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研究分析报告.docx
《襄阳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研究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阳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研究分析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襄阳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研究分析报告
襄阳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研究分析报告
襄阳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
发布时间:
2012-05-02
关于襄阳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的研究分析报告
市委政策研究室市发改委市统计局
今年3月,国际知名的房地产服务及投资管理公司仲量联行发布了《中国新兴城市50强——50个值得关注的房地产市场》报告,襄阳入围三线(起步型)城市。
各大新闻媒体竞相转载该报告,在一定程度扩大了襄阳的知名度。
为了进一步认清襄阳所处的时代方位和现实情况,凝聚力量,鼓舞士气,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奋力向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迈进,对我市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我们作了如下分析和研究。
一、襄阳入围“中国新兴城市50强”的积极意义
报告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4个一线(核心型)城市为基准,通过对全国280个城市GDP(总值、增长率、人均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存款储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外商直接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和政治地位等多项指标综合测算和评估,甄选出中国新兴城市50强。
其中,省会城市25个、非省会城市25个。
在地域分布上,东北地区5个、东部地区28个、中部地区8个、西部地区9个。
并把50强新兴城市划分为3线层级、4种类型。
1.5线(过渡型)城市9个:
成都、重庆、沈阳、杭州、天津、大连、武汉、苏州、南京。
这些城市在经济和房地产市场成熟度与活跃性方面,领跑新兴城市50强,高于二线城市发展水平,尚未完全达到一线(核心型)城市指标基准。
二线(增长型)城市10个:
青岛、厦门、西安、宁波、长沙、合肥、郑州、无锡、东莞、济南。
这些城市在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某些领域具有优势。
三线(新兴型)城市13个:
福州、昆明、长春、哈尔滨、佛山、石家庄、南宁、常州、南昌、呼和浩特、温州、烟台、南通。
这些城市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商业地产开发,零售商和酒店运营商正积极进驻。
三线(起步型)城市18个:
珠海、贵阳、太原、乌鲁木齐、绍兴、中山、嘉兴、潍坊、唐山、徐州、金华、泉州、洛阳、兰州、海口、吉林、襄阳、汕头。
这些城市商业地产市场开始成功吸引国内企业和希望抢占先机的外资企业,属50强中最具活力的城市,正在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
50强新兴城市是2.9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规模与德国(全球第四大经济体)相当,发展速度远远超出中国的其他城市,在未来10年将占全球经济增长的12%。
襄阳榜上有名,大大增强了襄阳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参照系;提高了城市的品牌价值和社会知名度,会为更多的社会投资者看好,对我们在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勇当龙头、勇当中心、勇当支点、勇当先锋,将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二、仲量联行的评价体系、指标及方法
(一)评价的两大指标体系。
一是经济指标体系。
包括经济规模和增长速度、城市人口、基础设施建设、开放程度、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国民财富和商务环境等。
二是房地产指标体系。
包括房地产投资额、市场总量、开发商活跃度、企业集中度、零售商集中度和国际品牌酒店等。
(二)评估的三种方式方法。
一是分类阐述法。
二是绘制城市竞争力蛛网图法。
三是重点分析和以点带面概述法。
三、在“中国新兴城市50强”中,看襄阳的比较优势及现实差距
(一)襄阳的比较优势。
通过选择参照城市,定量测算和定性分析,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速较快,发展前景看好,后发潜能巨大,强大了发展气场,增大了外埠市场主体,特别是房地产商,以及战略投资者关注襄阳、投资襄阳、入驻襄阳的吸引力。
2011年,襄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32.2亿元,比太原多52.1亿元,增幅达16%,快于太原、徐州和洛阳6.1个、2.5个和3.5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35.1亿元,比太原多111亿元,增幅达41.3%,增幅分别高于太原、徐州、洛阳16.2个、19个和14.4个百分点。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86.6亿元,增幅达19%,增幅分别高于太原、徐州、洛阳1.1个、1.1个和0.9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52元,增幅达15.1%,增幅分别高于徐州和洛阳0.5个和0.8个百分点。
襄阳发展速度快,为各类战略投资者拓展了投资新领域,为市场主体扩大了盈利新空间。
市内上市企业个数增加,境内外风投公司积极与襄阳企业战略合作,央企不断增大驻襄企业投资额度,域内招商引资良好态势等四个方面的情况,充分印证了襄阳的这一比较优势。
二是产业聚集平台基础较好,形成了“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现代工业发展基础,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进展,在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等方面,襄阳先发优势明显,接续后盾强劲。
在襄阳、太原、徐州、洛阳等4个城市中,襄阳和太原皆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徐州没有国家级开发区,洛阳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在全国87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襄阳高新区是仅有的两个特色园区建设试点之一,综合发展水平排位在太原、洛阳之前。
在享受国家支持扶持政策方面,襄阳比徐州、洛阳有更多的便利和实惠。
随着襄阳经开区对东津的全面开发,在吸纳生产要素、承载产业转移、落户全球和地区研发中心、承载市场主体活动等方面,襄阳比太原、徐州、洛阳等3个城市,有更多的基础条件、更大的后备空间。
从产业结构看,太原主要是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徐州主要是煤炭工业和重型机械制造业,洛阳主要是机械制造业和石化工业,在转方式、调结构过程中,这3个城市有较大的历史包袱和较多的转型艰辛。
在31个三线(新兴型、起步型)城市中,襄阳是屈指可数的有过千亿元产业的城市之一,襄阳工业结构均属国家11个产业振兴规划中重点支持范畴,可以轻装上阵地走在产业升级的前列,抢占住产业链的前端环节和价值链的高端位置。
三是综合考量时代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家正在建设的事关国计民生的重点工程、国土功能分区的功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等多方面因素,较新兴城市50强中的许多城市,在全国经济发展战略中,襄阳将拥有更重要的战略地位,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获得更高的产出效益。
仲量联行在甄选新兴城市50强时,充分考虑了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及未来发展潜能,“50强的总城镇人口2.6亿,而其辐射到的城镇人口3.7亿。
”襄阳及周边10多个城市组成的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城市群,是东中西部资源配置的重要通道,是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城市化由东及西接续推进的中转站。
这片区域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000万,相当于一个大省的地域和人口。
其中的绝大部分区域属秦巴山区、汉水上中游,集山区、老区、库区、欠发达地区于一体,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谋划好这个区域城市群的发展,对于推进城镇化进程、畅通东中西部资源配置通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产业基础、自然条件、环境容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加快襄阳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可以更多地承载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转移出来的人口、产业、项目,为减轻西部地区特别是南水北调水源地环境压力和人口压力做出贡献。
在非省会新兴城市50强中,从国家的关注度、与国家重点工程的关联度、区域战略地位、综合功能作用、城市角色潜质等方面看,可与襄阳相提并论的城市不多。
四是中心城区水资源相对丰沛,周边土地资源条件优越,开发成本相对低廉,有较大的城市人口和产业发展承载能力,较同类城市,乃至更
的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在未来发展中,必能捷足先登。
五是具有优势政治资源,提高了襄阳城市治理水平和影响力,较50强中的许多城市,缩短了与国家层面政策对接距离,增加了“从中央政府获得更多的投资和各种资源”的机会和数量,提升了国内外投资者对襄阳的关注度,汇聚了一般城市难以汇聚的发展动力。
仲量联行认为,“有效治理和强势领导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首要推动力。
”13个三线(起步型)50强非省会城市,仅有襄阳、唐山两个城市的市委书记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兼任。
这是襄阳的优势政治资源和优先发展资源。
襄阳实行新的领导体制,提升了城市外在形象能级,提升了城市发展动力能级。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东部地区一些城市研究襄阳领导体制调整后对襄阳未来发展的影响。
去年底,南阳、安康等城市向本省最高决策层提出建议,要学习借鉴湖北的经验,增强省际边界城市竞争力。
这些情况都充分说明襄阳新的领导体制优势对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
(二)襄阳的现实差距。
比先进,见差距。
察桶中水面,知木桶“短板”。
基于此,主要对照二线(增长型)城市中的青岛、宁波、长沙等3市,兼或与同类型中的城市比较,分析襄阳存在的现实差距。
1.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
2011年,青岛、宁波、长沙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襄阳的3.1倍、2.8倍和2.6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在7万元以上,分别是襄阳(38767元)的1.95倍、2倍和2.1倍;太原、徐州、洛阳等市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在4万元以上。
青岛、宁波、长沙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2万元以上,分别比襄阳多13215元、18706元和11099元;金融机构个人存款分别是襄阳的3.5倍、11.3倍和2.7倍。
2.中心城区规模不够大。
仲量联行把中心城区规模作为划分城市线、型的重要指标。
从23个二线(增长型)城市和三线(新兴型)城市看,大多数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在200万人以上,而三线(起步型)的18个城市,大多数城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在100万人左右。
根据2011年有关数据测算,每新增一个城市居民,可直接带动固定资产投资30万元以上,100万人口的城市居民平均消费支出是农村居民的3倍左右。
由于中心城区规模小,襄阳城市的投资规模不够大,城市的内生增长动力不够足,城市的吸纳承载能力不够强。
3.经济社会开放水平不够高。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市场主体少、规模小、层级低,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
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能力建设不够。
到商务局备案拟办进出口业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00多家,到国税局办理正式手续的企业减至200家左右,真正有出口业绩的企业不足100家。
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1年,青岛、宁波、长沙等市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是襄阳的11.6倍、9倍和8.3倍;实际利用外资增幅分别高于襄阳12.8个、6个和1.2个百分点。
四、关于提升襄阳城市竞争力的几点思考
第一,全力以赴地引进和培育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心脏”产品。
襄阳汽车产业产值过千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与汽车产业相关,招商引资中引进的30%的客商与汽车产业相关,都是因为襄阳生产终端产品,有东风公司这样的龙头企业。
中国是世界电视机生产大国,但所有电视机生产厂家的利润总和不及美国inter(因特尔)一家企业的利润多。
这家企业生产电视机的“心脏”产品——电视机微处理器(CPU)芯片。
在六大支柱产业中的每个产业,都要想方设法、不遗余力,引进培育、扶持壮大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心脏”产品,增大对外埠市场主体的吸引力,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迫不及待地向襄阳聚拢。
加大与央企对接力度、向上争取投资力度、对外招商引资力度,推动大企业间强强联合建设新项目。
充分发挥高新区、经开区这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龙头作用和平台优势,提高襄阳产业集聚度,推动“产业襄阳”建设,拉动第三产业扩张发展,扛鼎襄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
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开辟企业“第三利润”源泉,把襄阳打造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和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以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为契机,大力推动全民创业,扩大建设“产业襄阳”的社会基础和推动力量。
大力推进经济跨越工程,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奠定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二,全力以赴地推进中心城区扩规模、增人口、创特色、提品质。
顺应“三化并举”的时代潮流,牢牢牵住“都市襄阳”建设这个牛鼻子,促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深入实施“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战略,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原则,加大旧城改造工作力度,加速推进东津新城建设。
按照“控制分量,引导流量”的原则,科学规划城市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控制和降低居住点“人口分量”转变为“人口流量”的比例,控制和缩短居住点、工作点和活动点三种人口点的距离,以1—2万人的特色社区为细胞,以15平方公里左右的独立功能区为基础,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使80%居民80%的基本生活需求在15平方公里内得到基本满足,形成鲜明的生活群落,提高生活的便利性。
要多方式运作引进市场主体,提高城市发展的投融资能力。
要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上学、就业、住房等五个方面,创新政策,变农民工为城市居民,吸引大学毕业生到襄阳创业,吸引高层次人才到襄阳发展,争取每年新增10万“新襄阳人”。
充分利用一洲一城池(鱼梁洲、襄阳古城池)和两山六秀水(岘山、鹿门山,汉江、唐白河、小清河、护城河、南渠、大李沟)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留住城市历史根脉,标注城市文化符号,彰显城市鲜明特色。
坚决守住汉江Ⅱ类水质这根红线,高度重视余家湖化工园区对汉江水环境和对中心市区生活环境的影响。
深入推进“五城联创”工作,改善城市生活空间,留足城市生态廊道,着力打造风光秀丽、古韵新风的襄阳大景区,努力建设国际性旅游城市。
第三,全力以赴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以“文化襄阳”建设为抓手,全力营销“襄阳好风日”城市品牌。
要大力弘扬尊贤、大气、诚信、法治等为主要特质的城市发展文化,坚守“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充分发挥荆楚文化之源、三国文化之乡、汉水文化核心区的优势,注重历史遗存的文化形态与现代经营业态的有机融合,以博览会展业为突破口,推动襄阳文化产业大发展大跨越。
兼顾功能实用性、艺术欣赏性、商业经营性,组群建设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美术馆、科技馆、档案馆、城市印象馆、大剧院、音乐厅、会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努力建设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积极组建职教联盟,大力支持高等院校建设发展,形成与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规模和实力。
第四,全力以赴地重振“七省通衢”的时代雄风,构筑以现代化交通工具为支撑的区域性重要交通运输中心。
一是全方位发展当今社会最先进交通方式;二是全面提高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互联互通的综合能力。
加快汉江三桥、五桥,唐白河大桥等重点城市交通工程建设,规划建设、尽快形成沿江望洲慢行环线,连接“一心四城”的轨道环线,贯穿四城的内环快速干线,外围高速合围环线等多条城市交通环线,形成畅通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
加快襄阳刘集机场的扩建升级,建成一类航空口岸;大力推进实现襄阳至武汉动车公交化,及早谋划襄阳至武汉城际高铁建设,强力推进郑渝铁路早日开工建设,做好争取西武高速铁路经过襄阳的决策立项等工作;加快实施汉江流域综合开发,建成北煤南运、铁水联运大通道,形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第五,全力以赴地构筑鄂豫陕渝毗邻地区开放创新的主阵地和示范区。
一要增强开放意识。
把推进国际化作为襄阳“三化并举”的明亮镜鉴和强大引擎,全开放、真开放、敢开放、善开放。
借鉴世界文明,建设“四个襄阳”。
要像德国那样,打造“产业襄阳”,挺起“城市脊梁”;像欧洲、新加坡那样,扮靓“都市襄阳”,建设幸福城市。
像巴黎、维也纳等城市那样,复兴襄阳文化,建设“文化襄阳”。
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绿色襄阳”建设。
二要加强开放能力建设。
加强扩大开放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翻译人才、国际招商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法律服务人才等。
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形成外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专业服务公司构成的整体生态系统,为外资制造商提供专业服务。
三要按照国际惯例推动内部改革。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领导方式方法改革,推进公共服务领域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激励金融机构扩大信贷额度,鼓励企业上市融资,释放民间资本逐利活力;增强城投公司融资能力,发挥旅游投资公司作用,搭建交通投资、水利投资等投融资平台,努力聚天下之财,为襄阳所用。
四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开放竞争制高点。
建好、用活工程技术中心,院士专家服务站,产业孵化器等基础平台,建设高新技术商品交易场所和定期举办交易节会,提高企业开放能力、创新能力、核心竞争能力,使襄阳成为中部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聚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