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9283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85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docx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docx

神经系统疾病考点总结

  脑部解剖

  

  

  

  癫痫

  概述

  病因

  分类与临床表现

  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情评估

  治疗与预防

  概述

  癫痫是不同病因引起的,以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导致的临床综合征,是以脑部功能可逆性异常发作为特点的慢性脑部疾病。

每次发作及每种发作的过程,称为痫性发作。

在疾病过程中,每位患者可有多种痫性发作。

一组具有相似症状与体征特点所组成的特定癫痫临床现象,称为癫痫综合征。

癫痫的发病率约为0.5%,我国每年新发患者65万~70万,其中30%为难治性癫痫。

  病因分类

  癫痫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属于临床综合征,不同分类的癫痫其病因不同。

  1.症状性癫痫指由各种已知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癫痫。

常见病因有颅脑外伤、脑血管瘤、颅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寄生虫病、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代谢异常、药物和毒物导致的脑损伤等。

  2.特发性癫痫病因不明,与遗传关系密切,相关检查未发现颅内结构与功能异常的证据。

发病有年龄特征,并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改变,如良性儿童癫痫、家族性颞叶癫痫等。

  3.隐源性癫痫临床表现为症状性癫痫,但相关检查未查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异常,是一类最常见的癫痫,占全部癫痫的60%~70%。

  影响发作的因素

  1.年龄特发性癫痫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

  如婴儿痉挛症多在1岁首发,儿童失神癫痫好发于6~7岁。

  2.遗传因素主要影响癫痫的易患性。

如症状性癫痫患者近亲患病率为15%,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3.睡眠睡眠-觉醒周期与癫痫发作密切相关,如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好发于凌晨醒来时,婴儿痉挛症好发于醒后和睡前时段,良性儿童癫痫多在睡眠中发作。

  4.机体内环境变化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代谢异常等病理改变,均易诱发癫痫发作,如月经期癫痫、妊娠期癫痫等。

  5.患者一般状态过度疲劳、睡眠不足、饥饿、便秘、饮酒、声光刺激、情绪波动等,均是痫性发作的常见诱发因索。

  分类与临床表现

  癫痫发作是指一次发作的全过程,癫痫综合征是一组疾病的总称。

痫性发作与癫痫综合征分类复杂,包括癫痫发作分类和癫痫综合征分类。

  癫痫发作分类

  目前常用的是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发作分类。

  1.部分性发作指源于大脑半球局部神经元的异常放电。

  

(1)单纯部分性发作:

无意识障碍,可分为运动、体觉或特殊感觉、自主神经、精神性症状发作。

  

(2)复杂部分性发作:

有意识障碍,可分为:

先有单纯部分性发作,继有意识障碍;开始即有意识障碍,其中又分为仅有意识障碍和意识障碍伴自动症。

  (3)部分性发作继发为全面性发作:

单纯部分性发作发展为复杂部分性发作。

  2.全面性发作最初的发作临床表现及脑电图均提示双侧脑部异常放电,发作早期即出现意识障碍,包括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强直性发作、阵挛性发作、失神发作(典型与非典型)、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

  3.不能分类的癫痫发作。

  癫痫综合征分类

  1.与部位有关的癫痫

  

(1)与年龄有关的特发性癫痫:

包括良性儿童癫痫、原发性阅读性癫痫等。

  

(2)症状性癫痫:

包括颞叶癫痫、额叶癫痫、顶叶癫痫等。

  (3)隐源性癫痫:

病因不明的继发性癫痫。

  2.全面性癫痫和癫痫综合征

  

(1)与年龄有关的特发性癫痫:

包括家族性新生儿惊厥、良性新生儿惊厥、儿童失神性癫痫、青少年失神性癫痫、青少年肌阵挛癫痫等。

  

(2)症状性癫痫:

包括无特殊病因的癫痫及特殊综合征等。

  (3)隐源性癫痫:

Weat综合征、肌阵挛失张力发作性癫痫、肌阵挛失神发作性瘢痫等。

  3.未能确定的部分性或全面性癫痫或癫痫综合征包括新生儿癫痫、婴儿重症肌阵挛性癫痫等。

  4.特殊综合征包括热性惊厥、孤立性癫痫状态、急性中毒性癫痫发作等。

  常见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

  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均具有短暂性、刻板性、间歇性、反复发作性的特点。

  1.部分性发作

  

(1)单纯部分性发作:

一般不超过1分钟起始与结束突然,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或精神症状,发作时意识始终存在,发作后能复述发作的细节。

  单纯部分性发作

  

  1)部分运动性发作:

局部肢体抽动,多见于—侧口角、手指或足趾,也可累及一侧肢体。

发作时头眼突然向一侧偏转,也可伴躯干的旋转,称旋转性发作。

可发展成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

  2)体觉性发作或特殊感觉性发作:

体觉性发作为发生在口角、舌、手指或足趾的发作性麻木感、针刺感、触电感等;特殊感觉性发作,可为视觉性、听觉性、嗅觉性、眩晕性。

  3)自主神经性发作:

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皮肤发红或苍白、血压升高、心悸、多汗、恶心呕吐、腹痛、大便失禁、头痛、嗜睡等。

  4)精神性发作:

各类型的遗忘症如似曾相识、似不相识、快速回顾往事、强迫思维等;情感异常如无名恐惧、愤怒、忧郁和欣快等;错觉如视物变大或变小,感觉本人肢体变化等。

  

(2)复杂部分性发作:

占成年人癫痫发作的50%以上,也称为精神运动性发作。

病灶多在颞叶、额叶及嗅皮质等。

均有意识障碍,发作时患者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发作后不能或部分不能复述发作的细节。

  1)仅有意识障碍的发作:

典型发作特征为发作起始出现错觉、幻觉、似曾相识感、恐惧、胃气上升感、心悸等症状,随后出现意识障碍,有时发作开始即为意识障碍,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

有的仅有意识障碍。

  2)伴有自动症的发作:

患者往往先瞪视不动,然后做出协调无意识的活动如咂嘴、吞咽、搓手等,神志逐渐清醒,对发作情况完全不能回忆。

  (3)部分性发作继发为全面性发作:

可由单纯部分性或复杂部分性发作进展而来,患者可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的表现,如头转向一侧或双眼向一侧凝视,或一侧肢体抽搐更剧烈。

  2.全面性发作

  

(1)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即大发作。

以意识丧失和全身对称性抽搐为特征。

分三期:

  强直期

  阵挛期

  痉挛后期

  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

  

  1)强直期:

突然意识丧失,摔倒在地,全身骨骼肌持续性收缩;上睑抬起,眼球上翻,喉部痉挛,发出叫声;口先张后闭,常咬破舌;颈部和躯干先屈曲后反张。

强直期持续10~20秒后肢端出现微颤转入阵挛期。

  2)阵挛期:

震颤幅度增大并延及全身,呈对称性、节律性四肢抽动,先快后慢。

最后一次强烈阵挛后抽搐停止,所有肌肉松弛。

  以上两期中可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汗液、唾液和支气管分泌物增多,瞳孔扩大等自主神经征象;呼吸暂时中断致皮肤发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深反射、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

  3)痉挛后期:

阵挛期后尚有短暂的强直痉挛,造成牙关紧闭和大小便失禁。

呼吸先恢复,口鼻喷出泡沫或血沫,心率、血压、瞳孔等逐渐恢复正常,骨骼肌松弛,意识逐渐恢复。

自发作至意识恢复约5~10分钟。

醒后感头昏、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对抽搐全无记忆。

  

(2)强直性发作肌肉强烈收缩,使身体固定于特殊体位,头眼偏斜,躯干呈角弓反张,呼吸暂停,瞳孔散大。

  (3)阵挛性发作婴儿肢体呈节律性反复抽动。

  (4)失神发作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的意识丧失是失神发作的特征。

典型失神发作通常称小发作。

多见于儿童或少年,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停止当时的活动,呼之不应,两眼瞪视不动,持续5~30秒,无先兆和局部症状。

可伴有简单的自动性动作,如擦鼻、咀嚼、吞咽等,手中持物可坠落,一般不会跌倒。

事后对发作不能回忆,每天可发作数次至数百次。

  典型失神(absence)发作

  

  (5)肌阵挛发作全身或某一肌群短暂闪电样肌肉收缩。

  (6)失张力性发作肌张力突然丧失,表现为头部和肢体下垂,或跌倒。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1.病史

  详细而又准确的病史资料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需了解患者真实年龄及整个发作过程,包括发作的环境、时程,发作时姿态、面色、声音,有无肢体抽搐及大致顺序,发作后表现,有无怪异行为和精神失常,既往的发作史,首次发作年龄、诱因,发作频率,有无产伤、头颅外伤、脑膜炎、脑炎、寄生虫感染史以及家族史等。

  2.脑电图

  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结合多种激发方法,特殊电极、长程或录像脑电图,可提高阳性率。

必要时进行24小时长程脑电图监测。

①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典型的脑电图改变是强直期开始出现逐渐增强的棘波样节律,然后频率降低,波幅增高,阵挛期出现弥漫性慢波,痉挛后期呈现脑电抑制。

②强直性发作典型的改变是暴发性多棘波。

③肌阵挛发作呈现多棘-慢波。

  3.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及各种化验如血常规、血糖、血钙、大便虫卵、脑脊液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症状性癫痫的病因。

  鉴别诊断

  应与晕厥、假性癫痫发作(癔症性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低血糖症等鉴别。

癫痫发作与假性癫痫发作鉴别要点见下表。

  癫痫发作与假性癫痫发作鉴别要点

鉴别项

癫痫发作

假性癫痫发作

发病地点

无规律性

有来自他人的诱困

临床表现

突然发作

发作形式多样化,伴有哭闹、手足抽动、过度换气等

眼球与瞳孔改变

上睑及眼球上翻,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

双目紧闭,眼球运动活跃,瞳孔大小正常

皮肤黏膜改变

常伴有发绀

无改变或发白、发红

抗阻力运动

不能完成

可以完成

伴随情况

常有摔伤、舌咬伤、尿失禁

持续时间与级解方式

数分钟,可自行终止

持续时间长,安抚后可缓解

病理反射

巴宾斯基征阳性

阴性

  病情评估

  1.病因评估根据发病年龄初步判断病因。

  

(1)0~2岁患儿常见病因是围生期脑损伤、先天性疾病及先天性代谢障碍。

  

(2)2~12岁患儿常见病因是各种严重感染、特发性癫痫、高热惊厥等。

  (3)12~18岁患者多为特发性癫痫、颅脑外伤、脑血管畸形等。

  (4)18~35岁患者多为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特发性癫痫等。

  (5)35~65岁患者多为颅内肿瘤、颅脑外伤、急性脑血管病、代谢异常等。

  (6)超过65岁的患者多为急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瘤、阿尔茨海默病等。

  2.癫痫持续状态的识别

  癫痫持续状态简称为癫痫状态,是指患者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持续超过5分钟,患者有发生神经元损伤的危险并需要抗癫痫药物紧急救治的癫痫发作,是内科常见急症,不及时诊断与处理可因高热、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和不可逆性脑损害导致残疾及死亡。

癫痫状态可发生于任何类型的癫痫发作,其中以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最常见。

评估时除依据临床表现外,应明确是否有不恰当停用或减量抗癫痫药物情况,以及是否伴发急性脑血管病、颅脑损伤、颅内感染、急性中毒等疾病,综合判断,快速做出诊断,及时救治。

  3.难治性癫痫的识别

  指经过合理规范的药物怡疗,癫痫发作仍迁延不愈者。

难治性癫痫可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病死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目前将难治性癫痫定义为:

频繁的癫痫发作至少每月4次以上,适当的抗癫痫药正规治疗且达到药物治疗浓度,观察至少2年,仍不能控制且明显影响日常生活,除外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颅内占位性病变。

对于难治性癫痫应尽早识别,尽早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降低死亡率。

  治疗与预防

  癫痫的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发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发作次数,保持患者的原有机能状态。

  发作时治疗

  1.—般处理

  对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慎防跌伤、舌咬伤、骨折、窒息等意外伤害,松解衣领及裤带,抽搐时间偏长者可给苯巴比妥钠0.2g肌内注射。

精神症状发作者应防止其自伤或伤及他人。

  2.癫痫持续状态的救治

  维护生命体征稳定,支持心肺功能,尽快控制发作,防治脑损伤。

  

(1)迅速控制发作①安定类药物:

为首选药,成年患者首选地西泮10~20mg缓慢静脉注射,15分钟后如复发可重复给药,或用100~200mg地西泮溶于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中,于12小时内缓慢静脉滴注。

②苯妥英钠:

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缓慢静脉注射。

③异戊巴比妥钠:

溶于注射用水中缓慢静脉注射,至控制发作止。

④10%水合氯醛:

为辅助抗癫痫药物,保留灌肠给药。

  

(2)对症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缺氧加重,必要时吸氧或人工呼吸。

伴有脑水肿、感染、高热等应做相应处理。

  (3)维持治疗抽搐停止后,可给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每8~12小时1次,维持控制。

同时鼻饲或口服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待口服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后可遂渐停用苯巴比妥钠。

  发作间歇期的治疗

  1.治疗原则

  

(1)早期治疗诊断一经确立,均应及时服用抗癫痫药物控制发作。

症状轻、检查无异常者,应密切观察,可暂不用药。

  

(2)选药与用药个体化按癫痫的类型选用抗癫痫药物,优选单药治疗,逐渐增大剂量,直至完全控制癫痫发作,需要联合用药时应合理联合。

  (3)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定期进行血、尿、肝功能、药物浓度等检查,调整药量或逐渐更换抗癫痫药物。

  (4)增减药物及停药①增药要快,减药要慢。

②控制发作后应长期用药,失神发作应完全控制至少半年后才可考虑停药,其他类型癫痫应完全控制4~5年以上,才能逐渐停药。

停药过程—般需要1~1.5年。

③一种一线药物使用可耐受最大剂量不能控制发作,应加用另外一种一线或二线药物,直至发作控制,然后逐渐减量、停用原用药物。

换药过渡期一般为5~7天。

  2.抗癫痫药物

  

(1)传统抗癫痫药①苯妥英钠:

对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及部分性发作有效,但可以加重失神发作和肌阵挛发作。

不宜用于婴幼儿及儿童。

②卡马西平:

为部分性发作的首选药物。

对复杂部分性发作的作用,优于其他抗癫痫药,但可以加重失神发作和肌阵挛发作。

③丙戊酸:

为广谱抗癫痫药,是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合并典型失神发作的首选药物。

④苯巴比妥:

为小儿癫痫的首选药物,广谱,且起效快,对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疗效较好,也可用于单纯及复杂部分性发作,可预防发热惊厥。

  

(2)新型抗癫痫药①托吡酯:

作为难治性部分发作及继发性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单药或附加治疗药。

②拉莫三嗪:

作为部分发作及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的单药或附加治疗药。

  3.手术治疗

  主要是癫痫病灶切除术。

脑部有器质性病变的继发性癫痫、难治性癫痫,不在脑的主要功能区的致病灶,均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防

  1.预防症状性癫痫

  婴幼儿及儿童按时进行计划免疫;注意饮食卫生,预防颅内寄生虫病;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意外事故中注意保护头部等。

  2.避免诱发作的因素

  已有发作史的患者应注意避免可诱发自身癫痫发作的已知诱因,如睡眠不足、情绪波动、过度疲劳、便秘、饮酒、声光刺激等;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及代谢异常。

  3.预防发生癫痫状态

  尤其是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一旦出现发作应及时有效治疗,防治持续时间延长出现癫痫状态,增加残疾及死亡风险。

缓解期合理调整抗癫痫药物,达到有效控制发作的治疗目的。

  患者尖叫一声,突然倒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双目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小便失禁,约20分钟后,抽搐停止,神识清醒,自觉肢体酸痛。

头颅CT、血液生化检查均正常。

自幼有类似发病。

其诊断是

  A.癫痫大发作  B.昏厥性抽搐

  C.癔病性抽搐  D.低血钙性抽搐

  E.脑寄生虫病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GTCS)即大发作。

以意识丧失和全身对称性抽搐为特征。

  9岁男孩。

午餐时突发神志丧失,手中持碗失落,碗打碎后即醒。

脑电图示3周/秒棘慢波规律性和对称性发放。

最可能的诊断是

  A.复杂部分发作

  B.部分性发作

  C.杰克逊(Jackson)癲痫

  D.失神发作

  E.不能分类的癲痫发作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失神发作多发于儿童,意识短暂中断,无先兆和局部症状,发作和终止均突然,是典型的失神发作。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

  A.全面强直-阵挛发作频繁发生,持续24小时

  B.连续的失神发作

  C.局部抽搐持续数小时或数日

  D.发作自一处开始,按大脑皮层运动区逐渐扩展

  E.全面强直-阵挛发作频繁发生,伴意识持续不清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癫痫持续状态简称为癫痫状态,是指患者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持续超过5分钟,患者有发生神经元损伤的危险并需要抗癫痫药物紧急救治的癫痫发作,是内科常见急症,不及时诊断与处理可因高热、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和不可逆性脑损害导致残疾及死亡。

  临床上癫痫发作与假性癫痫发作的主要鉴别为发作时有

  A.全身抽搐

  B.突然跌倒

  C.呼吸急促,喉中发出叫声

  D.双手紧握,下肢僵直

  E.伴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癫痫发作:

上睑及眼球上翻,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假性癫痫发作:

双目紧闭,眼球运动活跃,瞳孔大小正常。

  A3(题共用题干)

  男,24岁,突然意识不清,跌倒,全身强直数秒钟后抽搐,咬破舌。

2分钟后抽搐停止。

醒后活动正常。

  首先应考虑的疾病是

  A.脑出血

  B.脑血栓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癫痫

  E.脑栓塞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结合患者同然意识不清、跌倒、强直、抽搐及咬破舌,醒后活动正常等,初步诊断为癫痫。

  应进一步做的检查是

  A.头颅X线片

  B.脑电图

  C.脑脊液检查

  D.脑血管造影

  E.经颅超声多普勒(TCD)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脑电图是诊断癫痫最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治疗的首选药物是

  A.降颅压药

  B.溶栓治疗

  C.止血药

  D.扩血管药

  E.抗癫痫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结合疾病,治疗应选用抗癫痫药物。

  小结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概述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诊断及鉴别诊断

  病情评估

  治疗与预防

  概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局部脑动脉血供不足引起局部脑组织或视网膜缺血,出现短暂的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临床症状一般持续不超过1小时,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本次事件的责任病灶的证据。

TIA患者近1周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4%~10%,90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10%~20%,患者不仅易发生脑梗死,也有心肌梗死的风险。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其他有动脉狭窄、器质性心脏病、血液成分异常等。

  发病机制

  由多种因素引起发病,包括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微栓塞、脑血管痉挛、颈部动脉或椎动脉受压等。

  1.血流动力学改变

  各种原因导致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相关动脉内径狭窄,在此基础上由于各种诱因导致血压波动,引起局灶性脑组织一过性缺血。

  2.微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附壁血栓、瓣膜性或心律失常性心源性栓子、胆固醇结晶等形成血液循环中的微栓子,随血流到达颈内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相关动脉,引发血管急性栓塞,但随后栓子溶解,血管再通,症状缓解。

  临床表现

  共同特点

  TLA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表现为局部脑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短暂,24小时内完全恢复,不留任何脑功能及视网膜功能缺失后遗症。

  1.颈内动脉系统TIA

  较少见,但易引起完全性脑卒中。

常见症状有一过性单眼失明或视觉障碍,发作性偏身瘫痪或单肢瘫痪,发作性偏身感觉障碍或单肢感觉障碍,发作性偏盲或视野缺损。

如为主侧大脑半球受累则可出现一过性失语。

  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常见症状有发作性眩晕,常伴有恶心、呕吐,多数患者出现眼球震颤。

可出现单眼或双眼皮质盲或视野缺损,或复视、共济失调、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和交叉性瘫痪等。

  少数患者可有猝倒发作(双下肢突感无力而倒地,但意识清楚,常可立即站立,称为跌倒发作)、短暂性全面遗忘等。

  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1.颅脑CT或MRI绝大多数患者无与症状相关的病灶,个别患者发病早期显示有一过性缺血病灶。

多数患者经CTA或DSA检查可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等。

  2.血生化检查部分患者有血脂、血糖、血尿酸等代谢指标异常。

  3.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B超部分患者可发现颈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形成粥样硬化斑抉,并可导致血管管腔一定程度的狭窄。

  4.血液一般检查部分由于血液成分异常诱发的TIA患者,可有红细胞比容异常升高、血小板异常升高等异常改变。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进一步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因和危险因素

  鉴别诊断

  1.癫痫部分性发作

  表现为发作性肢体抽搐或感觉异常,持续时间仅数秒至数分钟,脑电图多有典型改变,有助于鉴别诊断。

  

(2)梅尼埃病

  表现为发作性眩晕、呕吐,但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24小时,且常发生于年轻人,常有耳鸣和听力减退。

  病情评估

  TIA患者发病后1周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4%-10%,90天内发生卒中的风险为10%~20%,患者不仅有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也有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的风险,发病2~7天是发生卒中的高风险期,因此,对确诊的TIA患者,应进行伴发病的详细问诊,明确有无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糖尿病、血脂异常、血液病等基础疾病,并进行相关实验室及其他检查,如发现并存血脂异常、高血压、血糖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提示患者具有进一步发生卒中等器质性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高风险,应进行正规甚至强化治疗,消除危险因素,避免进展为卒中。

  TIA短期进展为卒中的风险评估目前应用ABCD2风险评分系统。

ABCD2风险评分超过3分的患者,或ABCD2风险评分在0~2分但48小时内无条件完成TIA相关检查患者,或ABCD2风险评分在0~2分发现有症状相关的缺血病灶者的患者,均属于高风险患者,应住院治疗。

  TIA患者ABCD2风险评分评分系统

评估要素

临床特点

评分

年龄(岁)

>60

1

血压(mmHg)

SBP>140或DBP>90

1

临床表现

单侧肢体无力

2

 

语言障碍但无肢体无力

1

症状持续时间(min)

>60

2

 

10~59

1

糖尿史

1

  治疗与预防

  治疗

  最重要的治疗目标是避免发生卒中或新的TIA,治疗卒中危险因素。

  1.一般治疗

  积极有效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器质性心脏病,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适量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等。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用于非心源性栓子为病因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可预防卒中和降低死亡率,一般75~100mg/d口服,或口服氯吡格雷75mg/d。

  3.抗凝治疗

  心源性栓子如非瓣膜病性房颤、新近发生的心肌梗死、颅外供脑动脉内血栓等患者,在CT排除颅内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无出血性倾向、肝肾功能正常时,应用抗凝药物治疗,常用低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随后改为华法林口服。

  4.外科治疗

  对于既往6个月内有TIA发作的患者,经颈动脉检查证实存在同侧动脉狭窄超过70%,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死亡风险低于6%的患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

  预防

  TIA作为病情较轻的急性脑血管病,发作时也属临床急症,具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