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3452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docx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docx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大学生就业中的心理问题与调适

1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突出受金融危机影响,招聘单位及岗位大量“缩水”,大学生就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

据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就业指导中心针对2009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1522个调查样本中50.3%学生因经验欠缺阻碍求职。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签约学生占受访者比例为4.6%,近半(49.5%)的学生还没找到工作,有14.9%的学生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值得关注的是还有27.4%的学生不想马上就业,这一类也可归并入没找到工作的行列,由此可见,近八成在校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还没有着落。

其中,12.1%的受访学生认为,金融危机的到来给自己的求职之路带来很多不利因素,成为他们最为担心的问题。

在谈及当前就业形势时,50.3%的受访者表示形势一般;持乐观态度的受访者占被访学生的39.2%;只有10.5%的受访学生对就业形势表示悲观。

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面对就业还未感觉到太大的压力。

44.2%的受访学生表示毕业后的择业方向是事业单位;26.5%的学生选择国有单位;青睐外资企业的只有18%,而选择民企和私企的学生最少,只有11.3%。

据了解,以往大学生就业意向中,外资企业的人气一般都很高,甚至高于国营企业、政府机关,但本次调查结果却显示,外资企业的吸引力已大大减弱,这与金

融危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2大学生就业的一般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具有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处于“心理延续尝负期”,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的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

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为能尽快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感到由衷的欢欣;而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大学生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所学专业领域一展身手。

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及其他心理如注重实惠、坐享其成的心态、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等等。

2.1负性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一种常见的特殊心理现象。

它是人或周围环境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识地接收了这种

信息,从而作出一定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

心理暗示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可以产生负性的影响,这不仅与周围的环境或人所发出的信息有关,更与信息接受者的人格中的“自我”有关,“自我”影响着人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如果一个个体的“自我”不完整或有部分缺陷,就会留出空间,给暗示提供机会。

当外界环境发生了不利的改变,而心理行为不能随之相应地进行调整,那么个体原有的心理平衡状态将被打破,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如:

冷漠、浮躁、焦虑、从众、依赖、妒嫉、自负、自卑等负性心理。

这正如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哈内所说“许多心理变态是由于对环境的不良适应而引起的”。

在就业阶段,大学生离开校园步入职场,不仅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而且要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面对高校扩招后“就业难”的窘境,大学生们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身心疲惫而导致心理失衡。

2.2十种负性心理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充分,对就业所面临的困难心理准备不足,在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缺乏主见,人云亦云,极易受到负性心理暗示,导致以下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因素:

2.2.1从众盲目心理。

心理学家Myers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社会或他人对某种职业认同的影响,接受了这种心理暗示,忽略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的限制,盲目地追求热门职业

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扎堆儿,无形中增加了竞争压力

部分大学生在入学时,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和理想,对于毕业以后想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并不清楚,缺乏对人生目标的确立和自身能力的培养,不懂得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在就业时,没有准确的定位。

对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以及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盲目跟风,不会扬长避短,在遇到对手时只能甘拜下风。

2.2.2依赖等靠心理。

依赖父母、亲朋好友“托关系、找门路”,是大学生就业中比较常见的现象,在某些学校的就业指导课上,寄希望于老师讲授的就业捷径。

但一味等待亲朋引荐安排,虽然暂时获得就业机会,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在接受用人单位考察时,很难蒙混过关。

更有甚者,根本不打算就业,毕业了本应为父母分忧解难,却自私地选择了逃避,消极对待就业。

2.2.3自卑低就心理。

部分毕业生低估了自己的价值,自惭形秽,缺乏信心与勇气,不敢参与竞争。

这种现象多发生在“自我意识”不健全、性格内向、具有某种生理缺陷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上。

过度自卑,而导致行动上畏首畏尾,影响自我推销,给用人单位留下缺乏能力、没有魄力的不良印象。

另外社会上过分渲染的“就业难”,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就业指导课,只重视理论的讲授,缺乏实战经验。

学生不知如何撰写和投递简历才能争取到面试机会;缺乏面试技巧,对自己认识不足,不敢要价,该问的不敢问,该说的不敢说。

有的虽然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口头协议,但对于三方协议何时签?

工资多少?

有无保险?

管不管档案?

一概不知。

一味地迁就用人单位,使自己蒙受损失,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

2.2.4焦虑浮躁心理。

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焦急、恐惧和紧张的情绪体验,它主要是由于对可能出现的结果的担心或对应付某一局面的能力的担心而造成的。

毕业生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同的道路选择,意味着将有不同的人生,面对就业与考研、签约与违约、理想与现实,许多学生会产生矛盾与焦躁的心理,他们对未来抱有幻想,但又怕期望破灭,期待就业,但又怕找不到好工作。

对于复杂多变的情形无法驾驭,或在求职的过程中受挫,失败的体验加重了心理负担,一提起找工作就感到恐惧,焦虑不安。

2.2.5冷漠观望心理。

部分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从来不为任何事情操心,因此思想不成熟,对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更别提作周密的计划与安排,在其他同学都为找工作而忙碌时,自己却不屑一顾,甚至对别人的行为表示不理解,恍若自己可以置身事外。

更有甚者,“稳坐钓鱼台”,观望他人动向,然后再作决定。

当今的社会是靠竞争生存的社会,谁做好了准备最先出手,他就是机会的眷顾者。

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观望的心理将被极富竞争力的社会机制所淘汰。

即使找到工作,也难有大的作为。

2.2.6自负攀比心理。

部分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校里受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羡慕,一贯比较顺利,因此盲目自信乐观,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对就业的困难和自己的劣势估计不足,定位过高,挑肥拣瘦,一只脚踏几只船,给用人单位留下负面印象,从而失去良好的工作机会。

还有的学生好高骛远,不愿从基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起,而是想一步登天。

盲目与他人攀比,别人找到了好工作,自己一定要比他人更好。

由于期望过高,一旦选择的单位,未能如愿,情绪便会一落千丈,认为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要么不甘心低人一等选择跳槽,寻找新的机会,要么就此消沉下去,一事无成。

2.2.7虚荣功利心理。

部分毕业生及家长受虚荣心的驱使,只往福利高、待遇好的单位挤,图的就是说起来“好听”,有“面子”,不仅忽视了专业对口问题,也放弃了个人的兴趣、爱好,唯利是图。

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不能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之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2.2.8造假利己心理。

一些学生在校表现一般或较差,有的甚至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为了不影响就业,与其他毕业生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竞争,于是制造假学历、假证书,甚至假荣誉,欺骗用人单位,目的在于谋求一份满意的工作。

这中间甚至还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为了上大学,家里负债,毕业后想尽各种办法,找到好工作,希望得到快速回报,这种心情不难理解,但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不但帮不了自己和家庭,一旦露馅,可能影响自己的一生,追悔莫及。

2.2.9妒嫉阴暗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嫉妒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

嫉妒心理是一种病态心理,嫉妒行为是一种破坏行为。

当一个人被妒忌所驱使时,就会产生阴暗心理,并付诸于行动,破坏他人阶段性的成功或已获得的成果。

在面对就业的大学生中,这种嫉妒心理表现为:

不希望别人的工作比自己好,在别人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制造障碍,或故意隐瞒应该通知他人的就业信息。

2.2.10求闲怕苦心理。

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2006年甚至有毕业生喊出“零工资就业”的口号,但部分学生没有充分的估计目前形势,仍把自己视为天之骄子,找工作拈轻怕重,追求安逸和高待遇,鄙视体力劳动,重就业轻创业。

某些学生贪图享受,怕吃苦,专找稳定,清闲、待遇好的单位,对于风险高、节奏快、压力大、管理严的单位,望而却步,对工作压力的恐惧,使得保险、销售、导购等职业无人问津,这种心理使毕业生失去了很多大有发展的机会。

3针对负性心理暗示积极寻找对策

在大学生就业期间,学校、社会、家庭要提供必要的援助,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毕业生必须进行自我调适,寻找积极应对就业的策略,做到“六先六再”:

3.1先认知,再谋事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我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在就业的过程中,认知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是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弱势,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等。

知彼为了解社会大环境,了解社会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何特殊要求。

就业目标的制定应该与本人的实力相接近,避免理想主义、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适当调节自己的期望值,不刻意追求最满意的结果。

其次要对社会角色的转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毕业生们要从象牙塔,走向社会,由受父母老师呵护的大学生成为一个现实的社会求职者,面对环境的变化,要摆正心态,正确面对挫折,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培养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3.2先定位,再出手

要做到准确定位。

首先要了解自己,包括承认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是有价值的,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

每种性格都有自己的长处与弱势并无好坏之分,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

因此能够了解自己,并结合性格特点与工作的关系去寻找合适的职位,成为毕业生步入社会的必要前提。

气质是人类的最基本的品质,气质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不同的人气质不同,所适宜的工作也不同。

毕业生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地定位。

在了解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认真分析个人性格和气质特点,并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为就业确定指导性方案。

毕业生能否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清晰的定位,是今后求职、就业及发展的关键。

3.3先受挫,再提高

在求职的过程中,大学生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应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徒劳的抱怨。

求职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节自我,适应社会的途径。

在求职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对今后的职业生活将非常有利。

3.4先就业,再择业

避免有业不就,在就业无法达到专业对口的情况下,提倡宽口径就业,拓宽思路,发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和特长,培养积极的就业态度,使自己与就业职位合理匹配,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双赢。

3.5先投入,再收益

任何的回报与收益都应该同投入和付出的多少成正比,大学生就业也如此。

将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先投入,再收益,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终究会取得事业上的成功。

3.6先满足生存需要,再寻求自我实现马斯洛将需要层次定为五级,由低到高依次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为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为高

层次的需要。

如果低层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无法寻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个体体会到生存的压力时,不得不放弃不现实的高级的需求层次,转向首先满足低层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提倡大学生在就业时摆正心态,降低不现实的要求,做出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定位,在就业机会较少的情况下,不要挑肥拣瘦,应该首先做到自食其力,踏踏实实地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按照需要层次理论,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人生目标。

大学生优秀心理素质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我们不能将所有的工作、目光都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当从中学,甚至是小学就开展就业教育、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

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程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探索。

同时,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从小抓起,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