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gai.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1102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方剂学ga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医方剂学ga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医方剂学ga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中医方剂学ga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中医方剂学ga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方剂学gai.docx

《中医方剂学ga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方剂学gai.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方剂学gai.docx

中医方剂学gai

中医方剂学

绪言

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适宜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及剂型,妥善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体。

3、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是《五十二病方》。

4、《黄帝内经》载方13首。

5、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共收载方剂314首。

“方书之祖”

6、晋唐时期,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前者载方5300余首,后者载方2000余首。

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是研究唐以前方剂的重要文献。

7、宋代,翰林医官院组织编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

其后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官府药局的成药配方范本,初载方297首,后增补到788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要典。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严用和《济生方》。

8、金元时期。

9、明清时期,明·朱橚《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10、方论方面,金·成无己《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

其后又有明吴昆的《医方考》,清汪昂的《医方集解》。

方剂的组成

1、君药: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不可缺少的药物。

2、臣药: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药力小于君药。

3、佐药:

有三种意义,一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和烈性。

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当病人不拒药时就不必用反佐药。

4、使药:

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物。

二是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5、常见的引经药:

桔梗(载药上行)--肺经;心经(如天王补心丹)羌活――太阳经柴胡――少阳白芷――阳明经川芎――厥阴经细辛、附子――少阴经(细辛:

性甚走窜,透表达里,搜剔筋骨而祛邪。

)牛膝――引药下行,引气血下行

6、在组方体例上,君药宜少,一般只用一味,若病情复杂可用二味,但君药药味不宜过多,多则药力分散。

7、方剂的组成变化:

药味增减变化;药量增减变化;剂型更换变化。

方剂的分类

北齐徐之才的“十剂”:

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后又有“十二剂”:

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寒热。

方剂与治法

常用治法:

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汗法:

通过开泄腠理,促进发汗,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汗法不仅能发汗,尚能祛邪于外,透邪于表,畅通其血,调和营卫。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

吐法:

通过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排出的治法。

“其高者,因而越之”

下法:

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痰结等从下而出的治法。

“其下者,引而竭之”

和法:

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的治法。

“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

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

小柴胡汤为和解表里之剂也。

温法:

通过温阳、祛寒或回阳等作用,使寒祛阳复,用治里寒证的治法。

“寒者热之”,“治寒以热”

清法:

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法。

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等。

“热者寒之”,“治热以寒”

消法:

通过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坚者削之”,“结者散之”

补法:

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治法。

“虚则补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组成:

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

方歌: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功用:

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

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上气,痰气不利,脉浮者。

桂枝汤组成:

桂枝9g芍药(白芍)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方歌: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使邪从表而出)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鉴别症状,又如小便自利。

这里主要用于与外感风热证相比较。

),脉浮缓或浮弱者。

九味羌活汤组成:

羌活防风 苍术各9g 细辛2g 川芎 白芷 生地黄黄芩 甘草各3g

方歌: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简捷记忆:

羌风白草细,芩川有苍生。

功用: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者。

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

香薷饮组成:

香薷9g 白扁豆微炒 厚朴姜制各6g

方歌:

三物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功效兼,若益银翘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功用:

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

阴暑。

恶寒发热,腹痛吐泻,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舌苔白腻,脉浮。

小青龙汤组成:

麻黄去节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半夏9g 五味子6g

桂枝去皮:

是因桂枝毒在皮,故方中皆去皮用。

(《证治准绳》)

半夏洗:

半夏汤洗七次以去其燥性。

方歌: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

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的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

止嗽散组成:

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9g甘草炒3g陈皮去白6g

方歌:

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简捷记忆:

止嗽散用桔甘前,荆陈紫菀百部研。

前:

可为白前或是前胡,白前性温,故风寒遗留的咳嗽用之佳;前胡性凉,多用于风热遗留之咳嗽。

功用: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

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辛凉解表

银翘散

组成:

连翘15g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鲜苇根汤煎。

方歌: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功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透表――荆芥穗、淡豆豉性微温,开毛窍,助邪外出,表邪通过此二药透表而出。

主治:

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桑菊饮组成:

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生甘草2.5g 芦根6g

方歌: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胃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功用: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

风温初起。

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

麻杏石甘汤组成:

麻黄9g 杏仁9g 甘草6g 石膏18g

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与石膏的用量需成比例,可用1:

3(邪热闭肺、无汗)或1:

5(邪热壅肺、有汗),重用石膏制麻黄之温性,去性存用。

功用:

辛凉宣肺,清热平喘。

主治:

表邪未解,肺热咳喘证。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柴葛解肌汤组成:

柴胡6g 葛根9g 甘草3g 黄芩6g 羌活3g 白芷3g 芍药6g 桔梗3g

方歌: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甘羌活芷,石膏大枣与生姜。

功用:

解肌清热。

主治:

感冒风寒,郁而化热证。

恶寒渐轻,身热增盛略有寒热往来之意,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者。

升麻葛根汤组成:

升麻10g 葛根10g 芍药6g 炙甘草[1]3g

功用:

解肌透疹。

主治:

麻疹初起。

疹出不透,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脉数。

扶正解表

败毒散组成: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独活 茯苓 桔梗 人参各9g 甘草5g

方歌:

人参败毒茯苓甘,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简捷记忆:

活芎参茯草梗,二胡枳荷羌攻。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

气虚外感证。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参苏饮组成:

人参 紫苏叶 葛根 半夏 前胡 茯苓各6g 木香 枳壳 桔梗 陈皮 炙甘草各4g

方歌: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干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功用: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

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膈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苔白,脉弱。

再造散组成:

黄芪6g 人参3g 桂枝3g 甘草1.5g 熟附子3g 细辛2g羌活3g 防风3g 川芎3g 煨生姜3g。

另枣二枚,加赤芍共煮。

方歌: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外感服之安。

简捷记忆:

再造桂枝汤,芪附芎人羌辛防。

功用:

助阳益气,解表散寒。

主治:

阳气虚弱,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加减葳蕤汤组成:

生葳蕤(玉竹)9g 生葱白6g 桔梗5g 东白薇3g 淡豆豉9g 苏薄荷5g 炙甘草1.5g 红枣二枚

方歌: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功用:

滋阴解表。

主治:

阴虚外感风热证。

头痛身痛,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总 论(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组成:

大黄12g 芒硝6g 厚朴炙24g 枳实12g 先煮枳实、厚朴,在下大黄,芒硝冲服。

简捷记忆:

黄厚枳实硝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胃、大肠。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3、里实热证治热厥因热引起的四肢厥冷、痉病或发狂。

大黄牡丹汤组成:

大黄12g 牡丹9g 桃仁12g 冬瓜子30g 芒硝9g 

方歌:

金匱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功用:

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主治:

肠痈初起(或阑尾炎初起)。

右下腹疼痛拒按,牵拉试验阳性,时时发热,自汗恶寒,舌苔薄腻而黄,脉滑数。

;温脾汤组成:

大黄15g 当归 生姜各9g 附子 人参 芒硝 甘草各6g 

简捷记忆:

芒当,为姜大人附子甘杯。

功用:

攻下寒积,温补脾阳。

主治:

寒积腹痛。

便秘腹痛,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欠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大黄附子(细辛)汤组成:

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三物备急丸组成:

大黄、干姜、巴豆

功用:

攻逐寒积。

主治:

寒实腹痛。

猝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大便不通。

润下

五仁丸组成:

桃仁15g 杏仁15g 柏子仁9g 松子仁5g 郁李仁5g 陈皮15g 

简捷记忆:

桃杏松柏郁陈皮。

功用:

润肠通便。

主治:

津枯便秘。

大便干燥,坚涩难出,以及年老或产后血虚便秘。

济川煎《景岳全书》组成:

当归9~15g 牛膝6g 肉苁蓉6~9g 泽泻5g 升麻3g 枳壳3g 

方歌: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与补法堪宗。

简捷记忆:

枳泻当用升牛肉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

肾虚便秘。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

1、“益肾勿忘泽泻”

2、方中无泻下之药,故须用升麻先升之,此为用升麻之意。

本方泻下重在用药势。

麻子仁丸(约脾丸)组成:

麻子仁20g 白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