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5216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

《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docx

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科学发展

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陈永明

(2011年10月28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庆祝建党90周年,全面总结学校“十一五”发展成绩,科学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客观总结学校升本以来的成绩和经验,分析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第一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师生员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科学发展,为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性、国际化的地方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下面,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红河学院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学校升本以来的工作回顾

红河学院自2003年合并组建至今已走过八年的历程。

八年来,学校党委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办学实力明显提升,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一)办学定位得到明确,发展思路逐渐明晰。

升本以来,学校先后组织开展了“两个转变大讨论”、“学校改革与发展大讨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再讨论”。

对深化学校改革、促进学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7年,学校制定了《红河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明确了建设“立足红河,面向社会,辐射东南亚、南亚的综合性、国际化院校”的办学目标,确立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了“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特色发展战略。

致力于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中心。

办学定位的明确和办学思路的逐渐清晰,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全日制在校生从2003年升本时的3973人增加到现在的12113人,其中本科生从237人增加到11000多人,实现了本科万人大学的目标。

多方面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占地面积由670亩扩大到现在的1200亩,建筑总面积由13万平方米增加到27.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从2100万元增加到近6000万元,教学科研设施基本配备完善。

图书馆藏书由36.5万册增加到61.6万册,固定资产由1.2亿元增加到4.5亿元,建成覆盖全校的校园网,校园网终端信息点达2100个。

(三)本科教学有效开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升本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构建了本科教学体系,“迎评促建”工作和“质量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构建了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大力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工作;深化了基于现代教学观的学分制改革,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成为被省教育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首批认可的实施学分制和实行学分收费的高校之一;深化对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内涵的理解,构建了“通识课、学科平台课、专业课”三级课程模块。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了学生境外短期学习、实习的SAP项目,鼓励学生进行国际学习,初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规范和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为基础的管理及评价体系,建立起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完善了系统化的质量保障体系。

(四)学科建设稳步发展,科研能力逐步增强。

经过八年的努力,目前学校本科专业达到39个,涵盖了10大学科门类,多科性的本科教育框架已经形成。

一是作为大学本身发展支撑力量的理学、文学、教育学等基础学科正在形成独特优势;二是直接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的工学、农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应用型学科初步建立;三是面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教师教育体系构建已经完成;四是体现地方特色和面向促进国际区域合作的学科与专业设置占有一定比重。

同时,特色、优势学科建设成效明显。

建立起了一批发展能力强、结合区域特点、体现学校特色的优势特色学科。

目前有省级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权学科3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云南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挂牌省级重点学科1个,在建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在建校级A类重点学科5个,在建校级B类重点学科4个,在建校级规划学科1个。

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数量逐年增多,水平稳步提高,到目前为止,共获得国家级项目15项、省部级项目41项、地厅级项目154项、国际合作项目4项、横向项目13项、校级项目409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获批授权职务专利7项,共发表学术论文362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328篇、核心期刊842篇,出版专著27部。

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学生科研项目先后获准立项248项。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学校现有教职工816人,专任教师632人,其中,正高职57人,副高职132人,副高级以上职称比例30.9%。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人,硕士以上教师比例达56%。

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小语种人才培养教师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4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2人,云南省教育功勋奖1人,入选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2人,红河州州管专家4人。

基本建立起了适应学校多科性、综合性发展的教师队伍。

建立了“按岗竞聘、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了“按岗取酬、优劳优酬”的人事分配制度;形成岗位根据个人业绩能上能下,待遇报酬根据岗位能高能低,人员根据岗位考核能进能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教师的主体地位得到提升,营造了重实绩、重贡献、重发展的氛围,创造了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六)特色发展稳步推进,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学校始终坚持把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民族特色相结合、与国际化办学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发展特色。

目前有全日制国际学生141人,成立了云南省出国留学预备学院红河学院校区,经教育部批准在越南设立了“太原大学红河学院校区”,合作开办本科专业,开创了云南境外合作办学的先河。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了跨文化课程模块,设立了国际哈尼/阿卡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机构,承担了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滇越合作研究基地”的建设任务。

随着学科专业结构的逐渐优化和办学内涵的不断丰富,学校的服务面向也开始趋向多样性发展。

升本以来,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学校连续3年获云南省就业工作先进奖,共有24个本科专业6000多人毕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毕业生不仅填补了红河州内本科生培养的空白,也改变了学校单一培养基础教育教师的局面。

(七)管理改革稳步推进,办学活力不断增强。

升本八年来,学校深入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基于现代教学观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系;在实行大学-学院制的行政管理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了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在选拔和任用科级干部、包干经费使用、人员补充与聘用、教师外出进修与攻读学位、科研项目评选等方面都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学院逐步成为办学实体,有效激发了学院的工作积极性;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学督导团等机构,在推进“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探索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在全校范围内实施了岗位聘用制,优化了学院管理机构和人员的配置,分类制定了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逐步完善了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吸引社会资金开展基本建设。

(八)坚持“以人为本”,和谐校园建设稳步推进。

学校党委始终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科学治校,注重对师生员工的人文关怀。

深入推进民主管理,建立和完善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规范校务公开。

工会组织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开展职工文体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共青团和学生会在组织学生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和文体比赛中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

认真贯彻党的统战工作方针,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开展活动。

认真落实国家离退休政策,充分发挥了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注重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尽量为教职工办实事、做好事,努力提高职工的福利和待遇,教职工住宅小区建设稳步推进,横穿校园的326国道路段改道工作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开展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核心的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体系,建立了“分级管理、整体联动”的安全稳定工作运行机制,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形成了“六个一”活动为统领的系列文化品牌活动;近年来连续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和文明学校;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共发放各类奖助学金4767.43万元,惠及学生26005人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彰显。

(九)党的建设深入扎实,思想政治工作成效显著。

升本以来,学校党委不断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在统领学校改革发展中,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进一步完善了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认真抓好“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及“创先争优”活动,积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工作,广大师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得到提高。

出版理论学习论文集5本,撰写理论学习论文及心得500多篇。

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建立了公推直选和公开竞聘相结合的干部选拔机制,坚持中层干部任期履职考核制度,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女干部和年轻干部,有效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业务水平和组织管理能力。

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设置,扩大工作覆盖面,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得到加强,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认真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先后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5000余名,2011年,全校本科生中的党员比例毕业前达到19.03%,先后有156名党员和34个基层党组织受到厅级及以上表彰。

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了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省委高校工委的评比中连续多年获奖。

同志们:

回顾过去,我们在充分肯定升本八年来所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成绩来之不易,发展来之不易。

过去的八年,既是学校逐步探索大学之道及学校自身发展之道的八年;又是抓住机遇,寻找有利条件,克服多方面困难和束缚的八年,在扩大规模、拓展空间、追求效益诸方面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八年;也是我们紧紧围绕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理念,不断探索,走向成熟的八年。

总结八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认真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形成坚强的领导集体,才能为学校发展把握方向,提供保障。

――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立足学校实际,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把握时代机遇,准确分析面临的形势,做好顶层设计,是实现学校全面健康发展的前提。

――必须坚持战略思维和独立思考,正确处理好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才能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潮中立稳根基,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及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作用,是我们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的力量源泉。

――必须清楚认识并处理好大学主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坚持与社会接轨,积极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才能在大学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办学水平还不高,在教学质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水平、特色发展、服务社会等方面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质量的区域性综合大学的要求还有差距;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学术团队有待进一步培育;办学资源严重不足,偿还债务压力过大,筹集资金的渠道还不广、形式还不多,争取各方面的投入还不够;校园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现代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干部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改进;个别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少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同志们:

学校升本八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是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州委州政府的关心帮助、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在原蒙自师专和云南电大红河分校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敢为人先,抢抓机遇,不断推动事业上新台阶的结果。

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所有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向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历任领导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勤奋学习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学校未来五年所面临的主要形势

在今后一段时期,学校发展将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二是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一家园三平台”的教育桥头堡建设规划、红河州建设“更具竞争力、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加宜居的模范自治州”的发展战略以及红河州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把红河学院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

三是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出现了新变化。

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变化,学生的求学观念和求学心态发生了新变化,生源结构和数量发生了新变化。

四是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学校已经实现了从专科向本科、从师范学校向综合性院校的转变,学校已经转变到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办学为核心任务的新的发展时期,学校提出了稳规模、优结构、提质量、显特色、上水平的发展思路。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我们将坚持: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充实内涵、提高质量、特色办学的核心任务,树立和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综合推进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深入实施“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特色发展战略,加强重点、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构建适应时代特征和学校发展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程度和水平,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

今后五年学校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办学特色得到彰显,重点、特色学科专业优势明显,学校内部管理结构得到优化,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及现代化水平有较大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云南乃至东南亚、南亚地区有一定影响,在西南片区同类院校中进入前列。

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区域性、国际化教学型的地方综合大学基本建成。

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50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3500人,努力扩大留学生规模。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专任教师中,教授达到100人以上,具有高级职称以上比例占4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15%以上。

新增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5个,加大省级规划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建设力度,力争达到“新增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条件,争取建成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申报10个左右新专业,本科专业达到50个左右,新增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3-5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到“十二五”末,年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

(三)主要任务

1、坚持质量立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基础,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要始终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坚持“整体设计、项目实施、先行试点、分步推进”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管理改革。

以促进学生成才为导向,以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丰富教学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管理水平。

全面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发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体系。

建立规范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优化专业结构,深化课程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扩大实验室开放,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加大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力度,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创新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坚持人才强校,稳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千方百计培养、吸引、留住、用好人才,让所有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大对杰出人才尤其是学术领军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

多形式、宽领域抓好对青年教师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着重培养和发展教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能力。

逐步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保障教师权益。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提高高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比例。

做好岗位聘用考核工作,充分发挥绩效工资制度改革的激励作用,努力形成学校自主用人、教职工自主择岗、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人事管理机制。

依托学校创新平台,构建“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队伍建设模式。

加强师德师风及学术道德建设,制定和完善教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优秀人才成长的有效机制,重视加强教学科研队伍、管理队伍、辅助保障队伍建设。

努力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活力的现代师资队伍,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

3、坚持科研兴校,重视学科与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和办学层次。

学科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核心,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按照“充实内涵,提高水平,提升层次,推进服务,保障绩效”的建设思路,“工程设计、项目实施、重点推进”的基本原则。

根据学科实力和社会需求,实施学科分类管理,使学科发展的目标更加明确、结构更加优化、特色更加鲜明。

凝炼学科方向,培育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平台,促进学科交叉;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基础平台为支撑,以科学研究为重点,以优势、特色学科(方向)为突破,以科学管理为保障,注重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推动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强创新平台与创新团队建设,坚持自主创新、努力争取上国家和省重大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创新平台、创新团队进入国家和省创新体系,为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大成果创造条件。

到“十二五”末期,完成化学、数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学术硕士点建设目标,达到省教育厅的验收要求;做好3-5个学术硕士点立项建设的申报准备工作。

争取建成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成功申报若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4、坚持特色显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稳步推进学校特色发展战略。

特色是一个学校个性的体现,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学校的标识,我们必须立足学校实际,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探索特色化办学之路。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外合作办学以及国际形象五个方面,全面推进“地方性、民族性、国际化”的特色发展。

全面提升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及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争取获得地方政府、企业、部门等机构的更多支持。

针对学校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努力提高民族学方面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为民族地区服务的能力,并按照重点突破、打造民族品牌的工作思路,加强哈尼/阿卡区域支系文化研究,使红河学院成为国内外哈尼学研究基地。

以东南亚、南亚为重点,主动、积极地构建国际教育平台,加强国际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拓展科研的国际性领域,大力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学校国际化形象,增强学校服务国家、地方对外开放的能力。

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在云南“两强一堡”战略和“一家园三平台”的教育桥头堡建设规划实施中发挥教育窗口和桥梁作用。

5、坚持文化铸校,凝练红河学院精神,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大学以传承和创新文化为己任。

学校必须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发挥文化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一是培育精神文化。

认真总结学校办学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培育、传承学校发展孕育的精神品质,不断丰富发展内涵,用“超越、创造、和谐”的精神激励师生员工刻苦学习、干事创业。

二是发展学术文化。

积极营造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学术氛围,倡导学术民主、学术自由,端正学术风气,恪守学术道德,努力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形成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尊重个性发展的学术文化氛围。

三是建设环境文化。

突出校园文化内涵,建设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大学校园;倡导健康、科学生活方式,规范师生行为举止,打造健康向上的文明校园;改善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创建安宁温馨的和谐校园。

四是完善制度文化。

坚持以人为本、与人为善、以和为贵,把规范有序管理转化为广大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

以文明、民主、务实、科学的制度建设,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育人环境的改善。

6、坚持依法治校,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依法治校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要求。

要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完善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形成学校层面的灵活性宏观指导管理制度、学院层面的精细性实施管理制度,充分调动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推进校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积极探索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紧密结合、相互协调的管理机制,完善教授委员会及其他专门委员会功能,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优化配置,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行政、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自主办学”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管理体制;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做好岗位聘用考核工作,积极推进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基于现代教育观的学分制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积极加强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校发展研究及相关改革,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措施,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强化督导检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7、坚持服务荣校,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主战场,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根据云南省“两强一堡”战略和红河州“建设成为更具竞争力、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更加宜居的模范自治州”的目标。

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注重与外部的沟通与协调,搭建与政府、行业组织及企业的沟通平台,争取社会各界力量对学校办学的大力支持,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结合,努力培养更多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争取出更多实用、管用的较高水平成果,尽力解决区域社会发展面临的科研难题,积极促进已有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大力开展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和校校合作;创新合作形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