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4768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docx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docx

中医诊断学下篇笔记

  第三章 八纲辨证

学习目的

1、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要领及临床表现

2、掌握八类证候的鉴别要点

3、熟悉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重点

1、八类证候的主要临床表现

2、八类证候产生的机理

难点

1、证候的相兼、挟杂、转化

2、证候的真假及其鉴别要点

八纲辨证的概念

概念:

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

  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

  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

  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

  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

八纲辨证源流

1、《内经》: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2、《伤寒论》:

六经辨证,分三阴三阳

3、《景岳全书》:

“阴阳篇”“六变篇”

4、《伤寒质难》:

正式提出“八纲”名称

第一节 表里

是辨别病位外内浅深的一对纲领

 表里的相对性:

  表--躯壳、腑、经络

  里--内脏、脏、脏腑

 表里的狭义性:

  表--身体的皮毛、肌腠、经络

  里--脏腑、骨髓

表里辨证的意义

表里辨证在外感病中有重要意义

表证:

邪浅病轻   表证入里  病进

里证:

邪盛病重   里证出表  病退

一、表证

概念:

表证是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

产生的证候。

属外感病的初期阶段。

临床表现: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

或鼻塞、流清涕、咽喉痒痛,咳嗽

1、表寒证;2、伤风表证;3、表热证;

表证的二个特点:

 1、外感时邪; 2、邪浅病轻;

 

二、里证

概念:

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成因:

 1、表邪失治,内传入里

 2、外邪直中,侵犯脏腑

 3、七情、饮食、劳倦等

里 证

临床表现:

(症状多种多样,取其1,以与表证相鉴别)

  壮热或潮热,不恶寒反恶热,口渴烦躁,腹胀腹痛,呕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或神昏谵语,舌红苔黄厚,脉洪数或沉数有力

 

特点:

1、病位深在 

   2、有内脏各系统的功能障碍

三、半表半里

  是指病邪在由表入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又称为“少阳病”

临床表现: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疼痛,心烦欲呕,不

欲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四)表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1、发热恶寒属表,但热不寒属里

2、表证小便清利,饮食如故

3、里证有内脏系统的机能障碍

4、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一)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

(二)表里出入

1、表邪入里:

2、里邪出表:

第二节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景岳全书》“寒热者,阴阳之化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素问•调经论》

   “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一、寒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外寒:

寒邪入侵肌表所致--表寒

 内寒:

寒邪直中脏腑--实寒

    自身阳虚----虚寒

临床表现:

 恶寒、畏寒、冷痛,喜暖,口淡不渴,肢冷蜷

卧,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面色白

舌淡苔白而润,脉紧或迟等

二、热证

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

表热:

热邪外袭肌表所致

里热:

外邪入里化热  

   气郁化火,食积化火 

   阴虚生内热    --虚热

临床表现:

 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燥不宁,

痰黄涕浊,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

干燥,脉数等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医学心悟•寒热虚实阴阳辨》

“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

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饮冷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一)寒热错杂:

是指在同一病人身上存在着不同性质的症状

1、上热下寒:

如《伤寒论》中的“黄连汤”证

胸中有热,腹中冷痛,黄连汤主之

2、上寒下热:

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3、表寒里热:

《伤寒论》中“大青龙汤”证

   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表热里寒:

《伤寒论》中“桂枝人参汤”证

   外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之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二)寒热转化

1、寒证化热,

2、热证化寒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三)寒热真假:

是指疾病在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症状与本质相反的“假象”

1、真热假寒:

“热极似寒”

2、真寒假热:

“寒极似热”

证候真假

真热假寒--内有真热,外现假寒

  产生机理:

邪热内盛,阳气郁而不能外达

  临床表现:

高热伴四肢厥冷,恶寒或寒战,

神识昏沉,面色紫暗,脉沉;又见口鼻气粗,口

渴引饮,小便短黄,舌苔黄而焦干

证候真假

2、真寒假热--内有真寒,外现假热

  产生机理:

阴寒内盛,格阳于外(阴盛格阳)

  临床表现:

身热烦躁,面红如妆,神志躁扰

又见下肢厥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浮大但

重按无力

1、阴盛格阳重证

   徐国珍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置而不饮,异常大躁,将门窗洞启,身卧地上,辗转不快,要求入井,一医视为热,以大承气汤与服。

余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

余曰:

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能咽而反可咽大黄、芒硝乎?

天气燠热,必有大雨,此证顷刻一身大汗,不可救矣。

于是以附子、干姜各五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煎成冷服。

服后寒战嘎齿有声,以重棉和头覆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著,再与前药一剂,微汗热退而安。

(《寓意草》清·喻家言)

名案欣赏

分析:

假象——身热目赤,异常大躁,索水,脉洪大;

细诊——得水不欲咽,脉洪大而重按无力;

结论___内有真寒,外显假热,阳虚欲脱

治疗___回阳救逆

寒热真假的鉴别

寒热真假的鉴别要点:

①假象的出现,多在四肢,皮肤和面色方面,而脏腑、气血、津液等方面的内在表现,是如实的反映了疾病的本质,故辨证时应以里证、舌象、脉象等作为诊断的依据

寒热真假的鉴别

②假象毕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热之面赤,是面色恍白而仅在颧颊上浅红娇嫩,时隐时现,而真热的面红却是满面通红;假寒常表现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却是大热,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卷卧,欲得衣被

寒热真假的鉴别

  《景岳全书》提出试寒热法:

“假寒误服热药,假热误服寒药等证,但以冷水少试之。

假热者必不喜水,即有喜者,或服后见呕,便当以温热药解之;假寒者必多喜水,或服后反快而无所逆者,便当以寒凉药解之”

五、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一)表寒证

(二)表热证

(三)里寒证

(四)里热证

附病案1:

1、张某,男,54岁,1995年8月12日就诊。

患者于8月9日晚间起,感周身疼痛,发烧,咳嗽,10日早晨体温高达39.9℃,经某医院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治疗后体温很快降至正常,但11晚再次发烧,次日即来就诊。

初诊(8月12日):

发热,头痛,咳嗽,吐白粘痰,咽痛而干,流涕,胸闷,纳差,四肢酸痛无力。

舌淡红,苔薄黄不燥,脉象浮数。

附病案1:

辨证:

外感风热

治则: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处方:

银花12连翘12葛根15菊花12

板蓝根15竹叶6芦根15桔梗12

荆芥12神曲12藿香6甘草6

附病案2

2、丁某,女14个月。

于1972年11月8日入院。

现在症:

发热咳喘已旬日,汗出热不解,三天前发疹,并遍及全身,融合成片,色红,现突然隐没,身灼热,咳嗽喘促,鼻翼煽动,喉中有痰鸣,目赤多眵,口干唇燥,腹胀,便溏,日二、三次,神疲嗜睡。

脉疾数,指纹青紫,已达命关。

附病案2:

辨证:

疹毒内攻,肺有蕴热,移热于大肠,肺气壅遏

治则:

清热解毒,泻肺平喘

处方:

杏仁3桔梗3前胡6牛蒡子3

黄芩6木通1青皮1桑白皮6

 浙贝母4银花12连翘10甘草3

另配牛黄定喘散

附病案3:

刘某,男,33岁,农民,1997年12月2日就诊

问诊:

主诉上腹剧痛已两天。

两天前因食后受寒而致剧烈胃痛,曾经当地医生给予内服阿托品片剂等,后来又注射阿托品针剂两支,均未能止住疼痛,后注射度冷丁100mmg才止住。

令晨胃痛又作,上腹部痞闷胀满,不思饮食,疼痛剧烈,辗转不安,大便三日未行。

来中医科就诊。

望诊:

发育正常,急性痛苦病容,侧卧于被窝中,怀抱热砖熨腹。

舌苔白满,中后部略浮一些黄色。

附病案3:

闻诊:

语声略低偶有低吟。

切诊:

脘腹痞满,疼痛拒按,喜暖,余未见异常。

脉象沉紧。

分析:

高寒地带,时值严冬,饱食受寒,食滞中焦,寒食相加,胃腑气血升降、运行受阻而致胃脘疼痛。

观其胃部喜暖,知有寒邪,亦为中焦有滞。

四诊合参,

诊断:

胃脘痛(胃寒)

附病案3:

治法:

温中止痛,导滞消积

方药:

高良姜干姜吴萸木香

   枳实厚朴神曲三棱

   元胡酒军

第三节虚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         《景岳全书•传忠录》

  “论气血,气有盛衰,盛则为实,衰则为虚,

血有亏瘀,亏则为虚,瘀则为实”

               《通俗伤寒论》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

 成因:

先天不足

    后天失养

    久病耗损正气

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

虚证

“精气夺则虚”《灵枢》中有“五夺”

二、实证

 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

而产生的各种临床表现的概括

成因:

外邪入侵人体

   内脏功能失调,病理产物堆积

          (痰饮、水湿、瘀血等)

临床表现:

 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实证

《素问·玉机真脏论》提出“五实”

“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

  

虚证和实证鉴别表

四、虚实的错杂、转化和真假

(一)虚实错杂

1、实证夹虚

2、虚证夹实

3、虚实并重

(二)虚实转化

(三)虚实真假

1、假实:

“至虚有盛候”

 

2、假虚:

“大实有羸状”

病案举例

1、真虚假实:

脏腑虚弱,运化无力,积滞内生。

  “至虚有盛候”

 《顾氏医镜》“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是至虚有盛候。

 

虚实真假

2、真实假虚:

实邪裾内,耗损气血,外显虚象。

    “大实有羸状”

《顾氏医镜》“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

脉来有力,实也;甚至默默不欲语,肢不欲动,

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

虚实真假的辨别

虚实真假的辨别

  杨乘六指出:

“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

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

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

课堂小结

1、表里是辨别疾病部位的一对纲领

2、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对纲领

3、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一对纲领

4、寒热症的鉴别要点

5、虚实证产生机理

五、虚实与表里寒热的关系

(一)表虚证:

发热,汗出,恶风

(二)表实证:

发热,恶寒,无汗

(三)里虚证:

(气血阴阳的虚损)

(四)里实证:

(实热、痰饮、瘀血、水肿)

(五)虚寒证:

畏寒肢冷,少气乏力,小便

(阳虚证)清长,舌质淡嫩,脉沉迟无力

(六)虚热证:

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

(阴虚证)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七)实寒证:

面色苍白,腹部冷痛,口淡

舌苔白润,脉紧

(八)实热证:

壮热,满面通红,口渴喜冷

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

洪滑数实

第四节阴阳

(一)阴阳是类证的纲领

    阳证--表、热、实

    阴证--里、寒、虚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医道虽繁,而可一

言以蔽之者,曰阴阳而已”

           《景岳全书》

(一)阴证

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阴证。

临床表现:

面色暗淡,精神委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脉沉迟或弱或细涩。

(二)阳证

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称为阳证。

临床表现:

面色红,发热,肌肤灼热,烦躁不安,声高气粗,口干渴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黑甚起剌,脉洪大数滑实。

二、真阴不足与真阳不足

真阴不足:

虚火时炎,面白颧赤,唇若涂丹,口燥,知干红无苔,咽干心烦,头晕眼花,耳鸣,腰腿酸软无力,骨蒸盗汗,恶梦遗精,二便秘结,手足心热,脉数无力等。

真阳不足:

面白恍白,唇舌色淡,口中和,喘咳身肿,自汗,头眩,水欲食,腹大胫肿,肌冷便溏,或五更泄泻,阳萎精冷,两足萎弱,脉大无力等。

王氏说:

“寒之不寒,是无水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热之不热,是无火也,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沈金鳌:

 “审是火虚,右尺必弱,只宜大补真元:

   审是水虚,脉必细微,只宜大补真阴.”

三、亡阳证与亡阴证

一、亡阳证:

是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表现出阳

气欲脱的危重证候

 成因:

大汗、大失血等亡阳

    久病阳气衰微

临床表现:

 冷汗淋漓,汗质稀淡,神情淡漠,肌肤不温,

手足厥冷,呼吸气微,面色苍白,舌淡而润,脉

微欲绝等

亡阳证与亡阴证

二、亡阴证:

是指体液大量耗损,阴液严重亏乏而表现出的危重证候

 成因:

壮热耗津、大吐大泻等

    严重烧伤

临床表现:

 汗热味咸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温,虚烦躁

扰,口渴欲饮,皮肤皱瘪,小便极少,面色赤,

唇舌干燥,脉细数疾等

亡阴亡鉴别表

亡阴与亡阳的现代认识

   亡阴与亡阳见于危重病。

亡阴多见于高热汗多,或呕吐过度,脱水、失血等体液代谢紊乱时。

亡阳则多见于休克等急性血液循环障碍时。

有人认为亡阴、亡阳的出现,与机体的体质及当时之反应状态有密切关系。

亡阴与亡阳到最后都转为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缺氧、代谢障碍及酸中毒,以致危及生命。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八纲中的八类证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证候的描述

1、表里与寒热虚实

表里与寒热虚实的关系

表寒证:

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

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咳黄痰

表虚证:

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而无力

表实证:

恶寒发热,无汗,甚喘,身疼痛

  

  治则简介

表寒证--辛温解表表热证--辛凉解表

表虚证--扶正解表表实证--发汗解表

表里与寒热虚实的关系

里寒证:

面白,腹部冷痛,喜温,小便清长

里热证:

面红,口干苦,喜冷,小便短赤

里虚证:

气短神疲,腹痛喜按,食少便溏

里实证:

声高气粗,腹痛拒按,胀满便闭

  治则简介

里寒证--温里散寒里热证--清泄里热

里虚证--补虚  里实证--攻下

证候相兼

2、寒热与虚实的关系

寒热与虚实的关系

虚寒证:

面色恍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    舌淡白胖大,脉弱

实寒证:

面色苍白,肢冷恶寒,腹部冷痛,

舌淡苔白,脉紧

虚热证:

潮热,盗汗,消瘦,五心烦热,咽

干口燥少饮,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热证:

壮热,烦渴喜饮,神昏谵狂,便秘,

舌红苔黄厚而干燥,脉洪数或滑数

寒热与虚实的关系

 治则简介

虚寒证--温阳益气 实寒证--散寒

虚热证--滋阴清热 实热证--泄热

证候相兼

三类证候的相兼(三维描述)

例如:

表实寒证  里实寒证  里实热证

里虚寒证  里虚热证

补充:

怎样在临床中运用八纲

建立用八纲分析疾病的思维模式

        寒   表寒证

     表  热   表热证

        虚   表虚证

“疾病”     实   表实证 +(脏腑辨证)

        寒   里寒证    定位

     里  热   里热证

        虚   里虚证

        实   里实证

          定性

小结:

1、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但又有具体的证候

2、八纲不是孤立的证候,存在着相兼、挟杂、真假与转化

3、八纲是一切辨证的基础

补充:

八纲的现代研究

1、表证和里证:

是机全对致病动因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为体表小动脉防御性痉挛而不伴有机能或热量代谢深刻障碍的典型反应状态。

里证是机体对致病动因作用的一种主要表现为机能或热量代谢深刻障碍的典型反应状态。

2、寒证和热证:

寒证的发病学原因可归之于机体热量不足,代谢降低;热证的发病学原因可归之于热量过剩,代谢旺盛。

补充:

八纲的现代研究

3、虚证和实证:

虚证的病理变化是由于神经功能低落或处于抑制,副交感神经紧张度异常上升,使心肌功能低落,心跳减慢,循环量不足,血压下降,血管缩小,基础代谢率下降。

有人发现,虚证患者的病理变化有:

1、内分泌腺变性或萎缩;2、细胞萎缩或变性;3、慢性炎症;4、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低下与神经系统退行性变;5、Zn/Cu比值降低;

  

补充:

八纲的现代研究

   实证则一般神经功能较好,或过度兴奋,交感神经紧张度异常上升,使心肌功能增强,心中跳过速,血循环增多,血压上升,血管增大及基础代谢率上升。

有人发现实证在病理形态上常见到:

1、急性炎证;2、肿瘤;3、便秘;4、瘀血。

现代研究进展:

1.阴阳、寒热

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

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与交感—副交感神经功能

与前列腺素、与环核苷酸

与物质能量代谢等有关

现代研究进展:

2.阴阳、寒热动物模型:

阳虚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包括:

皮质激素法、甲状腺功能减退法、羟基脲法、他巴唑法、利血平法、腺嘌呤法及过量寒凉中药法等;阴虚动物模型法有:

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模型、甲状腺功能亢进模型、过量温热中药模型、小肠侧瘘模型、皮质激素模型、利血平模型等;寒证模型目前只有北京医学院大鼠过量寒凉中药模型研究较常深入,北京医学院用大鼠过量温热中药制成热证模型。

现代研究进展:

现代研究认为:

虚证几乎包括所有的慢性疾病和部分急性疾病以及先天不足、虚弱、衰老等情况下机体所处的状态,

实证则多见于急性疾病、温热病、徵瘕积聚等机体状态。

虚证如气虚模型有游泳劳损法、放血法等,血虚模型有乙酰苯肼法等,脾虚有泻下法、利血平法、饥饱劳倦法、破气耗气中药法等,实证如用艾叶注射制成肝气郁结模型等。

思考题:

1、寒证与热证的鉴别?

2、表证与里证发热症状有何不同?

其机理如何?

3、“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的病机如何?

4、何谓“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5、亡阴与亡阳证临床表现与鉴别要点?

第四章辨证

第一节病因辨证

 

概念及重点:

  病因辨证,是运用病因学的基本理论,综合分析各种病因侵入人体所致疾病各种证候的辨证方法

本节内容:

重点阐述外因致病的临床特征

  六淫证候

  疫毒

要点:

外感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常见临床表现

第一节  外感病因辨证

•外感病是指感受六淫、疠气等外邪引起的疾病

•一、六淫辨证

  风、寒、暑、湿、燥、火

•注意:

要与“内生六淫”的相区别

(一)风淫证候

•概念:

外感风邪引起的证候。

又称外风证

•风淫特点:

•临床表现:

1、风邪侵表:

发热恶寒、汗出、鼻塞或喷嚏,咳嗽,咽喉痒或痛,苔薄白,脉浮缓

2、风客肌肤:

皮肤瘙痒,或起丘疹,或起风团,此起彼伏,游走不定

3、风袭经络:

颜面麻木仁,口眼歪斜,颈项拘急,四肢抽搐

4、风袭关节:

关节疼痛,游走不定

5、风水相搏:

颜面先肿,继则全身

(二)寒淫证候

•概念:

外感寒邪引起的证候,又称外寒证

•寒淫特点:

•临床表现:

1、伤寒证:

寒邪伤于肌表

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舌苔白,脉浮紧

2、中寒证:

寒邪直中脏腑(寒邪客肺、寒滞胃肠、寒滞肝脉、寒滞心脉、寒凝胞宫证等

临床表现:

腹部冷痛,喜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咳喘,或泄泻,或手足拘挛,或囊缩等,舌淡苔白,脉沉紧

3、寒凝经脉:

关节冷痛,痛有定处,喜温

(三)暑淫证候

•概念:

•暑淫致病特点:

•临床表现:

1、伤暑:

恶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虚

天气炎热,汗出过多,气阴两伤

暑淫证候

2、中暑:

发热,卒然昏倒,汗不出,烦闷,气急,甚或昏迷惊厥,舌绛干燥,脉濡数

暴晒于烈日之下,体热难散

程钟龄认为辨暑方法:

以自汗、口渴、烦心、溺赤、身热、脉虚为要点

二者鉴别:

病案

   盛夏时,丰赴西乡疗病,路过石梁村口,见一人奄然昏倒于道旁,遂停与诊。

脉之两手洪大,其为暑热所中者昭然。

即以通关散吹鼻,似欲喷嚏而不得,令人揪之,又令人入村采蒜取汁,频频灌之,连得喷嚏,少时苏醒。

求赐一方,遂用六和汤去参、术、厚朴、加滑石、通草、属服三帖,数日后,登门致谢。

《时病论》

(四)湿淫证候

•概念:

•湿淫特点:

•临床表现:

1、湿邪伤表:

头重如裹,身热无汗,关节疼痛,四肢倦怠

2、湿侵皮肤:

皮肤起泡,破流黄水(黄水疮),或足趾奇痒,皮破流水

3、湿流关节:

关节重着酸痛,肌肤麻木,疼痛固定,脉濡缓,舌苔腻

(五)燥淫证候

•概念:

•燥淫特征:

•临床表现:

1、凉燥:

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而干,脉浮

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而成凉燥

燥淫证候

2、温燥:

身热有汗,口渴,咽干,咳嗽,胸痛,甚者痰中带血,以及上气鼻干,舌干苔黄,脉象浮数

久晴无雨,秋阳暴晒,感之而成温燥

(六)火淫证候

•概念:

•火淫特点:

•临床表现:

火灼气分-壮热口渴,面红目赤

热入营血,迫血妄行-吐血、衄血、发疹

热扰神明-发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