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071728 上传时间:2023-02-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9.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学案第四单元第17课游褒禅山记含答案

第17课 游褒禅山记

1.词语理解

(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①道

②文

③常

④然

(3)古今异义

①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程度副词,十分、极。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③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数词。

④而卒葬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士兵”或“完毕”。

(4)虚词归纳

①乃

②其

③以

2.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火尚足以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则其至又加少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特殊句式

(1)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碑仆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然力足以至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句翻译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名言警句

文本名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作者课外名句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2)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

——《甘露歌》

(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5)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半山春晚即事》

(6)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咏石榴花》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临川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

作品有《临川先生文集》。

2.背景展示

本文写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

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他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

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到重重阻碍,要成功,“志、力、物”缺一不可,但“物”与“力”不可强求,我们能做的只有“尽吾志”。

“尽吾志”思想正是王安石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思想基础,也是他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

3.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1.脉络梳理

2.初读感知

游前洞与后洞的情形有何不同?

请根据提示填写下面表格中空缺的内容。

前洞

后洞

地势

游人

所至

所见

所感

1.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游褒禅山得到了哪些启示。

[探究点拨] 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游山而引发感慨的地方有二:

(1)游华山洞未能深入后洞,

(2)山名的读音以讹传讹。

因此,“启示”也应由这两点而来。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阐述“志”、“力”、“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完本文后,你会发现记叙游洞的内容和游览后感悟的篇幅各占一半,请说说作者这样布局有怎样的好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运用示例

 “路漫漫其修远兮”,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再加上一定的物质条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对理想的追求。

然而很多人由于“力”不足而导致半途而废,空留余叹。

方仲永的平庸,江淹的才尽,均在“力”上造成了欠缺。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不管前方有多大的风霜雪雨,路途上布满多少荆棘坎坷,都要奋然前行。

2.课外素材

北大教授钱理群告别学术界

不久前,北大教授钱理群在一篇文章里宣布了自己的“告别”——他将告别学术界。

而一直与年轻人为伍、为师的他,同时也宣布自己跟青年的关系结束了。

他这样写道:

“对‘60后’、‘70后’我有点理解,‘80后’多少有点理解,对‘90后’我完全不理解。

所以我再也不能扮演教师的角色,我必须结束。

最好是沉默地观察他们。

阅读感悟

 钱老师的话的意思应该不是看不起“90后”等年轻人,而是说要做教师,就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不了解你的学生就做不好教师,我觉得我越来越不了解现在的学生了,我没有把他们研究懂,所以我就没有能力教好他们,所以我就不敢再教他们,再做他们的老师就必然是不负责任的。

引申开来,就是我们做什么工作,必须对所做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对象要深入了解,才能做好。

钱老表示要沉默地观察年青人,这可能是为师的极高境界。

请你思考

 你觉得该素材能运用到哪类话题文章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文命题:

态度决定一切。

再游褒禅山

(一)

①王安石游褒禅山回来之后,心里总觉得不快,始终难以拂去心中的遗憾。

虽不想过多责备他人,也悔恨自己缺乏主见,随着出来,没有欣赏到奇伟、瑰怪的洞中奇观。

(1)

(二)

②半个月后,安石、安上、安国在一起小聚,谈及此事都悔恨莫及。

安国说:

“没有走到洞的尽头,实为一大憾事。

”于是兄弟三人商量决定再游褒禅山。

因为王回、君圭二人前次游山打了退堂鼓,此次不再约他们同游。

③第二日,风和日丽,天朗气清,是出游的好日子。

于是兄弟三人备足干粮、清水和火把,精神抖擞,兴致勃勃地再次向褒禅山进发。

④进入山洞后,三人边进边谈论,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越感觉到山洞的神秘。

他们互相鼓励,喊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号子前行。

⑤片刻,来到上次退出的地方小憩,三人感慨万千,安上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

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安石也说: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

⑥一刻钟后,兄弟三人继续前行,相互搀扶,借着昏暗的灯光,向洞内摸索前进。

⑦又前行数十步,山洞右折,乱石嶙峋,举步维艰,洞壁上留名的、刻字的已经寥寥无几,且寒气逼人。

又行数十步,洞陡然变窄,三人只好猫腰前行。

又行几十步,洞中豁然开朗,宽敞了许多。

绕洞环行,发现已经无路可走。

细细观赏:

钟乳石倒挂,美轮美奂;用石头叩击岩壁,铿锵有声,雄浑处似洪钟,细微处似流水;洞底散布着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似牛形,有的像羊形,还有一块石头,更像长啸的骏马,鲜活欲奔……(3)

⑧安石三人不停地变换着位置,沉醉在洞中奇景中,流连忘返,嘘叹不已。

⑨忽有一支火把熄灭,他们方才想起需要返程。

于是借着火光,慢慢地摸索着向洞外走去。

⑩天色将晚,三人站在洞口,满脸惬意。

虽说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些划伤,但他们因终于到了褒禅山的尽头,看到了罕见的洞中奇景而高兴。

(三)

⑪几日后,安石恰好遇到君圭、王回,就情不自禁地把再游褒禅山的经历告诉他俩,王回听完后面露惭色,感慨良久说:

“做事情要想成功,关键是要有个正确的态度,因为态度决定一切。

”(4)

思悟要点

核心亮点:

依托课文,小节呈现。

(1)第①段在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提示 承接课文情节,链接作文命题,为后文续写过渡。

提醒 选用原文之人,关联原文之事。

照应题目。

(2)借故事中人物之口,言经典名言名句,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提示 言简意赅,富有文采,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符合记叙文的文体特征要求。

(3)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 具体详细刻画了原文中“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奇妙景象,既照应了原文,又增加了新的意境,写出了“再游褒禅山”的收获与惊喜。

(4)王回的话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提示 回扣写作话题,突出文章主旨。

借当局者之口说出,更能让人信服,比直接抒写议论更能让读者深思回味。

答案精析

语言知识积累

1.

(1)甫 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2)①名词,道路/动词,说/名词,原因、缘由/名词,道义/名词,道理 ②名词,文字/名词,文章/形容词,文雅/动词,掩盖 ③形容词,平常、寻常/副词,常常 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然而

(3)①不平凡。

②求学的人,读书人。

③十分之一。

④“终于”或“死”。

(4)①为、是,表判断/副词,相当于“才”/转折副词,相当于“却”/副词,就 ②助词,无实义/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它的”/表反诘语气的副词,相当于“难道”/指示代词,“这” ③连词,而且/和“上”连用,表方位/连词,来

2.

(1)名词用作动词,居住 

(2)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形容词用作动词,尽,达到尽头 (4)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5)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遥远的地方 (6)谬,形容词用作动词,弄错;传,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7)形容词用作动词,尽情享受 (8)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 (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昏惑

3.

(1)判断句,“……也” 

(2)判断句,“……者……也”

(3)省略句,“不随(之)以止也” (4)省略句,“有碑仆(于)道” (5)省略句,“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6)介词结构后置,“于其址始舍”

4.

(1)现在读“华”字,读音与“华实”的“华”相同,大概是把音读错了的缘故。

(2)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古人思考探求得非常深刻、周密的缘故。

(3)世上的奇妙雄伟、瑰丽奇特、不平凡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

整体感知

2.

前洞

后洞

地势

平旷

窈然

游人

游者甚众

游者少

所至

“余所至”之浅

“好游者”所至深

所见

进洞时“其见愈奇”

出洞不得极夫游之乐

所感

欣喜

懊悔

课堂互动

1.

(1)面对艰难险阻,只有具备“志”“力”“物”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2)为学应该“深思而慎取”,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的精神。

2.作者在文中提出三个“不能至”:

“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

“志”“力”“物”。

即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再应有足够的力量,还要具备可资凭借的物质条件,只有具备“志”“力”和可以辅助的“物”这三者,才能达到预期的境地。

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

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这三个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即使未达到目的,也可以于己无悔,不为人讥。

这便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它具有十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延伸探究

本文是一篇游记,而又不同于一般的描写山川风物的游记,本文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因此本文的阅读重点在游山后的感悟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软件及应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