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101445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docx

《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docx

完整版《制造》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

《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

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上)

贺俊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与创新创业研究室主任

一、《中国制造2025》

各位学员大家好!

我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小企业与创新创业研究室主任贺俊。

今天我向各位报告的题目是“《中国制造2025》与智能制造,战略要点与政策思路”。

大家知道去年5月19号的时候,经李克强总理批示,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

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在我们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制造业产业政策体系中,应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这样的规划,它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它是我国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是我国制造业领域第一个超过五年以上长期的行动纲领。

(一)《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

1、外部

(1)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时期

这样一个规划,它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来看。

首先是外部。

第一,国际贸易和投资秩序进入新一轮调整的时期。

“十三五”时期,将是美国欧洲等国家加速推进新一轮全球贸易投资秩序新格局形成的时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加快推进TPP和TTIP,也就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

TPP和TTIP它的背景是什么?

我们知道2000年,我们开始加入WTO,TPP和TTIP美国积极推动的一个动力在于,中国加入WTO这么十几年的一个回顾和反思,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它认为WTO体制下,受益最大的是中国,以美国欧洲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反而在WTO的框架下没有得到很多的好处,所以他们希望推进TPP和TTIP。

以TPP和TTIP为核心,来构建新的贸易和投资秩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已有的WTO框架。

TPP和TTI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它跟WTO的区别在哪里?

我们知道WTO对于制造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国际贸易的环节和国际投资部分的环节。

TPP和TTIP它是跨越了国际贸易和投资的领域,深入到了对企业内部经营的影响。

包括了对国有企业的比重,对于企业的安全标准、技术贸易的壁垒、动植物卫生检疫、竞争政策、知识产权、政府采购,争端解决,甚至是环境保护和劳动关系。

所以可以看出TPP和TTIP是比WTO范围更广,标准更高这样一个自贸区的协议,是未来影响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最主要的一个框架。

这个框架对于中国的制造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大家知道,这几年随着我们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以劳动成本为主的各种要素成本快速的增长,我们劳动生产率的增速,相对劳动成本上升的速度不是很高。

所以我们劳动成本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在东南沿海地区,已经有一些产业开始向东南亚转移,这样一种转移的趋势它背后的动力是什么?

背后影响的一种驱动的因素是什么?

本质上是我们劳动生产率和劳动成本相对的一个比较。

我们可以从这个图上,大家可以看出来,横轴是制造业人均成本,纵轴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中国制造业人均成本,在发展中国家在主要的发展中、经济体中,大致是处于一个中等的水平。

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大致是处于一个中等偏上的水平。

我们可以以泰国为例,进行一个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制造业的人均工资是高于泰国的,基本上是1.5到2倍这样的水平。

但是我们的劳动生产率与泰国基本上是相当的,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仅仅从劳动成本的角度来看,泰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是更强的。

(2)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复兴制造业的战略和计划

第二,我们可以看一下,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复兴制造业的这些一些战略和计划。

我们中国制造2025一定程度上来看,其实是对发达国家金融危机以后,一系列的制造业复兴和增强计划一个积极的回应。

我们可以看一下,除了大家在媒体上看到的比较多,比如说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像德国的工业4.0。

特别还需要强调的,包括英国和法国这样传统的工业强国,在金融危机以后,也非常注重制造业战略地位的恢复,比如说英国它就开展了制造业技术预见大规模系统的研究,最后形成了制造业未来这样一个报告,试图在这样一个计划下面来恢复、复兴英国制造业的竞争力。

我们可以看一下,以美国为例子,我们可以看一下,在金融危机以后,它的一系列有关制造业的战略部署。

首先大家可能提的一个问题,就是美国为什么要复兴它的制造业?

现在在媒体上有很多这样的言论和观点。

制造业其实在美国的比重中并不是很高,大致是在12%到13%,应该说制造业在美国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是非常低的一个部门,为什么美国会在金融危机以后,把制造业提升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么高的一个位置?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观点,更多的还是从刺激经济增长,构筑经济增长动力这样的角度,来看待美国制造业复兴战略它的一个动机和背景。

我个人认为除了刺激经济增长,构筑经济增长动力的考虑以外,美国在金融危机以后复兴制造业最根本的,更为根本的一个动力,在于增强它的技术创新能力。

我们这可以有两个简单的数据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刚才讲了制造业在美国的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是12%到13%,但是大家知道美国私人部门研发的70%是由制造业部门来产生的。

所以从这个简单的数据大家可以看出来,制造业虽然只是一个很小的部门,但是制造业是美国最主要创新的土壤。

所以金融危机其实是促使美国来重新思考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就是随着制造业不断地对外投资和外迁,美国的创新能力受到了损害,包括像光伏、电子等等这样一些行业,不仅仅是制造开始外流,而且它的创新能力开始向其他国家转移。

所以美国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复兴它的制造业的。

针对这样一种考虑,美国复兴制造业战略的计划大致是四个方面。

一大力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美国一致认为很多的技术都是在美国来原创的,但是产业化是在日本、德国,包括中国这样的国家来实现的,虽然美国希望来推进它的产业化,特别是从小市、中市,到大规模市制这样的国家。

二,通过新的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等等的工具,来发展新的这种生产方式和生产系统,包括像3D打印、智能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新材料等等。

三,建设更加完善的工业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分布能源系统、物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

四,提高能够主导未来产业竞争力的人才潜力。

大家现在网络上讲的比较多的工匠精神,美国在金融危机以后,也非常注重工人这种技能的提升。

我们讲到工匠精神,大家更多想到的可能是日本和德国,我们知道日本和德国的工业精神,有它很强的,或者是非常有效的这种制度基础,包括它的收入分配的机制,包括它的终身雇佣制度。

美国我们知道它是个移民国家,它的劳动力流动一直是比较频繁的。

所以这样一种高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使得美国这种产业工人技能的积累相对于日本和德国来说,不是很够。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美国开始意识到了产业工人技能的重要性。

他也讲到了在制造业复兴战略里特别关注这个问题,提出了要调整移民政策,吸引创新者、研究者和技术工人,同时要形成美国自己的产业工人终身学习制度。

另外我们可以看一下日本,日本除了在传统的装备制造业,比如说像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等,拥有很强的竞争力以外,在金融危机以后,他们开始加大了对于一些新兴生产装备的这种研发和产业化,其中特别重要的是3D打印。

我这特别想强调一下,日本它的3D打印和其他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在内3D打印有一点思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们一方面强调前沿技术的开发,但是他们更强调这种成本的下降和性能的提升,他们希望通过开发这种新的3D打印技术,使得大量的中小企业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从而使得3D打印技术、增材制造技术可以快速的扩散和应用。

这是他和其他国家很不一样的一点,就是它一方面强调前沿技术开发,另外一方面通过强调降低成本,来加快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的扩散应用。

我想这一点对于我们很多沿海地区,包括我们很多产业集群的这种产业转型升级,应该是有很强的启发意义的。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德国它的工业4.0计划,工业4.0计划它本质上一方面是要工业生产制造,由过去的自动化向过去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变,另一方面就是由员工的技能,由过去操作化的技能向一种创造性的技能来转变。

(3)新一轮技术革命:

生产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我们中国制造2025年第三个背景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就是生产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后面我会专门讲智能制造,所以在这一块我们先略过这一块内容。

2、内部

中国制造2025出台的背景,从我们内部来看主要是三个方面。

第一,生产效率的增速和资本回报下降。

第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第三,严重的产能过剩。

我们下面分别来展开看一下。

(1)生产效率的增速和资本回报下降

我们知道在这几年我们工业增速相对下降,国内也有很多解释。

我们如果从生产效率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我们增速的回落,我们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这样态势的回落,其实不是一个短期现象,而是长期现象。

我们对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一个测算,大家从右边的图上可以看出来,我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不是从金融危机以后才开始下降,而且从2003年以后就已经开始下降,而且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2006年的时候,我们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其实已经开始是负增长,进入了一个绝对下降这样的通道。

另外我们可以看一下资本回报率。

大家从右边这个图可以看出来,大致也是从2003年、2004年开始,我们工业部门的资本的边际产出是下降的。

所以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们的工业不仅仅是需求下降的问题,更主要的是我们工业生产效率已经呈现了长期或者中长期下降的一种趋势,这是尤为值得关注的,我想这也是近年来我们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它的一个意义所在。

(2)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第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我们可以以工业机器人为例,工业机器人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这样一个装备系统,简单来说包括机械、传感、控制的,从全球的产业链分工来看的话,目前我们国家在工业机器人这块,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于机械部分,而对于这种跟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控制技术和传感检测等等,我们基本上还是依赖进口。

我们《中国制造2025》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或者说背景,希望能够在核心关键零部件能够进行突破,所以后面我们也会讲到我们中国制造2025特别强调了“四基”技术的突破。

(3)严重的产能过剩

第三,严重的产能过剩。

我们以钢材为例,像型材、中厚板、热轧、宽钢带等等中高端产品产能利用率我们现在不足70%。

那如果按照学术研究的一般的规律来看,就是工业产能利用率超过95%以上的时候,应该说是产能基本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当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下的时候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工业产能利用率在81%及以上的时候是为正常的产能过剩,低于81%的时候是严重的产能过剩。

目前我们国家高端的钢材产品和电解和传播产品,我们的产能利用率基本都是80%以下,而且有的还不足70%,所以说我们产能利用率应该是处于一个历史的低点。

这样产能利用率一个很严重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了企业效益的恶化。

根据我们的研究,当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到7%以下的时候,大概有40%的企业处于亏损是亏损边缘的状态。

当企业亏损,我们知道企业创新很重要的一个资金来源是企业内部的流程受益,当企业处于亏损或者亏损边缘的时候,企业没有进行再投资或者是研发投资这样一种能力,当然会影响到企业的转型升级。

针对近几年来国际和国内出现的新的一些状况,包括国际的贸易和投资秩序重构,包括新工业革命加速的拓展,包括国外的有关制造业复兴战略加快的部署。

从国内来看,我们生产效率出现了长期下降的趋势,我们核心技术,在新一轮技术革命过程中,一些新的技术受制于人。

另外就是我们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效益下降,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受到了制约。

在这样的一些背景下,我们在去年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希望从深层次一些矛盾解决来出发,来回应国外的一些新的变化,解决我们内部的一些问题。

(二)《中国制造2025》的政策要点

我们下面就来看一下中国制造2025它的一些关键的政策要点。

在这节课上,我们不希望对一些具体的政策文字进行一些这样的解读或者宣讲,我们希望对整个《中国制造2025》它背后的一些战略逻辑和政策思路进行一些梳理,这样大家可能会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中国制造2025》它的一些意图和政策目标。

1、指导思想

《中国制造2025》它的指导思想是希望能够走中国特色新型化的道路,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

跟传统的产业政策非常有差别的一点是明确提出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

所以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制造放在了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的基础能力。

刚才我讲到就是我们现在工业的竞争力,我们在集成和装备方面,应该说跟国外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但是我们在一些工业基础技术、基础材料方面,跟国外的差距还比较大。

我们以高铁为例,比如说我们高铁在集成,在主机方面,应该说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先进的水平。

但是比如说在轴层等等这样一些工业基础方面,我们还需要进口。

另外就是提高综合的集成水平。

这我也特别想强调一下《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的综合集成水平,综合集成水平其实是相对于过去我们的装配的,我们过去更多的把装配理解为集成,但是集成跟装配的区别在于装配是零部件或者说模块,具有很清晰的这种界面标准;而集成是在界面和模块并没有很清楚的这种界面标准情况下,我们对于架构技术这样一种突破。

所以说集成和装配最大的区别在于装配本身并没有架构方面技术的突破,仅仅是模块和零部件这样一个组合,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装配这样产业,比如说工程机器等等这样的产业,会对成本更加的敏感,同样是装备产品,比如说大飞机,像波音和空客,它同样是装备产品,为什么他们对成本并不是敏感?

最主要在于这样复杂的产品,它背后有非常负责的集成技术,也就是架构技术,我们《中国制造2025》也特别强调综合集成水平的提升,通过这样一种能力的提升,使得我们装备制造业对于成本的这种敏感度下降,而我们核心的技术能力提升。

另外就是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

我们过去更多的强调的是研发人才和工程人才。

《中国制造2025》特别把高技能的产业工人放到了一个突破的位置,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就是我们除了在制度的完善方面,还突出了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这样一个内容,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的比较多的工匠精神、企业家抱负等等的,是一个中国特色制造文化这样一个内容,从而最终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这样一个跨越。

2、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指导下,提出的战略目标大致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力争用十年左右的时间,也就是到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的行列,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到2025年的时候,制造业整体的素质大幅度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第二,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的整体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阵营的中等水平。

第三,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也就是大概到2050年的时候,我们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

我们定出这样一个目标,它的依据是什么?

我们可以参照一下世界工业发展这样的历史,来看待这样一个目标的合理性。

日本,在上世纪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大致是从60年代末期开始的。

到上世纪80年代的末期基本完成这样一个转型,也就是说日本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基本上是20年的时间就完成。

我们再看一下韩国,韩国是在70年代末期的时候完全了重工业化,开始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应该说到目前为止,韩国还没有完全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这样一个任务。

所以我们综合参考日本和韩国的经验,通过这样一个三步走的目标,到2050年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这样一个最终的梦想,应该说还是比较务实和现实、客观这样的一个目标。

3、指标

在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一系列指标体系中,我特别想强调两个指标。

第一,是制造业质量的竞争力指数,就是我们把制造业的质量放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

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我特别想强调一下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我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家知道全要素生产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决定经济增长一个是资本,一个是劳动。

另外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也就是劳动生产率它的意义在于,就是它跟全要素生产率比较起来,全员劳动生产率它的意义在于更加突出了劳动者创造的这样一个价值,所以它本质上是突出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应该是以人为本的。

所以全员劳动生产率会在未来的我们国家,不管是经济发展还是我们工业发展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这样一个核心指标的作用。

大家应该充分的关注这个指标它的变动和变化。

(三)《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和重点

1、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来讲一下《中国制造2025》所提出来的战略任务和重点:

一是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第一,《中国制造2025》特别强调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我这想强调一下,以企业为主体,它最核心的内涵是什么?

它最核心的内涵其实不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是谁,而是说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一种制造业创新体系。

我想这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的它最本质的一个内涵。

第二,加强关键技术研发,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图。

我们知道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1+x的政策体系。

在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后,国家也发布了以工程院牵头发布了我们十大重点领域的技术路线图。

我这想强调一下,就是技术路线图这样一个政策工具,对于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和地方的制造业发展,它的一个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哪?

就是我们千万不要把技术路线图这样一个政策工具教条化,就是技术路线图它不是一个规划,也不是一个技术演进的指导。

技术路线图它最本质的意义,或者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国家和地方的创新体系中各种创新主体能够共同来沟通协商,能够对未来的技术路线形成共同的愿景。

所以技术路线图与其说它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技术路线图本身,不如说技术路线图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大家共同来讨论、沟通,形成技术路线图的过程。

是在技术路线图形成的过程中,各种创新主体、大学、科研院所、企业形成共识,从而能够更好的协调和组织我们有限的技术创新资源。

这是技术路线图最主要的作用。

第三,加强设计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

中国制造2025也特别强调了跟传统的前沿技术,强调了前沿技术之外,特别强调了工业设计的重要性,提出要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设计工具的软件。

另外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影响力创新设计集群。

下面是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一批从事技术集成、熟化和工程化中试基地。

我刚才强调的美国的制造业,复兴战略,它特别强调的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这样一种能力。

我们这个中国制造2025也特别强调,除了企业自己的实验室和小室以外,应该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来建设中试的基地,来打通整个的产业化的链条。

另外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加快建立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

在各个国家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主体就是共性技术研发机构。

我们知道像德国有弗朗霍夫研究院,像中国台湾地区有台湾工研院。

像韩国有韩国产业技术研究院。

美国在金融危机以后,加快建设了一批制造业的创新中心,我们中国制造2025也强调了,要采取政府和社会合作的模式,来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机构。

在建设机制上我们特别强调了要以政府和社会合作。

有的是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这样一种模式,既保证了我们研发机构的公共服务的效率,同时又保证我们服务的公共性。

最后是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

工程数据中心,其实是企业有关于产品,特别是有关于工艺一系列参数和数据这样一个积累,工程数据中心它的意义在于哪?

我们现在讲就是我们中国的工业产品与美国、日本、德国,应该说在功能方面,我们这种差越来越大,但是跟国外,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工业产品的竞争力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等等性能方面,这种性能或者可靠性提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工程数据的积累和分析。

在中国制造2025里也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提出要重点来建设制造业的工程数据中心,来弥补我们制造业创新体系的短版。

2、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我们这因为后面会专门讲智能制造,所以我们这略过,后面我们会详细介绍这部分内容。

3、强化工业基础能力

三是强化工业的基础能力,《中国制造2025》特别提出“四基”的概念,“四基”是核心基础零部件,也就是元器件。

比如像我们刚才讲到的工业机器人里面的传感器。

另外就是先进基础的工艺,另外还有关键基础的材料,还有产业的技术基础等等四个方面的基础能力。

强调要强化前瞻性的基础研究,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关键共性技术。

一方面建立基础工艺的创新体系,利用现有的资源建立关键共性的基础工艺的研究机构。

刚才我们讲到要建立工业技术研究基地,这一块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更主要还是强调的是产品创新和工程化这样的创新。

而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更强调的是工艺技术的创新,来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的联合攻关。

建立国家工业基础数据库,加强企业试验检测数据和计量数据的采集、管理、应用和积累。

另外除了完善我们工业技术创新体系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推动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来协同发展。

应该说《中国制造2025》提出来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协同发展也是非常有战略高度这样一个政策,来引导整机企业和“四基”企业,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产需对接,建立产业联盟,形成协同创新、产用结合、以市场促基础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提升重大装备自主可控水平。

现在的国内的学术界还是政府,应该说对于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等等的关注已经上升了。

但是我们现在在认识上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于什么?

我们更多的把基础核心零部件、基础工艺看作是一个技术进步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一个技术进步的过程,我们更多的会把政策的重点和资源的重点,会集中到这样的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和高校等等这样的,已经具有一定的能力这样的机构。

但是其实从日本和德国的经验来看,其实大量的掌握这种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关键材料的不是大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而是大量的这种中小企业或者是所谓的隐型冠军。

那为什么这样的企业它能够很好的成长起来?

我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它的制度体制和产业组织结构。

所以我们讲提升我们“四基”能力,不仅仅是提升我们的技术,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我们的产业组织结构,特别是目前我们以大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组织结构。

改变这样一个产业组织机构,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很重要的政策点有几个方面。

第一,要反垄断,反不正当的竞争,给中小企业以公平竞争这样的一种环境。

第二,更重要在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因为与大企业相比,我们中小企业这种保护知识产权它的能力、它的成本、它的面临的这种障碍是更高的,它的能力是更低的,但是成本和障碍是更高的。

所以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难度更大。

从德国和日本这种经验来看,为什么它的中小企业能够成为这种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呢?

这是跟它的知识产权保护分不开的。

中小企业一旦有了这种原创的,在这种技术以后,大企业要么要通过购买专利授权来获得中小企业的技术,要么就是购买中小企业的产品,所以在这样一个很强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这样前提和体制下,所以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各司其职,分工协作。

所以我们一定要看到“四基”,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它的发展的一个背后的制度背景。

4、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四是加强质量品牌的建设。

一是鼓励企业追求卓越品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名牌产品,不断地提升企业品牌的价值和中国制造整体的形象。

企业品牌建设,过程本质上是一个企业投资的过程,企业为什么要关注自己的品牌,关注企业自身的声誉?

一定企业要有这种永续经营、长期经营的这样一种抱负,或者这样一种意愿。

这样一种意愿的形成,应该说是跟企业信用的积累是息息相关的。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制造2025也强调了,要建立消费品生产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