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00134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25.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docx

《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docx

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

江苏省上饶市“山江湖”协作体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自主班)

考试时间:

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

正如沈德潜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C.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

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D.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

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2.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B.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C.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D.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藏青色西服

季明

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回去。

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

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

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

于大傻。

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

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

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

这景象有些独特:

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

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

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

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

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

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

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

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

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

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

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

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

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

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

那是犯贱!

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

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

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

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

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

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

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

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

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

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

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

就撇下大傻,先走了。

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躺在了手术台上。

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部穿透出来……

老磨他们怔怔地守在手术室外,彻底傻了。

过了很久,大傻才被推出来,仍处在昏迷之中。

老磨哭了,冲上前去,喊,大傻,不穿那西服,你他娘的能死啊?

第二天,老磨他们来到工地,从一堆水泥里,挖出那个装着西服的包。

它,已经变成了个水泥疙瘩,半晌,他们都没说话。

许多天,老磨他们都像丢了魂儿,蔫着脸,闷头干活,那件藏青色的西服,总是在眼前晃动、晃动……

一个月后,大傻出院了,但需要回家继续休养。

那天,老磨他们专程上街,精心挑选,给大傻买了套藏青色的西服,送了过去。

大傻走后,老磨他们每人也都买了套西服,藏青色的,像大傻一样,收工后,冲洗干净,换上西服,再去挤公交车。

这时候,他们才发现,乘客们的目光,很平和,丝毫没有了厌恶、敌意和距离,能同这个城市的人们亲密地挤在一起,坐一程车,这感觉,真不赖!

于是,老磨就给大傻打电话,他说,于大厦,现在咋样?

养好了赶紧回来吧,我们等着你!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藏青色西服”为题,显得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小说以空间顺序展开,如老磨和于大厦逛街的场景,突显他们形象的反差,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

C.小说写于大厦及工友挤公交回家的情景属于详写;于大厦在工地上受伤的情景只做了必要交待,属略写。

详略得当。

D.于大厦受伤前后老磨的态度和行为形成对比。

于大厦受伤前,老磨斥责于大厦穷烧;于大厦受伤后,老磨被深深触动,真正理解了大厦的行为是一种文明的体现。

5.小说中于大厦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6分)

6.“藏青色的西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4月19日《科技日报》推出新专栏“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

专栏首篇文章以“是什么卡了我们的脖子”为引题,报道了中国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所需要的顶级光刻机方面的落后状况。

截至上述演讲之日,这个栏目已经推出29期,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做了比较全面的报道和分析。

这些报道和分析,引起的社会反响之强烈超出了预期。

而所谓超出“预期”的效果,却正是在一些常识性问题上产生的。

不是么,我们今天一些喜大普奔的科技成就,比如大飞机,人家半个多世纪前就有了。

我们今天一些正在苦苦攻关的重大项目,比如载人登月,美国1969年就已大功告成,(差距)明年整整50年。

因此,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与世界如何相处的思考基点,因而同样也为世界思考如何与中国相处提供了行为预期和思考基点。

那些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的與论,无论出于什么动机,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其结果是误国害民。

当然,问题更在于,中国正视差距,跟进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目的是什么。

核心技术的掌握,有助于壮大国力,而国力的壮大,可为国民的教育、医疗、社保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实实在在地增进中国人民的福祉。

(摘编自《核心技术固然重要,过好日子更重要》)

材料二:

在我国,高端科研仪器面临着一个尴尬的现状:

一方面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也面临着国产科研仪器在实际推广和应用上难以得到用户信任的局面。

而对于国产仪器设备来说,只有用才能改进缺点,才能赶上世界最好的、质量最高的仪器。

同样的,在常用的三种桌面操作系统安全性评估中,显示国产Linux系统最安全,Win10最差,Win7相对好一点。

用户可能不够习惯国产操作系统,但从安全的角度,国产操作系统应该大力推广。

航空领域处处都是“卡脖子”,且已被卡了四五十年。

例如欧盟涡扇发动机技术出口管制,它在高空台相关技术、风扇技术、发动机实时监测技术等关键领域限制向中国出口。

这个领域不仅要有资金,还要有技术积累。

事实上,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论文科研成果很多,但应用成果转换不多。

在产业层面中国引进为主,消化吸收不足;在评价体系方面,创新在经济中的贡献导向不足。

(摘编自高雅丽等《面对技术难题,中国科技如何赢得未来?

》)

材料三:

“我们现在大国重器有了,但还没有‘精器’。

也就是说,肌肉强壮了、骨骼长大了,但是心脏和脑子还要靠别人。

这是不行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在接受采访时说。

中国科技正处在从跟跑到并跑的阶段,只是在某些领域冒了头,有了一些突破。

完全实现突破,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我们需要突破的是基础和核心的部分。

比如人工智能,现在聚焦的是应用,以机器代替人。

有的公司就买一个在这方面做得好的外国公司,希望花钱抱个“金娃娃”回来,而对于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研究却很少。

因为企业从成本考虑,觉得划不来。

而对于科研人员来说,现在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是做出了什么东西、产值多少、增加利润多少,不出产值、不出利润甚至赔钱的东西,单位不大愿意投入,领导也不会特别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现在需要的是加强对国家的责任感。

”徐匡迪说,“科技工作者要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和精力都投到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去,不计名、不计利,真正为国家振兴作出科技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摘编自陆琦《突破核心技术还需砥砺前行》)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日报》推出的“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专栏,对中国各个行业的29项卡脖子技术作了较全面的报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B.如何看待中国在大飞机、载人登月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反映了中国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方式。

C.只有用才能改进缺点,才能不断成熟完善,正是因为国人的不信任,使用率低,才造成今天国产科研仪器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局面。

D.我国成功完成了大飞机、载人登月等一些大科学工程,但我们的很多关键核心精密元器件还要从外国引进。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亟待攻克的核心技术”的报道产生了超出预期的效果,一些常识性问题,需要扩散和普及,帮助人们了解实际情况,正确客观看待。

B.让中国人民过得更好,这是研发、掌握核心技术的基本出发点,不能正视差距,把中国建设成就夸大其词,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C.我国航空领域,需要突破核心技术,虽然我们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有很多论文科研成果,但仅仅这样还不行,还必须有技术积累,加强成果转换。

D.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中,企业聚焦于应用,不去研究人工智能中关键的芯片设计、算法等,这样虽然有一定的利润、产值,但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9.根据上述材料,请就我国如何攻克核心技术这一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苻洪字广世,略阳临渭氐人也。

其先盖有扈之苗裔,世为西戎酋长。

始其家池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

父怀归,部落小帅。

先是,陇右大雨,百姓苦之,谣曰:

“雨若不止,洪水必起。

”故因名曰洪。

好施,多权略,骁武善骑射。

属永嘉之乱,乃散千金,召英杰之士访安危变通之术。

宗人蒲光、蒲突遂推洪为盟主。

刘曜僭号长安,光等逼洪归曜,拜率义侯。

曜败,洪西保陇山。

石季龙将攻上邽,洪又请降。

季龙大悦,拜冠军将军,委以西方之事。

季龙灭石生,洪说季龙宜徙关中豪杰及羌戎内实京师。

季龙从之,以洪为龙骧将军、流人都督,处于枋头。

累有战功,封西平郡公,其部下赐爵关内侯者二千余人,以洪为关内领侯将。

冉闵言于季龙曰:

“苻洪雄果,其诸子并非常才,宜密除之。

”季龙待之愈厚。

及石遵即位,闵又以为言,遵乃去洪都督,余如前。

洪怨之,乃遣使降晋。

后石鉴杀遵,所在兵起,洪有众十余万。

永和六年,帝以洪为征北大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冀州刺史、广川郡公。

时有说洪称尊号者,洪亦以谶文有“草付应王”,又其孙坚背有“草付”字,遂改姓苻氏,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

洪谓博士胡文曰:

“孤率众十万,居形胜之地,冉闵、慕容隽可指辰而殄,姚襄父子克之在吾数中,孤取天下,有易于汉祖。

”初,季龙以麻秋镇枹罕,冉闵之乱,秋归邺,洪使子雄击而获之,以秋为军师将军。

秋说洪西都长安,洪深然之。

既而秋因宴鸩洪,将并其众,子健收而斩之。

洪将死,谓健曰:

“所以未入关者,言中州可指时而定。

今见困竖子,中原非汝兄弟所能办。

关中形胜,吾亡后便可鼓行而西。

”言终而死,年六十六。

(选自《晋书》载记第二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其家池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

B.始其家池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

C.始其家池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

D.始其家池中蒲/生长五丈/五节如竹/形时咸谓之蒲家/因以为氏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出生三个月时取名定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别人通常称字来表示尊敬。

B.爵,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不尽相同。

C.拜,我国古代社会授予某人官职为“拜”,例如《张衡传》中的“公车特征拜郎中”等。

D.孤,古代帝王的自谦之词,是“小国之君”的意思,类似的词语还有朕、寡人、不谷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苻洪出身名门。

苻洪的祖先世代担任西戎酋长,他的父亲是部落的小帅;永嘉年间,苻洪被族人推举为盟主。

B.苻洪机智多谋。

苻洪先后被迫归附刘曜、石季龙,深得他们的信任;他建议石季龙充实京都.因此更受厚待。

C.苻洪骁勇善战。

苻洪屡立战功,两千多部下被赐予爵位;冉闵嫉妒苻洪的才能,对石季龙、石遵进言除掉他。

D.苻洪为人宽容。

冉闵叛乱时,麻秋被俘,苻洪授予他官职,并且肯定了麻秋定都长安的建议,但终为其所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属永嘉之乱,乃散千金,召英杰之士访安危变通之术。

(5分)

(2)所以未入关者,言中州可指时而定。

今见困竖子,中原非汝兄弟所能办。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本题共2小题,9分)

鹧鸪天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

红蕖,红荷花的别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两句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夏末秋初)雨后的景象。

B.“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状态。

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C.“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本词的点睛之笔,“殷勤”运用拟人手法,使雨有了人的情意。

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

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

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这场雨。

D.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

描写了作者村中游赏时偶遇细雨,但仍欣赏了一派树林葱郁、蝉声四起的夏末秋初雨后村舍之景。

15.请简要分析“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一句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现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精神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来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客吹洞箫的效果,其中运用了侧面描写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

苔痕的意象为中国诗人所钟爱,那湿漉漉的苔痕最不起眼,但却无处不在:

在古地边,在石罅旁,在茵茵的绿草深处,在森森的古树上,在诗人的心中地蔓延,周邦彦《花犯》词“今年对花最匆匆,相逢似有恨,依依愁悴。

吟望久,青苔上,旋看飞坠”,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青苔标志着静寂,只有的地方才有青苔。

青苔显示出永恒的宁静,显示出野趣、古朴和稚拙。

青苔的出现,在宁静中向人昭示的消息,诗人们借此执拗地诉说着变化中的不变。

世事变化只是表象,()。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存在着把玩青苔的心理。

他们通过对青苔的咀嚼,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把玩青苔,就如同中国诗人喜欢把玩残花的心态一样。

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边无际人迹罕至亘古不变雪泥鸿爪

B不着边际荒无人烟颠扑不破痛定思痛

C无边无际人迹罕至颠扑不破痛定思痛

D不着边际荒无人烟亘古不变雪泥鸿爪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永恒才是真实的绵延B.绵延的永恒才是真实

C.永恒才是绵延的真实D.绵延的真实才是永恒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B.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C.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展现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D.诗人顽强的“赏”表现了与那股将生命推向衰朽的力量的奋力抗争,发展了人与实践的极度紧张之关系。

20.下面是一封学生自荐信中的部分正文,其中有几处表达不恰当,请指出并修改。

(5分)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诚挚地感谢您拨冗拜读我的自荐信!

我是XX学院的一名后生,即将迈出校门。

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知识,曾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颇有建树。

我积极加入学生会和广播站等学生组织,荣获校级“优秀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我真诚地希望加盟贵单位,我定会以饱满的热情,为贵单位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敬请斟酌,恳请垂怜,回函是盼!

自荐人:

XXX

X年X月X日

21.下面是介绍中国“端午节”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长江三鲜是指长江下游水域盛产的三种肉质鲜美的鱼类——鲥鱼、刀鱼和河豚。

渔民捕捞它们时撒的是一张网。

鲥鱼头小身子大,头过了网眼身子却过不去,但它爱惜鱼鳞,死不后退,最终被渔民捕获。

刀鱼穿网眼时,吸取了鲥鱼被捉的教训,身体迅速地后退。

结果身体两边的鱼鳍卡在了网眼上。

其实,它只要停止后退,向前一使劲就可以穿过渔网逃生。

河豚碰到渔网时,吸取了鲥鱼、刀鱼被捉的教训,既不退也不进,而是拼命地给自己打气,让空气把自己胀得饱饱的,企图浮出水面逃生,结果渔民轻而易举就把它逮住了。

你对长江里的这三种鱼的想法、做法和结果有什么看法?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

自选角度,明确文体,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山江湖”协作体高一(自招班)第三次月考语文答案

1.D(该项中“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不符。

2.D(A项中“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中“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与原文第一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C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的。

D项正确,可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来。

3.B(B项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

4.B(B项“为老磨及工友穿藏青色西服埋下了伏笔”错,因为这一场景对他们穿藏青色西服没有预示作用,下文也没有他们都穿西服逛街的场景照应;)

5.

(1)自尊,每次收工于大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