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81446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docx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docx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

大纲

对“饮食文化”简单介绍

中餐的全球化

西餐的全球化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原因 

饮食文化全球化的原因

饮食全球化的利与弊

补充材料:

宏观感受外来饮食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对“饮食文化”简单介绍

“饮食文化”一词,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学课堂上。

那时,它还是新奇生疏的,不仅对普通民众是如此,甚至对于一些社会科学的专长学者也很隔膜。

人们普遍以为:

饮食不就是吃饭吗?

还有什么“文化”可谈?

这与中国民本、民生思想一向淡薄的传统有关,饮食是活命之需,是本能,似乎最低级不过,在人们观念中,它与“文化”距离甚为遥远。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饮食也成为全球化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

如今中国出现了许多异国料理,如法国料理、日本料理、泰国料理……使我们不仅能品尝到中国美食,还能有幸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

而且,很多料理融合了中西做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不仅如此,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逐渐融合。

 

中餐的全球化

中国的烹饪大师以精湛的技艺满足了国人的胃,同时也启蒙了外国人迟钝的味蕾,中国人靠食物征服了世界,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中餐的影子,也都有华人餐馆的容身之处,尤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欧洲的国家,更占有很大的比例,犹如美国快餐的扩张速度,具有势不可挡的优势。

其实早在13世纪,西方的传教土、布道者和冒险家就对中国的饮食产生了痴迷的兴趣,将其视为中国风情的一面。

到底哪种食品才算地道的中餐呢?

在全球化的今天,讨论这个议题已无关紧要,高梁最早是由非洲培育出来的,玉米最早也是在16世纪早期由美洲引进的,其中最为西方人熟知的豆腐是由大豆制成,其实大豆也是在中国的周代时引进的,据说豆腐是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为炼长生不老仙丹时意外发明的,如果当时有诺贝尔饮食文化奖的话,理当授予他此项殊荣。

最早的中国饮食是由马可波罗于13世纪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向西方人叙述的,当时中国的国力应该处于比较强盛的时期,其中不乏溢美之词。

直到后来,由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首次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对中国持批评态度:

中国不仅仅是道路差,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很落后,更甚于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马尔戛尼及使团等所有成员,马尔戛尼在其日志中对中国的饮食习惯及卫生标准满是刻薄之词:

中国人不换内衣,不用手绢,筷子油污,共用一个杯子喝酒,没有可冲水的厕所,中国人从不丢弃病死的牲畜,普通中国人对于自己吃的是什么动物也亳不介意等等。

外国人不喜欢甚至鄙视中国人,而中国人也厌恶地称外国人为蛮夷或低等生物,其实这都是以偏概全的。

先入为主的观点都不够理智,每个民族都有其劣根性的一面,只是身居其中,不易察觉而已。

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比如评价“燕窝”这个独特的混合物是否美味时,欧洲人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断言这东西实在令人作呕或厌恶,但品尝过的人却坚持认为把燕窝列为极品美味也不为过。

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推进的,人类文明的高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谩骂和诋毁都是对人类文明客观发展规律的否定及对人类祖先的侮辱。

中餐不像美国菜那么单一,也很难用只言片语将它说清楚,大抵也就是用材广泛,烹调方法独特且多样,地方风味各具特色。

你无法找出特定的菜肴来代表中餐,只能代表中国某个地区的饮食特色而已。

虽然中餐对外的“扩张”多以炒面、炒饭、炒杂粹等简单的饮食向外传播,但中餐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和精湛多变的技艺,味觉享受打开了西方人波澜不惊的胃。

起初,法国菜一直执西餐之牛耳。

那是因为没有中餐加入那场竞赛,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英国有关调查报道,经常外出就餐的人中有30%选择在中餐馆,选择印度餐馆的占8%,选择法国和意大利餐馆的各占5%,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中餐的魅力。

近年来,中国源远流长的食补养生理念得到了西方人广泛的认可,老子对食材分为阴阳两极和平衡膳食的道家哲学也受到了追捧。

而最近由富克西亚·邓洛普执笔的《四川烹饪法》于2001年出版,她将川菜描述为“世上最不为人知晓的美昧,这些菜肴与绝大多数欧洲人吃过的中餐简直完全不同”,她将千年蛋(即松花蛋)描写成很奇怪的食物,文化上的差异及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导致了不同的观点。

其实好奇心是一种消解无知的方式,积极的一面能促使人们去探索世界,消极的一面是用幻想填补知识的空白来安慰无知留给人精神的恐慌。

在公元1650年至1750年西方对外扩张的间歇期就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项礼膜拜,比如:

诗歌、建筑、园林、哲学、纺织以及君主贤明的政体,其实富克西亚、邓洛普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疑惑和追问一点都不奇怪,中国的菜系也是在不停地演变与融合的。

何谓正宗?

存在既是合理的。

存在既是正宗,国外的中餐就权当另外一支支派系也未尝不可呀。

 

西餐的全球化

改革开放的政治与形式,越来越有力地吸引世界关注中国,中国文化再次引起世界的浓厚兴趣。

中国传统食品及其背后的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受到西方世界的正视与青目。

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是中国人传统方式经营的中国传统食品以风味独特、价钱极廉的优势星布絮落世界广大地区的黄金时期,那几乎是一种东风劲吹的“中餐西进”态势。

尔后则开始了“西餐入华”回应浪潮汹涌澎湃的历史,洋食品、洋食店、洋饮食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中国人的口胃,冲击中国人的眼睛与心理,也深深冲击中国的饮食文化和整体中国文化。

例如:

中国食物并非是完美无瑕的,比如中国很多的菜农还在用没有经过处理的粪肥浇灌蔬菜;中餐还在频繁地使用味精给菜肴提鲜,也有更加依赖食品添加剂的趋势;有些地方的人甚至还在食用野生动物,即使是偶尔食之。

所以,多了解一些西方的饮食文化对中餐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只有互相借鉴,互相包容,才能互相提高。

中国食品的全球化事实逐渐取代了美国食品单一化主宰全球的现象,因为中餐的全球化也丰富了西方的饮食文化,并使其具有国际化特点。

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贯穿与体现着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饮食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内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特征,而且也述说和传达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之所以始终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就在于善于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相关文化因子,作为改善自身文化机制,培养文化自新能力的有机元素。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原因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

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

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

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饮食文化全球化的原因

饮食全球化的原因之一是人口的流动。

移民者从本国移向国外的时,必然会保留本国的料理、保留自己在本国的饮食习惯。

通过移民者与当地人之间的日常交流,如请客、聊天等,移出国的饮食文化就逐渐传入了移入国。

同时,由于移民者通常会回国探亲,或者与国内的朋友、家人联系,移入国的饮食文化也就传到了移出国。

再加上当今社会的旅游业兴盛发达,更是为饮食全球化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互联网的发展也是美食全球化的原因。

网络使信息的交流更加快速便捷,人们大量使用微博、facebook等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琐事,其中步伐饮食方面的事情。

通过网络,各国饮食文化迅速地在世界各地传播。

同时,餐饮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在全球成立了许多分公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饮食的全球化。

 

饮食全球化的利与弊

饮食全球化已经渗透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就我们个人而言,食物的可选择性增加了,从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

同时,由于饮食的背后隐藏着某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反过来又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人民的交流。

其次,饮食全球化使餐饮公司在全球迅速发展,拉动世界经济的增长,并且提供岗位从而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

但是,饮食全球化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

一些外来饮食习惯或者食物不适合本国国民的身体状况,或者是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

比如,汉堡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青少年肥胖率增高。

同时,外来饮食文化对传统饮食文化造成了威胁。

比如,现在有一部分儿童喜欢吃西餐而不喜欢吃中餐。

饮食全球化必然是将来发展的趋势。

我们必须选择我们适合的,同时,我们可以大力弘扬我们的传统饮食,让中国饮食文化闻名于世。

补充材料

宏观感受外来饮食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影响中国饮食习惯的十大外来美食

1、方便面

中国是面食大国,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方便面是1958年日籍台湾人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于大阪府池田市发明的,日后他成立了大名鼎鼎的日清公司。

方便面风潮席卷全球,至2002年全球共消费方便面550亿袋。

中国第一包方便面诞生于1970年,2007年中国生产方便面489亿包,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吃过。

2、冰淇淋

冰淇淋由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人发扬光大传到国内。

李鸿章见八国联军代表时,看到冰淇淋冒着气,还以为很热,吹了几口气才吃。

随着制冷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冰淇淋/雪糕成为包含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人夏天的消暑佳品。

绿润蜜蜜豆是冷饮的黄金搭档,在冰淇淋、刨冰中添加一些香甜糯软的绿润蜜蜜豆(红豆、芸豆、黑豆、绿豆、白豆),会使冷饮更加甜美。

3、西式面点

蛋糕、面包、蛋挞等统称为西式面点,起源于西方,共同特点是甜香松软,深受全世界人的喜爱。

在中西方交流过程中渐渐传入中国,至今西式面点坊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西式面点已经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在蛋糕和蛋挞上撒上一些绿润蜜蜜豆,颜色会更加好看,口感更好更香甜。

4、沙拉

沙拉是英语Salad的译音,大都具有色泽鲜艳、外形美观、鲜嫩爽口、解腻开胃的特点。

它的原料选择范围很广,各种蔬菜、水果、海鲜、禽蛋、肉类等均可用于沙拉的制作,绿润蜜蜜豆就是制作正宗沙拉的必备配料之一。

市场上所销售的沙拉酱主要有蛋黄酱、千岛酱等,普遍使用食用油,因此热量很高。

3—4汤匙的沙拉酱,其热量就会超过300千卡,相当于一个肉饼所含的热量。

因此喜欢苗条的女士可要千万注意。

 5、薯条

薯条(FrenchFries)是一种把马铃薯切成条状后油炸而成的食品,伴随着美式快餐连锁店——肯德基、麦当劳走进中国人的视野。

好的薯条往往酥软可口,配以西红柿酱更是美味无比,是中国年青人和孩子的喜爱食品之一。

6、巧克力

巧克力(Chocolate)最早起源于墨西哥地区古代印第安人的一种含可可粉、树汁和胡椒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

1519年,西班牙著名探险家科尔特斯将它带回西班牙献给国王,深受国王的喜爱。

后来,西班牙人将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成了香甜饮料。

到了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别出心裁,在上述饮料中再掺入一些牛奶,这才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

巧克力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中国,已经成为现代人表达爱情的物品之一。

7、蜜蜜豆

风靡日韩的蜜蜜豆又被称为糖纳豆、多彩豆,最早来自日本,是以红豆、芸豆、黑豆、绿豆、白豆为原料,经煮制及浸糖工艺制作而成的。

绿润公司在国内首次引进和生产蜜蜜豆,苏有朋倾情代言,是行业的第一品牌。

绿润蜜蜜豆味道甘甜、豆香浓郁、营养丰富,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制作刨冰、豆包、滋补豆粥、八宝粥、饭后甜点、各式糕点以及调制沙拉、酸奶等,是中国家庭的厨房必备品之一。

8、汽水

也许有人知道,英国化学家及牧师卜利士力(josephPriestly,1733-1804)发现了氧气,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正是他发明了风靡全球的新式饮料——汽水!

 

汽水被称为碳酸饮料,是把大约2~3大气压的二氧化碳密封在糖水里制成的。

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是碳酸饮料的世界性代表。

第一瓶汽水何时进入中国无从可考,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饮品。

9、咖啡

咖啡”(Coffee)(一词源自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名叫卡法(kaffa)的小镇,而在希腊语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

阿拉伯人最早开始饮用咖啡,随着战争扩张到欧洲并传到了美洲,中美洲成为咖啡的重要产地。

建国后,中国人接触咖啡最早是通过雀巢咖啡的经典广告语“味道好极了!

”,刚刚改革开放,广告匮乏,中国人一度把这句广告语当成流行语,免费为雀巢公司做广告。

现在咖啡已经成为一些都市人群的日常必备饮品。

目前西王果糖由于GI值低,低热量,不发胖的特点已经逐渐取代方糖成为主要的咖啡配糖。

10、啤酒 

啤酒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伦人的板雕上就记录着啤酒的制法,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用大麦﹑小麦﹑蜂蜜制作的16种啤酒。

啤酒的酿造方法由埃及通过西腊传到西欧。

中世纪德国啤酒盛行,一度使葡萄酒不景气。

啤酒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人们根据英语“Beer”的字头发音,译成中文“啤”,定名为啤酒。

虽然啤酒在中国久有短短100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成为中国人消费量最大的酒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