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63170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docx

《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压力和压强.docx

第六章压力和压强

第六章压力和压强

第一节密度(建议课时:

4)

教学目标:

1.掌握密度的概念

2.会设计简单方案,用实验测定不同物质的密度

3.了解影响某种物质密度的因素

4.了解密度测定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会查密度表和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要求计算平均密度和合金等混合物的密度

教学建议

1.通过模拟小实验和阅读王冠之谜初步认识密度概念是如何引入的。

在模拟实验中,二团橡皮泥(其中一团中嵌有金属)应做成不同的形状,使之不易辨认。

引导学生提出如下假设:

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具有相同的体积,而与形状无关;并用实验来验证假设。

通过阅读王冠之谜进一步使学生认识上述假设。

2.在引入密度概念时,首先指出日常生活中比较不同物质的轻重,都是在相同体积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否则这种比较便没有意义。

然后做活动卡片上测定铁钉质量和体积的实验,实验前必须对测量体积和质量的技巧进行简单的练习。

3.可.通过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得出同种物资的质量和体积之比是一个常数;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

也可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画成图线,得出同种物资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从而引入密度的概念;并可进一步用不同物质做实验,在图线上比较不同物质密度的大小。

(有关正比函数图线,数学中已学过,因向学生交代作图线的规范要求.)

4.引入密度概念后,结合介绍密度表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密度,说明物质的状态不同密度不同.同种状态的物质,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密度也会发生变化。

5.至少应让学生练习测定液体的密度和木块的密度,启发学生讨论所用的测定方法.时间和条件允许,应鼓励学生尝试测定溶于水中的物质和人呼出气体的密度。

6.有关密度知识的应用中,应介绍怎样利用密度表进行简单的估测和估算。

但不讨论平均密度。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建议课时:

4)

教学目标

1.会应用实验和科学方法研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知道阿基米的原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会应用原理和二力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浮体问题

*不要求用密度知识讨论物体沉浮条件

教学建议

1.在引入阿基米德原理前,必须先让学生做活动卡片上试试想想小实验。

使学生感受物体浸入水中越多,所受的浮力也越大。

应使学生明确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溢出的液体)的体积就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那部分体积。

2.通过活动卡片上定量实验研究引入阿基米德原理。

3.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重点介绍船和液体密度计。

在说明船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时,先阅读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讨论本例等效替代中什么是等效的。

然后做活动卡片上的小实验,验证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与浸没在水中物体同样遵循阿基米德原理;(把砝码放入浮在水面上的塑料盒中,沿着水面在盒身上做一个记号。

取出砝码,在塑料盒中注水,使塑料盒上记号的水面相平。

说明砝码所受的重力与塑料盒中水所受的重力相同),并用两力平衡的简图说明。

课本p11图6-2-41中可明显看出船身上的吃水线痕迹,故油轮没满载。

4.活动卡片上做做想想小实验主要说明浮力仅由物体所排开液体所决定,而与物体周围水的多少无关。

因此一首轮船可以在海面上航行,也可以在较窄和较深的水道,如运河中航行,在此可介绍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

5.单靠讲解液体密度计,学生不易理解,可结合活动卡片上的实验和用液体密度计测定不同液体的密度说明其工作原理。

并启发学生讨论课本上p.12你知道吗中船体上的国际航行载重线.

6.活动卡片上的家庭小实验沉浮子只要能根据两力平衡说明其现象,不必详细讨论其原因。

第三节压强

教学目标:

知道压力概念,理解压强概念,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建议课时:

2课时。

教学建议:

1.教师演示小方桌以2种不同方式放置法时,学生应仔细观察桌面或桌脚下陷深度的差别,并将观察结果填入《活动卡》p10(具体详见实验指导)。

2.学生完成《活动卡》p10的“做做想想”,体验并描述手指、手掌受到不同压强时的感受。

3.阅读课文p14-15内容,知道压力概念(包括“垂直作用”和压力并非重力),理解压强概念(物体表面的形变效果由单位受力面积的压力决定,压强概念)。

理解压强公式、单位。

了解不同情况下的一些压强的大小。

阅读例题,压强公式,会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等)。

4.阅读课文p16-17内容,知道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极限压强值,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减小压强、什么情况下需要增大压强。

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多数是通过改变受力面积来改变压强的),及其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在生活中、某些工具上的的一些应用。

特别是要注意到同一工具的不同部位,有的部位需要增大压强(如锥子、注射针头等做得很尖锐、刀剑的刃磨得很锋利等),有的部位却需要减小压强(如工具的手柄部分都是如此)。

5.学生完成《活动卡》p11的进一步探究实验(具体详见实验指导)。

实验指导:

(活动卡p10-11)

1.(小方桌实验)小方桌可以是铸铁做的,较沉重,正放在砂面上时能下陷较多。

如果是木头做的太轻的话,最好在桌上加压一铁块或砝码,使下陷效果更明显些。

2.(压板刷实验)刷衣板刷指的是鬃毛既粗又硬的那种毛刷,这样刷毛尖端对手掌面的压强可以稍大些。

如果许可,用最粗的铁钉(一根、数根捆扎),同样可以让学生体验捏铅笔时的感受,只是应特别注意安全。

3.(木块在海绵表面下陷深度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问题,希望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的实验研究和交流,知道木块对于海绵表面的压强:

p=

即这个压强的大小其实与木块的受力面积大小无关,只与木块的密度ρ、高度h有关(都成正比)。

学生应考虑到下列问题:

(1)形变效果大小可以用木块(砖块)在海绵表面下陷的深度大小来表示;

(2)下陷的深度如何测量(通常是用直立的刻度尺,先后测量下陷前后木块上表面的高度读数h1、h2,则下陷深度x=h1-h2);

(3)形变效果大小跟材料(木、砖)密度ρ有关(能知道成正比更好);

(4)形变效果大小还跟柱体的高度h有关(能知道成正比更好);

(5)形变效果大小跟柱体的横截面积S无关。

(6)学会用控制变量方法对每一个相关因素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4.(家庭小实验:

测量自己赤脚单足站立时对地的压强)。

步骤大致如下——

(1)将方格纸(可以自己用白纸绘制,每小格1cm见方)铺在光滑水平地面(如大理石地面等)上。

(2)赤脚在水盆中浸湿脚底后,单足踩在方格纸中央。

(3)用笔描出脚印的轮廓线。

(4)计算脚印的面积(采取“四舍五入”方法统计脚印所占的方格数,再乘以每格的面积),这就是受力面积S。

(5)用体重计测量自己的质量M,计算单足站立时自己对地的压力F=Mg。

用压强公式p=

计算自己赤脚单足站立时对地的压强。

第四节液体对压强的传递(建议课时3)

教学要求

帕斯卡定律帕斯卡定律的应用液压传动

教学目标

1.理解帕斯卡定律

2.理解帕斯卡定律的应用,理解液压传动

3.能根据帕斯卡定律解释有关问题,进行液压传动的简单计算

教学建议

1.密闭液体能传递外加压强,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注意做好演示实验,与活动卡中实验,在实验中培养观察能力,获得结论。

2.第一部分:

帕斯卡定律,建议1课时

课本P19,挖掘机,消防车灭火灾讲述,引入研究液体传统压强规律。

做好帕斯卡球演示,要求学生学会观察水是怎样从小孔喷出的。

做活动卡P121,2两个小实验.

做活动卡P123让学生体会密闭气体传递压强.

指导阅读教材P19帕斯卡定律,指出:

定律是帕斯卡用实验的方法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不仅适用于密闭液体,同样适用于密闭气体。

建议向学生介绍科学家帕斯卡:

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在于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关于液体传递压强的帕斯卡定律是1653年发现的。

活动卡P13练习P22—231,2

3.第二部分:

帕斯卡定律的应用,液压传动,建议2课时

活动卡P13学生课上探究:

大小针筒活塞所受的压力与压强的关系

活动卡P13指导阅读教材P20,帕斯卡定律的应用,液压传动,组织学生讨论:

什么是液压传动?

原理、特点、优点,讲解教材P20例题。

指导阅读教材:

“你知道吗?

”讲解心脏、仿生机器人等内容,开拓学生视野,联系跨学科知识的学习

活动卡:

做教材P233,4,5,6

活动卡P14可根据情况课外练习,课内讨论,讲解,本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作图、分析能力。

洗手液取液装置示意图见下附图

第五节液体内部压强

教学目标

1.会用实验方法研究决定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

2.知道液体内部压强是由液体所受的重力而产生的,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特征和公式

3.会应用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知道液体内部压强的应用实例

*用液体内部压强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暂不作要求

教学建议

1.在引入液体内部压强时,应先做活动卡片上试试想想小实验,初步得出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的定性关系。

然后做活动卡片上p.15探究实验1,进一步说明液体内部压强是向各个方向的。

再做活动卡片上实验2,说明液体内部压强等于其上方液柱所产生的压强。

然后阅读课本。

做实验时必须顺着管壁向内慢慢注水。

2.引入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后再做活动卡片上p.16实验三3,进一步理解液体内部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如果用浓盐水高度差不显著,可改用其它密度与水相差较大的液体。

3.通过阅读课文p24进一步理解为什么液体内部压强是向着各个方向的,并且与容器的的形状无关。

学生应当了解液体对浸在其中物体的压强都是垂直于物体表面的。

4.除了书上的例题,还可对照章导图中长江三峡大坝泄洪孔中喷出的汹涌水流,让学生计算长江三峡大坝底部所受的压强(蓄满水时,水位高达175米,第一期峻工时为135米)

5.因为还没有引入大气压强,必须明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仅仅是指由液体重力而在液体内部所产生的压强,公式中的h是指液体内部某处到液面的垂直距离

6.作为液体内部压强应用建议介绍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加强知识的前后贯通联系。

7.有关联通器可先让学生做活动卡片上做做想想的小实验1,2然后阅读课文。

然后做活动卡片上做做想想小实验3,帮助理解你知道吗中半规管的作用。

并要求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后STS船闸的内容.

8.U型管压强计可桉照活动卡上的要求作为演示向学生说明它的工作原理并用它来测定液体内部的压强,从而加强对已学知识的理解。

第六节大气压强

教学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存在的实例

2.理解大气压强的特征和实验测定方法的原理,知道大气压强的值和单位

3.知道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会应用大气压强解释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要求用大气压强解释诸如虹吸等较难解释的现象

教学建议

2.作为大气压强存在的引入,可以先让学生完成活动卡片上做做想想的一组小实验,并交流讨论观察到的现象。

2.阅读和讲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帮助学生理解大气压强是物体表面单位面积所受到的大气压力以及为什么存在大气压强,大气压强的方向,大气压强是相当大的。

在课堂上完成马德堡半球的演示实验。

3.大气压强的测定—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托里折里实验原理,结合阅读和课本图6-6-6说明为什么大气压强的值可以用76厘米高汞柱来表示.。

结合活动卡片上的思考练习,.学生应当知道76厘米高是指汞柱的垂直高度。

4.学过大气压强后,应使学生明确液面下某处的压强应为大气压强和液体产生压强之和。

5.阅读课本后可望完成活动卡片上测量大气压强值的设计小实验。

一般情况下实验的误差会很大,可以让学生讨论产生误差的原因。

例如挂钩吸盘中不可能完全达到真空。

6.有关大气压强的变化和利用必须说明影响大气压强的因素以及技术上怎样产生负压区和利用与大气压之向的压强差。

可结合具体实物如吸尘器和拨火罐的演示以及后面的练习说明其工作原理。

7.除了通过阅读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外还应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释所观察到现象的能力。

为此活动卡片上设计了一组简单实验,让学生完成有关实验,讨论和解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以下是这组观测现象实验的参考解释.

实验和讨论:

如在饮料瓶中注满水,旋上盖子并在瓶底扎孔,瓶中的水不会流出.这是由于大气压强与瓶底处液体压强平衡的绿故。

如果瓶中不注满水,旋上盖子后水从瓶底小孔流出一部分后停止流出,这是由于瓶中水面上的空气开始时为一个大气压,随着水流出,水面上空气体积增大,压强减小,瓶外大气压强又与瓶内底部的液体压强平衡,所以水停止流出。

旋开瓶盖,水面上方保持一个大气压强,瓶底小孔处内与外压强不平衡,瓶内底部压强大于瓶外大气压强,水不断从瓶中流出。

做做想想

1.水会进入杯中,玻璃杯没有扣入水中时杯中的空气压强为1个大气压强,扣入水中后水面下方的压强大于1个大气压强,所以水会进入杯中直至杯中空气的压强与水面下该处的压强相平衡。

(杯中空气体积减少压强会增大)。

只要测出容器中水面和进入杯中水面之间的距离h就可测出此时杯中空气的压强为p0+pgh。

2.)呼出气体的压强为p0+pgh,如p0为一个大气压(10米水柱高),U型管气压计中液体为水,呼出气体的压强为10+hm水柱高,

3.)吸气时横隔膜向下运动,胸腔内的气压小于大气压强,空气进入肺中。

呼气时横隔膜向上运动,胸腔内的气压大于大气压强,,空气.从肺中排出。

2.有条件可向学生演示用血压计测血压并说明工作原理.。

把压脉包缚在肘部静脉处,向压脉包中打气,U型气压计水银面高度差显示压脉包中气压与大气压间的压强差。

(压脉包气中气压大于大气压强)此时压脉包将静脉中流向下臂的血流阻断。

打开压脉包的气阀,让空气外泄,观察U型气压计中水银面逐步下降;当压脉包中的压强等于心脏收缩压(高血压)时在听诊器中开始听到静脉有节奏的脉动声,血液开始流向下臂。

当听诊器中脉动声消失时压脉包中的压强等于静脉中的舒张压,即使血液无阻碍地流向下臂的最低血压(低血压)正常的高血压为120mm汞高,低血压为80mm汞高。

该数值表示静脉中血压高于大气压强的值。

因此练习中静脉注射时由输液管中液面高度求得的静脉血压也为高于外界大气压的数值,即不必再加大气压强。

3.大气压强往往涉及压缩空气和负压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中对空气受到压缩压强增大以及负压区的形成做简单介绍,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压强差的形成以及利用

 

参考答案

第一节密度

1.C

2.

р(克/厘米3)

V(厘米3)

m(克)

1

8.9

3.9

3.先算出教室的体积,长*宽*高,约150米3—200米3,空气的质量

m=150*1=150(千克)—200千克

4.0.8千克

5.3千克2.1米3

6.方法

(1)р=m/v=3.6/0.6*10-3=6*103千克/米3〈7.8*103千克/米3的为空心

方法

(2)m=рv=7.8*103*0.6*10-3=4.68千克〉3.6千克

方法(3)v=m/р=3.6/7.8*103=0.46*10-3米3<0.6*10-3米3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1.人体的密度与水的密度很接近,人的体重约为50千克,v排=m/р=50/1.0*103=0.05米3

2.G冰=F浮V=87%V冰

3.р取0.4*103千克/米3h=0.12米

4.5.87*104牛,放掉部分氦气,让空气进入气球

5.G车=9.8*104牛,1厘米

6.热气球所受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远洋轮船体上的国际航行载重线自上而下排列顺序为淡水、夏季海水、冬季海水。

所以,船所受的浮力一定比水的密度为淡水最小,夏季海水其次,冬季海水最大,所以在水中的体积为淡水最大,在夏季海水中其次,在冬季海水中最小。

第三节压强

1.解:

设每根木棍所受的重力为G0,棍的横截面积为S。

则据题意得:

(1)10根木棍对地面的压强p1=

5根木棍对地面的压强p2=

∴10根、5根木棍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p1:

p2=1:

1。

(2)1根木棍对地面的压强p3=

∴10根、1根木棍对地面的压强之比为p1:

p3=1:

1。

结论:

相同的圆柱形木棍(只要木棍密度、高度相同即可)竖立地面时,对地面的压强大小都相等,与木棍的根数无关,即与木棍接触地面的总面积大小无关。

2.解:

砖无论哪个面着地,它对地面的压力总等于它所受的重力,即:

F=G=20N。

砖放在水平地面上时的最小受力面积:

Smin=bc=10cm×5cm=50cm2=5×10-3m2。

最大受力面积:

Smax=ab=20cm×10cm=200cm2=2×10-2m2。

则砖对地面的最大压强:

pmax=

砖对地面的最小压强:

pmin=

答:

砖对地面压强的最大值、最小值分别为4000帕、1000帕。

3.解:

当手指用10牛的力压图钉时,图钉帽和针尖受到的压力均为10牛。

则木头表面受到的压强:

p1=

手指表面受到的压强:

p2=

答:

木头表面、手指表面受到的压强分别为2×107帕、1×105帕。

4.解:

大象四足着地,总受力面积为:

S1=4×4×10-2米2=0.16米2。

则大象对泥地的压强为:

p1=

=1.225×105帕。

女士双足着地,总受力面积为:

S2=2×5×10-4米2=1×10-3米2。

则女士对泥地的压强为:

p2=

=4.9×105帕。

答:

由于女士对泥地的压强p2大于大象对泥地的压强p1,所以相比之下,女士将陷得更深些。

5.答:

火车轮在钢轨上行驶时,受到的阻力非常小,这样有利于节约能源和提高车速。

但从图6-3-13和表格提供的数据可知,火车轮对钢轨的压强是很大的(约7.5×108),但还没有超过钢的压强极限值(约9.3×108帕),所以钢轨不会被压坏。

若车轮直接压在水泥路面上,其压强大大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压强极限(小于5×107帕),势必破坏路面而深深陷入地面,无法前进。

但是钢轨通过钢轨、轨枕、和道床,逐级增大了受力面积,路基受到的压强就很小了,这样路基便不致因常年受压而发生塌陷事故了。

 

第四节液体对压强的传递

1、2、3略

4、pA=FA/SA=10N/0.01m2=1*103PapB=pAG=pBSB=1*103*0.2N=200N.

5、p1=F1/S1=3/3*10-4Pa=1*104Pap2=p1F2=p2S2=p1S1=1*104*2*10-6N=0.02N

6、p=F/nS=G/nS=5650*103*9.8/59*1=9.4*105Pa

活动卡

P123、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小实验,吸收气后将嘴闭紧,口中有尽可能多的空气,用手指在脸的一侧用力挤压,整个口中各处都有胀胀的感觉,若瞬间用较大的力,则空气可能从嘴喷出。

P13,针筒中活塞直径用特殊测量法求得,s=(π/4)d2计算,在桶内放砂子便于调节活塞静止。

P14洗手液(或沐浴露)结构示意图如右所示

A、B为两小球分别起单向阀门作用,C为活塞,套在直

杆D下端,直杆D在C处有一孔E,右图为用力向下压杆

时,弹簧被逐渐压缩,顶住B球。

使贮液筒F密闭,外

加压强由储液筒内液体向如方向传递,只能在孔E处有

液体慢慢向上流出,将A球顶起,从F口流出,放手后,弹簧将活塞连同直矸

向上顶起,A球下落将D上端封住,瓶内液体顶起B球,注入F。

第5节液体内部压强

1.4.9*105帕2、3.5*106牛3.5*106牛>1.18*106牛,舷窗上受到的海水压力大。

3、查密度表,血液的密度为1060kg/m3,平躺时,Δp=0,站立时,Δpˊ=

=1.4*104帕4、3.4米5、C

第6节大气压强

1.

(1)不变,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直径无关

(2)不变,压强与竖直高度有关

(3)变小,因为外界大气压强不变,等于空气的压强和水银柱高度产生的压强之和,р0=р气+р水银

(4)水银柱下降至管内外水银面相平

2.1.29*105帕3、5.7厘米水银柱4、9.98*104帕,在高山顶上,用此胶头滴管,由于大气压强较小,上升的液柱也较低。

5、12厘米

6、

(1)当用力压像皮吸盘时,盘中气体被排出,再将吸盘往上拨

时,盘中形成比大气压低的负压区,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堵塞物被压出。

(2)吸盘按在光滑的平板上,吸盘中的气体被排出,吸盘中形成比大气压低的负压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吸盘被牢牢地压在平板上。

(3)由于吸尘器中泵的作用,使吸管和吸头中的空气被抽出,形成负压区,垃圾被大气压入吸头,进入管中,再进入垃圾袋。

(4)吸管吸饮料时,在口腔和吸管上方形成负压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饮料被压入管中。

(5)在输液时,输液瓶必须高出针头几十厘米,因为人体静脉有一定的血压,只有药液柱产生压强大于此血压,药液才可顺利进入人体。

如果将药液瓶放得过低,静脉内的血压比药液柱产生的压强大,血液会流入输液管内。

7、

(1)A、B、C三根管子内的液面一样高,和管外液面相平。

因为三根管子都和大气相通,管内液面和管外瓶内的液面上都受一个大气压的作用,所以液面相平。

(2)通过D管向液面上方打气,使瓶内液面上方的压强增大,而A、B、C三管内的液面上方依然只受一个大气压的作用,所以管内外同一高度处的压强不等,管外压强大于管内压强。

三根管中的液柱都要上升,当瓶内液面上方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加上管内液柱所产生的压强时,液面不再上升。

(3)三根管子内的液面高度相等。

当管内液柱不再上升时,管内外同一高度处的压强相等,若取瓶内液面处这一高度,液面上方的压强为р,管内这一高度处的压强为大气压р0,加上液柱的压强рgh,而р=р0+рgh,可见h相等,即三管内液柱上升的高度相等。

h表示了瓶内液面上方的压强与大气压的差。

 

第七章热

第一节温度和温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理解摄氏温标的定标规定

(3)会使用液体温度计

(4)知道布朗运动,知道布朗运动与温度有关

教学建议(3课时)

第一课时:

先完成活动卡片上的做做想想,让学生感知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否正确,从而引出课本中的

(1)要引入物理量——温度

(2)要有测量工具——温度计

组织学生边阅读边完成卡片上的活动,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结构及正确使用液体温度计的方法。

第二课时:

指导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温度计”,要求通过讨论,确定制作方案,并研究如何给“简易温度计”定标刻度等问题,增加学生对摄氏温标的感性认识。

第三课时:

可通过观察布朗运动实验或相关多媒体动画,知道布朗运动是间接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通过实验和多媒体手段演示布朗运动和温度有关。

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做“温度阶梯”专题,以了解不同温度值的实际意义。

如温度与气候、温度与生命、温度与工农业生产、温度与宇宙演化等关系。

后两课时中,可对学生做的专题进行课堂交流。

卡片参考答案:

做做想想:

在室温下手摸铁块会觉得比较凉,其次是木块和泡沫塑料,可能会判断出t铁

单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温度往往是不准确的。

可以用液晶温度计来测这些物体的温度,且它们的温度是相同。

1、液体温度计的结构①内径很细且均匀

②玻璃泡的壁很薄

①内径很细使液体热胀冷缩现象明显,均匀可以使刻度均匀。

②玻璃泡的壁很薄,使热交换速度较快。

2、①温度计不应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②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内的液面相平。

③温度计的玻璃泡不应碰到容器的侧壁或底部。

3、向下弯曲又变直

因为两种不同的金属的热膨胀程度不同,铜的热膨胀程度小于铝所以向下弯曲。

进一步探究

做的简易温度计当温度升高液柱上升

伽利略温度计当温度升高时液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