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摄像word.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08187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5.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摄像word.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体育摄像word.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体育摄像word.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体育摄像word.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体育摄像word.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摄像word.docx

《体育摄像word.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摄像word.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体育摄像word.docx

体育摄像word

景别:

是指被摄主体在整个画面的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

景别的意义

1、景别是镜头画面空间的表达形式,它对场景、画面中的空间及构图进行有机的取舍2、景别决定和影响画面视觉变化的节奏和变化的效果3、景别集中、规范观众的视觉注意力4、景别是一种镜头和影像风格

大远景的特点及其应用

被摄主体——人物在画幅中的大小最多只占画幅高度关系的1/4;画面以表现远处的景物为主。

应用:

1、重点使用景别形成一种画面氛围;2、在镜头中要清楚的表达环境规模、空间范围,使环境能够独立表达出视觉信息;3、在画面中造成一种空间距离感;4、多采用静止画面。

远景:

被摄主体——人物在画幅中大约是画幅高度的1/2;画面仍以远处的景物为主。

应用:

注重表示环境全貌和空间的具体关系;描绘场景中场面的规模以及人物所在的位置;

表现画面的环境氛围仍然是远景画面的任务。

大全景:

被摄主体——人物在画幅中大约是画幅高度的3/4;画面的表现重点以人物为主。

应用:

1、大全景景别往往用在场景段落的开始以表达全面的空间关系;2、环境的表达是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的。

全景:

被摄主体——人物在画幅中的比例关系大约与画幅高度相同;人物成为了画面绝对的主体,能看清楚人物的形体动作和动作范围。

应用:

不允许出现顶天立地的构图;要准确建立人物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物的动作关系;考虑人物身上可能的光线和色彩变化。

中景:

被摄主体——中景画面是取人物膝盖以上的部分,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动作。

应用:

中景常常是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与近景、特写之间的景别过渡;中景景别更具有叙事性,多用于表现具体人物之间的关系、交流、反应等。

中近景:

被摄主体——中近景画面是取人物的腰部左右,又称之为“人物半身镜头”;中近景更为清楚的表现人物上半身的动作。

应用:

在景别处理上,更多考虑是以中景为依托,但同时要考虑对人物神态的表现;在电视节目制作中,为适应小屏幕的需要中近景被大量采用。

近景:

被摄主体——近景画面是取人物胸部以上,并占画面面积的一半以上;人物的眼睛、头部成为表现的重点,环境处于绝对陪体的地位。

应用:

近景画面又称为肖像画面,造型上要特别考虑人物的最佳角度;由于景别的限制人物的动作幅度要适当;近景景别可以表达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细节等,在电视采访中被广泛使用。

特写:

被摄主体——特写是表现人物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者是某些被摄主体;环境空间完全淡化。

应用:

特写镜头会减弱观众视觉环境空间的关系,要慎重采用;特写镜头具有极强的造型渗透力和主观色彩,因此不要滥用;特写镜头在生理上给人一种近距离感,可以有力的调节视觉节奏。

大特写被摄主体——特写景别是景别的极至,它表现的完全是人物或景物的局部画面或细部画面。

应用:

画幅中表现的局部重点要放在画面的视觉重点上,以保证其鲜明性;重点用来表现人物细微表情的细节部分以及人物的细微动作点;大特写所截取的画面一定要极具造型性和动作特征,否则观众将看不清表达的是什么。

景别处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1、景别与画面被摄主体体积、范围和画面表达的信息容量2、景别对叙事内容和叙事重点的表现与表达3、追求画面视觉变化,强调视觉表达效果4、对不同画面景别的时间长度的考虑和控制5、景别对画面曝光的影响6、充分考虑景别变化

构图是指把被摄对象及各种造型元素加以有机地组织、选择和安排,以塑造视觉形象,构成画面样式的一种创造活动。

电视构图的特点:

动态性、时限性、多视点、画面处理的现场性、构图结构的整体性

构图产生的四种主要形式:

、被摄主体和摄像机均固定不动、摄像机固定,被摄主体运动、被摄主体固定,摄像机运动被摄主体和摄像机都在运动

●背景关系

A、背景的作用

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和空间关系;为场面调度提供视觉基础

B、背景的两种主要形式

实背景——具象空间虚背景——非具象空间

C、背景处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背景关系要尽可能简洁,尽量突出主体;

背景的应用要符合机位与人物的调度关系,占位不能太多

●前景处理

A、前景的作用

交代景物与场景,交代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构成具体空间环境位置;活动前景可增加画面动感;暗示人物的调度,暗示机位的空间调度

B、前景处理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前景一定要有形,即一定要从外型上看得出前景是一个什么物体。

局部前景、无形前景都不可取;前景应用时,特别注意人物前景的视觉关系要符合全景实际空间关系

静态构图:

是指画面构图保持相对的静止形式,维持画面构图的静止效果,给人以静止、平静和顿歇的感觉。

被摄主体有时会有相应的、小范围的、小幅度的位移和动作,但仍不影响画面构图结构的保持。

静态构图的功能

A、静态构图强调绘画性构成方式,强调规范视点下的全幅信息表达,画面主体陪体关系明确;B、容易表达清楚画面内的空间关系,场景中的空间关系明确;C、强调画面结构的内聚,体现画面表意的独立性,不突出与其他画面的横向联系;D、常常以画面的静态构图形式结束对前边若干镜头的运动表现,同时也为后边的镜头在视觉上作铺垫

静态构图的处理

A、静态构图在构图处理上要严谨,要具有章法,以此体现出视觉的造型表现力;B、在构成和交代环境空间时,更多的是在一个动态画面和一系列的静态画面中构成环境;C、静态构图由于自身静止的特点,要顾及镜头画面构图之间的匹配

动态构图:

是指画面造型元素和造型结构发生变化的构图形式。

当场面调度中人物或摄像机处于运动状态时,画面构图组合会发生连续或间断的变化。

(注:

场面调度原为戏剧学中的概念,指的是导演对于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

在影视作品中,场面调度有着更加丰富的外延,除了被摄主体的调度外,还包括镜头调度以及两者的有机结合。

)    

动态构图的功能

A、动态构图以内部蒙太奇造型形式交代多含义、传递多画面的信息;B、动态构图不易清楚表达人物的面部表情,但对人物动作表达能起到一种强化作用;C、动态构图常会影响到视线的集中与对视线的限制,可以直接影响上下画面的造型连贯性

动态构图的处理

A、在动态构图重要强调三变化:

景别变化、方向变化、角度变化;B、动态构图对于被摄主体的表现一般不是开门见山式,而是从少到多,从局部到整体,积累以后最终产生的;C、在动态构图重要始终抓住主要构图主体、构图因素并且在变化中关注方向、速度、节奏都因素的变化D、动态构图和静态构图的结合处理,可使情节表述最大程度地简练。

电视构图中应注意的问题1、构图要简洁2、构图要连贯3、构图要平衡4、构图的虚实关系5、构图主体要突出6、构图的角度要适当

光线对于画面曝光的意义:

1、光线帮助完成画面曝光工作,实现影像确立;2、光线可以突出强调人物和景物的造型特点;3、光线可以让画面形成一定的明暗影调效果和关系;4、光线可以创造环境,显示环境特点和空间关系等场景特征。

摄像机曝光的工作原理:

1、摄像机曝光的决定因素曝光一般由光圈和快门共同确定,但是摄像机的快门速度一般是固定的,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只用光圈来控制光通量的大小,根据拍摄意图形成正确曝光。

2、摄像机曝光与摄影机曝光的区别摄像机成像的载体与电影胶片不同,它是光电感应后,由微弱的电流形成影像。

这使得摄像机的曝光和胶片摄影的曝光截然不同,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和更多的限制。

例如,摄像机成像需要一个最低照度,否则画面会有杂波。

自动光圈的优点与缺陷*

优点:

自动光圈方式工作时,摄像机内部电路根据视频信号峰值和平均幅度(即拍摄景物的最高亮度和平均亮度)来驱动光圈电机,迅速而灵敏地使光圈开大或关小,无需人工调节,这对ENG(电子新闻采集)中的抢拍十分有益。

缺陷:

自动光圈不能识别画面内的主体、陪体及环境,而且主体经常在变化,其位置也经常在变化。

例如:

逆光拍摄时,被摄人物的面部过暗,失去了层次;拍摄过程中如果有白色物体或高亮物体进入和移出画面,光圈控制电机会及时自动改变光圈,整个画面的背景亮度会随之突然变化;在推、拉、摇、移等拍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景物平均亮度变化的情况,自动光圈会使画面忽明忽暗。

手动光圈的优点与缺陷*

优点:

手动光圈调节的范围广,调节的幅度大,可以从全黑调到全白。

它适于有目的、有意图的动态用光,艺术处理,以及逆光或强对比度光照下的拍摄。

缺陷:

手动调光圈时,根据拍摄现场的照度,把光圈调节棒放到某一位置就基本不动,要动也只能轻轻地一点点地调节。

但如果拍摄现场的光不匀且变化速度很快,就会令操作者手忙脚乱。

自动光圈和手动光圈的结合使用:

A、利用自动光圈和手动光圈得到正确曝光指数在实际拍摄时可以在自动光圈确定的F值基础上作些修正。

如想让景物暗部的层次充分地再现出来或者处在逆光情况下拍摄时,可以先按下瞬时自动光圈按键,待光圈固定后再根据需要由手动光圈将光圈开大半档或更多;反之,如果有意让景物亮部的层次丰富一些或顺光拍摄,可作减少光圈的修正。

B、分别利用手动光圈和自动光圈控制曝光跨度当拍摄从亮处到阴影处或从阴影处到亮处,曝光变化很明显,这时可先调好手动曝光量,当画面变暗(或变亮)时按手动曝光控制键。

或者采用分段处理,先拍亮处,暂停,转到阴影处,待摄像机自动曝光正常后再拍,反之亦然。

摄像机的电子快门控制:

摄像机在拍摄快速运动物体时,由于在一定时间内,物体光像在CCD感光面上的位移,会造成图像的模糊。

物体运动速度愈快,图像愈模糊。

使用电子快门可以提高物体动态清晰度,改善快速运动物体图像的清晰程度,减轻图像的模糊程度。

另外,电子快门和光圈的配合使用,可以对曝光量进行控制。

电子快门基本原理:

在没有电子快门作用时(即常设的1/50秒),光像转变为电子的时间为1/50秒。

在此期间内,运动物体的光像在CCD感光面上的位移,使得由此产生的图像电信号包含了位移的信息,因而造成了图像的模糊。

当使用电子快门时(如1/100、1/1000秒)光像转变为电子的时间即为电子快门时间,采样时间可大为缩短(可根据运动物体速度选择电子快门速度),产生图像模糊的信息也随之减少,运动物体的轮廓就会清晰起来。

电子快门的使用:

由于使用电子快门时采样时间变短,等效于降低了摄像机的灵敏度,视频信号的电平也会随之降低。

为了保证视频信号的幅度,必须开大光圈,电子快门速度每提高一档,光圈也要提高一档。

摄像机的动态对比控制电路:

动态对比度控制电路(DCC-DynamicContrastControl),又称自动拐点控制电路。

专业摄像机一般都装有动态对比度控制电路(DCC),借以提高摄像机拍摄景物的亮度范围。

使用该电路时,摄像机可根据输入信号电平自动调整白压缩的起点(也称拐点)。

当景物亮度范围超过数十(如数百)时,拐点降到85%,使重现图像的高亮度区仍有一定的灰度层次。

DCC电路的使用,可将被摄景物的亮度(动态)范围扩大到逼近电影胶片的对比度范围——600%。

增益的含义*:

增益是指摄像机中的视频处理电路对CCD产生的图像信号(包括有用的信号和干扰信号)的放大能力。

增益是与信噪比有着密切关系的一个参量。

增益开关的功能:

当照明条件良好时,有用的图像信号比较强,摄像机的增益量并不需要太大时,就能得到符合标准的视频信号输出幅度(这一点是必须的)。

此时其信噪比为正常值。

当在一个极暗的拍摄环境中,有用的图信信号是很弱的,为了达到规定的视频幅度。

加大增益量是可以的,但于此同时无用的干扰信号也同时被放大了。

其效果就是信噪比变低,画面质量下降(画面颗粒状现象加重)。

增益开关的使用:

A、自动增益 摄像机根据入射光线的强弱在保证一定的信噪比的情况下,自动调整对信号的放大量。

B、正增益 在光线极暗的情况下使用正增益,可得到有图像的画面,但这样做会使信噪比大大降低,画面质量变差。

C、负增益 在光线照明很好时,人为地控制减小对图像信号的放大量,由此带来的好处是提高了信号的信噪比,使画质更好。

通过曝光实现画面的亮度和反差控制画面亮度的方式:

1、以被摄主体的亮度为参照,因为被摄主体的亮度是一个相对不变的因素;2、计算曝光时要对高光点和暗部层次进行有效控制;3、对画面中有代表性的亮度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处理,比如:

人脸主光,轮廓光、点光源等。

4、对景物反差和光线的设计要符合整体风格要求;5、人物、景物反差并无定值,可以做上下调节,但是要考虑曝光、密度和影像质量效果。

通过曝光对光线进行处理的技巧:

1、场景光线控制A、外景外景拍摄主要是选择光线的时间,选择照射的方向和角度,控制光线性质,控制和改变光线明暗关系;B、实景实景拍摄主要是选择光线的时间,选择光线照射的方向和角度,用人工光加以补充、平衡、调整画面的反差;C、内景内景拍摄由于使用的是人工光,所以要处理光线的性质、角度、方向、范围,有效控制明暗、反差。

要注重同灯光师的沟通。

2、景别与光线A、在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这四类景别中,光线处理要重视光源方向和高度;重视明暗比例关系和投影;重视高亮度点和低亮度点的有效控制;B、在中近景、近景、特写、大特写这四类景别中,光线处理要重视光源的性质(面光源还是点光源);重视光线明暗面分布和鼻影部阴影关系;重视光比反差控制和背景亮度关系。

3、光线的风格A、逆光法(剪影)处理画面强调背景关系的明亮,强化主体的轮廓;B、散光法(柔和)处理强调色彩的还原和细部层次的显现,反差柔和而适中,影调多为丰富;C、侧光法(对比)处理强调主体第三空间(纵深)效果,保持强化每一亮面暗面的平稳过渡,影调丰富而有一定的变化。

色调:

色调表示颜色的种类。

它由作用到人眼的彩色光的光谱功率分布决定。

例如红、绿、蓝等都是表示色调。

色彩饱和度:

色彩饱和度表示颜色的深浅程度。

即颜色的浓淡或鲜艳程度。

高饱和度的彩色光可因掺入白光被冲淡,变成低饱和度的彩色光,颜色变浅。

色调和饱和度又总称为色度,它即说明颜色的类别——色调,又说明颜色的浓淡——饱和度。

色彩亮度:

色彩亮度是指彩色光的明亮程度。

即对人眼引起亮暗感觉的程度。

它与光照强度及物体的反射率有关。

亮度反映了光对人眼的刺激程度。

色彩的三基色原理:

A、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分解为三种基色。

B、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三种基色合成。

C、合成彩色的亮度由三个基色的亮度之和决定;色度由三个基色分量的比例决定。

D、三种基色应该是相互独立的。

也就是说,三基色的任何一种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基色混合产生。

相加混色法:

彩色电视采用的,将三种基色光按不同比例相加而获得不同彩色光的方法,称为相加混色法。

在彩色电视技术中,采用的三基色为:

红、绿、蓝。

补色:

与基色相加为白色的彩色,称为其基色的补色。

红、绿、蓝的补色为青、品(紫)、黄。

红光+青光=白光;绿光+紫光=白光;蓝光+黄光=白光;红光+绿光+蓝光=白光。

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

人眼对彩色细节的分辨力远低于对亮度(黑白)细节的分辨力。

如:

当白色背景上刚能分辨出黑色细节直径为1mm时,则在相同条件下,红色背景下的绿色细节要增大到2.5mm、而蓝-绿则要5mm。

曝光对色彩的影响:

曝光过度:

色彩变淡,发白。

曝光不足:

色彩变暗。

色温*:

色温(colourtemperature)是表示光源光色的尺度,单位为K(开尔文)。

当某一光源所发出的光的光谱分布与不反光、不透光完全吸收光的黑体在某一温度时辐射出的光谱分布相同时,我们就把绝对黑体的温度称之为这一光源的色温。

色温是电视光源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光源的颜色质量。

色温校正片*:

  彩色摄像机的分色装置是以色温为3200K的演播室卤钨灯为基准设计制造的。

摄像机在不同光源照明下拍摄同一景物时,由于光源色温的不同,屏幕上重现景物的彩色也会有所不同。

摄像机为适应不同光源,必须对光源色温进行校正,色温校正片将(入射到摄像机中的)照明光源的色温转换成(接近)3200K,从而保证了正确重现被摄景物的彩色。

色温校正片的分类*:

色温校正片处于变焦距镜头与分色装置之间,由几种不同的色温校正片组成,它们共同安装在一个圆盘上,转动圆盘可以选择不同的色温校正片,以适应不同色温的照明光源。

6800K色温校正片呈浅桔色(衰减蓝光)2800K色温校正片呈浅蓝色(衰减红光)3200K色温校正片是无色透明光学玻璃注意:

光线暗时尽量采用3200K色温转换片。

(当摄像机在强光下工作时,应减小光圈,但有时为了艺术的效果又不能减小光圈。

这就需要在光路中加入既能减少入射光的光通量,又不改变入射光的色温的衰减器,这就是中性滤光片。

简称ND片(NeutralDensity)。

透光率有25%,10%,1.5%等几种。

由于高色温与高照度往往同时出现,摄像机的中性滤光片常和高色温校正片(5600K以上)合做成一片。

色温校正片与白平衡的关系:

  经过色温校正片校正过的光源色温,并不能精确等于3200K。

要正确重现被摄景物的彩色,还需要调整摄像机的白平衡。

使用色温校正片是对光源色温的粗校、调整摄像机的白平衡则是对光源色温的细校。

中性滤光片(ND片):

当摄像机在强光下工作时,应减小光圈,但有时为了艺术的效果又不能减小光圈。

这就需要在光路中加入既能减少入射光的光通量,又不改变入射光的色温的衰减器,这就是中性滤光片。

简称ND片(NeutralDensity)。

透光率有25%,10%,1.5%等几种。

由于高色温与高照度往往同时出现,摄像机的中性滤光片常和高色温校正片(5600K以上)合做成一片。

白平衡*:

摄像机在拍摄标准白色时,输出的三基色信号电压幅度相等,这样的信号电压才能使显像管荧光屏上重显标准白色,这就是白色平衡(简称白平衡)。

白平衡的目的*:

摄像机只有达到了白平衡后,才能正确重现被摄景物的色彩。

白平衡调整方法*:

将摄像机镜头对准标准白色,并使之充满视场。

按动白平衡调整按钮,若色温转换片使用恰当,数秒钟后摄像机自动显示装置(信号灯、微机字符显示等)会显示白平衡已调好,否则,变换色温转换片,再进行调整。

白平衡调整的实质:

根据光源色温的不同(光谱成分能量的不同),改变摄像机视频处理电路中红、绿、蓝三个通道对信号增益量的大小,使得输出的三基色信号电压幅度相等,从而达到白平衡。

自动白平衡失灵的情况:

非专业摄像机上往往装有自动白平衡感应器,其调整范围大约在2500K~7000K之间。

在下列情况下,自动白平衡会失灵:

(1)夜间拍摄蜡烛光或室外拍摄烟火时;

(2)水银灯、钠蒸汽灯等极亮照明下时;(3)两种不同色温的光源混合时;(4)强逆光拍摄及运用微距功能拍摄时;(5)在蒙蒙细雨和雪地拍摄时;(6)环境亮度低于摄像机的规定照度时;(7)日落、日出或带有强烈红色调时;(8)移动拍摄中摄像机从明亮处移到光线相对暗处时的一段时间内,如从室外移到室内。

利用白平衡控制画面色彩:

掌握了白平衡调整的实质,摄像师就能够根据艺术的需要,人为地控制和改变被摄景物的色彩。

若对着偏冷色调的对象手控调整白平衡,则在同样光线下拍出的画面呈暖色调;若对着偏暖色调的对象手控调整白平衡,则在同样光线下拍出的画面呈冷色调。

具体例子是:

为了给喜庆场面增加气氛,想让画面呈现暖色调(如偏红),可在相同光线条件下,使摄像机对着蓝纸手控调整白平衡,然后再拍摄。

几种典型环境下的白平衡控制:

A、舞台光线下的白平衡调整舞台灯光千变万化、五颜六色。

用自动白平衡拍摄时,会出现人物偏色且色彩不饱和的现象。

此种状态下必须使用手控白平衡。

调整方法是:

在节目演出前舞台彩用单一色温的光线照明时(一般都是色温为3200k的碘钨灯),手控调整白平衡。

有的摄像机除了手控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方式外还有“室内”和“室外”两档方式,把色温状态设置在“室内”档即可。

B、霞光下的白平衡调整无论是朝霞还是晚霞,色温都非常低,在人脑海中的印象是红色的霞光。

然而用自动白平衡方式拍出的画面都没有一点红色气氛。

此时也需要采用手控调整白平衡。

方法是:

把白平衡测试卡放置在阴影处,再对着它手控调整白平衡,然后再拍摄霞光。

有的摄像机色温方式有“室外”档,也可把水平衡设置在“室外”档再拍摄。

C、混合光源下色彩的控制    

(1)尽量统一光源色温(如在低色温的光源前加蓝色透明纸)。

(2)以强光的色温来调整白平衡。

(3)画面中若有人物,一定要以人的肤色还原为准,白板可放置人脸附近调整白平衡,在光源色温不一致时,更要如此。

D、夜间拍摄的白平衡控制在夜间拍摄,如摄像机无手动白平衡调整,可将白平衡功能模式(Whitebalance),设为“室外晴天”。

黑平衡:

摄像机在拍摄黑色物体或盖上镜头盖时,输出的三个基色信号电压幅度应相等,此时显象管荧光屏上能重现纯黑色,这就是黑色平衡(简称黑平衡)。

黑平衡的意义:

摄像机只有达到了黑平衡后,才能正确重现被摄景物的色彩和确定视频信号的电平。

    

黑平衡调整方法:

将摄像机的镜头盖盖上,按动自动黑平衡的按钮,数秒钟后,显示装置会显示黑平衡已调整好。

注:

调整黑白平衡的次序以最后一次调整白平衡为准(有时黑白平衡须反复调整)。

色彩运用处理:

1、正确还原被摄体的色彩2、确立色彩基调3、强调和突出色彩的对比4、明确色彩的反差关系

常见特种拍摄方法:

1、延时摄影(又称定时摄影,降格摄影INT.REC)是利用延时自动控制器,按照预定的时间间距进行定格摄影的方法。

在影视中常常看到含苞待放的花朵,顷刻之间就吐艳盛开的情景,就是根据自然规律和镜头长度的需要,预先规定每拍摄一格的时间间距,用自动控制器,逐格地进行拍摄而成。

电视画面的色彩控制

2、逐格摄影(FrameREC)使用逐格马达,驱动摄影机一格一格的进行拍摄。

最后完成一个完整的镜头。

多用于动画片的拍摄。

电视画面的色彩控制

3、升格摄影:

变速摄影的一种。

取得特殊银幕效

镜头号

景别

摄法

画面内容

时长

特技

机位

备注

1

大全

固定

出发

1

1号主机位

2

小全

移摄

入水

3

9号水下机位

3

小全景到中景

移摄,渐推

前五十米比赛中途

15

3号机位

4

大全景

摇摄

五十米翻转前

7

5号机位

5

小全

摇摄

五十米翻转后

3

字幕

14号机位

果的一种电影摄影方法。

在拍摄时使胶片运行速度高于正常每秒24格的速率,视银幕艺术效果的要求,可提高至每秒48格甚至300格。

这样,以正常的每秒24格速率放映,可获得比实际运行过程缓慢,甚至超慢速的效果。

电视公用信号制作标准的核心理念*

1、运动(根据体育项目的特征)运动项目的竞技过程是奥运会电视公用信号制作的主体内容。

包括两类信息:

基本信息(与比赛相关的声音和画面)和辅助信息(慢动作、字幕等帮助观众更好的观看和理解比赛的信息)

2、情感(利用视听语言进行有效叙事)情感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已有的信息量进行层次区分和意义补充,增加基本信息的维度,使原始信息更生动、更有表现力。

电视公共信号的机位设计*1、整体与细节的关系2、对应递进关系3、互补关系4、越轴的处理

电视公用信号的制作原则:

设计结构;制定时间;获胜优先

标准:

以获得最佳效果为目的的流程化标准。

体育赛事公用信号的概念

定义:

电视公用信号就是比赛现场就获取的以声音和形象为基本形式的信息源。

它是介于比赛赛场信息源和转播权持有者各个国家电视台和电视制作机构之间的制作过程。

电视公用信号的制作原则*:

设计结构、制定时间、获胜优先

标准:

以获得最佳效果为目的的流程化标准

模拟拍摄场景

1、系里交给你一个拍摄任务让你拍摄系里的元旦晚会,在录制现场你发现整个会场是以红光为主,你如何调整机器还原出正常的影像色彩效果?

答案:

先调整摄像机上的色温校正片,将色温校正片调到2800k或更低的色温档,然后拿一张白纸在红光(或阴影)下,对准白纸手动调整白平衡。

2、某一天你接到一个新闻拍摄任务,这时正值夏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