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庸懒散贪个人剖析材料.docx
《教师庸懒散贪个人剖析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庸懒散贪个人剖析材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庸懒散贪个人剖析材料
教师庸懒散贪个人剖析材料
教师庸懒散贪个人剖析材料
的是我在主观上还存在许多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旧思维:
(1)怎么服务的态度不端正。
自己在思想上还停留在曾经取得过多重荣誉、自己的能力已经被很多人认可、自己的各项素质基础较好等层面上;面对服务本质,不能用三平精神为自己在工作中定位,态度不端正,仍有荣誉、名利思想作怪,无形中就放松了、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在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知识、领导能力等方面不知不觉已经有了差距。
(2)为谁服务的认识不清晰。
认为开展活动总归是一阵风,雨过地皮湿,在认识上有说空话、形式主义、治标不治本的错位思想,因而决定了跟着大家走形式,放弃实质大呼隆。
对待各种政治学习、集中行动,仍然存在自身能力弱小,难以改变总体形式,对待不良作风认为自己职位卑微,难以从根本上转变作风,实际是骨子里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本身是群众中的一员,虽置身其中,却因为一堵无形的墙而迷失自我,看不清自己的群众本质。
(3)服务什么的责任不明确。
责任就是使命,责任就是任务。
干好各项工作的首要前提是落实责任,有责任心。
自己之所以存在庸懒散贪的种种表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责任心不强的问题。
一方面是自己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对待法定的岗位职责没有与时俱进地去承担,造成了工作上的胡子眉毛一把抓,出工出力不见效;另一方面不能做到心随责走,缺少谋责之意,守责之情,工作上造成了不主动,意识上松懈,行动中散漫。
同时,达不到责随职走的境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三、下一步整改措施开展三治,归根结底是要转变作风,真正转变作风就要落实到行动上,做到思行统一,说做一致,想好再说,说了就做。
(1)放平心态求实效。
以三平精神为标准,坚持平凡中的伟大追求,牢记宗旨观念,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想方设法求创新,从根源上治庸治懒治散,实现工作上的提高质量;坚持平静中的满腔热血,增强干好工作的信心决心,在为民办实事中拓展工作,在拓展工作中拓宽思路,在拓宽工作思路中拓展工作领域,真正杜绝庸懒散贪行为,全面提高办事效率;坚持平常中的强烈责任感,常怀律己之心,常思为民之责,常干服务之事,肯吃亏、常吃亏、多吃亏、不怕吃亏,确保提高工作效率。
(2)解放思想求突破。
一在服务理念上求突破,围绕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把思想统一到关注民生、规范服务上来;二在服务标准上求突破,用高标准找准位置、谋划发展、搞好服务,争创一流成绩;三在思想作风上求突破,破除畏难思想,用新观念研究新情况,用新思路执行新任务,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用新举措开创新局面;四在效率和质量上求突破,做到在落实上求快,以只争朝夕的精神紧张起来、行动起来,切实增强为民服务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办事效率质量。
(3)忠诚履责求转变。
做到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坚持结合岗位,明确目标、责任,以岗定责、明责,始终牢记责任使命,心无旁骛地考虑如何尽责,不做口头巨人、行动矮子,不做不表面文章。
对分管工作扎扎实实把责任落到实处,把自己能力发挥到最好,求质求效;对全局工作,履行普通一员责任,大处着眼,细处求实,做到落实不走样、不变形、不含糊、不糊涂。
欢迎访问.gU!
(责任编辑:
Guotuzy)
附送:
教师廉政准则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廉政准则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心怀感恩!
在辛苦并快乐着的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本职,奋力进取,全心全意服务,诚心诚意办事,保持清正廉洁,锤炼人品,努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
不久前,学校组织党员学习了《廉政准则》。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
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
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就此,我谈谈对《廉洁准则》学习后的的所得,与大家共勉。
一、用心学习,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在教育事业的发展中,这一准则使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有了坚实的保障;从广大人民的愿望来说,这一准则正是在倾听民声之后做出的顺应民意的英明举措;从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上,这一准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一些人思想认识的误区。
学习《廉政准则》让我想到了毛泽东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想起了“两个务必”。
我体会到只有不断加强学习,用心学习,真心学习,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清醒的认识。
只有静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
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不被不良的思想侵蚀,不被不良的行为影响。
保持健康的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忽视了学习放松了学习,思想就得不到净化,心就不静,心不静,私欲就容易膨胀,就抵制不了诱惑。
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树立牢固的理想和信念,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提高警省自己、纯化自己的自觉性。
二、以廉养德时刻坚守教师的操守俭以修身,静以养心。
“心底无私天地宽”。
做为党员干部要时刻不能放松党性修养;做为教育工作者要时刻不能淡忘师德规范。
学习《廉政准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习的关键是入脑入心,通过内因发生作用。
我常常想,学的东西是否融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否化作了自觉的行动?
我常常审视自己,努力使自己的灵魂得以洗涤得以净化,《廉政准则》就是映照心灵的镜子,标对行为的尺子。
有了这面镜子这把尺子的衡量和比对,经常过滤掉思想中的杂念,不让杂念存留,更使杂念无法滋长。
而要能够自觉地做到这一步,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苦乐观、幸福观、荣辱观,要内心深处甘于清廉,以清正为荣、为乐、为生命的最高奖赏。
古往今来名垂青史的、为人们称颂的不是巨富更不是贪官,而是道德高尚的人,造福社会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勤于自律,严于自律,必须从细微处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勤于正己,严于正己,必须从初始做起,从源头做起,从一个个清与浊、正与邪、公与私、美与丑的判断和选择做起。
古人说:
“一日三省吾身”,要常常自警、自省、自我反思。
常怀律己之心,常怀正己之心。
常以先模人物的事迹激励自己,常以《廉政准则》的要求规范自己,常以反面角色的悲剧警醒自己。
坚守做人的准则,坚守人民教师的操守,坚守共产党员标准。
在心中深深刻下廉洁从教的坚强信念,在思想上牢牢筑起反腐防变坚固之堤。
作为共产党员,在永保先进性的同时,更要时刻牢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人生需要加减法。
加法,就是要增加知识、增长本领、增强后劲;减法,就是要远离诱惑、看淡名利、安于平和,无穷的欲望会使得自己更加的贫乏,不断的索取会让自己迷失。
快乐即是满足,珍惜拥有才是最大的幸福。
吴非,这个大名闻而久之。
那是因了他的《不跪着教书》,遗憾的是我没有读那本书。
最近朋友借我他的《致青年教师》,我因了钦羡作者,而渴望读这本书。
当我拿过这本书时,心里有点忐忑了。
自己教了十五六年书了,已经不再年轻。
可是我还是希望倾听这位名师的教诲,所以虚心的一页一页的翻读。
剔除了午休,课间见缝插针的读。
两天时间,一页不落的看完了。
心里满满地全是收获,回到家想把这些收获梳理一下,让它变为我永恒的财富!
认认真真地读着《致青年教师》中的一篇篇短小精悍、道理浅显易懂的文字。
真的让我读出了他出版本书的目的——“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吴老师的书中所举事例确实大都为教训。
吴老师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笔,发现了很多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并写了下来。
先生笔触严肃,一个个短小的祈使句标题可以使我们清楚明白地了解到,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
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翻卷而读,掩卷而思时,沉淀在我记忆深处的东西都是吴老师赠给我的“礼物”,今生受用。
他说:
对受教育者而言,每一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只占他一生学习经历中的一小部分。
在那样一个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因为“教会学”也是他的专业技能。
在短短几年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他的风格,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因为他的教学素养——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
因为他的不学无术。
他说: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已的手里。
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述。
它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前面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当然,作为一盏灯,他未必需要一直亮着;但是在他亮着的时候,他有可能是耀眼的、夺目的,即使只有一丝光亮,也能照亮学生走过一段路……他在做个“做个有胸襟的教师”那一辑中说:
面对青少年的冷漠,你能悲伤地哭出来,说明你有真诚的情感。
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益于他们人性的苏醒。
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语文教师成为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如果教师把所有的精力都用于钻研高考、中考,非常可惜也非常可悲。
我们是来欣赏同行的。
我们是来欣赏别人的,不是来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长处。
作为教师,一旦有粗俗的行为,他在学生面前很难有威信。
教育者缺乏文明修养,他的学生就可能粗俗。
我们所做的工作可能要在很长的时间以后才能显现出来,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我们不可为一时的成功狂喜;再说,教育不是体育比赛,我们不需要“战胜”谁。
学生的想象力是怎样丧失的?
也许是我们的教育规矩太多,太具体。
孩子从小接受了过多的规矩,他的行走必然是战战兢兢。
如果上课可以不用课件,尽量不要用。
教师在黑板上写字,是一种文化熏陶。
如果所有的老师都依靠电脑上课,我们有可能逐渐失掉母语教育的绝好传统。
教师可以惩罚学生,但不要戏弄学生。
作为教师,无论如何不能伤害学生的尊严。
比这更是失败的,是教师保留学生的检讨书。
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让学生喜欢你的课,不是哗众取宠,除了学养,可能还取决于你有没有教学的激情,能否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尽情地表现自己。
中小学的课堂,除了有探索和发现,有理智与情感,还应当有孩子的童趣,有少年的率性,有青春的诗和梦。
如果老师的工作辛苦,可是无法让学生热爱课堂,这位老师的工作就没有价值。
他在“不要急”那一辑中说:
无论是在公共场所或是私下,都不要贬低同行。
一名在辛勤工作愚蠢的老师,他的破坏作用就大得多,他不聪明,本是他的不幸,把几十个本来可以变得聪明的学生教育得和他一样愚蠢时,教育的不幸就会出现了。
因为他越是“辛勤工作”,他的学生越是摆脱不了他。
一节课究竟上得如何,主要看学生的反应。
你不是为评委上课,你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
在教育界最可怕的事情是“一个愚蠢的校长事必躬亲”----用他们的自我标榜,就是“用心、用力、用命”,然而他们就是不肯动脑筋。
同样,在学校工作中,最可怕也是最常见的现象是:
一个愚蠢的教师在辛勤工作。
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无法辨析问题的价值,是应试教育模式下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无论如何,教育教学不能“唯分数论”,比分数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家陈省身先生曾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不要考100分”。
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院士也说过:
追求考高分的名校教育其实最不利出人才,名校的高分压力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被扼杀了。
教师非但不能像演员那样“表演”,更不能像某些名角那样完全不考虑观众,陶醉于自己的阐释之中。
教师不要把自己当演员。
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主要是你引导他进入了有意思的境界,通过你的教学,他学到了方法,发现了智慧,而不是在看一场演出。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学生不需要老师教了,是教学的成功,也是教师的追求。
你看那种从早忙到晚的老师,把自己累病的教师,学生离不了的教师,可能未必是聪明的教师。
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如果一名老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合格老师。
一名优秀的教师,他在教学中一定会注意培养学生对学科的热爱——即使换了学生不熟悉的教师,即使所换的教师教学中存在这样那样的缺憾,学生仍然以高度的热情去学习,那才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有些老师不让迟到的学生进教室,一顿批评竟然用了十多分钟。
对于迟到的学生,教师可以批评,但无论如何不能羞辱迟到的学生。
文明习惯不能靠惩罚的方式来培养。
他在“心里装着学生的心”那一辑中说:
学生在青少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
作业批改的标准可以因人而异。
只要尺度把握得当,能够激励学生。
钱理群教授说:
“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
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
出色。
”这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记住的教育常识。
教师自己要做合格的家长,尽可能不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学校给予的任何特权。
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和同学们一样,对他的一生有好处。
教育所要教给学生的,是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并在这样的教育中培养人的创造精神。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因为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传达给学生;在学生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与言行粗俗。
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
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
你是教师,你今天播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实。
马卡连柯训斥过学生,他甚至也打过一个孩子的耳光,在他看来,只要对孩子的精神成长有利,可以运用非常手段。
我认为,及时地向学生表明自己的愤怒,是一种教育。
不必自欺欺人,不要作秀,面对假丑恶,如果你是一名有健全情感教师,你就直率的表示你的愤怒吧!
他在“尊重常识”那一辑中说: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
一位教师,他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
“苦读”没有意思,钱理群教授子啊回忆自己读书生活时说:
“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
”这也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记住的教育常识。
“懂”与“不懂”之间,是读书最有意思的境界。
全读懂了,一览无余,那可能只能说明这本书内容浅薄;而完全不懂,那有可能是你选错了书,或者是把今后才能读懂的书搬到今天提前读了。
唯有“懂”与“不懂”之间,有学习的空间与动力,在阅读中一点点地感悟,或是如梦方醒,才算得上是一种乐趣。
经典作品的常读常新,也就在于一时不可能“全读懂”。
也就是“全读懂”没有必要。
教师自己要做合格的家长。
他在“不放弃理想”那一辑中说:
理想,让我活着。
如果没有理想,不只是教育,任何一种职业也会是无趣的。
人的选择如果过于现实,必然领略不到诗和梦的美。
即使什么都看透了,也不放弃理想。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
爱因斯坦说: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
他在“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那一辑中说:
博爱,应当写进我们的教育词典。
留点麦穗在田野上。
看到别人跌跤不要笑,这就是教养。
……书中的金言很多,故事也不少。
吴老师如一位施善的大师,在给我们这些渴望学习盼望成长的年轻或不年轻的教师把一件件他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小事娓娓道来。
他警告我们不要轻视每一件小事,要力所能及地认真教育,要坚持和孩子们共成长。
诚然,我现如今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实践和思考教育,一个生活方式——读书和写教育随笔。
感谢吴非老师,谢谢他让我认识到在不断地为自身充电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
《白杨礼》是茅盾同志的名作。
细细品味这篇散文的艺术特色,有如下三点。
一.托物言志,含蓄曲折的象征手法。
在抒情作品中,由于对一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很难具体描述,或因为某种缘故,不便于直接抒写,往往采用象征手法,以适当的象征物作为题材,“咏物托志”,把抽象的精神形象化,把不便于明言的意思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白杨礼》就运用这种表现手法。
作者极力扬白杨树的不平凡,“咏物”的目的在于抓住白杨树的外形特征歌颂北方农民,歌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歌颂民族的力求上进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抒发作者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颂的真挚感情。
文章写于国民党统治的白色恐怖之下的重庆,作者不得不讲究斗争艺术,采用比较含蓄的象征手法。
这篇散文的象征意义是通过白杨的形象表达的。
作者细致逼真地描写白杨形象是,选用的词语既能抓住白杨的特征,又能含蓄地体现白杨的象征意义。
文章第五节先抓住白杨树一直往上长,高大挺拔的总体象征,选用“力争上游”这个人格化的词语总写白杨。
然后抓住白杨各个部分的特征,分别选用相应的特征性词语进行描写。
如用“笔直”、“一律向上”、“绝不旁逸斜出”写树枝;用“宽大”、“片片向上”、“没有斜生,更不用说倒垂”写树叶;用“光滑”、“银色的晕圈”、“淡青色”写树枝;最后从形写到神,用“倔强挺立”、“努力向上发展”、“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西北风”等词语扬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和反抗精神。
这些词语既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特征,又含蓄地透露“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象征意义。
二.由远及近,由面到点,由物及人的构思艺术。
文章在引出白杨树之前,勾勒了黄土高原广阔平坦的雄壮伟大气象,在这个旷远的背景中,作者突然看见了前面的白杨树,这是由远及近;看到的白杨树从“一排”到“三五株”,再到“一株”,这种数量的递减,由群像到个别,使傲然耸立的形象清晰高大,然后作者由下而上地细致描绘了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白杨树的伟岸形象如在目前,这是由面及点,写到点也就更近了;层层深入地点明白杨象征北方农民,象征守卫家乡的哨兵,象征“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这是由物及人,写到“精神和意志”,实际还是写人,“精神和意志”是人的借代。
通过上述三步,文章尽情美了白杨树以及由它象征的人和精神,这就是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艺术。
三.首尾呼应,层次分明,波澜起伏的结构方法。
文章开头一节用“我美白杨树”直抒颂之情,最后用“我要高声美白杨树”作结,首尾呼应,美白杨的感情线索一脉相承,始终贯穿。
文章第
四、第六两节句式基本相同,略有变化,在思想内容表达上各自是前文的小结,在结构上用间隔反复显示文章的节奏,这两节与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句子一起使全文层次分明,既疏朗又完整。
作者在第二节描叙自己看到黄土高原的景色后,先抒写“雄壮”、“伟大”的感受,突然又写潜滋暗长的“单调”的感受,两种不同滋味的感受相继产生,使文章顿生波澜;作者细致描绘白杨形象后,笔锋又转,以树比人,直接点明象征意义,把意境推向深处,使读者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在由树及人,直接点明象征意义之前,作者又运用反衬手法,欲扬先抑,说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马上文笔又变,在上文反诘之下,一口气连用“伟岸”等七个褒义词,高度扬白杨“是树中伟丈夫”,尽情抒发敬仰之情;在第
七、第八两节点明象征意义并尽情礼之后,文章完全可以作结,但第九节又树奇峰,把白杨和楠木进行对比,给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以无情鞭挞,换一个角度再次高度美白杨树。
这种曲折多变,错落跌宕的笔法,使文章的节奏忽而舒缓忽而急促,作者的感情忽而平静忽而炽烈。
《白杨礼》无论是思想内容方面,还是艺术技巧方面都是值得学习的。
茅盾同志在谈创作经验时说:
“我所能自信的,只有两点:
一、是未尝敢粗制滥造;
二、未尝为要创作而创作——换言之,未尝敢忘记了文学的社会意义。
”由于作者精于立意,巧于构思,工于细刻,所以实堪为中学生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