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806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docx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十二五规划.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docx

四川省十二五规划

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年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巩固和扩大灾后恢复重建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进程,全面提升四川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

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省委团结带领全省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推进“两个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成效。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取得突破,充分开放合作打开新局面。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民族地区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社会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全省社会保持稳定。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抗震救灾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基本完成,地震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形势。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比较脆弱,不确定因素较多,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从国内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从省内看,经过“十一五”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进入推进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正处于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突破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我省面临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进一步支持地震灾区发展振兴、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等重大机遇,具备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

同时,“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省情,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初级阶段特征明显仍然是四川最大的实际,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仍然是四川最大的问题。

我省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压力和挑战。

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努力实现四川经济跨越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发展新跨越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4)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基本原则。

立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十二五”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紧紧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我省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努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逐步缩小与全国和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优化结构,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增强发展可持续能力,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加快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创新驱动能力。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富民和强省的有机统一。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地位基本形成,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比重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省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

物价基本稳定,就业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劳动关系保持总体稳定,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主要江河水质有效改善。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初步建成。

二、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发展条件

(6)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加快进出川运输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快客运专线、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形成畅通周边省(市),通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等经济区的快捷运输通道。

加快建设成都主枢纽,完善次级交通枢纽功能。

进一步提升国省干线公路等级和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积极推进水运进出川通道和内河港口建设。

加快航空枢纽及支线机场建设,完善国际国内航线网络,积极发展航空运输。

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成本的绿色交通,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组合优势和整体效率,实现客货运输的便捷换乘、高效衔接。

(7)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着力构建供水保障体系,努力满足城乡居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

以大中型骨干水利工程和渠系配套为重点,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改善老旱区和农业主产区的灌溉条件。

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加强主要江河防洪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

(8)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优化能源结构,实现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升能源普遍化服务水平。

在保护生态和切实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前提下优先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火电,积极发展核电,加快天然气开发建设,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煤层气、沼气等新能源。

加强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新能源汽车供能设施建设,加快煤电油气输送通道建设,优化能源区域布局,努力构筑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

(9)加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

以下一代互联网、应急通信体系和数据灾备中心为重点,完善西部通信枢纽建设,基本建成高速、安全、可靠接入的无线城市网络系统。

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网络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

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建设,提升全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实现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

(10)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市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防灾减灾、公共绿地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以农村饮水安全、道路交通、农村电网、集贸市场等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1)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农业基础,做强做大工业,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继续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加快“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质量兴川战略,构建优势突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12)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深入实施资源转化战略,大力推进资源就地转化和深加工,建设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

提高装备制造水平,建设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加强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建设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

充分发挥我省农产品资源优势,建设西部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1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发展需求为基础,发挥重大科技专项的引领支撑作用,强化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及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培育一批技术领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抓好一批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品,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的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1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为重点,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老年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提升旅游产业层次,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

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加快建设以成都为龙头的西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中心。

(15)推进产业集聚发展。

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要求,加快产业园区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

依托产业园区,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建成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战略,发展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支持小企业加快发展,增强产业间和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

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

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16)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大力改善农业农村发展条件,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

(17)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粮食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大力实施“米袋子”工程,确保省内粮食总量平衡、基本自给。

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和高标准农田建设。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现代畜牧业、林业、水产等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

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发展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转化,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

(18)加快新村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着眼引导农村人口适度集中居住,因地制宜搞好新村规划建设,配套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综合体,统筹农村居住与生产生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综合配套,形成人口集聚适度、产业支撑有力、功能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管理科学民主的农村新型社区。

(19)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大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挖掘农民增收潜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

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提高劳务经济发展水平,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0)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城乡规划,健全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促进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和生态涵养等协调统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转移集中。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加快形成农业生产、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服务关联发展的格局,促进三次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

完善衔接配套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五、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1)优化主体功能区布局。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明确主体功能定位,逐步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

农产品主产区要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

重点生态功能区要保障生态安全,限制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要禁止开发。

完善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推进发展。

(22)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

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快培育四大城市群,形成以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大中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经济联系紧密、功能互补的城市发展格局。

加强城市规划,优化功能分区,突出城市风貌特色,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水平。

按照现代城市发展要求,将有条件的县城规划建设成为产业支撑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人居环境良好的中小城市。

因地制宜发展重点小城镇。

(23)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实施区域性中心城市培育战略,充分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尽快发展成10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大城市,推动一批中小城市发展成50万人口以上规模的大城市。

成都市要优化空间布局,加快推进功能区建设,提升国际化水平,建成中西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特大中心城市之一。

(24)加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

根据资源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有序推进城镇空间拓展。

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优化城镇发展环境,努力提高城镇要素集聚、产业发展和就业吸纳能力。

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创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

(25)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

以加快成渝经济区发展带动成都、川南、川东北、攀西、川西北生态等五大经济区协调发展。

按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格局,促进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加快一体化发展步伐,规划建设“天府新区”。

推动川南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打造重化工产业带和“中国白酒金三角”。

加大川东北经济区天然气和生物资源开发力度,建成西部重要的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

加快推进攀西经济区优势资源深度开发,建设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

搞好川西北生态经济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科学合理开发特色优势资源。

(26)扶持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全面实施藏区、彝区等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规划,扎实推进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和彝区综合扶贫开发工程,加快交通、饮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文化生态旅游和优势资源开发等产业,加快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编制实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和扶贫规划,大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增强造血功能,促进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六、深入实施科教兴川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7)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民生科技发展,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加强创新型企业和产学研联盟建设,逐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吸引和集聚国内外先进技术。

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支持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加快绵阳科技城建设。

完善创新服务支撑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环境。

加强科普教育,普及科技知识。

(28)优先发展教育。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改善农村地区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扩充中职教育资源,提高高职教育整体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启动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第二个十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9+3”免费教育计划。

积极发展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

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高效的终身教育体系。

以农村教师队伍为重点,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职业教育教师等培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着力解决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教师队伍不稳定和短缺问题。

加大教育投入,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29)建设人才强省。

充分发挥我省人才优势和科教优势,加快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注重重点学科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实施“天府科技英才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等,大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着力培养、引进和使用“塔尖”人才。

加强人才培训,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专业人才,实施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完善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促进人才开发的规模扩张和能力提升,建立促进人才开发的长效机制。

加大人才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优化事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健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

七、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0)积极扩大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省内就业与劳务输出并举,扩大就业与稳定就业相结合,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

大力开展就业见习、就业援助和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创业基地建设,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大力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1)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制度,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普遍建立和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

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职工收入的合理联结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制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积极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

进一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转移接续。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州)级统筹,搞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改善城乡困难群体的住房状况。

(3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以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问题为核心,加大扶贫投入,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和整村推进计划,加快解决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问题,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帮扶机制,基本解决上学、就医、住房、交通等突出民生问题。

广泛开展社会扶贫,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缩小发展差距。

(34)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医疗护理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训。

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慢性病和精神疾病。

启动实施民族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群众健康水平。

(35)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完善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和人口政策体系,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进一步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