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3819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docx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docx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

作文如何表达真情实感(7篇)第一篇:

所谓真情,一般可分为“文学真情”和“生活真情”两种。

文学真情与生活真情的区别在于:

文学的真情要的是“像不像”生活中的人、事、物,要的是“应当有的样子”;

生活的真情要的是“是不是”生活中的人、事、物,要的是“本来的样子”。

首先,我认为,表达真情实感并不是原始情感的实录,它和适当的加工并不矛盾:

“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真”也不是简单地等同生活或内心感受的原版记录;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真人真事。

我对学生说过:

“完全是生活的照搬,也可能“假”;完全是虚构,也可能“真”。

其次,我认为,真情实感应该是健康的、积极的、美丽的,应该是一种负责任的表达。

有两位初中生写“童年趣事”,一位同学写恶意捉弄女同学,一位写恶意捉弄语文老师,最后还要大加议论:

“这就是我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真有意思。

”据了解,所写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但这能加以肯定吗?

一篇文章写到:

我心目中的夫君,不要求什么出将入相―――哪怕忽然短命或祸事来临―――只要出有宝马奔驰靓车,入有别墅豪宅,就心满意足了。

而这一切,要靠我们辛勤地梳妆打扮,呵护肌肤,像水一般晶莹剔透;修习礼仪,进而仪态万方,风情万种。

这才是钓金龟婿的唯一途径……另一篇写到:

“最讨厌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文章了,每次老师讲课我都是趴在桌子上梦会周公了。

说实话吧,所有语文课我其实都很讨厌,所有模拟考、考前辅导我也是懒得去,所以每次摸底考试、模拟考试我都是“超级低分”,离零蛋不远了,反正我是奉那位“看不起大学”的网上牛人为老师,大学反正是上不了,索性信马由缰,写到哪里算哪里”。

似乎都是真话真情,但品位不高,甚至格调低下,得零分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我认为,文章的真情实感应该是发自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来自外在的概念;应该是来自真诚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思想;要讲究自己的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常常见到这样的作文:

一位同学写一位退休老大爷扫马路,别人问老大爷为什么退休了还要扫马路,老大爷说:

“我虽然退休了,但身体还硬朗,要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美化、靓化再作一点贡献,为把我们这座城市打扮成一座花园出一份力发一份光。

”这老大爷简直快成了新闻记者和电视台主持了!

(缺少用生活中真实的语言)这位同学写的“老大爷”是从概念来的,不是从真实生活中来的。

有真情实感就不能“矫情”。

如以“我感动了身边的人”为题作文,有人写扭伤了脚踝还坚持到底参加体育比赛且赢了。

我觉得,这是不人道的“逞能”做法,系典型的矫情,这种感动不符合生活的“真实”。

再如写自己发烧到39度还要到学校给约好的同学送裙子来感动她。

在发高烧的危险情况下,亲自送裙子,真的没必要,完全可以请别人代劳的,决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借此来抒发所谓的诚信真情,也是矫情。

有个题目是《生活中的体贴》,作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在学校,老师们都会因为粉笔灰而生一些职业病。

一次,我们发现一位实习老师上课时不停的咳嗽,问后才知道都是粉笔灰惹的祸。

我们大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洒水。

我们用班费买了一个小喷壶,每次擦完黑板就喷一点水,效果还算不错。

老师知道后十分感动,在离开的那天对我们说:

‘谢谢你们,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教过这么一届优秀的学生!

’”这就是体贴的力量吗?

是发自内心的感动吗?

无论学生的做法,还是老师的发言都很矫情。

用“洒水”的方法解决老师咳嗽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不如准备一杯温茶,或在水里放胖大海,或准备金嗓子喉宝等。

这样的作文材料属于“假、大、空”之列,是我们平时训练时一定要摒弃的。

有真情实感就不要盲目夸大。

比如写命题作文《用心做儿女》,有一位同学是这样三个小标题:

一是“用心做妈妈的儿子”,二是“用心做老师的儿子”,三是“用心做国家的儿子”。

这种顺杆爬拔高的假大空文章,分数自然不能及格。

这样的作文情感虚假,甚至虚伪。

我们应该教育学生在文章中表达“我”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的感动、我的同情、我的怜悯……写出我的丰富生活,我的喜、怒、哀、乐,我的成长、我的烦恼,我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综上所述,我认为,“真情实感”应包含着这样几个方面:

1.内容要真实。

写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见闻、经历。

2.感受要真实。

写自己对生活的所思所想,而不是套作文,把别人的好作文“克隆”过来。

3.感情要真挚。

文中对身边客观事物所表达的心情,必须伴随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字里行间流露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情,而不是笔是心非的、虚情假意的感情。

那么,考场作文中如何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呢?

(1)述亲身经历

写作需要生活,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

在构思过程中,我们要尽量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

作为中学生,生活经历也许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

《我发现爸爸老了》是一篇优秀的学生作文,作者写的就是自己亲眼所见的情景:

小时候,为了不让我一个人孤零零呆在家里,父亲将两条毛巾平铺在装满秧苗的筐上,用那根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扁担挑着我,在泥泞不堪的小路上送走了我的童年。

当时的父亲,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在村里是数一数二的壮汉子;如今,父亲原先那嘹亮清脆的号子声已失去昔日的雄壮,隐约间还夹杂着几丝沙哑;原先油亮的黑发现在已染上了霜色;原先红润的面庞也已渐渐变得土黄;原先笔直的腰杆也略显弯曲……由于都是亲眼所见,印象特别深刻,写出来就有真情实感。

(2)多细节描写

真情实感离不开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反映出作者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

如果文章中都是些笼统的、概括的叙述,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也往往会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细节不细,这个“不细”,就是指它的作用不小。

《我喜欢童年的竹林》是我班江西籍学生刘苏福同学的优秀作文,之所以说它有真情实感,就是因为它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如:

伸出手,扶住竹竿使劲一摇,“哗啦”一声,雪花“簌簌”地如天女散花般地飘落下来,洒到我的脖子里,凉丝丝的,滋润我“咯咯”的笑声。

又如:

有时,我们从家里偷出绳子,牢牢地拴在竹子上,做成秋千。

摇啊,荡啊,从秋千底下,摇出我心中的歌。

这些细节,不但真实,而且写得也富有诗意。

(3)明人事要素

具体和真实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

虽不能说凡具体就一定真实,但一般而言,具体的叙述往往更能让人信以为真。

你简单地说某地发生一件抢劫案,听者不一定会信,假如你有鼻子有眼睛地说,把抢劫的时间、地点、受害人的单位或姓名及被抢劫的数量都说出来了,那别人就会相信。

在作文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

人,主要是单位、姓名、年龄、相貌、性格等;事,主要是起因、经过、结果等。

《为自己喝彩》是泉州市的中考优秀作文,第一段是这样的:

我坐在座位上,手捧着《简爱》,心无旁骛。

忽然不知谁传来消息:

“明天要体检了!

”体检?

我一愣,小心翼翼地探听:

“测些什么?

”同桌不以为然地说:

“身高、体重,这些都免不了呗。

”啊,我心里发虚,低头看看自己的“虎背熊腰”,想想矮矮的个儿,听着后排那两个瘦如麻杆、身材苗条的女生半真半假对自己的身段作着自我批评,真是欲哭无泪。

这个开头,把什么人、正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问些什么、想些什么等,都通过对话介绍出来了。

因而,给人真实的感觉。

(4)用生活语言

作文是用语言记录生活。

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

用生活语言,就是要正确和准确地反映生活,生活是怎样的就写成怎样的,不要走样,不要变味。

《我喜欢童年的竹林》一文中用了不少拟声词,仔细体味,你就会发现用得非常准确,如“哗哗”形容摇竹的声音;用“簌簌”形容雪花飘落的声音;用“咯咯”表示我们童年快乐时的笑声;用“沙沙沙”表示风吹竹林时的响声……作者把生活中确实如此的声音准确地搬进了文章之中,让人读后自然就觉得亲切感人。

用生活语言,还要特别注意人物语言,什么样的人物说什么样的话,老年人有老年人的语言结构和常用词汇,而老年人口中一般就不会有这样的词。

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要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和性格特点等来写,尽量写出个性。

(5)露潜在意识

潜在意识,也叫潜意识,指的是人的深层意识,它与浅意识和表层意识相对,它是人最质朴、最本质的心理活动。

之所以称“潜”,是因为它隐藏于思维的底层,不经意袒露出来。

人类生活是自然界中最为复杂的现象,有许多人,在许多场合想到的意思,往往不能说,不便说,或者不该说,不敢说,有时是为了礼貌,有时是为了工作需要,有时是为了自我保护,想到的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就是潜意识。

每一个人都有潜在意识,而且要比浅意识活跃和丰富,但在作文时,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抑制,替代潜意识的往往是那些与心相违的浅意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当然就没有真情实感。

因此,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

《为自己喝彩》的后半部分有这样几句:

晚上,我站在穿衣镜前细细地端详自己。

虽然我有张“苦大仇深”的脸,但我也拥有别人没有的优点,我上进、奋发、勇敢,知识填高了我,我有什么好自卑的呢?

这几句话,一般人是不会公开对人说的,但作者把它写了出来。

心里想的就是这样,写出来当然就有了真情实感。

(6)拟相应情景

作文要尽量写自己经历过的事,但有时,从自己的经历中找不到恰当的材料,有时,必须对自己经历过的事作一定的加工和改造。

换句话说,作文中的事并不是自己完全或真正经历过的。

这能不能给人真情实感呢?

应该说,虚构也能做到有真情实感,关键是要注意这两点:

一是这种事,自己虽然没有经历过,但现实生活中必定会有,别人肯定经历过;二是要模拟相应生活情景,把自己置于其中,仔细地想一想:

假如我在那个时间、那个场所,遇到那样的事会怎么样呢?

如果写的是一位老年男子,那么,就不妨借助自己的外公或爷爷,从他们平时的表现中想一想:

假如爷爷在遇到这种事时会怎么对待?

如果所写的是中年妇女,那不妨借助自己的母亲或邻居的大婶,根据母亲等平时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想一想:

她会怎样处理这件事?

模拟生活情景,转换人物角色,能使虚构的文章多一点真情实感

第二篇:

新课标提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对作文教学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现在的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生活内容单调、枯燥,永远的按部就班,大量的时间被沉重的家庭作业、辅导班占据,几乎没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去玩。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也因应试教学的影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久而久之,学生写的作文言之无物,没有真实的生活,也没有真实的自我,内容平淡无深度。

因此,我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进行了“观察、体验、积累、表达”的作文教学模式的探究,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探究大千世界的兴趣,关注生活的斑斓缤纷,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以期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生活中处处有作文。

要获取丰厚的写作素材,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得好: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如:

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年闰土,就是从五官、身材、衣着、神情、姿态等方面入手,刻画出了一个在身体上和精神上双重受奴役的木偶人形象。

再如:

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中观察到了“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园林总特征。

这足于看出观察的重要性了,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1、观察要有目的。

在观察前,教师要告诉学生观察的事物是什么,要观察哪个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动物“小金鱼”时,先要求学生去农贸市场观察小金鱼,告诉他们要从金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去仔细观察,详细了解。

2、观察要抓特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即使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树叶,只要仔细观察,也能找出它的细微的变化,所以有“大千世界”的说法。

例如:

在指导学生写人物“我的妈妈”时,要求学生抓住妈妈与众不同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特点进行仔细观察。

而后,学生写出的妈妈各具特色,各不相同。

3、观察要有顺序。

例如:

写《我的学校》指导学生先从远到近、从外到内的顺序去观察。

先远远观察到学校的整体景观,再观察学校大门前的景观,接着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去观察校园内的操场、跑道、花坛、教学楼以及学生的课间、课外活动情况。

通过有顺序地仔细观察,学生写出的《我的学校》都能做到条理清楚、内容具体、富有特色。

4、观察要展开想象和联想。

例如:

在写静物素描玩具“变形金刚”时,引导学生由“变形金刚”想到自己长大后如何研制新型的“机器人”等。

5、观察要结合思考。

观察事物时要边看、边想。

不仅要看到它们是“什么样”,还要知道它们为什么是这样。

例如:

写”秋天”,就要到郊外、公园、果园去寻找它的足迹。

当你观察到秋色后,就得好好想一想:

各种事物在秋天里都有些什么特点,与春、夏、冬三个季节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而这些事物又是怎样构成美丽的秋色,硕果累累的景象的?

学生经过这样的深入思考,把握了秋天的特征,同时又有了具体的感受,作文也就不难写出了。

在观察中教师还要启发学生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的事物,发现身边的闪光点,引导学生从观察中领悟到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看是截然不同的,从而引领学生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聆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从自己选定的观察角度出发,寻找到丰富有趣的写作素材,写自己愿写想写乐写的,而不随波逐流,让文章呈现万紫千红的斑斓。

二、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素材的真情实感。

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富有情趣的。

但是,学生的作文脱离了生活、远离了情趣,其作文必然是呆板而乏味的。

作文不单单是一种教学活动,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的生活。

作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活生生的生命活动过程,真实的作文源于真实的生活。

因此,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大胆地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让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思想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

“文贵有真情”,所谓真情,就是对生活的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

体验是指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

俄国小说家风察洛夫曾说:

“在我本人心中没有诞生和没有成熟的东西,我没有看见,没有观察到,没有深刻关怀的东西,是我的笔杆子接近不了的啊!

我有自己的园地,自己的土壤,就像我有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的空气、朋友和仇人,自己的观察、印象和回忆的世界——我只能写我体验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

”这深刻地揭示了体验生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生活的真善美。

1、结合课内习作内容,创设各种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体验。

如:

结合写《我的家乡》,开展“走进家乡,拥抱大自然”的活动。

带领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走进社区,了解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情,关注家乡发展的热点问题。

这些真切的体验也就成了学生写作之源的活水,在习作的过程中既练了文笔,又长了见识,还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感情。

这样的生活体验,学生一举多得,其乐无穷。

2、结合课外延伸,去大自然,去社会生活让学生体验。

衣食住行、街巷田野、童心所及,处处皆文章;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想像所至,下笔可成文。

如:

开展“标本制作”活动,学生从材料的收集到作品的完成,每个环节都兴趣盎然。

标本制作的结果,很多学生会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有很多学生会体会到忧忧的失落感。

这个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内容和写作体验。

走进大自然课堂,学生定能将体验“变成”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的美文。

3、结合家庭生活,到家务劳动中让学生体验。

要求学生自己的日常生活要自己料理。

每天自己洗袜子、洗手帕,替换下来的衣裤,除大件难洗的、质料高档的外,一般都要自己动手洗。

自己的学习生活自己调理。

要求父母指导孩子对学生本人生活过的角落进行及时清理。

早晚要让孩子自己叠被、摊被。

让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共家务劳动。

让孩子在为家庭其他成员服务中出一点力。

如在洗衣机旁给家长作个帮手;在父母下班较晚的情况下淘米烧饭;在家里扫扫地、拖拖地板;对有兴趣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学学烧菜煮饭或者简单的修理家电家具的技术等等。

只有这样,在学生接触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作文才能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总之,教师作为引路人,要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走与生活相联系的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看、去听、去摸、去嗅、去尝、去思……,陶行知说: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我们必须让学生的每个细胞都参与到生活的碰撞之中,然后帮助他们抓住这碰撞之中闪现的火花并让他们及时记录下来。

只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习作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充满兴趣,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富有真情实感!

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二者密不可分。

第三篇:

作文,本是一种表达,一种交际,一种享受,但长期以来原本极容易的事,似乎成了学生难以攀登的哥德巴赫猜想。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

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当然,先要辩证解读“真情实感”,那就得认真处理好几种关系:

一、用“超我”约束“本我”

如何让学生觉得写作不是一件好似制造“原子弹”一般的苦差事,其实也就是回归到写作的本义:

取材真实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叶圣陶说:

作文不该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作文又不该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犹如泉流,或长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异其致。

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就是要贴近自我,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的心理储存,写出学生自我的真正感受。

但文章又不是自我的照抄。

人的心灵结构是多层次的,是经过理性调整的自我,更高层次的,是按照文体规范书面化了的自我。

光是自发的自我,很可能是文明的倒退。

有两位同学写“童年趣事”,一位写自己恶意捉弄女同学,一位写自己捉弄语文老师,最后还要大加议论:

“这就是我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情,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有意思。

”据了解,所写的事情都是真实的,但这能加以肯定吗?

还有两篇文章也写的是真实的内容。

一篇文章写道:

“我心目中的夫君,不要求什么出将入相——哪怕忽然短命或祸事来临——只要出有宝马奔驰靓车,入有别墅豪宅,就心满意足了。

而这一切,要靠我们辛勤的梳妆打扮,呵护肌肤,像水一般晶莹剔透;修习礼仪,进而仪态万方,风情万种。

这才是钓到金龟婿的唯一途径。

……”另一篇则写道:

“最讨厌鲁迅先生的文章了,每次老师讲课我都是趴在桌子上梦会周公了。

说实话吧,所有的语文课我其实都很讨厌,所有模拟考、考前辅导我也懒得去,所以每次摸底考试、模拟考试我都是‘超级低分’,离零蛋不远了。

反正我是奉那位‘看不起大学’的网上牛人为老师,大学反正是上不了,索性信马由缰,走到哪里算哪里。

”这些话似乎都是真话真情,但品位不高,甚至格调低下。

人的自发性不加约束,是很可怕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本我”是要经过“超我”监督的,用“超我”来约束“本我”,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优越性。

余光中先生说过,文章中的“我”,并不是“本我”,而是愿望之“我”。

写出“真情实感”就要表达出这种超越,这就是深化自我,创造自我,超越自我,提高自我。

二、要“提纯”人生“体验”

将思想情感“提纯”,与提倡写真情体验并不矛盾:

“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真”也不是简单地等同生活或内心感受的原版记录;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真人真事。

作文是一种回忆,回忆不是全盘照搬,不能仅凭原生的感觉。

《文心雕龙》说,原生的感觉是“云蒸霞蔚,万途竞萌”的。

这时需要的是,拉开一点距离,在想象中,调动整个生命的经验和智慧,大力排除驱谴,形成凝聚的焦点,也就是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万取一收”,这才能进入为文的起点。

这是一种深度自我和现场信息搏斗的过程。

同时,作文的过程也是做人的过程。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作文时提高自己的认识,从材料中锻炼出“思想美”之后,方可为文。

只有这样,才能使真情实感得到有效地蒸馏和升华,只有抒发经过了蒸馏和升华的“真情实感”,才会成为真正成功的佳作。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1925年10月,记叙了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挚感情,抒发了自己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遇下对父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朱父接到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后,即挪坐到小椅上,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诵读起来,眼中好像猛然间放射出明亮的光彩。

其实,关坤英在《朱自清评传》中却提到过这样一些实情,并有史料依据:

根据已得到的材料,我们已经知道朱自清从大学毕业后不久,一直到写《背影》时的1925年,他和父亲有过一段感情的磨擦,父子之间的矛盾有时是很激烈的。

他上北大的第二年(1917年),父亲的差事交卸了,一家大小断了经济来源,从此生计日艰,进而债台高筑。

1920年,他从北大毕业,理所当然,他要负担家庭的经济,但是承担多少,承担有没有限度,他个人有没有独立支配经济的自由,在这些问题上他和父亲发生了一次一次龃龉。

1921年暑假,他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的每月薪金直接送到家里,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领。

这种专制式的家长统治激怒了朱自清。

一个月后他愤然离去,到外地执教。

父子从此失和,这年冬天他不得不接出妻儿,在杭州组织了小家庭。

1922年暑假,他想主动缓解和父亲的矛盾,带着妻儿回扬州,但父亲先是不准他进家门,后则不予理睬。

过了几天没趣的日子又悻悻而去。

以后父子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这就是朱自清在《毁灭》一文中所提到过的“败家的凶残”“骨肉间的仇恨”。

1923年暑假虽又回家一次,但与父亲的关系仍未好转。

但作者在写作《背影》一文时,只是用这样的词句做了交代——“……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背影》)这就是作者对真实人生“体验”的写作“提纯”,很好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也表现出了父子俩在“做人”方面不断成长,不断理解、不断成熟的过程。

三、“艺术”地再现“生活”

白居易写作必读于老妪听以辨其人民性;杜牧写作又哪里见过现成的阿房宫,可他笔下描绘的《阿房宫赋》却文采斐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湖光山色完全是移情,他并没有去过洞庭湖。

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写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可怕的大甲虫,力求表达方式与生活真实之间的对位与错位。

“从理论上说,完全真实地再现现实将会排除任何种类的社会目的和社会主张。

而显然,现实主义的理论困难,它的矛盾性,恰恰就在这里。

对我们来说它显然是令人不快的,但却是文学史上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在现实主义中,存在着一种描绘和规范、真实与训谕之间的张力。

……这个矛盾解释了‘典型’这一概念对现实主义理念与实践的特殊重要性,因为‘典型’构成了联系现在和未来、真实与社会理想之间的桥梁。

”(韦勒克《批评的诸种观念》)由此可见,写好真情实感的艺术真实要有一个生活真实的同型结构或理想模型,至少是宽松的或对立的同型结构。

当然,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也需要艺术地加以再现。

“艺术”地为文过程,是一个思想孕育的过程,要使之进入意识,从自发到自觉,有如在黑暗中探索,依照文体的特点,从朦胧中浮现,这一切都是在想象的境界中进行的。

而想象境界是假定的,不是真的,是超越生活的真的,是虚实相生的。

非常有趣的是,完全是生活的照搬,也可能“假”;完全是虚构的,也可能“真”。

谁又能说《西游记》没有“真情实感”呢?

科幻的、童话的,哪样不是“虚实相生”?

文艺评论家从来不去追究是否有“真情实感”,只是看其思想意义和艺术表达,其实,更何况在中学生的写作训练中,也并不是所有类型的文章都可以依靠真情实感来写作的,有些文体就需要理性思维方式和专门的语言表达技能,如议论文、说明文等。

对学生考场作文要求具有“真情实感”,还真的要辩证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