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90482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docx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专题1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2019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考点提纲

专题1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壹中外封建性质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1背景——(经济)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井田制逐渐瓦解)(政治)(★★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导致分封制崩溃,旧贵族衰落)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思想上,“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思想文化繁荣)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国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商鞅变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

2地位——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3目的——富国强兵

4内容

(1)政治——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影响:

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影响:

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参政)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影响: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法律的实行和社会安定)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影响:

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法律的实行和社会安定)

(2)经济——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影响:

顺应了时代潮流,最能体现改革的封建性质,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具有决定作用)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影响:

富民措施,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使秦国日益富足,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③统一度量衡(★★影响:

促进了经济交流和赋税制度的统一)

(3)军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影响:

强兵措施,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参政,增强了秦国的军事力量)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影响:

法律严苛,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6商鞅变法性质——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7商鞅变法理论基础——法家思想

★★8商鞅变法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奴隶主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9商鞅变法核心内容——重农与法治

★★10商鞅变法成功原因——①(根本原因)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②得到了秦孝公和人民的支持③改革的措施得力、方法得当④商鞅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⑤(有利条件)借鉴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

★★11商鞅变法启示——①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②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个国家得以强盛的重要条件③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有时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我们要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气④学习商鞅勇于变法、不畏艰苦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

★★12商鞅最终惨死,但商鞅变法却成功,这并不矛盾。

因为——①一场变革的成败标准,不在于实施者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②商鞅惨死只能说明守旧势力的猖狂和最高统治者的昏庸③商鞅虽死,但他的主张及法令继续得以贯彻执行,这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国家的主要原因。

★★13商鞅个人悲剧的启示——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14商鞅变法特点——后来居上,注重创建新制度,改革成效最明显

★★15评价商鞅的“重刑”思想——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但是单纯的威胁、恐吓,决不是一种好办法。

★★16商鞅的品质——不畏艰辛和强权,敢于向落后的旧势力挑战,对改革事业有极大的勇气和信心。

★★17商鞅变法对当今民主法制建设的借鉴意义——①树立法律的权威,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②老百姓和各级官员都要学习法律,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③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应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18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不同点——①地方行政制度:

商鞅变法确立县制;日本设国、郡、里三级②土地政策:

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日本将土地收归国有,不能买卖

★★19商鞅变法与大化改新共同点——①性质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②结果都成功了,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方各族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无明显区别。

鲜卑族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旧俗,要治理好北方地区困难大

2改革措施

(1)迁都洛阳——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作用:

政治上打击保守势力,利于推行改革措施,同时加强对中原的统治,便于经略南方;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军事上远离了北方强敌骚扰,稳固了政权;民族关系上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

(2)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③改鲜卑姓为汉姓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作用:

移风易俗,便于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快民族交融)。

3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

★★4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①(直接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②(根本目的)加强对黄河流域(中原)的控制,巩固北魏统治。

★★5孝文帝改革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封建性质(封建化)的改革

★★6北魏孝文帝改革要解决的矛盾——落后的鲜卑族文化同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矛盾。

★★7孝文帝改革启示——①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②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不能封闭自己,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8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根本原因)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9结合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谈谈对民族融合的认识——①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各民族在冲突和交往中相互学习、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唐朝的开放与繁荣奠定了基础③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10评价孝文帝——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改革家。

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促进了社会发展。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

★★11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相同点:

①性质——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②影响——都加速了封建化的过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都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③成功的根本原因——都顺应了时代潮流的发展

★★12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不同点:

①解决的主要矛盾:

商鞅变法解决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旧贵族的矛盾;北魏孝文帝改革解决鲜卑族落后文化与中原地区先进文化之间的矛盾②形式:

商鞅变法是废除奴隶制,建立新的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借鉴中原地区的先进制度③内容:

商鞅变法侧重于富国强兵,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于移风易俗和制度创新。

三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口号是“自强”求富”

1背景——

(1)(国际)资产阶级统治得到巩固与扩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

(2)(国内)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使清朝内外交困,面临严重统治危机②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朝统治

2性质——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地主阶级改革)

3内容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自强”为口号。

代表企业有——(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作用——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军事工业特点——①官办性质②费用高③效率低④管理不民主:

全是官办性质,不但不能自主经营,而且在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官僚衙门的恶习。

他们的生产成本高,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远远低于国外的同类企业。

②创办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提出“求富”。

目的是辅助军事工业。

代表企业有: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张之洞创办)湖北织布局。

(★★作用:

辅助军事工业“获利”,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有抵制作用)民用企业特点是官督商办。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重点——主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4结果——甲午中日战争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失败。

5评价洋务运动——①(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开端,中国军事近代化开端)②(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③(局限性)(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6洋务运动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7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①(外部原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技术②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机构③(根本原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没有变革封建制度④没有实现国家独立,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⑤清朝内部顽固派的阻挠。

★★8洋务运动启示——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②积极学习、借鉴、吸收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③注意体制的变革,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9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在经济上的表现;学习西方技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阶段(“器物”阶段)

★★10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相同点——①背景都是都面临西方列强入侵,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民族危机加②目的都是要救亡图存③都学习西方

★★11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不同点——①政治方面——洋务运动没有改变政治制度,明治维新破除旧的政治体制,学习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②教育方面——洋务派只学习西方语言、科技和军事的新式学校,没有触及旧的教育制度,而日本明治维新则参照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学校体制,普及初等教育③文化生活方面——洋务派不主张在文化生活方面学习西方,日本提倡“文明开化”,在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欧化”运动④结果是——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富强道路

★★12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启示——①只有深化改革才能使国家走向真正富强道路②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③科技、教育改革是强国之本。

★★13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探究结果不同的原因——洋务运动只学技术,没有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明治维新改革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四日本大化改新

1背景——①(外因)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②(内因)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

646年日本仿效唐朝典章制度改革

2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②(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大化改新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5理解“大化改新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性质”含义——因为在这次变革中日本废除了代表奴隶社会性质的部民制,代之以封建社会性质的班田收授法,为新国家体制奠定了基础。

五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

1内容——8世纪前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