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9087613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docx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docx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时间与主题

一大: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先在上海,最后一天移至浙江嘉兴南湖举行。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这是近代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二大: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举行。

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确定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现阶段的任务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大会根据世界革命形势和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大会宣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这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

为了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大会提出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这就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共二大正确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举行。

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对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做出了正式的决定,共产党员一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以这种形式实现国共合作。

大会的主要议程有三项:

一、讨论党纲草案;二、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三、选举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

党在现阶段“应该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中心工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重要任务。

党的三大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原则和共产国际的指示,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扬民主,在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和明确中国革命性质的基础上,正确解决了建党初期,党内在国共合作问题上存在的重大分歧,统一了全党的认识,正式确定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党内合作的策略方针,使党能够团结一切可能联合的力量,共同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党的三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进行了改组,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召开了国共合作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全国掀起了声势浩大、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胜利地举行了北伐战争,促进了中国革命的高涨。

但是,大会对于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和军队问题没有给以应有的重视。

四大: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举行,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工农联盟问题。

对中国民主革民的内容做了更加完整的规定:

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同时,还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和封建经济关系。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此后,工人运动逐渐恢复,农民运动日益兴起,全国革命形势迅速高涨,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革命新局面。

党的四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

 党的四大作出的各项正确决策,为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作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此后,全国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大革命的高潮来临了。

五大: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汉举行。

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期待着这次大会能清醒的判断当前局势,回答人们最焦虑的如何从危难中挽救中国革命的问题。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大革命遭到了局部的严重失败。

此后,全国形成了三个政权,即原来的北洋军阀政府,上海、南京的蒋介石反革命政权和武汉国民政府。

面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尖锐激烈的斗争,需要中国共产党对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果断行动,才能挽救革命。

党的五大就是在这种非常状态下召开的。

全体党员期望这次大会能正确判断当前局势,回答大家最为关注的如何从危急中挽救革命的问题。

党的五大虽然批评了陈独秀的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如何对待武汉国民政府和国民党,特别是如何建立党的革命武装等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都未能作出切实可行的回答,因此,难以承担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挽救大革命的重任。

而真正结束中央所犯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正确的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方针,是在3个月后的八七会议上完成的。

六大: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莫斯科举行。

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仍然是民主革命,总任务是建立反帝反封建的工农民主专政,并规定了工农民主专政的10大纲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

在关于中国社会性质以及革命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等关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上,迫切需要召开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加以解决。

党的六大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

六大认真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对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存在严重争论的根本问题,作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

它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的两大问题:

一是在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上,指出现阶段的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引起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现阶段的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

二是在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上,明确了革命处于低潮,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

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解决,基本上统一了全党思想,对克服党内存在的“左”倾情绪,实现工作的转变,起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性,党的六大对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革命的敌人、党的工作重心等问题认识不足,但这仍然不能掩盖党的六大本身主要方面和路线的正确性。

七大: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举行。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详尽的讨论,一致通过关于政治、军事、组织方面的报告,通过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的新的党章。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章,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极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代表大会。

它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2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从而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这次大会作为“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载入史册。

它为党领导人民去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党的七大另一个重大历史性贡献是将毛泽东思想写在了党的旗帜上,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七大通过的新党章指出: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党章规定: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的或经验主义的偏向。

   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深入论述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毛泽东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概括,揭示了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使全党对毛泽东思想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

   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近代中国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把中国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

八大: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为新时期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

大会提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为此,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大会在总结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九大:

1969年4月1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讨论和通过党中央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党章。

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委员。

党的八大到九大的十三年间,党内“左”倾思想不断滋长,阶级斗争扩大化日益严重。

毛泽东的个人专断逐步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个人崇拜现象逐步发展。

党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

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这些错误,导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党的九大是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第三个年头召开的。

当时,全国党的各级组织全部处于瘫痪状态,绝大多数党员还没有恢复党的组织生活,相当多的八届中央委员仍处于被审查、被监禁的状况。

尽管按照八大党章已经大大超过五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规定,但九大正式会议上,毛泽东主持了开幕式,并致开幕词。

林彪代表中共中央作了政治报告。

    报告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核心,全面肯定了“文化大革命”,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是对马列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一个伟大的新贡献;把党的全部历史说成是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即所谓“毛主席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同党内右的和‘左’的机会主义路线斗争的历史”,虚构了以刘少奇为头子的“资产阶级司令部”,肯定了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对中国社会的形势以及党的政治状况作了错误的估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所谓“斗、批、改”的新任务。

报告对战争到来的可能性作了紧迫和夸大的估计,过分强调要准备打仗。

    大会分组讨论了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改草案。

在讨论过程中,结合实际“斗私批修”,实际上是对参加会议的老同志再一次进行错误的批判,迫使他们检讨。

    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和党章修正草案。

九大通过的新党章,错误地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林彪“是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进了总纲;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歪曲的阐述;砍掉了原党章中党员权利一节,取消了党员的预备期,取消了中央书记处,取消了中央监察委员会等机构。

    大会选举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70人,候补中央委员109人,其中原八届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只有53人。

在大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过程中,林彪、江青一伙暗中操纵选举,使其集团的主要成员几乎全部进入了中央委员会,而许多久经考验的老干部却被排除在外。

   九大自始至终被强烈的个人崇拜和“左”倾狂热气氛所笼罩。

它加强了林彪、江青等人在党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更加合法化。

实践证明,九大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从当时党内、国内各方面条件来看,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条件是极其不成熟的。

一中全会

1969年4月28日

会议公报

二中全会

1970年8月23日至9月6日

会议公报

十大:

1973年8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举行。

党的党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中央的政治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

大会的议程是:

(1)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政治报告;(2)王洪文代表中央作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并向大会提出中国共产党章程(草案);(3)选举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

    毛泽东同志主持了大会。

周恩来代表中央作的政治报告是由张春桥、姚文元等主持起草的。

该报告没有正确地分析林彪事件发生的原因,总结必要的教训,反而肯定“九大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都是正确的”,号召全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坚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还把“天下大乱,达到天下大治。

过七八年又来一次”认定为“客观规律”,预言“党内两条路线斗争将长期存在”,把批判林彪的“极右实质”列为首要任务等,这就全面肯定和继承了“九大”的错误,使“左”倾思潮延续下去。

    大会通过了政治报告、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十大党章保留了九大党章中关于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基本纲领、基本路线等内容,在结构上作了些调整,条文部分改得不多。

总纲中只取消了有关林彪的论述和林彪的论点。

值得指出的是,十大党章在“左”倾错误方面的新发展,主要是充实所谓两条路线斗争经验的内容,把“批判修正主义列为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长期任务”;片面提出“反潮流”原则,要求党员要具有反潮流的精神等。

一中全会

1973年8月30日

会议公报

二中全会

 1975年1月8日至10日

会议公报

三中全会

1977年7月16日至21日

会议公报

 

十一大:

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议宣告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提出了这一时期的总任务:

为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这次大会,是在揭批江青集团进一步深入,各方面工作得以恢复和整顿,广大群众渴望对“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清理、拨乱反正的情况下召开的。

华国锋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政治报告,主要内容是:

第一,总结了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批判了他们炮制的“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动公式,揭发了他们篡党夺权、策动反革命武装叛乱的阴谋,宣告“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帮”为标志而结束。

第二,继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认为“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结束,决不是阶级斗争的结束,决不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结束”。

因此,今后依然要以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斗争为纲。

第三,重申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党的根本任务。

为此,报告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8项主要任务,要求党中央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在本年内初见成效,3年内大见成效。

    叶剑英代表中央向大会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从8个方面做了说明。

报告强调我们党只有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才能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指出党章写进了“在本世纪内,党要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内容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为大会致闭幕词,强调一定要恢复和发扬毛泽东主席为党树立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党、全军、全国努力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一中全会

1977年8月19日

会议公报

 

二中全会

 1978年2月18日至23日

会议公报

 

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

会议公报

四中全会

1979年9月25日至28日

会议公报

五中全会

1980年2月23日至29日

会议公报

·十一届五中全会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六中全会

1981年6月27日至29日

会议公报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七中全会

1982年8月6日

会议公报

·胡耀邦在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

·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给蔡畅同志的致敬信

·党的十一届七中全会给刘伯承同志的致敬信

 

十二大:

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

第十二次全国大会总结了拨乱反正的经验,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正确纲领,制定了新的完善的党章。

大会的主要议程是:

(1)审议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的报告,确定党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而奋斗的纲领;(2)审议和通过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3)按照新党章的规定,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邓小平主持了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

他高度地评价了这次大会的历史地位,认为这次大会将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最重要的一次会议,他还总结了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

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

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一中全会

1982年9月12日至13日

会议公报

第一号

第二号

·胡耀邦在十二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二中全会

1983年10月11日至12日

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

三中全会

1984年10月20日

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

四中全会

1985年9月16日

会议公报

·关于同意一部分老同志不再担任中央三个委员会成员的请求

五中全会

1985年9月24日

会议公报

 

六中全会

1986年9月28日

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

七中全会

1987年10月20日

会议公报

·关于党政分开

 

十三大: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北京举行。

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系统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路线,规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逐步建立起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基本框架。

赵紫阳向大会作了《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工作报告。

报告共分7个部分:

(1)历史性成就和这次大会的任务;(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3)关于经济发展战略;(4)关于经济体制改革;(5)关于政治体制改革;(6)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7)争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胜利。

报告指出,这次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报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指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个论断包括如下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并且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报告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客观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国从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逐步摆脱贫穷、落后,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工业国;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根据这个理论,报告明确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这条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改。

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路线的继续、丰富和发展,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精辟的理论阐释。

据此,报告分别提出了发展经济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中的党的建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诸方面的基本方针。

此外,报告还规定了6个方面的长远性指导方针。

一中全会

1987年11月2日

会议公报

二中全会

1988年3月15日至19日

会议公报

 

三中全会

1988年9月26日至30日

会议公报

四中全会

1989年6月23日至24日

会议公报

·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上的讲话 

五中全会

1989年11月6日至9日

会议公报

·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

·关于同意邓小平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

·关于调整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决定

六中全会

1990年3月9日至12日

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七中全会

1990年12月25日至30日

会议公报

·江泽民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 

八中全会

1991年11月25日至29日

会议公报

 

九中全会

1992年10月5日日至9日

会议公报

 

 

十四大:

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概括。

这次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认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4年的实践经验,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部署,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有利时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十四大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

第一,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因此,十四大对经济发展速度作了大幅度的调整,决定将90年代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由原定的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6%调整为增长8%至9%。

十四大还对加快经济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提出了必须努力实现的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

第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十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

第三,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这是十四大最突出的特点和最重要的贡献。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概括,并将这一理论及以此为基础的党的基本路线写进了党章。

一中全会

1992年10月19日

会议公报

二中全会

1993年3月5日至7日

会议公报

三中全会

1993年11月11日至14日

会议公报

四中全会

1994年9月25日至28日

会议公报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

五中全会

1995年9月25日至28日

会议公报

六中全会

1996年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