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诊入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888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脉诊入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脉诊入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脉诊入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医脉诊入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医脉诊入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脉诊入门.docx

《中医脉诊入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脉诊入门.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脉诊入门.docx

中医脉诊入门

中医脉诊入门

马永刚

中医脉学传承数千年,历久弥新,迸发出蓬勃生机,吸引众多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同道中人痴迷于此。

今不揣学识浅陋,兹将中医脉诊入门之法浅析于下,敬请各位同道斧正。

一、中医脉诊基本原理

三焦者,人身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脏腑、五神藏之于内,经由三焦形之于外。

歧伯曰:

寸以射上焦,关以射中焦,尺以射下焦。

《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侯所主曰:

“寸主射上焦,出须及皮毛竞手。

关主射中焦,腹及胃。

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清代医学大家周学海亦论曰:

“寸、关、尺候,身之上中下者也,浮、中、沉候,经络脏腑之表里者也。

此以脉之纵横之部位,主身之纵横之部位。

”三焦者,统领周身之气,而分隶于胸膈腹,即分配于寸关尺。

故寸主侯上焦之脏、腑、官窍、经络、腠理及筋脉肉皮骨,关主侯中焦之脏、腑、经络、腠理及筋脉肉皮骨,尺主侯下焦之脏、腑、经络、腠理及筋脉肉皮骨,三关合而为一,主侯人身上下内外。

人之生,形具而神生,形神合一。

形即体质,神即气质,包括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

脉象可反映一个人的体质和气质特点,周学海亦论曰:

“人之禀质,各有不同,而脉应之。

”总按可体会人之体质特点,“一身之中,无论何处气虚,脉之三部皆现弱象”。

而单按则体会在体质基础上产生的病理变化。

关于寸口分候脏脉的根据,《脉诊》一书强调根据气为阳,血为阴的原则而定。

认为右手偏于气旺,左手偏于血旺。

肺主气,气旺于右,气为肺所统,故以右寸配肺。

心主血,血旺于左,血为心所主,故以左寸侯心。

脾居中洲,体偏左而气行于右,故以脾候于右关。

肝藏血,其体虽右而气化作用实行于左,故以肝候于左关。

肾在腰旁,位居最下,故亦候于尺。

脉诊大师寿小云先生在深入研究《内经》等古典医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脉诊经验,提出“心理脉象”这一失传已久的脉诊理论,寿小云教授在他的脉诊专著《寿氏心理脉学与临床》中指出:

“心理脉象的总体诊断位置的上界在比病脉浮取略浅的位置,下界到比病脉中取略深的位置。

我们在这个领域之间去寻找心理脉象的感觉。

具体部位大约在皮肤下尚未接触脉管的位置,到中取按实脉管后略加力的位置之间。

”心里脉象的诊察以单按为主。

二、脉诊基本方法

1、脉象基本要素

脉象,是由脉位、脉体、脉力、脉率、脉律、脉幅、脉形七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由于这七个要素的变动,因而演变出纷纭繁杂的诸多脉象。

周学海提出以“位数形势为经,微兼独甚为纬”来提纲挈领,诊脉明理。

位:

即脉位,指脉之在浮、在中、在沉及脉位之在内、在外。

数:

脉之至数及脉“来去”之速度。

形:

脉管之长短曲直软硬内外,脉管周围组织之形态质地,及脉管与周围组织的形态关系。

势:

可分为生理体质,病理体质及心理状态、性格特点之脉势。

“势者,敛舒仲缩进退起伏之有盛哀也。

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于诸势之中以为之纲者也。

”此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非寻常人所能体会(本人也尚未参透)。

2、脉诊心法

《内经》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虚,是医者的心要虚。

虚乃能容,心虚方可积神。

切脉时亦要心虚,即不可先存一丝成见,诚如张登《诊宗三昧》所云:

“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静,是指医者之心要静。

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告诫我们:

“有志于切脉者,必先凝神不分,如学射者先学不瞬,自为深造。

”因此,诊者当如费伯雄《医醇剩义》所说的那样:

“临诊时,虚心静气,虚则能精,静则能细,以心之灵通于指端,指到心到会悟参观。

3、脉诊指法

指法是脉诊的手指基本功,包括调指与运指两个方面。

(1)、调指

平齐指端:

三指在诊脉时,必须将三指的指端对齐才能举按一致,用力均匀。

运用指目:

人之手指感觉最灵敏的部位,在指端皮肉突起最高的地方,古人将这里称之为指目。

一般均使用指目进行诊脉。

然而指目之下有动脉通过.有些人的手指动脉跳动较明显,常常干扰对患者脉象的诊察.《脉义简摩》针对这种情况,指出:

“卢氏所用指目,正人指内动脉所出之处,若此似不如用螺纹略前者,正压脉上为常法也。

”临诊时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诊脉部位。

(2)、运指

是指法的具体运用。

总按、单按:

《诊家枢要》曰:

“一指单独加压为单按,三指同时加压为总按,单按以分候寸口三部以视病在何脏何腑;总按以审五脏六腑的全体;轻按重按以别沉浮,四者分合并用,才能找出线索,洞悉病所。

(1)举按寻举按寻是脉诊的基本指法,它通过三指用力轻重的变化,以诊察脉搏的浮沉与力度的情况。

如滑寿说: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

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

(2)推法推法是将手指挪移于脉管之上下,内外,以探察通常用举按法所不能察觉的—些变化。

推法与举按法相对,举按法是浮沉浅深诊候,而推法则是纵横诊候。

如《医学入门》曰:

“盖脉有隐显,皆阴阳变化错综,须横看,竖看,乃可尽其变。

三、诊脉步骤

1、诊脉之时,医者与病人须调整自己的仪态举止,静心正身,全身放松,使气血运行畅通。

2、医者要做到心空无一物,切不可存有一丝先入之成见,不可使思想带有倾向性,务必“洗尽胸中所蓄,寓孔神于三指头,自然得矣”。

3、总按,以举、按、寻、推等指法,按“位数形势”四字求之。

左脉属血分,而气实统之,故左脉为血中之气;右脉属气分,而血实生之,故右脉为气中之血。

左右脉象互参,以诊察人之体质特点、心理特点。

单按,以举、按、寻、推等指法,按“位数形势”四字分部次第求之,以诊察在体质基础上产生的病理变化及心理脉象。

最后,总按、单按所得的脉象特点综合分析,以诊察病人之生理体质、病理体质、心理状态及性格特点。

初学脉诊之人,可按此步骤,按部就班,细心体会,诚如周学海所言:

“求明脉理者,须先将位数形势讲的真切,各种脉象了然,不必拘于脉名”。

“讲脉学者,须先明脉位之有定,而后渐渐悟入脉位之无定”。

 

田原:

很多学生觉得脉象学很难,您的中医全部是自学的,在脉诊这方面给他们一些忠告?

李 可:

脉象这个东西啊,主要是要做到能看出来病势、走向,你掌握浮、沉、迟、数四个脉就可以了。

比如说,数,你要掌握他的一呼一吸要超过多少下,超过八、九十下就属于数了。

数在脉经上讲,属热,但是我发现呀,数脉它不但主寒,而且是主大寒,非常危险的寒,正所谓热极必反。

就是当你这个脉搏跳到一百次以上,甚至两百次,这个时候啊,你这个阳气已经没有了,完全外散了。

可它是数脉,对于这种数脉你绝对不能用凉药。

所以学中医的人你要活看,你要结合不同机体的病人,在我身上如果是数脉,可能就是……唉呀,我身上哪一个地方有火,清泻一下就过了,但是有些病人他表现出一种反相,一种假相。

你比如说肺结核,肺结核的病人,他那个基础脉搏数啊,就在一百次以上,他能有什么热?

他那个元气都散光了,你要再给他去治热,那他就死路一条了,然后他得感谢你给他治病。

(笑)很多东西并不像书本上写的那么简单、明了,一眼就能看透。

再说迟脉,迟脉主寒,但是有些热极的病,上下关格不通,他那个脉也很迟,那你就要给他通腹,要用大承气去让他泻肚子,一般的迟脉是要扶阳,但是特殊的迟脉就不能一样治了……所以要把这些情况都搞清楚,你心中就有数了。

现在把脉一般都是个样儿,看上去是看脉呢,其实脑袋不知道想啥呢。

然后他问你,你怎么回事,你说了半天,他把那个脉早忘记了是啥脉了。

所以判断脉的时候啊,要读那个彭子益脉法,很有特殊启发作用。

他那个方法特殊,病人坐在对面,两个手平放,这六部脉,心、肝、肾、肺、脾、命门,哪一路脉独特,就是那个地方有病。

田原:

同时按,然后进行比较?

李 可:

哎,你不比较怎么知道强弱、快慢?

所以看病的时候你还要结合望诊。

比如面色晦暗,但是他脉非常快,那就是阳气快完了,绝对不是热症。

田原:

是寒症?

李 可:

对。

所以你看那个脉案上写着脉数,数不但主虚、主寒,而且主亡阳,但是脉诀上没给你那么写吧?

你要这么讲那别人都得说这家伙是胡说八道,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

还有浮,浮主表,但是当人阳气外散的时候,这个浮啊,绝对不是表症,如果你按表症给他治,用麻黄汤、桂枝汤,他就完了,赶快用四逆汤吧。

这只是四种脉里面的三种,就有这么多变局啊,正局当然好看了,那个变局呀,十有九都是变局,正局表现的很少。

尤其是一些现代病,西医治到不能治的才找中医,他那个脉象就是恰恰相反,你看他热症,他肯定是个寒症。

真正对脉很通的,现在周围已经没有。

最好的脉法还是《难经》脉法。

过去河北有一个梁秀清,他看脉,旁边放张纸,在那儿画图,最后画到肺这个地方了,他说你这个肺的左边有这么大块的东西,你去透视一下。

出来一看,他左边有个肿瘤;还有一个将军去找他看病,其实也不是看病,本来是计划砸他那个牌子,说这个人太神了,肯定是一个江湖术士啊。

这个将军进去以后,这个梁秀清一般不许病人讲话,他就看脉,看了半天以后啊,他说你这个背部太阳经第几个穴位那个部位啊,有一个异常的东西,不是你本来应该有的,这个将军就惊呆了,说我那是个弹片,正好在那个肺和心的中间。

田原:

太神奇了,就是通过脉象看出来的?

李 可:

就是啊。

但是这个人治病不怎么样,他断病非常强,他就好像有透视眼似的,断病非常准确。

人体的脉象啊,一天二十四小时有一个循行的路线,循行到哪一个部位不通的时候,他那个脉象就会出现很突然的变化,他就能抓住那个东西,就给你断定了,告诉你,你哪个地方有病。

这个方法失传了,没有人能知道。

田原:

脉象二十四小时还有一个运动的规律?

李 可:

对,肯定的。

田原:

如果是这样的话,现在中医大夫,把脉就把个半分钟、一分钟,能看出来什么?

李 可:

(笑)啥也看不出来,江湖骗子。

所以说中医的四诊是一个综合性的判断,单纯靠哪一个也不行。

脉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

现在也有看脉象和心脏是不是同步啊,心脏跳几下,脉就跳几下,那和中医的脉风马牛不相及(笑)。

根本不是一回事儿。

这还算是中西结合里的一个成果呢。

田原:

李老,咱们从开始聊天到现在,你可吸了不少烟……

李 可:

挺好啊,除了感冒,一般是不咳嗽。

田原:

中医说吸烟耗阴,抽烟的人嘴唇一般都是干红的,有虚热的表现。

李 可:

胡说八道。

那是假辨症,看到表相,看不到本质。

我告诉你啊,现在教科书上的结论基本上是错的,特别是阴阳的辨证,其它的就不用讲了。

 

切诊-再次吸引阁下的眼球,呵呵

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切脉辨证,早在《内经》、《难经》就有记载,经历三千年来的不断总结,对于何证出现何脉已有详细论述。

但对证象与脉象间的内在联系,却无明析的概念,不能令人一目了然,以致学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脉证间的内在联系,如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

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

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心脏搏动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

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

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

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

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先从气的虚滞言之;气是心脏搏动的动力,心气是由肾系生化的元气,脾系生化的谷气,肺系吸人的清气,注人心脏,成为心脏活动的能源。

脾肾功能衰退,心气也就随之衰弱,脉象与心相应也就呈现缓慢或虚数无力。

若将这一连锁反应进行逆向推理,脉象无力是因心气不足,心气不足则是脾肾化气功能衰退所致。

气行脉外,营卫和调,则脉不浮、不沉、不迟、不数。

如果风寒束表,毛窍收缩,脉络紧张,卫气充盛于表,则脉随气浮,呈为轻按即得的浮紧脉。

若卫气因寒、内归脏腑,则呈重按始得的沉紧脉,久病气虚,脉伏于里,则呈重按始得的沉弱脉。

若阳气虚衰,无力助心行血,则脉呈迟缓微弱。

若风寒束表或风热犯肺,气郁化热,心阳亢进,则脉应之而呈洪大有力而数。

若因气郁引起脉的传导阻滞,则脉应之而涩。

若因气郁引起脉络不舒,则脉应之而弦。

由此可见,脉的浮沉迟数,有力无力,均与气虚、气滞有关。

次从血的虚滞言之:

血行脉中,充盈流畅,才呈正常脉象。

若因血的化源不足导致血虚,乃是由实变虚,逐渐减少,脉能与其相应而逐渐变细,所以脉呈细弱。

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脉管仍呈原状却脉无血充,遂致形如葱管,按之中空,呈为芤脉。

如果血滞、血瘀,脉的传导受阻,微呈挛急,即呈按之犹如轻刀刮竹,大波之内又有细密微波应于指下的涩脉。

再从津的虚滞言之:

脉的形态改变也与津液有关。

血中津少,脉失液充,其脉也就应之而细。

由于津虚是因营阴暗耗或因热病后期伤津,常常兼有热象,是故营阴亏损之脉常呈细数且与香红少苔并见。

若脉外津虚与脉内津虚并存,脉失津濡而呈脉络紧张,即呈指下如按琴弦的弦脉。

上述脉象是因肝肾阴虚。

若因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饮内停,血中津多而呈舌体淡胖,水停脉管夹层而使脉络紧张,也能呈为弦脉,虽然同属弦脉却有寒、热、虚、实之异。

综合上述,一切脉象都是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的综合反映;心脏、脉络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又与五脏发生病理改变有关,所以切脉能察五脏盛衰。

切脉只是四诊之一,有些病变不是单凭切脉就能做出诊断,应该四诊合参,并宜结合现代检测手段才能全面认识疾病。

如果片面强调切脉能知病变所在,会将学者引人歧途。

脉的形态很多,令人难以掌握,兹将常见脉象的病理略述如下。

病理描述难免有误,列出仅作抛砖引玉之想,敬请同仁指正。

1.浮脉风寒束表一卫气为御邪侵,充于肌表一脉随气浮于外一轻按即得一谓之浮脉。

2.沉脉病在脏腑一脉位深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谓之沉脉。

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3.迟脉阴盛阳衰一心功减退,搏动迟缓—一息三至,去来极慢一谓之迟脉。

阴盛为寒,阳衰为虚。

4.数脉表卫闭郁,气郁化热,或由气人血,气血两播一心动亢进—一息六至,多于常脉一谓之数脉。

亦有心气虚衰一搏动无力一每次输出血量不足,心动加速以求代偿一成为虚数。

5.细脉气血两虚,阴虚偏甚一气虚则输出量少一加之血虚脉失血充,则脉细如线一谓之细脉。

6.微脉阳气衰微,气血俱虚一脉细而软一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一谓之微脉。

7.弱脉气血两虚一气虚无以鼓动血行,血虚无以充盈于脉一极软沉细,按之乃得,轻取难寻一谓之弱脉。

8.实脉三焦实热或腑气不通一心动亢进一搏指有力一谓之实脉。

9.洪脉气郁化热,气分热盛一心功能亢进一按之洪大有力寸谓之洪脉。

若大而虚,按之无力是壮火食气,心气已虚。

10.弦脉肝肾阴虚一水津亏损,脉失津濡一脉络紧张一脉象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

少阴阳虚,气化失常一水停三焦,充于脉内及其夹层一脉络为之紧张,触之如按琴弦一谓之弦脉。

肝胆气郁一脉为气束,不能舒张一如按琴弦一亦可成为弦脉。

11.紧脉风寒束表一脉络收引一脉形如索,轻按即得一谓之浮紧;寒中三阴一脉络收引一其形如索,重按始得一谓之沉紧。

12.滑脉痰食妊娠,停阻经隧一所阻部位脉络紧张一血流受阻一聚集如珠,流于脉内一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应指圆滑一谓之滑脉。

13.涩脉气滞、血瘀、痰凝一脉络传导受阻,微挛一血流不畅一按脉犹如轻刀刮竹一谓之涩脉。

14.濡脉水湿阻滞一脉因受湿而弛一按之无力,如帛在水中,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一谓之濡脉。

气血阴阳亏损,生化无源一脉无血充一亦呈濡脉。

15.芤脉突然大量失血一脉失血充一形如葱管,按之中空一谓之芤脉。

16.结脉心系阴阳亏损一脉络痉挛一传导阻滞一脉律不匀,时有止歇一谓之结脉。

迟止定期,谓之代脉。

 

切脉诊病,由来已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

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

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

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

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

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

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

这样,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

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

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

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

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

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

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

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

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还说“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阴阳,既能概括整个病情,又能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

张仲景将伤寒病分为阴证、阳证,以三阴、三阳为总纲。

明代医家张景岳也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这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能统领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故有人称八纲为“二纲六要”。

由此可见,阴阳辨证在疾病辨证中的重要地位。

  阴证和阴证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范畴。

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

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

  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的范围。

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等。

其病因病机为邪气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

  阴虚与阳虚是人体脏腑阴阳亏损病变产生的证候。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阴阳要维持相对的平衡,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一旦阴阳失去这种相对平衡,就会发生阴阳盛衰的变化,从而产生疾病。

阴虚证的症状为潮热、盗汗、手足心热、消瘦、口干咽燥、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房室劳倦等而致精血、津液亏虚,阴不制阳。

  阳虚证的症状为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畏寒肢冷、自汗、口淡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脉虚弱等。

其病因病机为久病、或劳伤、或大汗、大吐、大泻等而致阳气大衰、阳不制阴。

 亡阴和亡阳多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危重证候。

亡阴多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迅速丧失的情况下出现,常见汗出而粘、呼吸短促、手足温、躁动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数无力;亡阳常因邪毒炽盛,或内脏病变严重耗损体内阳气所致,亦能因大汗、大吐、大泻、大出血等所致,常见冷汗如珠、面色灰白、呼吸气微、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舌淡苔润、脉细微欲绝。

以上述阴阳观看,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

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

常脉又称缓脉。

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

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

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

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春弦),夏季的脉象微洪(夏洪),秋季的脉象微浮(秋毛)、冬季的脉象微沉(冬石)。

至于“反关脉”(脉不见于寸口,而见于腕关节的背侧)、“斜飞脉”(脉从尺部斜向虎口),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脉象。

  浮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表浅的一种脉,轻取即得,重按反而变弱。

一般情况下,提示病邪在表。

脉浮而有力者为表实,浮而无力者为表虚。

  沉脉,是脉动显现部位较深的一种脉,轻取不得,重按始见。

通常主里证,沉而有力者为里实证,沉而无力者为里虚证。

  迟脉,脉来较慢,每分钟60次以下。

多主寒证,因寒可使血流速度减慢。

迟而有力者为冷积实证,迟而无力者为阳虚证。

  数脉,脉来较快,每分钟90次以上,来去急促。

多主热证,因热可使血流速度加速,数而有力者为实热证,数而无力者为虚热证。

  细脉,又称小脉,脉如细线,软弱少力,但应指尚明显。

是湿证与虚证之象。

因湿邪阻滞脉道或气血虚而不能充盈脉道所致。

  洪脉,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大多主邪热亢盛的实证。

  弦脉,脉形端直,如按琴弦。

常见于有肝胆病、痰饮证、疼痛证的患者。

  滑脉,脉来流(滑)利,如盘走珠。

是实热证、痰饮证、伤食证,或妊娠的脉象。

  涩脉,脉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为气滞证、瘀血证、精血亏少证之征象。

  虚脉,三部脉举按皆无力,隐隐蠕动于指下,为一切无力脉之总称。

是虚证之象,主要为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实脉,三部脉举按皆有力,脉来盛而坚实,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是实证之象,提示邪气实而正气不虚。

 促结代脉,即促脉、结脉、代脉,均为节律异常、有间歇的脉。

促脉为脉来急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促而有力者为阳热亢盛之证,促而无力者多为气虚将脱之象;结脉为脉来缓慢而有不规则的间歇,有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等多种主病;代脉为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间歇,间歇时间较长。

为脏气衰微或气滞血瘀之证。

 脉象还有许多,以上是最主要的几种脉象。

中医临床治病,除了望、闻、问诊外,切脉也非常重要。

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

“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

”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

  如最近治疗一位经常反复腹泻多年的老年患者,就诊时大便一日56次,水泻,大便臭味不甚,无脓血,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