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4172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docx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2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习目标]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重点: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2.难点:

对斯大林模式基本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1月,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3)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下。

2.目的

(1)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2)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3.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4.建设

(1)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

(2)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几千家企业。

(3)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1933—1937年,实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

5.成就

(1)1937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

(3)工业总产值到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已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6.弊端

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

(1)十月革命后,苏俄农业仍停留于个体小生产水平。

(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3)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2.目的

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粮食危机。

3.过程

(1)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2)全国各地一哄而起,并出现强迫命令现象。

(3)1930年3月,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

(4)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4.影响

(1)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2)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3)1932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

[思维点拨] 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1)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2)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3)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

2.形成过程

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3.表现

(1)经济

①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

①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②以党代政,最高苏维埃成了只是负责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

(3)思想文化

①个人崇拜: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并迅速发展为一股社会风潮。

②思想文化体制:

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4.特点

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

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

知识精要

1.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成为工业强国;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

[合作探究·攻重难]

“斯大林模式”

[史料一] 

(1)史料一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史料解读] 解读图示史料,注意不同类型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提示】 史料一中的图示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

(2)史料二反映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史料解读] 关键信息:

“越大越公”,充分说明和强调了公有制的规模和程度。

【提示】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等。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1)形成原因

①根本原因:

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

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

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迷信的残余。

(2)经验

①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重大问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3)教训

①从长远看,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②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作用,压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③牺牲农民利益,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④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和思想文化体制的僵化,产生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存在的问题

(1)优先发展重工业,片面强调高速度。

工业化过程中未能妥善处理农、轻、重的比例,导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长期失调,阻碍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管理,忽视了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2)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3)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堂达标·固双基]

1.下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 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A [钢铁、煤炭与石油工业均属于重工业,故③说法与图无关;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模式开始后就被抛弃,④说法错误。

]

2.“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

”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

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集体农庄”可判断是“斯大林模式”,其实行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而采取掠夺农业的政策。

A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是新经济政策,故排除;该做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D项;联系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直接原因和目的,可判断选B项。

]

3.1933年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

“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

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  )

【导学号:

97372086】

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五年计划

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制定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是1919年-192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1921年,至列宁逝世而中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D项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

4.以下有关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中,最全面的是(  )

①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 ②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D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这种建设模式,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当时苏联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但斯大林模式也有其弊端:

经济上,忽视市场规律,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对地方统得过死,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①②③④正确,故选D项。

]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曾说: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经济。

”“只要仍然有交换,谈什么主义都是可笑的。

”……后来,他又说:

“商品交换失败了……必须再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上,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

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列宁的经济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此,苏俄的农业政策作了怎样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3)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可以回答第一小问;结合教材知识可以回答第二小问。

(2)问,根据材料信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提示,可得出两者过渡方式的改变;再结合教材知识,可从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关系两方面比较两者的变化。

第(3)问,从国情、客观规律角度出发解读即可。

【答案】 

(1)变化:

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调整:

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充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来加快经济发展的进程。

[课时作业]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17·辽宁大连八中月考)斯大林曾说: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如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

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借款给苏联。

”为摆脱这一困境,苏联实施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

解析:

 材料文字说明苏联进行工业化建设需要大批资金,而苏联既不能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谋求贷款,更不能采用殖民掠夺的方式为工业化建设积累资本,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只能依赖自己国内资金,为此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所以答案选C项,A、B两项苏联尚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D项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而非解决工业化建设资金方法。

答案:

 C

2.1925年12月,联共(布)通过如下决议:

“最主要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国营工业的领导下依靠合作社将日益众多的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

”这表明苏联将(  )

A.与美国展开经济战    B.进行农业集体化

C.增加国有企业自主权D.实行实物配给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将农户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轨道”可知,苏联将实行的是农业集体化运动。

答案:

 B

3.有学者认为:

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而被“压垮”了。

“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

解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完成了A项;新经济政策基本完成了B、C两项。

因此,正确的选项是D项。

答案:

 D

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中说:

“大萧条的影响和意义还因为苏联几个五年计划的成功而变得更加突显。

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乱成一团的同时,苏联则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独特实验”主要表现是(  )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

题目中的“大萧条”指的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此时的苏联在经济上正在形成斯大林模式。

该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上走集体化农庄的道路。

故①③④表述正确。

②为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排除。

答案:

 D

5.

右图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的一张苏联宣传画。

宣传画敦促工人们加入生产突击队,以实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原画上写着:

“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

”该宣传画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工人积极性

B.新经济政策无法调动工作热情

C.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全面展开

D.苏联工业化运动全面展开

解析:

 A项是错误的,余粮收集制是列宁时期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B项叙述本身错误。

C项应该是工业化而不是农业集体化。

答案:

 D

6.(2017·北京市西城区高一期末考试)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  )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

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解析:

 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体制的主要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斯大林时期并未建立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苏联实行单一的公有制,不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情况,故C项错误;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是苏联经济改革时期的措施,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

B.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

D.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实行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A项错误;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体现斯大林模式弊端,表述不全面,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实行前期,在工业化方面成绩显著,故C项错误;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列宁而言,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只是一次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

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

材料三 (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

(3)材料三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

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俄)各时期的经济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可以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

(1)

(2)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较易回答。

第(3)问考查学生宏观上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

答案:

 

(1)适当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2)表现: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

特点:

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策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

(3)历史事件: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原因:

苏联经济自成一体,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

模仿: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