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82931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1.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docx

新课标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8·山西太原五中月考)“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

”对以上叙述解读正确的是,它(  )

A.忽略了秦始皇的历史贡献

B.夸大了纷争的社会进步作用

C.指出了皇帝制的确立背景

D.捕捉了中央集权制的演进规律

答案 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经实行郡县制,秦朝建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符合材料观点,故D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是突出国家形态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没有否认秦始皇的历史贡献,故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不是突出纷争的社会进步作用,故排除B项;皇帝制度为秦始皇首创,是他个人设计的,与材料“国家形态”不符,故C项错误。

2.(2018·江西南昌十中期中)历史学家钱穆说:

“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

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

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

”作者肯定了(  )

A.分封制度B.郡县制度

C.宗法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D

解析 依据“优良的政治制度……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完成大一统并维持大一统局面的是中央集权制度,故选D项。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地方制度,故A项错误;郡县制属于中央集权制度范畴,故B项错误;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

3.(2018·西藏期中)秦朝规定:

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帝妻曰皇后,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等。

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

A.维护皇帝的至高权力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这些称呼和规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的,所以并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故排除B项;皇位的继承与日常称呼无关,故排除C项;制定这些规定和称呼是为了突出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故排除D项。

故选A项。

4.(2018·北京海淀区期中)一位古代学者论及某一官职时说:

“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

符合这一标准的官职应该是(  )

A.丞相B.太尉

C.御史大夫D.皇帝

答案 A

解析 由“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负责考查政事得失)”可知这一官职和助理万机的丞相相符,故A项正确。

太尉负责军事,不符合“百官之长”,故B项错误;御史大夫掌监察之职,不是“百官之长”,故C项错误;“官员”是指经过任命的、有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皇帝至高无上,故D项错误。

5.(2019·内蒙古期中)本来封建时代,在内管家称“宰”,出外做副官称“相”,所以照历史传统讲,宰相本来只是封建时代贵族私官之遗蜕。

但正因如此,秦汉时代的宰相,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

这反映出(  )

A.秦汉的政治体制是先秦政治的延续

B.宰相拥有至高无上的广泛权力

C.中国古代政治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

D.宰相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秦汉时代的宰相,不但要管理国家政务,还要管及皇帝的家务”,可见,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故选C项。

秦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是先秦政治的延续,故排除A项;皇帝权力至高无上,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D项只反映了宰相一方面的职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意思,故排除。

6.(2019·江西抚州联考)《秦律·金布律》规定:

“布袤(长)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

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

”这反映了当时(  )

A.秦朝推行严刑酷法B.严禁商品自由流通

C.手工业者受到歧视D.政府统一产品标准

答案 D

解析 “布袤(长)八尺、福(幅)广二尺五寸。

布恶,其广袤不如式者,不行(流通)”表明秦律规范布匹的长宽尺寸,反映了秦朝政府统一产品标准,故D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严刑酷法,故排除A项;材料表明秦朝政府统一产品标准,无法体现严禁商品自由流通,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者受到歧视”的信息,故排除C项。

7.(2018·江苏宿迁高二期末)“秦始皇……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  )

A.创立皇帝制度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

C.推行郡县制度D.开创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 C

解析 结合材料中信息“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可知这属于地方制度,故选C项。

8.(2019·山西太原五中月考)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

“周代王位是父子相承的,……王统观念超于家属观念。

到了秦汉时代,成为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

这种现象说明了(  )

A.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B.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C.构建中央政权有效控制地方

D.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

答案 D

解析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王族是分封的主要对象;秦汉实行郡县制,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注重血缘的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所取代。

故答案为D项。

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分封制存在弊端,诸侯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9.(2019·湖北武汉联考)郡守与县令都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命官”。

这些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只能行使“有限委托”的行政管理权。

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由此可见,郡县制的实行(  )

A.适应了集权政治的需要

B.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C.完善了秦朝的官僚体系

D.激发了官员们的积极性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郡县制是一种地方行政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但无法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也和秦朝的官僚体系是否完善无关,故排除B、C两项。

郡县制之下,郡县长官都必须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有利于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与激发官员们的积极性无关,故排除D项。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督和任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故选A项。

10.(2019·衡水金卷一调)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

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

这反映出秦代(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

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答案 D

解析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A项排除;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故C项错误,D项正确。

11.(2019·山东邹城期中)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C.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 B

解析 由材料“分王子弟,以为屏藩”可知封建时代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B项正确。

西周的分封制随着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分王子弟,故C项错误;周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故D项错误。

12.(2018·江苏江阴期中)顾炎武说:

“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由材料可知,顾炎武认为(  )

A.分封制与郡县制呈现递次变更兴替规律

B.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中央所垄断

C.郡县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占据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是治国良策

答案 D

解析 材料“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意思是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故选D项。

A项没有揭示材料的主旨,排除;由材料“封建之失,其专在下”,说明分封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地方所垄断,故排除B项;由材料“郡县之失,其专在上”,说明郡县制的弊端是多数权益为中央所占据,故排除C项。

[题组二 模拟小题]

13.(2018·内蒙古期中)春秋时期,齐桓公并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秦穆公并国十二。

到战国初期,西周初年的将近一百个国家仅余十几个。

由此可知,诸侯争霸(  )

A.阻碍了社会经济进步

B.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

C.促进了国家局部统一

D.推动了边疆地区开发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春秋时期,齐桓公并国三十;晋献公并国十七……楚庄王并国二十六……秦穆公并国十二。

到战国初期,西周初年的将近一百个国家仅余十几个”可知诸侯争霸战争结束了各诸侯分治的局面,有利于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最终推动了中国的统一,故C项正确。

诸侯争霸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不是争霸战争的推动,故B项错误;西周的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不是争霸战争,故D项错误。

14.(2018·山东菏泽一模)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虽然各有执掌,分工清晰,但当时职无常守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官吏既可能有职而无权,也可能有实权而未授职务。

这主要表明秦汉时期(  )

A.官员选拔注重实践能力

B.中央官僚体制受到冲击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巩固

D.世袭贵族势力干政严重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讲到秦汉时期三公九卿职无常守的现象普遍存在,会出现有官员有职务而无实权,有些官员有实权而无职务,这体现了是否授予实权全在于皇帝的信任,反映了君主的专权,君主专制得到巩固和强化,故C项正确。

材料中讲述的是三公九卿制下的官员有可能有职而无权,也有可能有实权而无职位,这并未反映官员的选拔注重实践,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讲述了三公九卿制度会出现职无常守的现象,但这不能说明中央官僚体制受到了冲击,故B项错误;材料中只强调了三公九卿的职无常守的现象,并未反映世袭贵族的势力,故D项错误。

15.(2019·河南平顶山一调)钱穆在《秦汉史》一书中说道:

秦始皇帝灭六国,一天下,其政治措施之重要者,当首推废封建而行郡县。

自春秋以来,西周封建旧制,固已日在崩坏之中。

封建制渐崩坏,即郡县制渐推行,二者相因,本属一事。

钱穆旨在说明(  )

A.春秋时期已普遍推行郡县制

B.春秋时期郡县制就已经存在

C.秦始皇开创郡县制推行全国

D.郡县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周代礼崩乐坏,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代设立郡县制,故选D项。

普遍推行郡县制是在秦代以后,故排除A项;春秋时郡县制已经存在,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郡县制春秋时就已经存在,并不是秦始皇开创的,故排除C项。

16.(2019·皖南八校联考)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

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

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答案 A

解析 秦王嬴政在灭东周国后,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这明显受到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

秦王嬴政极力推广的是郡县制,故B项错误;秦王嬴政封一地给东周君,这不利于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秦王是在灭掉东周国后,又封一地,王朝的疆域没有变化,故D项错误。

[题组三 高考小题]

17.(2014·全国卷Ⅰ)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祭天,官员、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这都体现了“敬祖”观念,反映出人伦秩序对政治统治的重大影响,即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故选B项。

君主专制并非缘于宗教权威,故A项不符合史实;早在氏族公社时期就有祖先崇拜,故C项表述错误;皇帝祭天旨在通过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君主权威,而非强化宗法制度,故D项不正确。

18.(2016·上海高考)《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答案 B

解析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郡县制,后世基本沿用了这一地方行政制度,符合材料中“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

虽然分封在秦汉以后的王朝依然存在,但已不再是地方行政制度的主体,郡国并行制仅存在于西汉,行省制度始于元朝,均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C、D三项错误。

19.(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

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

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 C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琅邪石刻称颂秦始皇功绩,“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中说在秦始皇之前大禹时已经“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淮南子》属于文学作品,是二手史料,不足以作为历史研究的主要凭证,所以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故选C项。

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无关;B项表述明显错误;材料中石刻内容与文献记载并不是相互印证的,故D项错误。

20.(2015·海南高考)《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B.分封制

C.井田制D.宗法制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知,秦始皇否定了分封诸侯的主张,设置郡守等官职,与周代以来“封邦建国”的分封制有很大不同,故A项正确,B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题组一 基础大题]

21.(2018·云南新平一中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

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随着兼并战争的进行,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

一般县在中心区域,郡在边远地区。

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自秦至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上至天时,下至人事,都是其职权范围。

其具体职责包括:

选用官吏、劾案百官、执行诛罚……这一切大体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用人,二是决策,这就把国家政务中两个最重要的方面包揽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在任用行政官员的依据和方式上的差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丞相制度的设立对皇权的影响。

为了限制丞相权力,秦朝是如何设置中央官制的?

答案 

(1)原因:

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破解:

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依据:

分封制——出身或血缘宗族;郡县制——军功或选贤任能。

方式:

分封制——世袭;郡县制——君主任命。

意义:

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后世影响深远。

(3)影响: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减轻皇帝负担;职责无所不统,影响皇权专制。

中央官制的设置: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等方面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

再从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等方面回答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

(2)问,根据材料二“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可知分封制下的选官依据是出身和血缘关系,方式则是世袭制。

根据材料二“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

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并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之下,选官的依据是军功或者任用贤能,方式则是君主任命。

意义:

根据材料二“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得出国家管理人员由职业官僚取代了世袭领主,使贵族政治转化为官僚政治;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丞相职责无所不统,无所不包”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皇权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加以回答。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限制丞相角度加以回答。

[题组二 模拟大题]

22.(2018·广东珠海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的墓葬主人叫“喜”,是秦王朝一名与法律有关的低级官员。

墓葬中的秦简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经过分类整理,其内容包括:

《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

在《秦律十八种》的“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其中一条:

“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隄水”,简单释义为:

春天二月以后,不可以砍伐山中的树木、木材,不可以在河流中筑坝阻挡河流。

《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式的一部书籍,书中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

此外,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

比如《法律答问》,这部分内容中并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法条,而是通过问答的方式解决司法中的难题,有的直接给予司法处理的答案或结果。

这样的问答有效地解释了法律,解释了罪名,有助于司法审判的精准。

这种方式,到了后世经常使用。

——摘编自姚远《云梦秦简中的秦代法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法律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答案 特点:

涉及范围广;关注农业(关注生态);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对后世影响大。

(任写三点)

评价:

积极:

秦法内容十分丰富、细致,有利于秦王朝巩固统一;消极:

严刑峻法,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致使秦朝速亡。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其内容包括:

《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涉及内容广泛;根据材料“‘田律’主要涉及农田管理、农业耕种、粮食处理等方面的法规”,关注农业领域;根据材料“《秦律十八种》的‘田律’……其内容也非常简单……《封诊式》是关于查封与勘验程式的一部书籍,书中以案例为主,有审讯犯人、抓捕、自首、惩办、勘验等方面内容”,内容简单便于操作;根据材料“睡虎地秦简中的一些法律形式影响着后世法律的制定”,对后世影响较大。

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其内容包括:

《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编年记》、《语书》、《为吏之道》、甲种与乙种《日书》等十种”,结合所学,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积极:

秦法内容细密,成为秦维系统治的重要工具;消极:

秦法严苛,轻罪重罚,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

[题组三 高考大题]

23.(2014·上海高考)传国玺

材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制了六枚一套的御玺,分别刻着“皇帝之玺”“天子之玺”“皇帝行玺”“天子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信玺”。

如任命国家官员,则封印“皇帝之玺”;若任命四夷的官员,则用“天子之玺”;信玺用于对国内和四夷用兵事宜,行玺则为皇帝外巡时随身携带。

秦亡,御玺落入汉室,代代相传,称“传国玺”。

汉亡,传国玺为魏文帝所得。

蜀汉和东吴亦想握有传国玺,遂自行刻之,并编造了传国玺神授的故事。

唐兴,所获传国玺多达十余套。

唐太宗明白了这一切,于是重新刻制了御玺,使其形制增大,并增“授命玺”一枚用于祭天仪式,表明君权神授。

根据材料,秦始皇制玺的史实反映出他所创立的国家体制有哪些特点?

答案 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解析 根据材料中六枚御玺的名称,可以看出皇帝制度的特点以及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如何运作的,即皇帝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设置了内外两种系统处理国事,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有较为缜密的权力运作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