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10000名马哲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4137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10000名马哲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甘肃省10000名马哲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甘肃省10000名马哲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甘肃省10000名马哲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甘肃省10000名马哲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10000名马哲1.docx

《甘肃省10000名马哲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10000名马哲1.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10000名马哲1.docx

甘肃省10000名马哲1

2013年甘肃省10000名

马克思哲学原理博源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  C   )

A.培根、洛克 B.圣西门、欧文

C.黑格尔、费尔巴哈 D.斯密、李嘉图

2.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  D   )

A.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C   )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4.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永恒发展的观点,另一个是(  A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5.“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这句话强调的是(   D  )

A.要承认事物运动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6.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B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7.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D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影响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可知论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9.感觉、知觉、表象是(  A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D.思想体系的三种形式

10.有人认为只有写到书本上的理论才是真实可靠的,从而不顾实际情况,死搬书本上的教条。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D  )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C.唯理论的错误 D.经验论的错误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主要是因为(  C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实践可以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目的 D.实践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1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D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质量

13.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两大组成部分的

是(     )

A.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B.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C.政治法律思想和道德观念 D.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

14.下列各项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C.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D.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矛盾

15.社会改革的实质是(     )

A.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改变 B.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改变

C.社会体制的改善与革新 D.社会风气的改善与进步

16.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是(     )

A.工人阶级 B.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

C.马克思主义政党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1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与时俱进

B.综合创新

C.理论联系实际

D.发展马克思主义

1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2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     )

A.持续性

B.绝对性

C.一维性

D.伸张性

22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     )

A.坚持实践的观点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C.坚持辩证的否定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3.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24.“揠苗助长”这个寓言说明(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D.如果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

25意识的起源和认识的起源是(     )

A.一致的

B.不一致的

C.同时的

D.不同时的

26“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毛泽东

27.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说的是认识的(     )

A.辩证运动

B.绝对运动

C.相对运动

D.辩证否定

28.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说的是(     )

A.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

B.真理和谬误相互包含

C.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

D.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9“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提出者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30.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是(     )

A.和平发展

B.暴力革命

C.渐进改革

D.文化宣传

31.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

A.具有自我意识

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语言文字

D.制造使用工具

32.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     )

A.工人阶级及其群众组织

B.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

C.工农联盟

D.无产阶级专政机关

33.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就必须坚持(     )

A.公有制为主体、全民所有制为主导

B.不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C.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D.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34.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     )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资分配

35.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阶段是指(     )

A.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B.过渡阶段和社会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D.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36.马克思主义是(     )

A.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B.人类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总汇

C.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总和 D.关于未来社会具体设想的学说

3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广延性  B.持续性 

3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39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体现了(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

C.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统一

40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这是一种(     )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法的观点

41.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     )

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  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

42.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     )

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书本知识不能指导实践

C.一切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3.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4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A.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D.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45.人的本质在于(     )

A.人的自然属性  B.人的文化素质 

C.人的思想品德  D.人的社会属性

46.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生产关系  D.交换关系

4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是(     )

A.工人阶级  B.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

C.马克思主义政党  D.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48.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是(     )

A.实现社会单一的公有制  B.按需分配

C.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D.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

49.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和必由之路是(     )

A.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

50.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是(     )

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科学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空想社会主义

5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看它是否承认(     )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B.人们的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

52.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位置的移动

C.事物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3.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特殊性 D.斗争性

5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     )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5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56.“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57.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是(     )

A.感觉、概念、判断 B.概念、判断、推理

C.感觉、知觉、表象 D.感觉、知觉、推理

58.有人把个别的、局部的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这在认识论上犯了类似于(     )

A.唯理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D.直观被动反映论的错误

59.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在真理观上的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

A.真理具有相对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真理具有主观性 D.真理具有绝对性

60.地理环境是(     )

A.社会制度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B.社会经济结构的划分依据

C.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61.根据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D.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6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     )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

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6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说的是(     )

A.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它的经济基础

B.任何社会的上层建筑都产生于它的经济基础之后

C.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变化都与经济基础的变化同步

D.上层建筑任何部分的性质都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

64.马克思主义认为,决定人的本质的是(     )

A.人的心理素质 B.人的文化素质

C.人的社会属性 D.人的自然属性

65.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中国共产党人是(     )

A.毛泽东 B.刘少奇

C.周恩来 D.邓小平

66.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

A.按资分配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平均分配

6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

A.精读马列原著 B.熟记基本原理

C.理论联系实际 D.深入调查研究

68.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

A.逻辑性 B.理论性 

C.战斗性 D.实践性

6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7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

7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7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3.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

7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

C.实践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

75.下列各项正确说明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是(     )

A.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

C.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D.以实践中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定是非

76.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     )

A.真理是客观的 B.真理是发展的

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 D.有用的就是真理

77.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7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A.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

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D.法律思想、哲学、艺术

79.“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人的思想动机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80.阶级产生的根本前提是(     )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产 B.用特权侵吞公共财产

C.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 D.由于产品分配不公而出现两极分化

81.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论的是(     )

A.马克思和恩格斯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82.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和一面旗帜是(     )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D.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D.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83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8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自然性 B.可知性

C.不可逆性 D.客观实在性

85.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D.世界是不断发展的

86.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 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

87.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D.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

8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原有的度 D.事物的变化是否合乎规律

89.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     )

A.普遍联系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具体分析法

90.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

A.能动性 B.被动性

C.消极性 D.积极性

9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     )

A.唯心主义辩证法 B.唯物主义辩证法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92.下列各项中正确说明真理问题的是(     )

A.真理是有价值的 B.有用即真理

C.真理是永恒的 D.真理是万能的

9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94.社会形态最基本的划分法之一是(     )

A.意识形态划分法 B.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

C.文化形态划分法 D.政治形态划分法

95.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     )

A.历史决定论 B.历史被动论

C.历史宿命论 D.历史意志论

96.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道德标准

97.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的标准是(     )

A.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

B.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C.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D.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是必然还是偶然的

98.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者是(     )

A.马克思 B.列宁

C.斯大林 D.毛泽东

99.马克思所说未来社会的第一阶段是指(     )

A.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社会主义社会

100.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普选制 B.一人一票制

C.民主集中制 D.党委负责制

101.共产主义的本质因素是(     )

A.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 B.人民生活富裕

C.实行按需分配 D.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102张衡认为:

“元者,无形之类,自然之根,作于太始,莫之与先。

”朱熹认为: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这两种天体演变的观点的分歧体现了()的分歧。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103“如果你想走得远,就要和大家一起走,因为可以互相帮助。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B.量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104.温家宝总理说:

“一个舰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如果我们改善了最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也就改善了整个社会的生活状况。

”这说明()。

A.意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D.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105.30多年前,父辈人对远行者的叮咛是“一定要写信来”;20世纪90年代后,离别的嘱托变成“常打电话”。

如今,书信、电话、短信、电邮、MSN、QQ、飞信……总有一款适合离别者抒发别情。

通信方式的变迁启示我们要坚持()。

A.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C.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在实践中追求真理和发展真理

106.尽管右脑比左脑更富有创造性,但人类的创造均是左右脑协同工作,并且是由右向左或称潜意识向显意识进行的结果。

这表明()。

A.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C.意识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     D.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107.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这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0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揭示的哲理是()。

A.真理的获得取决于人的认识能力 

B. 只要与客观一致的认识就是真理

C.追求真理是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D.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109.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舍弃不一定是失去,而是另一种更宽阔的拥有。

可见()。

A.矛盾的同一性是以矛盾的对立为前提的

B. 正确认识事物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D.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110.“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D. 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11.在中国功夫中,太极拳的特点是“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主张用“四两拨千斤”来以柔克刚,这体现了中国古老的哲学观念。

可见()。

A.有些事物是运动的 B.物质和运动是辩证统一的C.有些事物是相对静止的  D.应该用辩证的思想把握事物运动的规律

112.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表达了春天的美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则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意象”反映了()。

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B. 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的反映特性,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意识的东西变成现实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113.面对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有人说:

“就算今晚一片浮云遮住了星光,谁能说明天早晨不会是满天朝霞呢!

”这启示我们()。

A.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14.3G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技术,它以手机语音功能之外的无线上网、手机电视等数据功能为特色。

按3G标准生产的手机问世后,人们可以购机宽带上网、视频通话、网络游戏、移动电邮、移动搜索、传输音像、网络电视等。

这说明()。

A.人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建立多样性联系B.必须创造规律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

C.应该彻底否定旧事物D.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115某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提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