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docx
《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综述.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综述
第一章埕岛油田海底地质及环境特征
埕岛油田是胜利油田的海上油田勘探开发区,它位于118°40′~119°00′E,38°07′~38°18′N,属渤海湾南部的极浅海海域,是世界上海洋工程环境最复杂的区域之一。
该油田位于渤海湾南部与莱州湾西北部之间的浅海海域,水深2~15m;南距海岸线约5km,与陆上的桩西油田相邻;西北距海上的埕北油田35km;东距BZ25-1含油构造高点20km。
它是胜利石油管理局的主要海上产油区。
该油田位于现代黄河三角洲北部,地处1964-1976年黄河行水入海口(老黄河口)附近。
目前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1亿t,投产油井189口,并建成了年产200万t的原油生产能力。
该产油区开发已初具规模,陆续建成投产了50个井组平台,建起了51.3km长的海底输油管线和64.1km长的海底电缆,产油量1993年为10万t,预计将达到200万t。
目前已累计生产原油达660多万t,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石油开发的跨越,成为我国第一个浅海大油田。
1.1埕岛海域地理位置
埕岛海域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渤海湾南部浅海水域,水深范围为2-18m
(图1-1),该海域具有海岸线曲折复杂、地形平缓、潮间带宽广的特点。
1964~
1976年期间,黄河曾由刁口流路在埕岛地区注入渤海,河口曾发生三次变动,
形成了快速向海延伸的3个亚三角洲叶瓣,由于形成三角洲的速率较快,因此该
三角洲的堆积体含水率极高、地层结构十分复杂。
1976年黄河行水流路自刁口
流路改道清水沟以来,本区黄河泥沙来源断绝,加上埕岛地区处于黄河三角洲东北角,是波浪、潮流等海洋水动力最强的海域,易于发生大量的岸坡沉积物块体运动,使该海区地质灾害十分地频繁。
图1-1埕岛海域地理位置图
1.2埕岛海域水深及地形特征
埕岛海域海底地形总体上由SW向NE方向倾斜。
根据海底水深及地形特征,由岸向海可划分为5个区:
岸边区、极浅水区、浅水区、复杂地形区及深水区。
1.2.1岸边区
埕岛海域的海岸属黄河三角洲侵蚀后退海岸,是海流与波浪作用的集中区。
这种作用在该区易导致海岸出现挖空现象,突出海岸表现的更加明显。
另外,在海岸附近,由于海流的冲刷作用,在海底往往形成一条平行于堤坝的水下冲沟。
例如:
1996年12月份在调查老九井海底管线登陆点附近发现,防护坝已有掏空,掏空处位于坝前端高潮线附近,上下范围约50cm,纵深为50cm左右,水平范围约2m。
掏空处底部基石已明显松散且与坝体脱离(图1)。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一条水深1.6m,宽10.0m左右的水下冲沟,在距岸边40m左右有一条宽30m,水深2.0m左右的海底洼地。
1.2.2极浅水区和浅水区
在水深5.0m等值线附近,海底坡度较大,地形特征为一陡坡。
由该陡坡可将该海域分为极浅水区和浅水区两部分。
极浅水区海底地形非常平坦,浅水区海底地形高低不平,起伏变化较为明显,海底地形坡度较大,埕岛油田的油水井皆位于该区。
在靠近水深5.0m等值线的深水区域附近,发现一水深异常点,水深值4.5m,为一近平行岸边的水下突起。
1.2.3复杂地形区
在CB20A井位以北,有一东西长约2.2km的起伏复杂地形区,呈东西方向分布且东宽西窄。
东侧南北宽约600m,西侧南北宽200m,面积约0.92km2。
其周围均为陡坡,高差2~3m,陡坡下缘地形平坦,水深在10m左右。
该区丘台林立、沟谷纵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特点是沟窄而深,台陡而高,甚至出现沟套沟、台叠台复杂多变的沟谷系统和次一级的岗丘或高台体系。
台部最浅水深4.5m,沟底最深水深12m。
从测深记录纸上也可以看出,凸起的地形有的呈塔状,有的呈烟囱状,有的呈锥状,高差在3.5~6.5m之间;凹陷的沟谷,谷地都不太宽,有的较平,主要呈锲形。
1.2.4深水区
以15.0m等深线为界,深于15.0m的海底地形为坡度平缓的区域。
1.3埕岛海域气象特征
黄河三角洲和渤海均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
其气候影响系统主要为温带系统(如寒潮、冷空气、气旋等),其次为热带系统(如夏季的台风)。
该海区冬季多偏北向风,夏季多偏南向风。
1.3.1气候特征
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域冬季主要受寒潮、冷空气影响,其影响前期一般由气旋或低压倒槽引导,影响时海洋天气现象表现为降雪、大风、大浪、降温、海面结冰;春、秋季节主要为气旋引导冷空气影响,其海洋天气现象主要为降水、大风、大浪和风暴潮;夏季主要为气旋或热带气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的统称)影响,海洋天气现象主要为雷暴、降水、大风、大浪,尤其是热带气旋影响时的大风、大浪和风暴潮,对堤坝、房屋有极强的破坏性。
直接进入渤海的热带气旋平均约4.5年一次,热带气旋系统对渤海海域的影响主要发生在7~9月间,外围影响本海域且影响较重的热带气旋平均约3.5年一次,两者平均约2.5年一次。
1.3.2气温
黄河三角洲海域年平均气温11.7℃,夏季最高曾达39.6℃,冬季最低曾达
-18.8℃。
月平均和月最低平均都出现在1月份(分别为-3.5℃和-6.3℃),最高分别出现在8和7月份(分别为25.9℃和28.8℃)(见表1-1)。
1.3.3风
本海域处于中纬度季风气候区,大气环流受W风带和贝加尔湖低压系统影
响,冬季盛行偏N风,夏季盛行偏S风。
本海区年平均以S风出现频率最高,
频率为10.81%,ENE风次之,频率为7.32%,N风出现频率最低为3.94%(表1-2)。
年平均风速为5.3m/s。
月平均风速以11月份最大为6.1m/s,其中NNE风平均风速最大为9.24m/s,NNW风次之,为8.89m/s,7月平均风速最小,为4.4m/s,本月常风向S风的平均风速为4.9m/s,次之为E风,平均风速为4.78m/s。
从全年来看该海区年平均风速最大风向为NE和ENE向风,其风速值为6.45m/s和6.39m/s,SW向风速最小,为3.64m/s(表1-3)。
本海区各月都有6级以上的大风出现,4月、11月份大风日数最多,分别为14.2天和14.5天。
7月、9月大于6级的大风日数较少,分别为8.6天和9.3天,其他各月均在10天以上。
大于6级的大风日数年均为137.5天,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均为15.7天,出现频率为0.36%。
强风向为NW、NNW、NNE、NE、及ENE五个方位,以秋、冬季多见,其中10月、11月至翌年1月、2月份大于8
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均分别为2.3、2.0、2.1和1.8天,春季的4月份大风日数也较多,平均为1.6天。
夏季6、7月份大风日数最少,平均为0.7天。
1.4埕岛油田水文特征
1.4.1潮汐
埕岛海域潮汐是不规则半日潮。
潮流是SEE-NWW向往复流,对海底冲刷
产生重要影响,另外,该海域存在无潮点。
众所周知,无潮点附近的海流强于其它地方,该海区海底实测最大流速为0.61m/s。
关于黄河三角洲海域的潮汐,除黄河海港有三年(1986~1988年)的潮汐观测资料外,其余的都是一些单位进行过短期的观测(最长仅一个月)。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于1999年至2000年在埕岛中心一号平台附近获得一整年的潮汐观测资料,现根据这些观测资料对埕岛海域潮汐特征做如下分析:
1.4.1.1潮汐现象
半日潮波在渤海有两个潮波系统,一个在北,其无潮点位于秦皇岛外,一个在南,其无潮点位于黄河海港外,而在渤海海峡有一日潮无潮点。
强蚀岸段海区的潮汐动力处于黄河海港外半日潮无潮点的控制下,并处于日潮波的波腹地带,并在当地的自然环境等综合影响下,产生复杂的潮汐变化。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埕岛海域的潮汐性质一年中呈规律性变化,6月、7月及12月、1月,本海域呈现不正规日潮的潮汐性质,其它月份则为不正规日潮的潮汐性质。
6、7、12、1月份中,一月有25天左右的时间一天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在其它月份一月中只有18天左右的时间一天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其余时间为一天出现二次高潮和二次低潮。
一天中两次高潮的高度和两次低潮的高度显著不等,即本海域的潮汐日不等现象显著。
1.4.1.2潮差
埕岛海域的平均潮差差异较大,如月平均潮差,年平均潮差,多年平均潮差都有较大的差别。
表1-4给出了观测期间的潮差值。
从表中可以看出,一年中6月和12月份的平均潮差值较大,符合不正规日潮。
在夏至、冬至前后出现最大潮差。
最大潮差的原因不但受天文因子的制约,而且受气象因子影响。
1.4.2水位
观测期间各月的平均水位列于表1-5,可以看出,平均水位变化呈峰状,峰值出现在8月份,谷值在2月和12月份,季节变化明显。
这样显著的季节变化,除天文因素的作用外,气象因子也起重要作用。
如季风引起的增减水效应,海水密度变化等都是造成平均水位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
根据实测资料统计各月最高(低)水位,并列成表1-6。
由表可知,埕岛海域最高水位高出平均水位约1.7m,最低水位低于平均水位约1.7m左右。
因而了解掌握该海区的极值水位,对于海上作业、海上建筑、航运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极值水位并非单一天文潮所造成,产生的原因较复杂,它与异常天气、海区形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假潮等有密切关系,是一个随机量。
强蚀岸段海域的极值高、低水位主要是风和天文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
1.4.3波浪
埕岛位于黄河三角洲海域,东与莱州湾毗邻,北连渤海湾,渤海是一个较封闭的内海,外海的波浪不易传入,因此该海域的海浪主要是渤海当地风生成的波浪,它具有生成快,消失也快,波浪周期10s以上的浪很少出现。
另外,受渤海海上风场规律所制约,波浪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从波向看,冬季盛行偏北向浪,夏季盛行偏北向浪,4月及10月为过渡季节,4月浪多偏东,10月多偏西。
强浪向为NNE-NE-NEE向,大浪主要出现在冬季。
一般天气,波浪不超过1.5m,大的寒潮波高一般3m以上。
1984年11月17日在水深7m处实测最大波高为5.8m,周期9.0秒,ENE向;1984年9月1日在水深12m处实测最大波高为5.3m,周期8.0秒,NE向,皆为寒潮大风形成。
1.4.3.1波浪状况
春季是季风交替的季节,因而偏北向浪和偏南向浪都出现,但偏北向浪频率(56.2%)仍高于偏南向浪(31.7%)。
夏季本海域盛行SE风,相应波向也是SE向占优势,其出现频率为13%,其次是ESE向,出现频率为10.6%。
秋季则是由S向浪向N向转变的季节,偏N向浪频率(51.9%)较偏S向浪的频率(38.8%)明显增大,由于冷空气出现的次数及强度的增加,偏N向浪逐渐增多,其中ENE向浪出现频率最高,达10.1%,NE向次之,出现频率为7.8%。
埕岛海域三个季节代表月中波浪总和以NE方向浪出现频率最高(10.3%),为常浪向,其次是SE向,再现频率为8.1%。
通过统计春、夏、秋各季及三个季节不同波向各波级的出现频率,本海域的强浪向是NE向,波浪平均周期最大为8.2s,相应的波向是NE向,全年以2s~4s的周期频率最高。
1.4.3.2大浪过程
在观测期间测量到两次较大的大浪过程,一次是出现在1986年10月21~22日最大波高为5.2m的大浪过程,另一次是出现在1986年5月7~8日最大波高为4.6m的大浪过程。
从这两次大浪过程来看,Hmax=5.2m的这次大浪发生在秋季,它是由强冷空气过程过境所致。
它的波要素的变化大波高(Hmax)为5.2m,相应的H1/10=3.1m,平均周期是8.0s,波向是NE。
Hmax=4.6m的这次大浪过程出现在春季,也是一个强冷空气过境形成的,它的波要素变化是最大波高(Hmax)为4.6m,相应的H1/10=3.0m,平均周期为5.8s,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