前抄袭的文章和所谓的大梁亲戚,一起送给你吧。
”
◆提升题
一、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
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本文的主旨是:
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8、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9、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二、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三、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语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 修辞:
排比;作用:
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五、因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六、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七、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八、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对对联:
上联:
怀才不遇思伯乐 下联:
仕途失意作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