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9783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docx

人教四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导学案

第六单元备课计划

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编排的内容,共有五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

其中《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精读课文,《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是略读课文。

两首古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搭石》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表现了人间真情。

《卡罗纳》讲述了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的事。

《给予是快乐的》讲述了圣诞节前夜,保罗偶然结识了一个生活贫困的小男孩,在短暂的相处中,小男孩的言行强烈地震撼了保罗的心灵,使他深深体会到“给予是快乐的”。

“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紧扣人间真情安排的。

“我的发现”是引导学生掌握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学习,提高语文能力。

“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侧重知识的拓展。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会认本单元生字,会写本单元生字。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2.指导学生理解古诗内容,理解作者送别好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感受祖国壮丽山川的思想感情。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激发关爱他人、乐于他人的热情。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古诗两首》——2~3课时《搭石》——1~2课时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3课时 《卡罗纳》——1~2课时

《给予是快乐的》——1~2课时语文园地六——2~3课时

1.情景创设。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多读多悟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激发关爱他人、关乐于助人的情感。

2.品读感悟。

品读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加强对字词句的理解,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0古诗两首

备教材

备课资料

1.走近作者——李白

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

少年时博览群书,青年时开始漫游全国各地。

天宝初曾供奉翰林。

素有“诗八山”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作者作品:

《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

2.走近作者——王维

生平简介:

王维(701?

—761),字摩诘(jié),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

祖籍山西祁县,中年后居陕西蓝田辋(wǎng)川。

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作者作品:

《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至塞上》《山居秋暝》等。

3.导入设计

同学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同学分别的情景呢?

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看一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备课堂

名师导学案

课文题目

古诗两首

课文分析

这两首诗都描写了诗人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古诗语言含蓄凝练,节奏快,跳跃大,诗人写的人和事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但是表现的情感是共通的。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朗读、背诵和入情入境地体会和理解来创设诗歌意境,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和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策略

教学时,在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配上悠扬委婉的乐曲,如表现离别之情的《送别》和《阳关三叠》,以渲染离别气氛,达到在朗读中加深体会、在朗读中丰富想象、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的目的,自然地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深入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识记生字词,理解诗歌意思。

2.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通过查古汉语字典,理解生字意思。

2.教师准备:

有关诗人的资料卡片;歌曲《送别》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情景导课。

(约5分钟)

1.播放歌曲《送别》。

导入法:

(提问导入)大家听了这首歌想到了什么?

我们学过的送别有哪些,你还记得吗?

(生思索回答)

2.揭示课文题目:

送别题材的作品有很多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的著名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欣赏歌曲。

2.交流送别诗歌,如《赠汪伦》。

指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关送别的文学作品,体裁不限,看谁知道的多。

以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自主诵读,识记字词。

(约15分钟)

1.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诵读诗歌。

2.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

黄鹤楼: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

去、往。

广陵:

指今天的江苏扬州。

根据注释,掌握字词,理解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精读赏析,深入感悟。

(约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学古诗。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送”字。

指导学生围绕“送”字学习全诗。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交流重点:

①“烟花三月”是什么时候?

(时间)

②诗人在哪里送谁,去哪里?

(地点、人物)

③如何送别的?

想象画面,说说“尽”体现出来什么?

(结合诗歌)

1.学生自己读诗,提出问题,边读边想边看注释,思考和谈论,解答疑难问题。

2.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提出自己的质疑,讨论、请教老师。

(1)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李白对孟浩然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烟花”一词,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描述当时送别的自然景象,增强学生对诗歌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四、课堂小结(约5分钟)

1.归纳知识点,总结中心。

2.简单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3.指导学生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1.读古诗,加深理解。

2.欣赏《赠孟浩然》。

3.理解两位诗人之间的情深意长。

补充阅读《赠孟浩然》,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

教学过程第2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复习导入,揭示主题。

(约5分钟)

1.复习导入,学生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的难舍情景,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朗读《送元二使安西》。

 

二、研读诗歌,重点体悟。

(约20分钟)

1.引导思考: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通过题目中的“送”字,理解诗句意思王维的这首诗的题目中也有一个“送”字,读读诗,看看与第一首有什么不同?

2.自由读古诗。

3.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诗。

2.初步理解诗句。

3.交流、讨论诗歌意思和主题。

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应让学生多读多悟,自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三、读诗品情,发散提升。

(约10分钟)

1.指导学生探讨题目,了解作者。

2.诵读诗歌,深入感知。

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可指名读,可齐读。

3.引导探讨诗歌意思。

4.围绕诗歌重点词语、表现思想感情的句子来指导理解和体会。

5.指导背诵。

 

1.理解题目,诵读诗歌,找出古诗中出现的三个地名:

安西、渭城、阳关。

安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渭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

2.读古诗,品味重点字词。

如诗中的“柳”与“留”同音,寄托了作者诚挚的惜别之情。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3.交流汇报,体会友人之间的深情。

4.背诵诗歌。

1.自主选择个性化作业。

说一说: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演一演:

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写一写:

把诗改写成短文或对话。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分类积累古诗词。

 

四、课堂板书。

地点:

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间:

三月

事情:

送别

景:

朝雨、客舍、柳色

送元二使安西↓

情:

依依不舍

五、教学总结。

这两首诗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指导孩子想象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名师课堂实录

《古诗两首》课堂精彩片段

师:

刚才老师范读诗歌的时候,我发现好些同学都跃跃欲试,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

师:

读得很好。

把握了诗的节奏就能读出诗歌的韵律,但是要想把诗读得更有韵味,就必须理解诗句的意思。

那么,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生:

我用看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

生:

我常通过查工具书理解。

生:

我会用拆词法理解诗句的意

师:

好,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也是一种方法。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看看你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吗?

(生读、思考)

师:

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生:

我理解了后两行的意思,说的是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师:

理解得很到位,非常好,谁理解了前两句诗歌的意思?

生:

这两句是说老朋友在黄鹤楼辞别,在繁华盛开、春光灿烂的季节东行到扬州去了。

师:

嗯,理解得也非常到位。

不过,老师有个小问题,“下”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李白说“下”扬州,不直接说“去”扬州呢?

生:

因为扬州在长江的下游,所以说是“下”扬州。

师:

很对,由此可见李白写诗用字非常──准确。

大家齐读这首诗,说说你对诗歌中词语的理解吧,你对它有怎样的理解和体会?

(生读)

生:

我喜欢“故人”这个词,从这个词可以看出他们是感情很深的朋友。

 生:

我最喜欢“西辞”这个词,也能看出李白写诗准确。

 师:

怎么看出来的?

  生:

因为孟浩然是往东边去扬州的,所以他别肯定在西边辞别的。

  师:

你不但会发现,还会分析。

  生:

我喜欢“烟花三月”这个词,因为它把春天写得很美。

  师:

是春光烂漫的江南确实很美。

李白是第一个用“烟花”来形容阳春三月美景的人。

三月是春天,正是花开得最娇艳的时节,扬州在当时又是江南最繁华的都市,白居易也在他的《忆江南》也赞美过江南的水和风光,大家有人知道吗?

生:

我知道——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1搭石

备教材

备课资料

1.走近作者——刘章

生平简介:

刘章,原名刘玺(xǐ),字尔玉。

1939年出生于河北省兴隆县上庄村。

被誉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

他的组诗《北山恋》获全国首届新诗奖。

2.导入设计

(1)谈话,出示课件图片,师生交流图片内容。

(2)导入:

同学们,在本文作者刘璋的家乡——河北承德,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板书课文题目)大家看到这个标题会想到什么?

什么是搭石?

搭石有什么用呢?

(问题导入讨论和阅读)

备课堂

名师导学案

课文题目

搭石

课文分析

本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选编本课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学情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赏析能力,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本课通过情境模拟、想象说话、重点词理解,引领学生在语言之河中尽情畅游,让孩子们的思维纵向深入。

教学策略

本文写的是农村生活中几个平常的镜头,但平常中透出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美好的思想。

教学时,多采用自读和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品味人情、畅所欲言。

文中有看得见的具体的“美”,也有看不见的心灵的“美”,请学生分别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想象画面,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及全班交流,解决疑惑,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间隔、懒惰、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等词语。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重点难点

1.运用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所蕴含的美。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搭石的资料,理解搭石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教师准备:

有关搭石的图片、多媒体课件、短文《一个承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图片导入,揭示题目。

(约5分钟)

1.出示图片:

乡村、小溪、搭石。

导入法:

(作者引入)同学们,刘章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写过很多的作品,这些作品很多都细腻地描述作者小时候的乡村生活,故乡的一花一草、一山一石都给他留下了特别的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不例外。

(板书课文题目)

2.学生质疑,教师解题。

通过预习,大家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

它有什么作用?

3.指导学生看插图,理解题目。

1.看图谈感受。

2.分析题目,提出质疑。

3.讨论并做好笔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10分钟)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结构,小组汇总问题。

2.全班交流,探讨问题。

问题思考:

课文描写了与“搭石”有关的哪些生活场景?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

2.阅读思考:

有哪些生活场景?

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进行描述。

秋凉来临摆搭石

未摆搭石遭人谴

搭石不稳人人管

协调有序走搭石

搭石跟前互谦让

扶老携幼过搭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总结课文描述的场景,用语言简洁概括,训练学生的概括和表述能力。

三、品读熏陶,体悟阅读。

(约20分钟)

1.交流生字词。

朗读第1自然段,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的情感。

指导朗读,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分析重点语句,指导讨论,解答学生疑问。

2.指导朗读课文,学习第2、3、4自然段,赏析语句,品味情感。

(1)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一起来发现美、欣赏美。

第一幅:

想象画面。

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

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

讨论和揣摩。

第二幅:

听读体会。

说说阅读课文后,你放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的情景,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默契和谐的人情美,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第三幅:

讨论表达。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章,发现美、寻找美,做标记,然后各抒己见。

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淳朴、无私奉献的精神。

(2)结合课文,指导课堂活动。

1.细心朗读课文,感悟文章中的人情美。

2.边想象画面,说说做做都描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3.画出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赏析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根据老师提示和问题学习后面的课文。

思考、交流问题。

课堂活动:

指导学生回忆和交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体现人情美的事情,交流和谈论,说说自己从这些小事情中得到的启发。

四、总结升华,作业设置。

(约5分钟)

1.熟记课文生字词。

2.联系朗读课文,深入熟悉文章。

3.总结主题。

同学们,一块搭石,就是一首善良的歌,曲调优美;一块搭石,就是一段谐调的舞,姿态婀娜;一块搭石,就是一首谦让的诗,娓娓动听;一块搭石,就是一幅尊老的画,赏心悦目。

然而,这些美好的行为,在乡亲们的眼里,是那么的──理所当然,而在我们眼里,却构成了最美的风景,这就是搭石所表现的淳朴的人情。

1.继续熟悉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抄写词语,熟记并掌握。

3.积累好句,加强练习。

四、课堂板书。

搭石

话搭石

摆搭石   为人着想

走搭石   协调有序

赞搭石   人生美

五、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中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和“让”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到其中的人性美,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并使学生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把这些“人间真情”朗读出来,表达出来,这样才能与文本质朴的语言、秀美的意境“协调有序”地融合在一起。

问题记录

名师课堂实录

《搭石》课堂精彩片段

师:

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每当人们忆起这里,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

这是为什么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板书课文题目)请同学们翻开书,默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

同学们读了课文,那你知道什么是搭石吗?

谁用课文的句子来说说。

生: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师: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师:

通过朗读,我们知道,搭石就是一些天然石块,那样的普通,那样的平凡,可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写搭石呢?

 

生:

因为搭石连接着故乡的小路,也连接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生: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

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

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

请大家细读走搭石的段落,找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再想一想从哪儿感受到美?

师:

我看到很多语句上画上了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分析分析。

谁先来分享?

生:

我找的是“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

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

好。

这里的“行”怎么发音啊?

(生答)

师:

意见不统一呀,想一想:

体育课上,体育老师常叫我们排成很整齐的一队,叫作排成一——

生:

行(hánɡ)。

师:

这些在搭石上行走着的人叫——

生:

一行(xínɡ)人。

师:

齐读两遍。

师:

这还有几个词语,谁再读一遍?

师:

“人影绰绰”要读准确,女生读。

师:

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

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的。

师:

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

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

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

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

你联系下文理解了。

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22跨越生命的海峡

备教材

备课资料

1.走近作者——竹林

竹林,原名王祖玲,1949年出生。

她以“知青文学”进入文学创作领域,长篇知青小说《生活的路》开知青文学之先河。

作品有《女巫》《呜咽的澜沧江》《挚爱在人间》等。

2.导入设计

1999年9月22日,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一位刚满18岁的年轻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并没有使他苍白的脸色红润起来。

因为他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如同一朵即将凋零的花朵。

那么,他的生命还会有转机吗?

让我们走进课文来看一看。

(板书课文题目,揭示话题)

备课堂

名师导学案

课文题目

跨越生命的海峡

课文分析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选编这篇课文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学情分析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白血病”“地震”“骨髓移植”等都是比较陌生的概念,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难以真正地走入文本,难以真正走入人物内心。

教学时,我设置了一些情景,辅以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揣测人物内心和感情,让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情感感染共生。

教学策略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应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让学生画出喜欢的语句或段落反复朗读,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原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空旷、暂停、苍白、红润、移植、突如其来”等词语。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识记生字词;分析课文重点语句。

2.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初步识记生字词,朗读课文。

2.教师准备:

有关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教师活动)

学案(学生活动)

微课设计指导

一、问题质疑,导入新课。

(约5分钟)

1.教师板书课文标题:

跨越生命的海峡桥。

2.解释题目,问题质疑:

看到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

3.导入: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齐读课文标题。

2.提出自己的问题。

3.带着疑问朗读课文。

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可以引导学生从审题入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也可以设置悬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约10分钟)

1.指名读词语,正音正义。

2.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脉。

3.师引导学生说出课文主要内容,领会文中的关键语句。

(1)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2)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

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1.正确读词语,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