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13287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docx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docx

高一地理《农业生产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2.了解农业的投入和产出的基本要素和一般模式。

   3.掌握农业分类的依据和类型。

能力目标:

   能够以当地某种农业为例,分析该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要素、所属农业分类,并说明该农业主要从事农事进行的时间,从而进一步理解农业生产特点。

情意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树立科教兴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农业生产的特点。

   2.农业生产的分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农业生产的特点。

【教学模式(或方法)】读图分析、总结归纳

1.从农业生产的概念出发,逐步分析农业生产的特点和农业分类。

2.结合身边事例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其含义。

【板书设计】

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

一、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及特点

1.概念

2.特点:

(1)地域性

(2)季节性和周期性

二、农业的投入和产出

1.投入要素:

自然条件——光、热、水、土

            劳动力——劳动者

            生产资料——农具、种子、化肥、农药

            科技——育种、灌溉等

2.农业产出:

供人食用——粮肉奶蛋类

 工业原料——皮毛棉花等

三、农业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

分种植业、畜牧业

(农、林、牧、副、渔业)

2.按投入多少分:

粗放农业

 密集农业(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

3.按产品用途分:

自给农业、商品农业

四、农业发展史

1.原始农业:

靠天吃饭

2.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经验

3.现代农业:

科学技术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在上册课本中认识和学习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了解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场所,而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自然资源。

那么,我们应如何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呢?

我们再来学习人文地理,即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关系。

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对环境施加着影响。

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与自然环境联系最紧密、相互影响最深刻的就是生产活动。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五单元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板书)。

人类的生产活动也是多方面的,本单元我们学习人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两种生产活动,即农业生产活动和工业生产活动。

我们先学习“第一节农业生产活动”(板书)

新课教学: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回答:

1.什么是农业生产活动?

2.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状况如何?

学生看完课文后,老师加以点拨、总结。

农业生产活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活动。

在自然界,动植物的种类丰富多样,不同地域的人们,可以通过自身有目的的劳动,将有价值的植物或动物加以培植或驯化,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发展。

同时,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又通过文化交流,把这些动植物品种加以传播,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农业生产的类型。

讨论:

让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我国不同地区(如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地区等)的农业生产情况有何差异。

重点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家乡的农业生产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材料一:

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本区日照充足,光合作用潜力大,夏季普遍高温,降水较多,一年一季作物的水、热条件是有保证的。

北部的黑土,可以生长春小麦和水稻,辽南和辽西,冬小麦和温带水果可以越冬。

但低温冷害是本区农业生产上的主要限制条件,培养早熟高产作物品种,对发展农业有重要意义。

在耕作业中,粮食生产面积较大,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商品率较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棉花、甜菜、花生、烤烟、亚麻等,东北区目前已形成大农业结构比较完整的农、林、牧、副、渔五业俱全的农业地区。

材料二:

华中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本区地处温带和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地表起伏平缓,丘陵分布较广,江湖水网密布,人烟稠密,劳力充足,土地利用率较高,农业生产比较发达,是我国富饶的农业区之一。

农业部门繁多,结构复杂,多种经营门路广,专业化程度高,是我国水稻、冬小麦、棉花、油菜、麻类、生猪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亚热带木本经济作物(如茶叶、油茶、油桐、柑桔等)和人工速生用材林(如杉木、毛竹)的重要产地,农副业生产有广泛发展的有利条件。

承转:

我们了解了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那么,农业生产有怎样的特点呢?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板书)

农业生产是农民运用工具劳动、利用动植物的繁殖、生长,来获得物质的生产部门,其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过程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控制生物再生产,它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过程。

农业生产必须依靠土地,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1.地域性

农业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不同的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所需热量、光照、水、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此决定了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如:

我国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北方的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加上历史上的经济制度与生产习惯不同,就形成了在粮食作物种植上具有北麦、南稻的地区差异。

即使同在北方,华北与东北的自然条件也有很大差异,同是小麦,在生产方式上,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华北是生产冬小麦,而东北地区则是生产春小麦。

我们本地是冬小麦。

2.季节性和周期性

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而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最密切,气候随季节有一定的变化,并呈周期性。

因此,农业的生产活动随季节的变化而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的特点。

例如:

动植物(或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不同阶段在不同季节中对光、热、水、土等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一年中随季节变换农事活动就有一定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不能任意推迟或提前。

在华北有“春种、夏长、秋收、冬闲”之说,还有一些农谚更是反映了这一特点:

“霜降起葱,菜收立冬”“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立秋处暑天渐凉,要割玉米和高粱”等。

承转:

学习了农业生产的特点,我们再来学习第二部分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农业的生产模式,即农业的投入与产出,并结合我们潞城市的情况举例说明。

老师总结、指导:

1.农业的投入要素(板书)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进行一定的投入,主要有四大因素:

即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投入。

动植物的生长繁殖与自然条件关系密切,因而影响农业生产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就是光照、热量、水分、土壤和地形,它们和动植物本身(植物种子),构成了农业生产必要的投入要素。

在此投入的基础上,要经过劳动者劳动(即劳动力投入),即可进行农业生产,获得产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生产资料的投入比重在不断增加,如良种、农具、化肥、农药等,最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在现代农业中,加大科技的投入(如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改革耕作方式等),一方面提高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产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提高产品质量,优质优价,市场畅销,达到增产增收的最佳效果。

这已成为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发达国家,农业的新增产值中,60%以上是靠科技投入转化来的。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个比值也已占到30%以上。

2.农业的产出(板书)

农业的产出主要指农业生产的各种农副产品,主要分两类。

一类是供人们食用的,如粮食、肉、奶、蛋、水果、蔬菜等;一类是用作工业生产的原料,如棉花、橡胶、皮、毛等。

事例分析:

材料一:

2001年4月1日《科技日报》报道:

“九五”期间,新疆棉花生产创下七个全国第一。

这七个全国第一包括:

种植面积、棉花总产量、棉花平均单产、棉花收购量、调拨量、高等级商品棉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

专家称“棉花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课题创建的七大技术组合,为新疆棉花生产“九五”计划创下了七个全国第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七大技术组合分别是:

主攻早熟抗病品种、低产高产的技术模式、建立高产栽培技术系统、建立节本降耗综防体系、建立精细施肥技术体系、完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和机械化组装植棉技术。

材料二: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在水稻矮化育种方面取得了突破。

以矮脚南特、广场矮、珍珠矮为代表的一批矮秆高产品种代替高秆低产品种,使水稻产量由起初的每公顷3000~4500千克提高到4500~6000千克,70~80年代,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使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又由4500~6000千克提高到6000~7500千克以上。

到2000年为止,以袁隆平院士为主的研究小组,对基因杂交水稻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使我国的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

以上材料,可组织学生再次分析、讨论,让学生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产出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现在的科学技术手段,是制胜的手段。

承转:

在世界的不同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农业具有了地域性的特点,所以农业生产的对象、投入的因素和产品的用途都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农业地域类型,如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商品谷物农业、乳畜业等。

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侧面给这些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类。

三、农业的分类(板书)

农业的分类方法,依据不同的参考条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掌握常用的分类方法,并了解其特点,同时回答以下问题:

1.常见农业分类有哪几种?

各种农业生产有哪些主要特点?

2.结合实际生活,举例说明。

学生看完课文后,进行提问,然后老师加以点评总结。

农业的分类,我们课文介绍了三种经常使用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类(板书)

通常情况下,依据农业生产对象的不同,将农业分为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个部门。

世界主要地域类型,基本上分属种植业和畜牧业,有些情况下,一些人们既经营种植业,又经营畜牧业或渔业,这样的农业称为混合农业,如,在我国的东部平原区,农业生产是以农作物为主的种植业,而西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区则以畜牧业为主。

在我们潞城市周围的农村,则有不少的混合农业:

一些人们在经营旱作种植业的同时,还饲养着猪、鸡、羊、兔等。

2.按投入多少分类(板书)

根据投入生产资料或劳动力的多少,将农业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

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少,扩大土地面积成为增加农业产出的主要手段,这样的农业称为粗放农业。

粗放农业一般分布在地广人稀、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地区。

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这样的农业称为密集农业,也叫集约农业。

依据投入种类的多少,还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农业、资金密集型农业等。

现代世界的农业主要是密集型的。

如:

我国中西部山区的农业生产(包括西部牧区的畜牧业生产),由于自然条件较差,水分、热量不稳定、水土流失严重、经济水平落后,大部分的农业生产属于粗放农业。

我们潞城市周围的山地,由于地形不便,缺少水源,生产资料和农业技术投入较少,产量较低,也属于粗放农业。

在我国南方水田区,劳动力丰富,水源广布,热量充足,依靠传统精耕细作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是属于劳动密集型农业。

此外,如课本图5.3中的农业生产,由于投入了大量技术、资金、设备等,形成了资金密集型农业。

3.按产品用途分类(板书)

根据产品的用途(自给或商品),将农业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自给农业是指农民生产的产品,大多数甚至全部供自己及家庭享用的农业,自给农业一般分布在生产力水平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和农业产量少的发达国家。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食品供应。

农业产品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