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772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9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x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天气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天气的特征。

2.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3.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对各种天气特征的描述。

教学难点:

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讨论和记录天气的特征。

教学准备:

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活动时交流。

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准备好科学记录本。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谈话:

“你关心天气的变化吗?

你看过天气预报吗?

老师在黑板上写“今天天气怎么样?

”如果有人问你“今天天气怎么样?

”你准备怎么回答?

二、探究内容:

1.了解云量、降水量、风和气温等是天气的基特征。

(1)思考:

天气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天天气都在发生变化,我们怎样描述天气的变化?

(2)指导看“城市天气预报图”。

问:

在这张天气预报图中,是怎样反映天气变化的?

图中符号代表的是什么意思?

(3)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老师提示:

图上标出的温度是指当地的日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变化范围。

(4)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画相应的天气符号。

(5)学生分组讨论:

·说说自己遇到过哪些天气。

·在不同的天气里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印象最深的一次特殊天气是怎样的,自己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把它写在学生活动记录本上。

·怎样把这些天气归类。

(按云量、降雨量、气温、风速和风向分类。

3.了解天气预报中的新内容。

(1)说说你知道哪些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2)阅读本地地区发布的天气预报的新内容:

空气质量预报、降水概率、舒适度指数、紫外线强度。

(3)讨论:

气象台为什么要向社会预报以上这些天气、环境信息?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它们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4)师:

你还知道气象台可以为我们发布哪些关于天气的信息?

(火险等级、穿衣指数…..)

三、板书设计

晴天多云阴天

小雨天中雨天大到暴雨天雷雨天

大风天台风天飓风天

炎热天凉爽天

第二课时

一、学生实际观察并描述当天的天气。

(1)问:

今天的天气怎么样?

(2)提示学生怎样来观察天气:

要从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这几个方面来观察。

要在记录本上写上当天的日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记录本上。

(3)交流观察发现。

(4)学生阅读课本4页的提示。

(5)老师对记录方法进行指导。

(6)学生改进自己的记录。

(7)交流改进后记录。

二、拓展知识(生预报天气。

(1)听老师说谚语。

蚂蚁搬家,必有雨下

蜻蜓赶场,大水当防

燕子高飞晴天告,燕子低飞雨天报

田螺出水面,不久暴雨见

久雨闻鸟声,不久转晴朗

麻雀洗澡,有雨快到

鸡不入笼,阴雨将临

鲤鱼跳龙门,大雨定倾盆

大蛇横路,泥鳅上翻,蚯蚓出土,明天有雨

三、全课总结。

并要求每个小组要坚持进行一个月的天气观察,把每天的天气现象都记录下来,了解天气在一个月里是怎样变化的。

四、课外拓展:

气象台是如何进行天气预报的。

查看资料。

板书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一段较长时期的天气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活动。

2.使学生知道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3.学生会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地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4.让学生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会使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经历一段较长时期的天气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活动。

2.学生会运用多种感官和初步地使用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并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提问:

你们还记得两周前的天气是怎样的吗?

谁来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讨论:

我们怎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

揭示课题:

这节课就来研究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二、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板画:

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2.老师讲解怎样运用天气符号来记录天气变化。

3.学生照着板画的天气符号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

(学生在画时要求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小组内不画重复的。

在记录天气日历时一定要在卡片的上方记上当天的日期。

第二课时

一、制作天气日历

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

老师重点指导什么地方测气温合适、如何判断云量、阴天等。

1、回教室学生交流今天的天气是怎样的?

2、提问:

哪些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天气?

3、学生在“天气日历”中画今天的天气符号画。

4、出示“温度记录表”。

指导学生用描坚条的方法记录当天的气温。

二、分组讨论。

怎样分配记“天气日历”的任务、什么时候观察天气、周末和假期能不能间断。

三、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作一些指导并统一观察天气的时间。

四、拓展:

观察一个月的天气后,要求学生思考。

这一个月的天气变化能不能代表这一个季节的气候?

在这一季节里,人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特点?

这些特点与天气有关吗?

五、板书设计:

我们的天气日历2011年9月20日

周日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的活动过程,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

2.让学生知道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地点来测量气温。

3.学生会做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4.使学生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测量教室内气温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

做气温折线图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每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一支温度计。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提问:

我们制作天气日历时还要观察一天中的什么?

讲述:

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通过观察的测量我们周围大气的温度,就可以知道当天的气温。

二、探究内容:

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测定室内外的温度时

1.用手拿温度计的上端,等温度计内的液柱停止升降时,再读数;

2.读数时,视线也要与温度计的液柱顶端相平;

3.如果长期测定室外的温度,要把温度计挂在背阴通风的地方。

(1)师:

强调使用温度计的安全。

(2)分组观察温度计,并指出温度计上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开时的温度的刻度分别在哪里?

再指出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时,温度计的温度可能在什么位置?

(3)分组活动:

学生手握温度计的液泡,待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时,读出这时的温度。

第二课时

一、室内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思考:

你们认为今天教室和教室外的温度是否相同?

哪一个温度会高些?

是怎么知道的?

准确吗?

(2)学生分组测量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

注意提醒学生把测得的数据记录好。

(3)学生回教室后把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并思考:

哪一个温度更能反映当天的气温?

在这个活动时,老师可以提示:

室内外的温度相同吗?

哪儿的温度高?

哪儿的温度低?

哪一个温度可以反映当天的气温?

(室外阴凉处、通风处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二、气温的测量

(1)比较每个组刚才测得的室外不同地点的气温是否相同。

(2)讨论测量气温应选择室外的什么地点。

(3)讨论刚才在测量室外温度时,哪个小组测得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天的气温,并将这个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4)一天中温度变化情况的研究。

·将各个小组收集的前一天的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填进“温度填充图”。

指导学生对温度填充图中的数据进行分析。

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最高?

什么时候的气温最低?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5)组织学生对于每天选择什么时间测量气温进行讨论:

如果想知道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应分别选择什么时间测量?

我们在完成“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时,每天测量气温的时间是不是应该一致?

三、全课总结、课外拓展:

1、搜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准备参加下次的交流。

2.尝试通过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气。

板书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第4课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风吹动小风旗的状况,确定风速的三个等级,并用这种方法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风的观察和记录。

2.让学生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学生能自制简易风向标和小风旗。

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记录观察结果。

4.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

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制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风有方向、风有力量。

教学难点:

能用简单的方法测量风力的大小。

教学准备

师准备:

(方位图、风向图)。

各小组或每个学生自己准备:

制作风向标的材料——1根硬吸管、1张边长大约15厘米的硬纸板、1根带橡皮的铅笔、1根大头针、窄透明胶带、剪刀;制作小风旗材料——1块长约35厘米,宽20厘米的软布、1张长30厘米,宽6厘米的硬纸板、1个订书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问:

风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怎样知道起风了?

用你们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好吗?

教师将学生的描述记录在黑板上,了解学生们是怎样认识风的。

二、认识风向和风向标

1、板画“风向图”向学生介绍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老师列举风吹动旗面、树枝的情况,让学生辨别风向。

3.师出示一个自制的风向标,介绍风向标是用来测量风向的简单装置。

4.学生按照课本上自制风向标的步骤自制风向标。

5.做完后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

(1)选择室外空旷的地方测试风向;

(2)借助指南针确定方位;

(3)明确风向标箭头的指向是风吹来的方向,即风向;

(4)采用文字或箭头来记录风向。

如果采用箭头方向记录风向,箭头的方向就是风向,在纸上记录时应遵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

6.带领学生到室外测风向。

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中央。

教师指导学生借助指南针为每个小组确定方位,可将确定好的方位用粉笔画在操场的地面上。

学生在画有方位的地方进行测量并记录风向。

如果在测量时,风向标箭头的指向不是固定地指向一个方向,可指导学生作2分钟的观察,看看在这期间,风向标箭头指向在哪个方向的时间比较长,就把那个方向确定为此时的风向。

7、学生汇报他们刚才在室外测得风向的结果。

8、讨论如何将测得的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第二课时

一、风速和风速等级

1、提问:

在刚才到室外测量风向的时候,你们觉得今天的风大还是小?

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2.讲述:

风的大小可以用风速来描述,气象学家是利用风速仪来测风速的。

3.学生看书上的“风力等级”表。

4.提问:

“风力等级”表是怎样描述不同级别的风的。

5.提问:

如何通过观察学校(或别的地方)的国旗被风吹动的情况来确定风的等级的?

6.讲述:

是采取观察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这样的三个等级还可以分别用数字0、1、2来代替。

为了测量方便,我们要每个小组或每个人都来做一面小风旗,这样,我们就可以随时测量风速了。

7、每个小组按照课本上的图来制作小风旗。

8、让学生举起制作的小风旗,用嘴吹气,分别制造微风、大风,并用自己的小风旗来测试他人制造的风,练习小风旗的使用。

9、学生到室外测量风速。

10、学生交流室外测量的风速。

将它记录在当天的天气日历上。

二、全课小结。

鼓励学生使用制作的小风旗观测风速,完成以后每天的“天气日历”记录。

三、课后拓展。

·注意收看本地电视台的天气预报。

板书

风速的等级是0-12级。

风吹动旗子的状态来估计风速,把风速分为无风、微风和大风三个等级。

分别用数字0、1、2来代替。

 

第5课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

2.让学生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3.学生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4.让学生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难点

1、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记录。

2.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准备

介绍气象学家测量降水量的资料、“我们的降雨量填充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讨论:

下雨天你们是怎样判断降水量的大小的?

导入课题“我们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雨下得有多大?

二、探索研究

1.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介绍气象学家是怎样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2)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制作简易雨量器。

(3)展示各组的雨量器。

(4)讨论:

雨量器口径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是否能用不同大小的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5)让学生拿着他们的雨量器来到室外。

在选定的地方,放好雨量器。

学生扮演乌云,教师用喷壶模拟降雨。

根据学生(乌云)分布的多少,不同地方的降水量应有所不同。

2.降水量的观察与测量

(1)学生带着雨量器回到教室,观察降雨量。

小组的每个人都读一次自己小组的雨量器的读数。

(2)板画“我们的降水量填充图”。

教师在填充图上记录各组的降水量。

(3)讨论每组的降水量为什么不同?

如何确定哪一组下的是大雨、哪一组下的是中雨、哪一组是小雨?

(4)板画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区分雨的等级的数据表,让学生来对照,作出判断。

3.对学生每天开展的课外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进行指导。

(1)雨量器摆放位置的确定:

选择上面或附近没有遮挡物的较开阔的地点,固定好雨量器,避免被风吹倒。

(2)每24小时记录一次降水量,做好记录,对照等级表,确定下雨的等级是无降雨、小雨、中雨还是大雨。

(3)记录后将雨量器内的水倒掉。

4.云和雨的关系。

讨论:

云和雨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三、小结。

四、课后拓展。

·调查:

雨停了,地上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五、板书设计

下雨的等级

等级

小雨

中雨

大雨

暴雨

大暴雨

特大暴雨

24小时的降水量

小于10毫米

10~25毫米

25~50毫米

50~100毫米

100~200毫米

大于200毫米

 

第6课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2.学生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使学生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根据云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天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2.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准备

选择在天空有云的时候来上这堂课。

生准备:

1个硬纸板制成的圆面(直径约30厘米)、一些薄的白纸。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师在黑板上写上“云”字。

2.你们看到“云”字能想到什么?

3.揭示课题:

云的观察

二、探索研究

1、观察云

(1)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云。

提醒学生注意云的多少、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提醒学生把云的形状和熟悉的事物进行联想。

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直视太阳。

(2)研究如何判断晴天、多云天和阴天。

·师先介绍区分云量多少的方法:

把天空当成一个圆面,平均分成四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面内,如果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

如果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

如果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如果当天的云量不是很容易判断的话,做下面的活动。

·学生把硬纸板做成的圆面,把圆面分成四份。

根据刚才的观察,用撕成大小、形状不同的纸片代表云,把小纸片摆在圆面上。

当感觉小纸片的多少和形状已经能够代表刚才观察到的天空的云了,把小纸片一张挨着一张摆放到一起,看看它们一共能占圆面的几分之几,以此来判断当天是晴天、多云天还是阴天。

三、板书

云量不超过圆面的1/4,就是晴天;

云量不超过3/4,就是多云;

云量超过3/4或覆盖了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第二课时

一、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观察组不同形状云的图片,试着给这些云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依据和分类的结果。

(3)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学生再一次给云的图片分类。

(5)让学生说一说今天都观察到了哪几种云。

二、全课总结

三、拓展知识

课后查阅资料了解人们是怎样根据云的变化来预测天气变化的?

四、板书设计

云的分类:

云按照高度分类通常可分为四大类型:

高云、中云、低云和直展云。

高云的云底高度在6000米以上,又分为:

卷云、卷积云、卷层云;

中云云底高度在2500米至6000米之间,一般分为

高层云和高积云;

低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又分为

层积云、层云和雨层云;

直展云云底高度低于2500米,

有积云和积雨云之分。

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的天气信息。

2.使学生知道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3.学生会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4.让学生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收集、记录和解释自学习本单元以来将近一个月的当地的天气信息。

2.学生会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分为风向统计和风速统计两个表)、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统计天气信息

(1)问:

谁来说说两周前的天气是怎么样的?

让一个学生用记录在“天气日历”“气温填充图”和“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的数据来描述当时的天气。

(2)各个小组分别对“天气日历”上的云量、云的类型、降水量、风速、风向和“气温填充图”“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的数据进行整理。

发给相应的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分为风向统计和风速统计两个表)、平均降水量统计表。

(1)对统计方法的研究。

·小组讨论:

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所需要的数据?

·各组的统计方法进行交流。

·教师及时对各组的统计方法进行指导:

统计各种天气情况的天数时,以“天气日历”各类天气现象的小纸卡,就能统计出各种天气情况的天数。

也可以小组中的一个人按照日期的顺序,依次读出要统计的每天的天气现象记录情况,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分别负责记录该项天气现象中某一类现象的天数。

不重复、也不会遗漏的方法就是画“正”字。

最后把每个人的统计结果记录在相应的表格内。

对“气温填充图”和“降水量变化柱状图”上的数据统计可以根据气温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统计表上的要求来完成。

第二课时

一、分析天气信息

(1)教师引导各组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分析。

提问:

·我们的交流中有多少天是晴天?

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天?

哪一种天气最多?

哪一种天气最少?

·在这一段时间,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

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在我们记录的这段时间里,主要刮的是哪个方向的风?

·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

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学生汇报统计数据和对数据的分析结果。

并提问学生:

你们这样分析的理由是什么?

(3)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

说一说这段时间里,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都造成了哪些影响。

二、单元后评价

(1)提问:

如果现在有人问你们今天天气怎么样,你们会怎么回答?

(2)让学生把自己的回答都记录在记录本上。

然后再和第1课同一问题的记录,比较哪一个回答更好一些,为什么。

(3)对表现突出的同学授予“小气象学家”的称号。

4.课后阅读本单元后面的资料。

三、板书设计

云和风的统计

云的统计

各种天气状况

晴天天:

阴天天:

多云天:

其他

常见的天气

晴天阴天多云其他

出现过哪些类型的云

积云层云卷云

风的统计

风向统计(方位)

风速范围(0、1、2)

 

第二单元溶解

第一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教学目标:

1.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变化。

2.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的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描述食盐、面粉等物质溶解现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学准备:

师备:

调好的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五个透明的杯子、水槽、食盐、面粉、沙、高锰酸钾、砂糖、漏斗、滤纸、铁架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导述:

水能溶解很多物质。

由于水溶解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矿物质,生物得到了营养;由于水溶解民空气中的氧气,水中的动物和植物能够生存……

我们怎么知道某种物质在水中是不是溶解了?

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

水能无限制地溶解某种物质吗?

用什么办法加快物质的溶解呢?

本单元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2.出示两杯干净的盐水和糖水。

师:

“老师这里有两杯饮料,你猜猜是什么饮料呢?

想尝尝味道吗?

“说一说,品尝到了什么味道?

你认为它们分别是什么东西制作的?

“你看见这杯水中的糖和盐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糖和盐等物质在水中会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内容:

1.食盐在水里溶解了。

(1)学生实验活动。

取一小匙食盐,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

观察食盐在水中的变化。

(2)取一小匙沙,放入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松搅拌一分钟。

观察沙在水中的变化。

(3)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师:

怎样描述食盐和沙在水中的状态?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吗?

“沙在水里溶解了吗?

(4)讨论:

哪些现象使我们可以判断出“盐在水里溶解了”?

哪些现象能使我们知道“沙在水里没有溶解”?

第二课时

一、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师:

“食盐在水里很快就被溶解了,形成了盐的水溶液;沙在水中却很难被溶解。

面粉在水中会怎样呢?

(2)学生实验活动。

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用筷子轻轻搅拌一分钟,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3)交流实验情况。

描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

(4)比较面粉和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和相同?

(5)水中的沙、盐在水中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6)讨论:

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二、过滤三个杯里的物质

(1)讲解过滤的方法:

(2)学生活动。

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是否能用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